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

18楼
对于班主任之友选取这个案例,我有几点不解:
  1.永远的痛:题目取得言过其实,事实上,对于去年刚过去的事情,谈永远是不是有点儿绝对化了呢?到底夏老师在教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坚持了多长时间呢?10天?20天?更长的时间?仅仅是教了1年的学生。谈永远?它现在还痛是真的,永远则未必。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认为夏老师在教孩子的时候,不是以教育为主,而似乎是以征服为主,看文中“语言苍白无力……心灰意冷……败在了一个毛头小子手上”,事实上,我相信每个班里都有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他们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的,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说这是——永远的痛,那么,我们应该痛的是不是太多了呢?
  2.通篇都在讲这个孩子不完成作业的事情,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吗?孩子每天到底需要在家里做多少作业呢?不写作业到底能够代表什么呢?成绩好不好,和作业是否完成有多大的关系呢?即使是交了作业的学生,若不认真做,和不做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老师常常为了我们的追求,而牺牲孩子的时间,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了呢?我的意思是,我们做这样的调查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通过这个案例的描述,我的发现是:因为一二年级留作业,所以才会出现家长代写作业的情况;因为老师总是盯住作业不放,所以才会有学生花钱请其他学生做作业的现象。到底是谁让孩子养成了如此多的坏习惯的?一定意义上,我们老师难辞其咎。
  假如孩子真的一点儿也不在意老师的话,他还会如此的“千方百计的做作业”吗?
  3.能不能因为孩子没有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就认为这个孩子“不优秀”了呢?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育的一个使命,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我们的这一使命呢?为什么家长都会说孩子做作业累呢?换个角度,我居然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如此的无辜。
  4.什么时候教育也不晚,作为老师,我们会教了一批学生又教一批学生,我们一定要汲取教训,争取不“毁”一个学生,假如有了教训,那么我们要力争不要有另一个轮回,要让我们后来的学生不重蹈覆辙。每个学生在我们的手上呆的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我们要力争教的时候尽心竭力,孩子们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无怨无悔,假如我们没有想尽方法的管理教育学生,我们“痛”!假如我们已经尽了我们所能了,“痛”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
  
  看过之后,我的一点点儿体会。实际上,过多的家庭作业不仅没有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反而养成了孩子许多坏习惯。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的利用好我们课堂的45分钟,力争堂堂清。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鹿泉市上庄镇中戎攀英050200)
  
19楼

[SIZE=3]   耐心地对待后进生的反复
———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

    夏老师的案例《永远的痛》,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我们应该耐心地对待后进生的反复。
   案例中虽然通过夏老师的努力,学生有所转变,但最终因为学生的一次出钱让人代写作业而让夏老师失去了教育他的信心。“我摇摇头,摆着手让他走了。此时此刻,我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又是那么的心灰意冷,我败在了一个毛头小子手上,很惨。”
    其实夏老师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毕竟后进生的不良品质、积习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而培养一种新的品质,形成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要经过长期、反复的教育与培养,不可能只靠老师一、两次说教,他本人的几句誓言,就能把那根深蒂固的顽疾克服掉。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要给后进生时间,给耐心,不要因“旧病”复发就灰心,就认为他们“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失去转化他的信心,应该找准方向,慢慢对其继续进行调理。
    一、家长教育家长
    苏霍姆林期基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大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案例中的学生之所以养成不愿意写作业的习惯,主要原因是其父母对他溺爱有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且不懂什么教育知识,总相信“树大自直”,怕孩子做作业受累,以致出现案例中的情况。
    老师除了进行成功家访之外,可以采取家长交流的形式召开家长会。现在的家长真的很了不得,无论在教子,还是在孩子的辅导方面,由于有心,而且看得多,思考得多,积累的经验并不亚于我们当老师的。家长们精彩的发言,好的教子方法一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思,从而使家长确定自己下一步的目标……
    二、放大学生优点
    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优点,克服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希望。事实上每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正如案例中的学生,在暑假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新班级,满头大汗地排桌椅,整整一个上午,他一会儿拖地,一会儿擦玻璃,一会儿领新书。反正是哪儿脏,哪儿有他,哪儿累哪儿有他。老师可以抓住他爱劳动这一闪光点,让这闪光点成为克服消极因素的力量,让这闪光点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要让他感受到被人爱、被人尊重的快乐。久而久之,有了上进的信心,老师对其寄予希望。信心与希望的结合便产生了向上的动力。
    三、重塑学生信心
    课上,可以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提问他,让他也有成功的快乐;下课,可以叫他帮自己拿书本,搬椅子,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大课间,可以让他检查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让他觉得老师信任他;家长面前,想方设法只夸好的不说差的,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同学们看到老师特别重用他,也会对他刮目相看,不像以前那样疏远他,让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这样有了老师的赏识,有了同学的亲近,他也会找到自信与自尊。
    四、细致思想工作
   要让学生彻底改变旧习,需要更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学生再次犯错后,老师可以帮其放下包袱,并尽可能为他提供发挥其闪光点的机会,一有优点,及时表扬,在学习上可以多给他偏饭,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向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还可以在班里成立互帮小组,帮助他学习。
   总之,只要有爱心,善于捕捉闪光点,耐心对待后进生的反复,给后进生特别的依赖与尊严,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SIZE]
[SIZE=3](河南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王维  邮编:455000)
 
[/SIZE]
20楼
[SIZE=3]    “水”到方可“渠”成
    反复学习夏老师的这则案例,内心中有着说不住的痛。夏老师所遭遇的情形,我们何尝不曾经历过,何尝不曾饱受其苦!那么痛过之后,身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这种痛?怎样重新振作精神,重新帮孩子从深陷的泥潭中拉出来?这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索。
[FACE=Times New Roman][/SIZE] 透过这则案例,其实不难发现夏老师也确实曾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一度使该生有所转变,但随着时间的深入,孩子却一次又一次的回归原路甚至“变本加厉通过出钱让人代写作业最终使得夏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选择了放弃。仔细分析这则案例,我个人觉得失败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其一、夏老师没有及时有效地跟其家长沟通,取得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更没能很好帮助家长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这是导致对该生教育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二、夏老师没能很好借助其同伴的力量帮其改变,处于一人孤军奋战,所以势单力薄,最终不能负重,这也对转化有着不小的影响。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没有同伴的鼓励和帮助,想有全新的改变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其三、夏老师虽然为该生付出了很多,但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孩子喜欢干什么?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不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对其的帮助和转化很难有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想就这一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思索,共分为三方面:
一、应及时切断“污染”源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他也能变成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我想文中这个小男生并不是真的不可救药,他原本聪明、也不失可爱,从文中的一些描述很容易就能感受出,最后之所以如此让人头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其家庭教育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间原本如一潭清水,文中这个小男生其父母的“极度的关爱“或者说是“过度的溺爱”成了他变混的真正的“污染源”。记得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热水里,他会马上本能地跳出来逃跑;可是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在杯里呆的很舒服,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温度,最后被活活煮死。却不知道怎样死的。其实很多时候深度的溺爱是造成孩子极大扭曲的真正原因,文中的这个孩子,我想就是这种情形。从其父、其姐 为其代写作业,从其母似有夸耀的还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刀枪不入。”都能感受到。试想在这样的“染缸”里,光凭我们老师一人之力,怎么能真正改变孩子呢?都说2大于5,其实很多时候2真的大于5,我们在学校的百般教育,在家长不配合的情况下,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要想改变孩子,最先要改变其家长的态度。诚然我们没有权利去教育家长,但我们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其更新观念。例如,我们可以经常与这样的家长进行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可以利用其他优秀的家长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可以热心送与他们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或者打印好的家教美文,可以通过交流委婉地给他们讲一些经典的家教故事等等,努力通过我们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家长。“家”这一大环境改变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容易改变。正如很多人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其实多在其家长上,所以要让孩子这潭水清澈,就必须切断其家长这一“污染源”,努力帮其将“溺爱”转到正常的“关爱”“引导”上来。
 [FACE=Times New Roman]二、[/FACE]不断引进“活水”来
    除了要切断家庭这一“污染源”,我觉得要促进孩子的转变,还要将孩子这潭清水中引入新的“活水”,为其注入新的生机。那么促孩子改变的活水是什么?那就是“同伴的鼓励和支持”。都说孩子最能影响和改变孩子,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孩子最懂得孩子的心,孩子最了解孩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小男生是孤独的,同伴对其的态度多是不屑、鄙夷。这样的氛围下,孩子要想真正改变是不容易的。文中这个小男生曾经多次试图改变,其实这时如果夏老师注重利用班级学生的资源,巧借学生的嘴,及时给其鼓劲,巧借学生的力量,及时给其帮助,我想其结果很可能是另一种情形。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现在所教的班上一个跟这个小男生情形类似的孩子,他也极不爱完成作业,三天两头出状况。但我在充分了解该生情况的基础上,我及时和家长及时取得了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时巧借学生的力量,通过开展“快乐对对碰”活动,(即请班上一位与之同村的各方面表现都非常棒且乐于助人的孩子跟他结成快乐对子)促其改变,同时紧抓这个孩子爱面子的特点,同步开展“星星有约”活动,以小组争创星级小组,激励其和同伴一起努力,全力改变自我。一学年下来,在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在同伴的鼓励和支持下,如今这孩子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更能改变孩子,我们要相信他们的力量,要善于“引进活水”以同伴的力量带动其进步。
[FACE=Times New Roman]三、[/FACE]激起一潭“春波”水   [/FACE]
[SIZE=3]除了切断“污染源”、“引进活水”,身为班主任的我们还要善于“激活这潭清水。”试想如果一潭水只是死水,就很难漾起波纹,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最后很可能一点点的枯竭。那么怎么激起孩子心中的春波呢?我觉得我们要从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内心需要出发。看得出夏老师很想帮助孩子,也确实为孩子做出了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他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并不真正懂得孩子的心。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了解孩子,怎们能真正改变孩子,尤其是这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孩子。记得刚当班主任之初,跟我们原来一位带差班非常优秀的老师交流,面对问题学生她曾经给我指出过一招“投其所好”。她说,面对那样的孩子千万别急着做什么,一定要先了解他最爱什么,从他们最爱为突破口,一点点引,一点点促,久而久之你就能改变他。我挺赞同其观点。其实,我觉得夏老师也不妨从多角度去认识和了解该生,努力从他最感兴趣的事物为突破口,然后再不断借助一定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带动,这样可能更容易触拨动孩子心中的那根琴弦。教师跟孩子的较量,很多时候就是心与心的较量,要让孩子心中不长野草,就必须种上庄稼,而种上什么庄稼,就要最先看孩子最喜好什么。所以身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善于激活这潭春水,努力帮其漾起层层波纹。
   综上所述,我想教师要真正转变一个问题学生,要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就必须及时切断污染源、不断引进活水还要努力帮其漾起春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上是我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思考,还请大家多多给予批评指正,先提前谢谢大家! [/SIZE]
[SIZE=3](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曹建英  063022)[/SIZE]
[SIZE=3][/SIZE]
21楼
          糊涂的爱

   这个例子,我看了之后心情也很沉重。我深感学校教育的无力,有点孤掌难鸣的感觉。如今这个年代,这样的例子可是处处皆有。可悲的是,好多家长却认识不到其中的危害,仍然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那种方式去爱孩子。本来一个好好的孩子,却成为一个有着严重厌学情绪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作为家长,却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而我们老师,当遇到问题学生之后,我们往往是不忍心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不停的努力,去挽救这个孩子。不成功了,那就会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我不知道上述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像我们一样心痛呢?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专家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家长的身上,是由家长教育不当、不合理所造成的。家长本身的行为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可替代的、也难以比拟的教育力量。不但家长的教育内容可以塑造孩子的心灵,家长教育的方式同样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学习情绪的波动。例子中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天真烂漫的时代,正是他开始观察、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却出现了父亲、姐姐代写作业的记录。老师多次与之交流,才勉强说服他的父母。这给孩子最初的人生观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啊?到了三、四年级时,孩子不写作业的习惯的初步养成,本来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了,假如父母此时能够紧密配合老师的教育,孩子还是有可能改掉此不良习惯的。偏偏是糊涂的父母不支持,总说“树大了自直”之类的话,老师也没有办法。五年级时,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不直”时,晚了!溺爱的恶果已经形成。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更难了,这个时候,父母又开始了打骂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正是父母的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也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就像他的妈妈说的那样,撒谎是面不改色心不跳,还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刀枪不入。”等。好不容易,在老师的努力下,孩子总算有点进步了,可当老师请家长监督孩子作业时,父母却又开始心疼孩子太累了,不与老师配合,致使老师的努力功亏一篑。
     至此,我们呼吁家长,爱孩子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相信老师,配合老师,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样的!(河南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王维)

22楼
让每一颗水珠折射阳光
[ALIGN=center]让每一颗水珠折射阳光[/ALIGN]
 
    故事中的男孩儿如此顽皮,固然让人有些失望。要知道,水珠是能折射阳光的,孩子是有要好心,也有向善的愿望的。像故事中他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后,那种欣喜若狂的表现。老师对他的关心,无可置疑的是真心,但这里面难脱功利的成分。老师,你担心他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不够理想,想急于改变他的现状。可是,你考虑没有,每一颗水珠都不相同,每一个孩子也无法复制。现在对学习不认真、表现顽劣的孩子未必将来就不能成材!
    等待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在你手上实现不了需要等到下一个老师或者下下个老师……但是,如果只是努力了一把就想放弃,这个孩子的未来就完了。他的转变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想。老师,在写下“永远的痛”这个题目时,你的信心,耐心哪儿去了?从“永远”两个字,我是不是读到了教育的无奈和失望?教育可能会失败的,但老师不能失望!因为一个抱有失望心态做事的人,是不可能出现奇迹的。我遇到的学生比这个男孩顽劣的多的是,可我相信,只要真心付出,铁树会开花,石人会说话。
    当然,不否认家庭影响的重要。老师要做的工作重心不仅是学生,也有对家长教育孩子的帮助和建议。文中的这个孩子,闪光点是明显的,很爱劳动助人;缺点也是显著的,讨厌学习。这个孩子身上集中体现了部分孩子的共性。做老师的应该理解为,孩子的正常现象和合理需求。“人之初,性本善”,这个男孩内心是向好的,他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关怀和表扬。所以才有他新学期面对新老师的出色表现。说他表演也行,他的表演只是想让新老师改变他过往的印象,有何不可?后来的作业表现,恐怕也与老师过度关怀和不恰当的褒奖不无关系。为什么要给他开小灶,进行补习?为什么要适当地减少作业?为什么就这样容易地给予他想要的小红旗?
     上述做法,无形间给他一种心理暗示——我是班里的特殊学生。这些做法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来说,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然后在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说的浅近些,“跳一跳,够得到”才是理想的教育教学状态。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能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并推广。在满足孩子在群体中的好胜心和尊严感之后,再对他提学习要求,唤醒他的学习信心,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来做,我们是不是更容易和孩子沟通?是不是有利于达成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还有,不要对教育的效果抱太高的期望。前面已经说了,质变是需要时间的。孩子能够变好,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只要有所改变就行,像文末中的男孩表现也没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蹲下身子倾听一回、和男孩交流一回,再想个两全其美的措施。比如说,和他做个朋友间的约定,约定一定时间内,能完成每天百分之五十的作业;再过一定时间,完成百分之七十;再过一定时间,完成百分之九十……这样,教育的成功是不是就跟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了?
    后记:育人问题,关乎社稷根本,关乎祖国强盛,关乎民族的千年基业。不可小而化之,单理解育人只是为教学、升学服务的工具,它更是我们教育的本源,归宿。学科教学中要孕育“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班主任工作更要一直惦记“人”,时时关怀“人”,全面感染“人”。感谢《班主任之友》能够提供这个平台和夏老师进行交流,和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探究。文中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通联地址:225500   江苏姜堰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王志强
23楼
不好意思,宋老师,我在Word写好的,排好了版,不知道怎么到这上面,成这样子了。请帮助我一下,这样太难读了。谢谢。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