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

30楼
关注之中。
31楼
[ALIGN=center][COLOR=#0a0a5c][FACE=黑体][SIZE=3]问题生教育不要总是与现象搏斗[/COLOR][/FACE][/SIZE][/ALIGN]
[COLOR=#0a0a5c][SIZE=3]    有的人能吃脑力上的苦,有的人能吃体力上的苦,这两种人彼此都会感到无法理解。能做成老师的人绝大部分是那种能吃脑力苦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师总会苦口婆心的告诉学生若要不再吃体力上的苦,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声情并茂地讲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异。台下的学生频频点头,老师以为就达到教育的目标了。甚至有的老师把这样的教育叫做“理想教育”。说实话,学生之所以点头,是认为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有道理不等于要照着老师指的方向做。因为有的孩子吃不了脑力上的苦。看看案例中的孩子,报名时到的比老师早,而且“正满头大汗地在排桌椅”,见了老师还能彬彬有礼的喊上一声“老师好!”。这样的学生,恐怕没有几个老师会不喜欢。但有的老师一喜欢就会开始主观臆断“这一定是个好学生”,然后就将所有好学生应该有的品质都往这个孩子身上逐一衡量,一旦有不符合标准的,就不可理解。不可理解之后就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想把他扭转过来。这样的老师往往是那种有爱心、责任感的好老师。但这样的爱心与责任感往往会以“爱”的名义从事非理性的教育。实话实说,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在努力的证明自己没有看错人而已。所以他们不会关心造成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而是从现象入手,只想着如何改变现象,于是就不断出现与现象搏斗的场景。[/COLOR][/SIZE]
[COLOR=#0a0a5c][SIZE=3]  
[SIZE=3]    案例中的夏老师不就总是在与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搏斗而不顾左右吗?夏老师应该先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解决作业问题是一个切入口,但属于技术层面。结果夏老师连技术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呢?因为夏老师的视野总在学生不做作业上纠结,学生不做作业的问题没能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中没有教育的影子,也就出现了总在想办法“逼”学生完成作业,着力点就总在消灭现象上了。学生呢?在老师的一路紧逼下从不交作业到做作业缺斤少两再到找人写作业最后演变成买作业,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将显性问题复杂化、隐蔽化、严重化,也由最初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问题逼出了道德和品德问题。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难道学生不知道拿钱买作业是错的吗?显然他是知道的,但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夏老师的“逼”功功不可没![/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    愚以为,[SIZE=3]比较合理的办法是我们可以先打外围战,再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触及问题的核心将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就这个案例而言,我们可以先从技术层面解决或者缓解一下学生的作业问题。我比较欣赏的做法是刘令军老师的《“得寸进尺”作业训练法》(见《班主任之友·中学版》[FACE=Times New Roman]2010[/COLOR]年第四期)。刘老师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SIZE][/SIZE][/FACE]
[COLOR=#0a0a5c][SIZE=3][SIZE=3]     1、以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采用采用过哪些方法?(这个问题很厉害,它的答案能告诉我们以前采取过的就不再用,以前没有效果,现在继续用不但没有效果,还有可能“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节省精力,提高效率。)[/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SIZE=3]     2、学生为什么不做作业?(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溯本追源的过程,这样的提问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SIZE=3]     3、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作业?(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紧接着这个问题的提出更显出作者教育的智慧。)[/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SIZE=3]     分析总结后,刘老师采取了四步策略:(1)要求学生抄题目,解决“动笔”问题;(2)要求学生抄作业,培养做作业的习惯;(3)借鉴学习法,解决学生“思考”的问题;(4)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达到做作业的目的。四步策略,刘老师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教育艺术与智慧令人称赞。[/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SIZE=3]     由此看见,要解决一个已经根深蒂固的问题急不得,要慢慢来,要先找到病灶!与此同时,也得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学生很爱劳动,也非常想得到老师的认同与赞赏,所以夏老师一定要赏罚分明,对的就要表扬,错的要帮助纠正。事实证明对学生优点的肯定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转化自己的不足。但夏老师要做好心理准备,这肯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最后,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开展综合教育。孩子问题的根源夏老师也是非常清楚的,显而易见问题就在家长的溺爱上,家长已经对孩子失控了。凭空口头上要求家长配合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鉴于之前家长已经“无可奈何”,在教育的初期,家长还是回避的好,只要不插手就可以避免家长做负功。等到通过技术层面孩子已经取得了进步后再联系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老师的方法是有效的,再争取家长的支持也不迟。这样可以坚定家长的信心,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感。接着再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部分(案例中的家长恐怕只能做一个“监工”,定期给老师汇报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就算达到合作目的了),只有这样家校合作才能成为可能,才谈得上有意义的家校合作。[/COLOR][/SIZE][/SIZE]
[COLOR=#0a0a5c][SIZE=3]     所以,面对问题生教育,我们老师都不要急着与现象搏斗,多数情况只能将问题暂时隐藏起来。一旦被老师们发现了真相,恐怕也只有“痛心疾首”了!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我们老师唯有改变观念,提高水平,努力学习,才能让教育走上科学。[/COLOR][/SIZE]
[COLOR=#0a0a5c][SIZE=3]     一点愚见,请见谅![/COLOR][/SIZE]
32楼
《永远的痛》带给我的三点思考
     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案例,有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夏老师笔下的“他”究竟是不是好孩子呢?学习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他”究竟是不是好孩子呢?让我们一起从案例中寻找:
    ——开学第一天,他满头大汗地排桌椅,我想: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在心中默默地记住了他。
    ——整整一个上午,他一会儿拖地,一会儿擦玻璃,一会儿领新书。反正是哪儿脏,哪儿有 他,哪儿累哪儿有他。我暗自称赞: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开学第三天,他一直没交作业,刹那间,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几天来一直装在我心中的优秀学生?
    ——期中考试后,他花钱请人代做作业,我的心中浮现出许许多多的“咒”语:朽木不可雕也、瞎子放牛随它去、无可救药……
     显而易见,夏老师对于“他”的评价是有变化的,从开始的“懂事、优秀”到最后的“无可救药”,“懂事、优秀”是对“他”热爱劳动的由衷赞叹,而这赞叹最终被“他”的不爱学习所淹没粉碎。
    那么,学习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难道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分数低的就一定是坏孩子么?
    有教育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是一个宝藏,只是属性不同,就好比金矿、石油、贵金属、煤炭等等,尽管是不同的物质,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这些宝藏,在不同的时期,价值也会得到不同的体现,所以也没办法去比较,哪个不重要,哪个更重要,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惟一性。那么,“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人”,把人培养成为个性丰富、人格和谐的人。就学生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就意味着通过教育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学生异化为“考试机器”,教师呢,成了以“制服学生”、“逼出成绩”为荣耀的“冷面杀手”。案例中的老师以分取人,置思想品行于一边,以简单的评价标准去按部就班地套牢孩子,是片面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语文数学学得出色是“好”,擅长唱歌跳舞也是“好”,热爱劳动也是“好”。学习好是做一个好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一名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品行好却是做一个好人的必备条件,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所以说,学习好固然重要,但是具有良好的品行更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像生产零件一样统一学生的评价标准,更不能“只要分数不要品德,只要升学不要素质”。
    二、“他”为什么不做作业呢?怎样才能让“他”完成作业呢?
    案例中的“他”经常“忘记”交作业,拖过了上午到下午,后来采取了做头做尾少中间的方法,最后是一点作业也没有做,而且扬言:做作业太累,红旗有什么用?我才不要呢!在这个问题上,夏老师很是认真负责,马上进行全面调查,按计划进行教育,谈心、开小灶、减少作业量,小红旗奖励,结果,“他”却还是屡教不改,作业不是花钱请人做,就是打折做,或者一个不做。
    屡教不改说明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效了,而教育失效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寻找到孩子不做作业的真正原因。医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对症下药”,班主任在处理各类教育问题时,必须弄清每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原因,才可能有针对地解决,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仔细分析,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会做却不想做,”如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留的作业很多,他很不耐烦,不想写;有的是基础太差,不会做,留了十道题,有八道不会做,在做的过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因而不想做;有的是缺乏严格的行为监管,没有人提醒督促就忘记做了;有的是患了“学习动力缺乏症”,不了解学习的意义,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那么,“他”究竟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呢?“他”为什么要请人代写作业呢?对此,夏老师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家访,了解了许多相关的情况,但是,夏老师在做好外围摸底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教育对象本身,摸清孩子小脑瓜里是怎么想的,然后综合各种情况分析他的行为属于哪类问题、程度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对症解决,属于认识问题的靠说理,属于习惯问题的靠训练,属于态度问题的靠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完成作业呢?
    首先,夏老师要正确领悟教育目的,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学生需要的是帮助和指导,而不是责备和愤怒,更不是敌我关系的斗争,夏老师完全不必发出“我败在了一个毛头小子手上”的哀叹。
    其次,夏老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多年不完成作业,要纠正这个坏习惯,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效果具有潜在性、隐蔽性、长期性和效果显现的延后性,我们常常无法预知今天的一句话会为给日后的孩子留下怎样难以磨灭的影响,但我们要坚信,教育有时需要等待!给他留一段时间挣扎,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反复,即使他一时半刻不能够改变,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关心他,继续赞美他的点滴进步,不断给他鼓励。
    再次,夏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要求,这个要求不能太难、不能太高,要贴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在夏老师的帮助下,“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不是很好,可与以前相比,进步还是很大”,这就说明夏老师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最后,夏老师要经常提醒和督促孩子。教育最可贵的在于细水长流的坚持,而不是一暴十寒。因此,在提醒和督促的过程中,不要和孩子较劲,孩子的改变必定是有反复的,当他在态度上抵触的时候,要忽略他的态度,但要不妥协地坚持你的要求。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个艰难的过程,不要急躁,要一点一点慢慢来。
    三、他的家长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呢?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呢?
    父亲、姐姐代写作业、父母总说“树大了自直”之类的话、打电话请父母监督作业,他们却说孩子做作业确实太累,也不想留在学校完成……从夏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家庭,重男轻女、溺爱、包庇袒护……不客气地说,正是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导致了“他”的问题种种、状况不断。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独特的家庭之中,每一种家庭生活都是独特的‘教育场”。要理解一个孩子何以成为这样的或那样的人,不深入到他的家庭中去,不去感受他的家庭生活,是难以言尽其详的。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以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乎逻辑的产品。
    但是,从夏老师为数不多的表述中,我们也依稀感受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进步的,虽然采用的是打、骂和妈妈的眼泪的方式,都没有奏效,而夏老师的改造计划也是在家长的支持下进行的。由此,我们认为,家长和班主任的目标还是一致的,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解决问题生的问题,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那么,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呢?
    首先是尊重,从家校双方的关系来说,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不要居高临下;老师要意识到,由于生活、地位、经验、教育的差异,每个人的教育观点一定存在着差异,作为老师,不能总认为自己是真理,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确的,要接纳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为什么提这样的要求,最终落实在以正确的方式去有效的引导家长。
    其次是沟通。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沟通不取决于次数,而取决于质量。目前的家校沟通中,单项沟通比较多,老师说,家长听,被动地贯彻落实;负面信息比较多,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告状。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多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有利于老师掌握全面的信息;要多挖掘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缺点要具体。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最后是指导。在工作中,班主任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家长态度谦和,有的家长通情达理,有的家长态度恶劣,有的家长蛮横无理……但是,我们要相信,无论什么样素质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进步的,家长从来不缺少教育孩子的热情,缺少的是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因此,班主任要发挥专业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信息,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和建议,教给他如何做,让他回去尝试一下,如果有效,他下次会主动来找你的。
    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却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夏老师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多年以后还在为当年的束手无策感到心痛和内疚。但班主任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班主任要有智慧,要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才,做到因材施教;要知道学生发展的态势和成长的趋势是什么,做到因势利导;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联动的良好氛围……
   当好一名班主任不容易!
33楼
夏老师,您好!看了您写的案例,我觉得其中的家长的原因很大,“树大自然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就算金山银山也有一天会被啃空的,这一点道理,家长应该不会不懂,另外,我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有其他的软肋或者特别一点什么的,可以找准学生的切入口,教育他,固然这个切入口比较难找,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精力,困难肯定是有的。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08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