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他是我的儿子

12楼
                                 母子亦师生
  看完以上案例,我不由得想,我和儿子不也是师生关系吗?为了儿子上中学,我特意从毕业班回到初一,整整教了儿子四年,如今儿子已经初中毕业,也取得了530多分的好成绩,回想四年来的经历,我认为,母子亦师生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二者的成长。

  第一:能够了解孩子的状况,及时进行辅导和调节。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变数,如果我们和孩子在一个年级,那么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行为动向,根据他的外在表现进行及时的调节,以便于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自身的反思和成长。教学相长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与自己孩子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能够迅速反思自己的教学与言行,调整自己的方向,以便于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有针对性,在不断反思和修正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第三:能够融洽母子关系。我和孩子在一起的四年中,曾经有过隔膜、有过严厉的批评和过激的行为,但是每一次解决完问题之后,师生关系和母子关系都是变得越来越亲密。这期间,有时是孩子错误,那么就会对教师妈妈道歉,有时是教师妈妈不冷静错误,妈妈也需放下老师的面子向孩子道歉,母子关系平等民主,使亲情和师生情更加融洽,常常引得其他学生的羡慕。

  我想:教师艺术与母爱艺术的完美融合,一定能打造出世上最完美的师生和母子关系,当然,母子师生在相处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一定要尊重孩子。一味的居高临下的教训容易把孩子逼上“不共戴天”的敌对阵营,教师应该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同等对待,不要过分关注他,也不要过分冷落他,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把他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这样才能处理好母子亦师生的关系。
  第二:保守班级秘密。既然孩子和自己在一个班级,有时难免孩子会和自己谈一些班级同学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是把孩子说的事情全盘告诉办公室老师甚至班主任的话,那么就容易引起孩子和同学们的反感了,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在学生群体里受到排挤,教师妈妈一定要保守秘密,尊重孩子的私人活动空间和私密语言,维护孩子的利益,这样,孩子才能在学生群体里树立良好形象,不至于和教师妈妈顶牛。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扬,自己的孩子更不例外,教师妈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及时发现别的孩子的闪光点,也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通报学生和班主任,让孩子在班集体得到荣誉的光环。赞美的语言也会使孩子愿意和母亲亲密,这种良性循环使母子都有良好的教与学愿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互相得到提高。因此善于表扬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教师要一碗水端平。教师在表扬自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说服力,该表扬则表扬,不该表扬则千万不能表扬,这样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把孩子的活动空间打翻,因此教师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把孩子当成平等的学生来对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如的和学生群体交往,否则,如果让孩子失去同伴的话,孩子会很苦恼。

  总之,教育教学过程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个教师如果能把教师艺术和作为母亲的艺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不仅不会阻碍自己孩子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的提高,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3楼
学习了!
14楼
                           [SIZE=4]  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
                    -----《放宽胸怀,学会等待》案例点评[/SIZE]  
 
 
  [SIZE=4]细读这个案例,越发感悟到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母亲用怎样的行为方式呼唤孩子,孩子就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回应着。孩子就是母亲的一面镜子,照出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一.他照出了母亲的角色定位准确与否。
   母亲是一所学校,无论好坏,她都通过言行影响着孩子。案例中的那位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对儿子犯的错误,严厉粗暴地打骂。于是,儿子眼中的妈妈便成了凶恶的母老虎。并从她身上学会的倔强与粗暴,不再服从母亲的教育。母亲也意识到孩子的叛逆,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学会了忍耐与等待。 当然,一位合格的母亲不单如此,她应该具备善解人意的品质,具有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她能巧妙地将教师和母亲两者角色,融为一体。
   案例中的母亲,从教师这一角色来看,显然是不称职的。首先,她仍旧停留在母亲这一角色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品,爱怎样就怎样,不把孩子当作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其次,她无法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在面对自己孩子的错误时,她用粗暴严厉的惩罚代替耐心智慧的教育,为了树立个人在学生中的威信,还把此行为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杀鸡儆猴”。此外,一个合格的教师,她的教育应该充满智慧的力量。案例中的母亲,虽然之后不再打骂自己的孩子,但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她更多的是对与错的批判,对孩子犯错的原因及改正方法,她的思想很少涉及。
   母亲角色的矛盾对立,往往是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度的把握和方法的运用上出现偏颇。其实,无论是母亲的教师,还是教师的母亲,他们都是为了教育孩子,都朝着统一的目标努力。
   二.他照出母亲的教育理念正确与否
   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往往是家长言行的投影放大。当我们要责怪孩子时,不妨先看看自身有哪些责任。案例中,儿子没有按时完成英语作业,母亲就责怪起孩子来。试问,身为教师的母亲,就没有丝毫责任吗?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家长的监督教育。好比一棵小树扶正,需要园丁的不断修剪照料。遇见孩子没按时完成作业,我若是那位母亲,我会不动声色,让孩子继续补作业,让他有了这样紧张的体验,事后再教育他吸取这样的教训,并提醒他自觉完成作业。
   要孩子自主独立,母亲应该先让孩子在情感上自主起来。案例中,那孩子紧张补作业,母亲责备他,他一听就生气扔笔,手又不小心被铅笔芯刺痛了,于是哇哇大哭起来。事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把手刺痛了,还当着那么多学生的面大哭起来,觉得难为情吗?”我觉得,孩子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合理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如果说,母亲的责怪,孩子要学会听取,那么孩子在肉体上的伤痛,还要因为面子问题,一直隐忍压抑着吗?心理学者们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他们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就必须按照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应该过分抑制孩子的基本情感表达,要让他情感自主起来,成为一个拥有自己价值取向的人。
   要尊重赏识孩子。案例中,母亲对儿子的教育不分场合,很少真正顾及孩子的感受。在教育的过程,都是对孩子错误的指责批判,看不到任何的赞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人尊重和赏识的需求。一个孩子,只有得到尊重赏识了,他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求的驱动力,才可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每位母亲都应该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孩子,因为尊重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总之,教育不是盲目模糊的,它是清晰鲜活的。母亲们,应该学会从孩子这面天然的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想想自己的得失。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SIZE]
 
[SIZE=4](福建省大田第六中学   刘俊洄  366100)
[/SIZE]
15楼
                         点点滴滴 春风化雨

   纵观案例《他是我的儿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母亲在身兼双重身份——母亲和老师之时,开始由于的心态不正,方法不当,而引起孩子的逆反,最后通过自己反思,调整方式方法后,取得了与儿子共成长的可喜成绩。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谓事司空见惯,很多为人师者,在自己的子女升学到自己的所授年级时,往往总抱着美好的愿景,想法设法地把孩子调到自己授课的班里,想通过自己近距离地与儿子接触,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一切动向,以便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修正错误,以期减少失误,使孩子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进步。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身兼双重身份的老师,由于自己摆不正身份,找不到对路的方法,最终甚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学校的张主任,三年前教高一物理,儿子小林也上高一。于是他把儿子调到了自己的班里,开始儿子很不乐意,但最后也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但他和父亲有言在先,“在同学们面前,不能训斥自己;自己在同学面前也不顶撞父亲。”开始一切都好,但慢慢的,事情变了味,小林觉得父亲对他和同学不能一视同仁,对自己严厉有加,慈爱不足。而父亲却感觉自己是一碗水端平了,但却做不到儿子的心里。就这样在别别扭扭中,过了一年,最后爆发了父子大战,最终以小林的转学而告终。值得欣喜的是,小林转学后,成绩一直稳中有升,今年考取了一所一类重点大学。
撇开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我我的儿子》这个案例的失误及亮点:
   失误一:思想错误,“对于别的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多表扬,少批评。而对待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就是无法容忍,别人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自己的孩子随我怎么样都行。”
   失误二:方法错误,“正是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我的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严厉地惩罚。”
   亮点一:及时反思,“我经过深刻地反思:觉得以后再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背道而驰,说的话会当作耳边风。于是,我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必须学会忍耐,必须学会等待。”
    亮点二:行动转变,“受班主任刘老师的声音轻柔,语气委婉,话语中没有任何的指责的宽容,呵护的震撼,我觉得这才是关爱教育儿子的方式。所以在又一次和儿子发生冲突时,(换了平时,我肯定是几个巴掌,然后一把拉到教室外面。但转念一起,这样的方法不知在儿子身上用过几次了,可又有多少效果呢?还是采用冷处理吧!)我把他拉到了门背后,让他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我也没说一句话。放学后,我轻柔地摸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与儿子交心,儿子最后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其实文中母亲的两点失误,也是大多数这样处境的母亲的失误,这样最终就走向了两个方向:一是,从失误中找出问题,经过磨合、反思、调整之后,双方慢慢适应,走向了成功;一是,越走越糟,最 后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结果。
   确实,当老师的孩子在自己的班里时,在自己的视野之内、权利之中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心态似乎不平衡了,总把自己的孩子“凌驾”在自己的理想范围之内,总是希望他能达到最好,给自己争光,最次也得达到不给自己丢了面子的结果。所以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对自己孩子的标准和要求无形中就提高了很多,对孩子的预期也拔高了不少;行动上,对自己孩子的出现的错误看得更重,方法上采取的措施更严厉,甚至有时采用了一些过激的方法。这样似乎是因了“你是我的孩子,就应该更好”,却却在效果上,大打了折扣,伤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引起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最终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在这个案例中,值得可喜的是,母亲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认为,处在类似《他是我的儿子》的主人公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摆正心态,一视同仁
师生亦母子或父子,爸爸或者妈妈,还有孩子都要摆正心态,二者一定要“约法三章”:在班里,他就是普通的学生,与别的同学享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为班级劳动,比如享受老师的赞扬等;自己就是普通的老师,不再是爸爸或者妈妈,孩子不要指望从自己这里得到特别的恩惠,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一样批评;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一样赞扬。
这样达成一致后,切实落实在行动最关键。只有这样大家摆正了心态,老师一视同仁,孩子和父母都把自己从生活中的角色摆脱出来,大家都进入了正确的角色,才能为后面的和谐做好铺垫。
    二、注意方法,正确引导
师生亦母子或父子在共成长、共进步的过程中,总会有插曲,有摩擦,如何处理?采用什么方法?是疾风暴雨,雷霆万钧?还是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教无定法”,但一定要因材施教,特别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时,首先要把他看成是一个一般的学生,不能心急,不能“眼里揉不得沙子”,多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样?如果他不是我的孩子,我会怎样处理?这样多次之后,与孩子坐下来,多引导孩子,大家一起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就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及时反思,提升能力
当师生亦母子或父子在“过招”中,出现了失误,老师千万不要试图去隐瞒,去遮掩,而应该多去解剖自己,多做深刻反思:我是怎么处理的?效果怎样?如何处理效果才更好?最后老师还要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孩子诚恳的道歉,还孩子以自尊。
这样老师的心态摆正、方法找对、及时反思之后,自己的教育机智,自己的教育能力一定在无形中不断提升着。
   所以,孩子在自己班里不可怕,如果这种情况不可避免,而且家长自己也有这样想法的话,一定要与孩子多沟通,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只有这样,自己和孩子才会取得进步,达到理想的效果。
   巴述丽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邮编 257200
16楼
[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4]“亦师(生)亦友”是最好的追求[/FACE][/SIZE][/ALIGN]
[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从小时起,我读故事就喜欢将自己化身为故事中的主人翁,读完这个故事,我的感觉是痛痛的。[/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我把自己当作了这个孩子,我想:为什么“妈妈”这样对我,难道就因为我是她的孩子,我才要忍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吗?[/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我把自己当作了这个妈妈,只想对孩子说:我深爱着我的学生,我难道不爱你吗,为什么就这么不理解我啊?你是我心头的肉啊,我宁愿自己很受伤也不愿意给你一丁点的痛苦![/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故事的最后的“光亮”让“我”透了一口气,但“我”的心还是很难过,也很担心,担心下一次的两个“我”再次冲撞。[/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B]一、爱是毋庸置疑的[/B][/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家长爱孩子,老师爱学生,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是本性使然的。[/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读一个更好的学校,能够将来有更大的出息,不惜一切,甚至于倾家荡产地供应。自己舍不得吃穿,也要让孩子吃好一些,穿得得体一些。捡破烂供养孩子上学的,卖血给孩子交学费的,得了病不医不治给孩子寄去生活费的……让人流泪的事情太多了。[/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有的老师,为了爱自己的三尺讲台,舍弃整个家的,为了眼前的学生,不能最后尽孝的,为了能够散发出最后一份光和热,而永远躺下的……可歌可泣的事我们又能说上一大患。[/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这都是什么?是爱,是无私的大写的人世间最为光华的爱。所以,我们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父母是最爱你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B]二、爱的表达形式是不同的[/B][/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是什么?爱是把你的小手噙在嘴里,爱是让你坐在肩头,爱是夜半你生病的时候,抱起你风雨中十几里山路的坎坷,爱是你出息了我却白发苍苍眼睛里再也不见的光芒……[/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是什么?爱是清贫的杏坛人生,爱是披星到校伴你读书戴月晚回后还要批改一摞厚厚的试卷,爱是桃李盛开之时的那张皱巴巴的微笑……[/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又是对你的打骂、对你的呵斥,爱是对你的巴掌、是甩向你脸颊上那本厚厚的书,爱是恨铁不成钢,爱是你长大了、我老去了,爱是你幸福才是我最大的快乐……[/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是轻轻地抚摸,爱是谆谆教导,爱是对话,爱是倾听,爱是欣赏,爱是放开我的手,爱是让你自由地飞……[/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B][/B][/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B]三、让爱无痕[/B][/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故事中,谁错了呢?都错了,又都没错。[/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是没有错的,哪怕是对“自己”恨一点。[/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可是,“功利的爱”(不论是否承认)却错了,“心切的爱”让爱发生了畸变。[/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你班里的孩子,他也是你的学生啊,你就应当像尊重其他的学生一样地尊重他,你可以俯下身子倾听别的孩子,你为什么就不能再多给他一次机会,你可以用你的眼神鼓励其他的学生,你为什么不能给他更多的改过的等待,你可以上课关照每一个孩子,你为什么却剥夺了他课堂上的那一次发言的机会……[/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孩子啊,你也错了,你每天都看到你做教师的妈妈是那么地辛苦,你为什么不能够在回到家之后,帮妈妈倒上一杯热水,你为什么不能够自觉地关上你的房门,伏在书桌上用心地完成你的功课,你为什么在你的妈妈最不被人理解的时候递给轻轻地扶着她的肩头……[/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爱是没错的,爱无从指责。爱是要细细思量的。爱呼唤它最好的表达和传递方式——让爱无痕![/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愿爱无痕![/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right][FACE=楷体_GB2312][SIZE=3](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  贺华义  236000)[/FACE][/SIZE][/ALIGN]
17楼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反复读了几次案例《他是我的儿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文中的儿子,为了文中的其他学生,还有袁老师。
    袁老师在文中写道:“对于别的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多表扬,少批评。而对待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就是无法容忍,别人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自己的孩子随我怎么样都行,正是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我的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严厉的惩罚,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杀鸡儆猴”。每次读到这句话,我的心总是很痛——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又怎么能这样做?
    虽然袁老师说了“对于别的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多表扬,少批评”,但她紧接着又说“别人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袁老师所谓的对其他学生的“宽容”其实不是发自真心,而是基于“别人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的现实考量(因为很多家长都比较“护短”)。她并不是不想“简单粗暴”,只是有所顾忌。也就是说,她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看做是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个体,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从而平等的对待学生。她对学生的“宽容”是一种“矫情”。
    正因为袁老师心中对受教育者缺少“尊重”,所以她对于同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儿子抱着“自己的孩子随我怎么样都行”的想法,采取的“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严厉地惩罚,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杀鸡儆猴”。感觉在她的眼中,孩子就是他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随她任意摆布,稍不如意就“简单粗暴”。作为家长和老师双重角色,她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尊重。所以才出现了孩子和他的对立,甚至称她为“母老虎”。
    虽然袁老师在刘老师的启发下转变了教育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也仅仅只是方式的转变,因为从她的叙述中依然看不出他对孩子应有的尊重(“我把他拉到了门背后”就是证明)。
    儿子也好,学生也好,在人格上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体会到尊严时,他们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重庆南岸天台岗小学   王业松)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