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他是我的儿子

18楼
[ALIGN=left][SIZE=5]        因为他,爱淋漓尽致的凸显
[/SIZE][SIZE=3]    在没有他之前,我是热情敬业的,严格并且严厉,只要是这样做能够达到目的,不惜使用任何有效的手段——诸如体罚之类的,更是我的必胜法宝。
    有了他,我的心在瞬间融化,看到学生时,我总会想,这个的眼睛怎么和他那么像,这个的脸型和他有点像,如果他们是他,我又怎么舍得去打去骂,我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变的就像我所期望的未来的他那样呢?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游戏,每天我以想出更好的教育方法为乐,每天我都努力的让自己像他伴在我的身边一样。
    因为他,爱,淋漓尽致的凸显。
    他是谁?他是我的儿子。
    我曾经n次的假想,他在我的班里,可是,我又n次的否定了自己的做法。当儿子在自己的班里时,他不仅仅是学生,还是儿子,同时,他不仅仅是儿子,还是学生,这中间有多少的不协调啊!
    虽说妈妈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老师毕竟不是妈妈。当这两者的关系合二为一的时候,当你是儿子的老师,同时又是儿子的妈妈时,别的学生呢?他们仅仅是学生,而不是儿子,这个矛盾怎么处理呢?
或者有一天,儿子会成为我的学生,可是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真的会教儿子吗?除非……儿子在其他的班里表现的一塌糊涂,是别的老师的负担,否则,自己宁可只当他的妈妈。
    纵观我们学校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还是发现,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亲自教自己的孩子的例子还是非常少。
    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的两个妗子都是和他同一个学校的老师,可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不断的耍小聪明,使用一些自以为是捷径的方法学习,结果最终没有通过上学走出来。
    作为妈妈自己教育儿子,用心的教育儿子。然而,妈妈不能把老师的角色也全然的代替,那样,儿子是不是缺少了一个教育他的角色呢?毕竟鲜少有人能够把这两个角色完美的组合起来,不是吗? [/SIZE][/ALIGN][ALIGN=left][SIZE=3](河北省鹿泉市上庄镇中   戎攀英   050200)
[/ALIGN][/SIZE]
19楼
转化角色,一视同仁
                转化角色,一视同仁
   认真拜读了袁老师的案例,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过去,为人师难,既为人师又为人家长更难啊!因而我们得转化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我就是孩子的老师,以一视同仁的心态去教育和对待自己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惟有回到家里才是孩子的家长,但仍注意自己的心态,别急于求成,在和谐的气氛中以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议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
20楼
    我不支持自己教自己孩子的做法,甚至连自己的亲人的孩子都不能教。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不容易进入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容易进入教师的角色。影响教师的教学,耽误孩子的成长。
    “聪聪,你赶紧背课文,不好好背, 回头我告诉你妈妈!”“舅妈 你甭告诉了,你就直接打吧!”“小虎,你再把期末测试三也做了,做完我给你检查。”“我不做,我妈就让我做两张卷子!”想知道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对话吗?我有两个外甥是我孩子的两个姑姑家的,大的开学该上六年级,小的开学该上三年级。他们学习不怎么用心,快期末考试了,他们的父母想让孩子考个好成绩,所以周六周日这两个孩子就在我这里,我给他们辅导。可是,他们很少按我的要求去做。除非是他做的题错了,你让他改,他才听话地去改。以上的对话,就是我给他们辅导期间的对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先从我自身的原因说起。虽然我在辅导他们,但是我始终没把他们看做我的学生,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外甥 ,我的晚辈,所以当我向他们提出要求的时候,经常使用命令的口气。而对我的学生,用的却是商量的口气,而且语气也很亲切。当我的外甥反复做错题的时候,我会很生气,怒其不争。可是如果是我的学生做错了题,我却能够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讲解,耐心的等待他们掌握知识。如果我的外甥不听话了,我就以告诉他们的父母相要挟。而如果我的学生调皮了,我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进而正确的引导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总之,不管我怎么去调整自己,去说服自己,可是一到具体辅导时,很多时候,外甥和学生就是不能划等号,自己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再看孩子的表现,从孩子对我的态度上,我能感觉得出,他们根本就没把我当成老师,我就是他们的舅妈,无论你让他做什么,他都要跟你讲条件。比如,你让他做一张卷子,他会要求做完后要让玩一个小时电脑。你让他背一个单元要求会背的课文,他会要求背完后得吃点好吃的等等。提要求这算好的,更有甚者,你让他学点东西,如果不是父母交代,或者不是老师留的作业,他才不做呢!如果辅导他们的是老师,他们还会提出这些要求吗?如果辅导他们的是老师,他们还会不做吗?也许我的两个外甥是特例 ,但既然存在,就应该值得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把我当成他们的老师,我不清楚,有待去查阅资料,去研究。
    教亲人的孩子都这样费周折,那么教自己的孩子不是同一个道理吗?我的身边也不乏自己教自己孩子的例子,大部分教师,教自己的孩子,教了一段时间之后,都感慨自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只要能调,都把自己的孩子调到别的老师的班去了。
    如果面对自己和亲人的孩子,你能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你的孩子或是亲人的孩子能顺利的进入你的学生的角色,那么你可以教自己的或是亲人的孩子。如果都不能,那么我觉得,还是别教他们好!
    以上是我根据我个人的经历,陈述的几点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们批评指正!


   (河北省滦平县大屯中心校兴洲小学     李春菊    068253)

21楼
陈大伟老师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SIZE=3]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SIZE][/ALIGN][ALIGN=right]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陈大伟[/ALIGN]
    我还是赞成“易子而教”的。
    曾经主持一次课堂教学观摩,预先问了几个小朋友年龄,都说是十岁,看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我介绍成四年级的学生,学生给我说是五年级的。整体上这么小的孩子就读五年级了?问一问学校,是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也只有教师才对自己子女干得出。我给几位朋友玩笑:“可怜生在教师家。”
在别的孩子眼里,可能认为作为教师的子女是幸福的,但他们不知道,作为教师子女有了另外的风险,那就是当教师的家长看过太多的在某一方面优秀和出色的学生,他们很容易渴望自己的子女能集中这些优点。同时,自己当了老师,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他学生面前成为榜样,能处处带头示范。如果这些家长个性上再好强一点,这就难免对自己的孩子苛责。教师的孩子可能不仅失去了自由的空间,而且生活压抑,情绪逆反,成才效果并不理想。而作为教师的家长呢?则往往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最后不仅看不起自己的子女,而且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的孩子都这样,不好再去教育其他孩子,不方便和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没有了当教师的自信,工作和生活质量都由此受到影响。
所以,我首先的建议是,教师最好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当班主任。
    易子而教需要一定的支持环境和条件,在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的时候,我们选择或者只能教自己的子女,怎么办?怎样面对孩子的毛病?
    在袁老师“放宽胸怀,学会等待”的故事中,我以为有这样几点可以讨论。
    首先,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苛责,不能“别的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多表扬,少批评。而对待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就无法容忍”。孩子都是需要认可和鼓励的,所谓“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当然,这里的“子”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人。另外,要知道,人是有差异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家长望子成龙,只要知道某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有出息,就会向儿子鼓吹一番、比较一番。这种比较让儿子垂头丧气,也使儿子窝了一肚子火。一天,母亲又提到一个孩子的成就,儿子忍无可忍,对母亲说:“某某某的家长现在是百万富翁;某某某的家长现在是处长;某某某的家长多有出息……妈妈,你为什么不是她们?”我想,我们每一个家长可能都不能面对这样的质问,也不能对此给出满意的答复。回过头想一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我们的子女十全十美呢?教师的孩子就一定要比别的孩子更好?
    其次,“自己的孩子随我怎么样都行”的认识需要纠正。做父母的,一方面有教养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尊重的义务。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儿童应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爱抚和理解的气氛中成长。”该公约第2条第二款指出:“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应该基于儿童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或信仰而受到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文明的家长、成熟的家长应该尊重儿童免受歧视、免受惩罚的权利,当教师的家长更应精心思考和设计教育子女的有效方式,不能简单粗暴。
    第三,对学生也好,对自己的子女也好,都不要有“杀鸡儆猴”的想法。教育应该有惩罚,但教育惩罚的对象是什么呢?人因为犯错误而接受惩罚,我以为惩罚的对象是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惩罚人,要对事不对人。因此,实施惩罚需要规则,而这个规则需要预先告知。我所以反对杀鸡儆猴,不仅因为杀鸡儆猴违反了谁犯错惩罚谁,对事不对人的惩罚原则,而且一旦有了杀鸡儆猴的想法,惩罚的行为就可能失控,对“鸡”造成不能承受的伤害。
    第四,惩罚以后要让孩子知道被惩罚的原因。这使我想起父亲对我的惩戒。过去,我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的民办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他一直当我的班主任。回顾父亲教我,那时对子女成才没有、也不会有太高的期望(1970年到1977年的时候,一个家庭成份并不理想的民办教师是不敢对对子女未来有太高期望的),这使我在小学和初中的生活十分宽松,现在想起来真是值得庆幸。另外一点是值得学习的,那就是每一次惩罚过后,父亲总要说明为什么要惩罚,怎样避免被惩罚,从而使我有所收敛和改进,从而收到惩戒的目的。现在想一想,如果只有惩罚,没有告诫,没有达到戒除一些行为的目的,这样的惩罚就没有作用。
    好在看到了袁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检讨和正在做出的改进。
    最后要祝愿天下的老师们家庭生活幸福,祝你们的孩子们更加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22楼
阮少壮老师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让家庭教育独自开花[/ALIGN]
                                     [SIZE=2]  [/SIZE][SIZE=2]东莞市东城区四环路立新路段第八小学[/SIZE]  阮少壮
    我们一直都强调,教育需要的是耐心和赞美,对于孩子犯的错误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分析,帮助孩子正确归因。袁老师在对待学生时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但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却不能做到了。因为老师与父母的双重身份使袁老师在选择教育的方法时丢弃了耐心与赞美。
    其实,这袁老师怎样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我常常听同事在被顽劣的学生气得暴跳如雷时会说:“任凭你跟我沾了点亲戚关系,你今天便不是这样的活法”。“要是你是我的孩子,我绝不会饶了你。”这些虽然是气话,但仔细想想却不得不使我们感到痛心,在当今的教育当中其实还存在着打与骂等粗暴的教育理念,因为这种苗头被约束着而无法爆发,强压的结果有时却是自己的孩子遭殃,在学校无法宣泄的气便把它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如袁老师说的:“别人的孩子骂不得,打不得,自己的孩子随我怎么样都行”。所以说,老师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却往往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
    从这一点看来,我认为,做为教育工作者,让自己在学校里只有一种教育的角色就足够了,千万别把家庭教育的角色也搬到学校中来,让自己既当老师又当父母,这对于自己太累,对于孩子也很不公平,因为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毕竟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学校教育是有严肃的章法可寻的,而家庭的教育却可以是随意的;学校的教育针对的是一个集体,而家庭的教育针对的是个体;学校的教育不但有做人的道理的传递还有占很大一部分的文化知识的教授,而家庭的教育可以只选择做人的道理……如果把家庭教育放到学校来,因为繁杂的工作环境和自己角色的不同会使你无法平衡老师和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虽然袁老师在最后还是清晰地认识到了这样的教育对于自己的孩子不公平而采取了些耐心,但从其跟孩子的对话中我看到只有教训,只有指出孩子的错误和不对,而缺少了对话,家庭中孩子的发言权被剥夺了,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了吗?他的低头可能不是认错而是对你以往的暴行的妥协。
所以我还是觉得这种教育缺少了点家庭教育的温馨。在家庭教育当中,对于孩子在学校犯的错误,作为父母的教育是跟孩子讲道理,你越是讲道理孩子就越明事理,这样的教育需要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跟孩子的对话也是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它带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宽容和爱护,更多的是对于子女成长的引导。
    因此,我觉得,还是不要嫁接家庭教育这株苗,让它独自开花,结果。
 
23楼
李小琴老师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不要让爱变成伤害[/ALIGN][ALIGN=right]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小琴[/ALIGN]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即使是这样一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依然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可是,究竟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甚至是有艺术的,能让孩子更为自信而快乐地成长呢?泰戈尔早就在诗中告诉了我们:“献给我爱的人:愿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是啊,爱一个人,就要给他温暖与自由。可是,当孩子在自己班级时,爱就容易扭曲了,因为过分地关注,过于严厉的要求,这种对孩子的爱就变得高远,不再美好,反而成了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而许多当老师的父母还浑然不知,以为自己将爱深藏于心底,没有溢于言表,看似狠心,其实是在忍受莫大的痛苦,期待着有一天,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会知道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最终换得彼此灿烂的笑颜,于是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地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更优秀!”
    果真如此吗?并非!当孩子在自己班级时,就会不经意地拿孩子与同学做比较,表现出色是正常,表现不好就是意外了,少不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或义愤填膺的教训,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真是有口难辩,他纤细敏感的触觉,最容易感受到伤痛,于是他不得不以任性对之。
    在面对其他同学的错误时,我们教师会想到要冷静,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宽容他,点拨他,从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乐意改之。而看到自己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误时,很多老师的理智叫自己做一些清醒正确的事情,可是情感偏偏逆道而行。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少期待和从容。”这种教育方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文章的那位教师妈妈曾经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孩子,缺少一种悠闲的心态,最终适得其反,造成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与母亲之间的心灵隔阂,幸运的是,这位母亲及时地意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立即加以纠正,从而再次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与喜爱。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所以,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更要怀着一颗平常心,要少一些关注,多一些从容,目光更要柔和些,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进行严厉的批评,不要让爱成为孩子的一种伤害,而是要应该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呵护孩子稚嫩有可贵的自尊心,如文中的那位教师一般,即使是批评,也是春风化雨似的,要让他真正感到,遇到妈妈(或者)爸爸当自己的老师,是一种幸运!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