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优生”品德教育的盲点

12楼
“学会做人”乃德育之本
                             “学会做人”乃德育之本
    读罢案例《“优生”品德教育的盲点》,我想起曾读过的一段文字:
    一位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当了校长,他会给每一位新教师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像文杰曼那样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从这位校长的信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给社会带来益处,否则,受教育越多,危害越大(无数残酷的历史和现实都明确而真实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可以这样说,连基本对错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多年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成才”,追求的是“高分数”,考虑的是如何使孩子学会“做事”。但我们却忽视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学会做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发展的人。“成才”需得先“学会做人”。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知道,未成年人的教育层次取决于成年人的教育水平;未成年人做人的热情源于成年人做人的激情。这就需要我们众多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先成人,后成才。之所以案例中所谓的“资优生”会出现“行为偏差”,是因为作为教育者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出了偏差,他们根据“分数”把学生分为所谓的“优秀生”和“差生”,说到“优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四年级的班长是本班的学习尖子,上课思维十分活跃,对学习中的问题常带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作业字迹清楚工整,平时班级工作不甘落后,以身作则,对同学的态度亲热和气,对老师见面就行礼问好,是我校公认的‘优秀生’。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生’,怎么会做这种事呢”。在他们眼中“优生”好像无所不能,一切都好,似乎不需要老师的思想引领。而一说到不好的事,他们条件反射般的做法是“对几个重点怀疑对象(即文中所说的“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易出这样那样小毛病的学生”)进行了搜索性调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们眼中“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差”的最高标准,以此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优生”成绩的光环中忽略了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会做人”的教育和思想引领,久而久之,“优生”的分数也许会越来越高,但他们离“成人”的要求却越来越远,错误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天之骄子”们制造的悲剧还少吗)。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小就没学会“做人”,长大后又怎会尊重你呢?
    “学会做人”乃德育之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所以,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其实学生不存在优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都应引领他们把“学会做人”转化为一种自我修习的内在的自觉行为,使其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其人生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上海城校区   王业松)

13楼
 这篇稿件的点评有截稿日期吗?
14楼
正确评价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老师面前人人平等。
15楼
案例评析征稿进行中
本次案例评析征稿仍在进行,请各位老师再接再厉,发表您的见解,期待您的真知灼见,呵呵!
16楼
[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正视现实,叩问心灵[/B][/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B]读罢《“优生”品德教育的盲点》案例一,我心中思绪万千。因为在我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它让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释怀:班里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扪心自问,到底是我哪里做的不好?针对案例一,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何谓“优生”?
   在传统意义上,“优生”是指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么如今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优生”呢?在案例一中写道:“这四年级的班长是本班的学习尖子,上课思维十分活跃,对学习中的问题常带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作业字迹清楚工整,平时班级工作不甘落后,以身作则,对同学的态度亲热和气,对老师见面就行礼问好,是我校公认的‘优秀生’。”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教师到日本一所小学去,指着一群小学生,问他们的老师:“他们中谁更优秀一些?”老师说:“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你。我只能告诉你,这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稍强一些,那个学生运动能力有待提高。”这句话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经说过:“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实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老师还固执的认为学习尖子就是优生,而毽子踢得好,歌唱得好,却算不上优秀呢?所谓的“优生”应该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或由于有特别的兴趣,在某领域比其他学生有明显的学习和掌握优势、成绩突出的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纠正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优生”的片面看法,更不能错误的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就不需要老师的教育了。
   二、学生为何这样做?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虚荣心和自尊心,他们由于不具备道德评价能力和应有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免不了使自尊心转变为虚荣心,从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道德观念尚未形成,这种不良行为发生时,他只是想到可以买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老师询问时,处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他当然不会承认。他以为做错事情会招致严厉的指责和严重的惩罚,这会让他们说谎。再说,如果老师一问就招供了,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在老师全面调查时,孩子敢承认吗?老师要先让孩子知道,说真话不等于遭受惩罚,要让孩子明白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勇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
   三、教师在这件事上有没有责任?
   在学生一步步升级的不良行为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至少有不作为的嫌疑。从案例中的描述看来,这个学生至少已经犯过四次类似的错误。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学生偶然发现事情真相,班里的所有失窃的钱物,会和以前一样不了了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对学生实施保护好自己财物的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暴露后可能导致的后果作出恰当的预设,相反,让这件事成为一件悬案不了了之,致使该同学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越来越频繁。[/FACE][/SIZE][FACE=楷体_GB2312][SIZE=4]我觉得应该是教师的前期思想教育做的不到位,才导致了这种情况发生。希望我们在班级成立初期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个人的名誉高于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我觉得防患于未然比亡羊补牢要好一些。[/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   现在事情已然清楚了,我们该怎样做呢?我认为目前不宜对案例中的学生过度的指责和严厉的惩罚。在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更何况他是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我们不能因为他犯过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学生来看待。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错误多是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所以当我们处理孩子的错误时,一定要冷静,切忌粗暴单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感悟中改正错误,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不断完善他们的心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实学生现在应该已经受到了惩罚,那就是班里同学和任课老师的舆论压力。他现在需要的是老师的理解与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有勇气面对才是胜者;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但是不断改正才能前行。[/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贾林美   251712)[/FACE][/SIZE][/ALIGN]
 
17楼
征稿ing,呵呵!
案例评析征稿进行中,欢迎各位大虾老师发表精彩评论!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