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群体性批判代替教育

12楼
在日常教学中常遇到不做作业的孩子,说心里话,我佩服陈老师的智慧,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在这么多不得的情况下,陈老师用让孩子来说服孩子,让孩子来鼓励孩子,也初见成效,未免不是好方法!当孩子能从不写作业到写作业是一大进步!陶老师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时成人的世界我们不能强加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猜想,谁也不知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的孩子几乎是和他们斗智,像陈老师的方法或许下次再用时就不灵了!没有一种永久的方法能让不做作业的孩子能做作业,还是那句话,多想办法,方法一定比问题多!
13楼
[COLOR=#1111ee][SIZE=4]                 [B][COLOR=#ee11c2]批判多数是没有用的
[/COLOR][/SIZE][/B]      [SIZE=4]读完陶翠凤老师的《莫让群体性批判代替教育》,心中隐隐作痛!不为别的,只为这个孩子是农村留守儿童!估计陶老师的学生是小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有小学生才会在日记中无所顾忌地批评自己的同学!
    我是一个农村教师,每天都和农村留守儿童打交道。我深知许多留守儿童的痛苦——母爱缺失,父爱缺位!他们本来就是一株病梅,可是却要他们自我成长为高壮的白杨!我觉得很可笑,也不公平!
    文中的风,在陈老师口中是“小东西”,还算亲昵,但总有恨铁不成钢之嫌。我特别不理解陈老师的行为——身为老师,学生不做作业,为何不见他去弄清不做作业的真相呢?不做作业的原因有很多啊。比如,学习困难,根本就没学懂,如何能做?还比如孩子是个慢半拍,总是跟不上趟;还比如孩子在家里家务繁重,根本没时间做作业……当然,也不排除孩子懒惰,但为什么懒惰,这里面又有值得追究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不见陈老师使用,却利用全班学生对风的行为进行口诛笔伐。
    诚然,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这个集体够温馨、很和谐,风在这个集体里很有安全感,对集体很喜欢、很依恋,那么,完全可以用群体的力量去震撼他的心灵。不过,教师事先要指导孩子如何恰当的使用评价性语言,万不可上升为道德评价,应该就事论事。这样一来,风将非常在乎集体成员对他的看法,他害怕被集体排挤出来,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妥协。但如果他在这个集体里并不重要,甚至是一个边缘人,集体的批判只会将其推得更远,即便妥协,那也只是暂时的,是一种假相!
    再说了,利用集体批判,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消极方面,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心态难免阴暗。他们往往看不到积极的方面,他们总是对别人挑刺,如同愤青,好比灭绝,恨不得将一切不入他们法眼的人斩草除,除之而后快。
约翰•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侵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将是终身洗不掉的。”这句话无疑告诫了每一个教育者:在处置学生不当行为时一定要万分小心,要弄清真相,要追根溯源,要对症下药,要开出最具疗效的药方。因为你的处置不当,就如同庸医对患者的误诊,轻者伤身,重则殒命!难怪中国有句对教师的恶毒咒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所以,为师者,在充当自以为是的教育者时,一定要考虑周到一些,谨慎一些,心中要有怕!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风和老师身上来。
    陶老师说,风是农村留守儿童。毋庸置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关爱和监督——隔代教育多数体现的是溺爱!没有母亲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孩子的心是粗糙的,蒙昧的。一个粗糙、蒙昧的孩子,对学习会感兴趣吗?他殷殷盼望的就是某一天,母亲会突然笑盈盈地出现在他面前。没有父亲巍巍山脉的支撑,孩子的身心是脆弱的,是迷茫的,是缺钙的,这样的孩子,没有毅力来克制自己,因为没有谁来教他担负起本该自己担负的责任!
    由此说来,陈老师也好,陶老师也好,在面对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痼疾时,别无选择地要及时补位,给予留守孩子父亲、母亲般的爱!只有爱,才能满足风的情感缺失,才能让风成为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把精力花在责怪孩子身上,不如多花精力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革命先锋邹韬奋说,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既如此,强迫风做作业又有什么意思呢?柏拉图在《柏拉图论教育》一书中也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总之一句话,与其强迫孩子做作业,还不如想办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只是这个活儿比较难,含金量比较高,花费时间比较多,很多老师未必愿意,他们宁愿抱怨,也不愿意去改变。最后,在孩子一尘不变的情况下,又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推给孩子的父母。只是,于事无补!
    布鲁诺说:“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且看陈老师是怎么对待风的?训斥。失望与愤怒。啥没带?就是没做!没有肯定,没有鼓励,没有关怀,有的只是否决,甚至是一票否决!风的同学呢,又是怎么对待他的?“风,作业没做就说没做,不要撒谎。撒谎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哟。”“风,别的我都挺佩服你,但这件事儿我鄙视你。因为你作业没完成,这是给我们班丢脸了。”“风,你是我的朋友,作为朋友我劝告你一句,做人要诚实。”“风,再不改正错误,我们就不再是好朋友了。”“撒谎”,这可是对人的品德评价;鄙视,这个词语极具杀伤力,被同龄人鄙视,我相信,没有人心里会风平浪静不起一丝涟漪;还有,风没有做完作业,关乎的是他个人,怎么又给全班丢脸了?这显然是给风戴了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帽子,这跟文革中的“上纲上线”有何区别?“做人要诚实”,言下之意,风就是不诚实。假如风是因为学力太弱,或者心智不健全(小学阶段,男孩比之女孩,无论身体,还是心智,都要晚两年左右,学业上往往落后于女孩)未做作业,我以为就不能说他不诚实,而是非常诚实。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是,不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在没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都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老师就不说了,中毒太深,可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批判别人就是一套一套的。真是可怕!至于以“做不做朋友”相要挟,更是看出我们的孩子心里少了那么一点纯真和善良。但愿只是在演戏给老师看。私下,该是朋友还是朋友。
    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只是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作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如果人的精神生活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他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告诫我们的老师,眼里不要只有课本学习,只有作业,只有分数。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构建“人学观”。
         (四川省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钟杰  641504)[/SIZE][/COLOR]
14楼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侵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将是终身洗不掉的。钟老师在文章中引用的这句话真的该引起做教师的重视。读钟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
15楼
唉!学生不写作业,到底是关乎老师的事还是学生的事呢?读了钟杰老师的文章,我建议文中的陈老师最好是什么都不要管,等那孩子自然心智成熟,或者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万一等到毕业了孩子的学习心智依然还没成熟或者还没培养好孩子的兴趣)那么这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导致孩子根本没机会接受更高一等级的教育,我不知道换在你们自己的孩子身上会如何选择?教育不能像教育专家们那么理想,因为在现实的、功利的中国教育制度面前,老百姓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
16楼
任何一个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首选肯定都是最阳光最温暖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但是,我相信,这些方法不能教育好所有的孩子,孔子也说要讲究“因材施教”,所以,才会有教育的“怪招”。“怪招”不能普遍使用,但是也不能否认它对某些孩子的教育效果。譬如,我记得小时候不想读书,结果,被我父亲打过三次耳光。每一次耳光都能醒我,让我刻苦读书。你看,这耳光肯定不能用在所有厌学者的身上,但是,对于我来说,那就是我父亲最好的教育手段。
一言难尽的教育!
17楼
严重不赞成欧阳老师的意见。对于您来说,您的父亲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您的老师,也是您的父亲。因此,这样的教育不会对您的心理产生多大的压力。因为打心眼里您知道,那对您不是歧视。
但这样的措施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也许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心理压力会转变成一种心理阴影而伴随孩子的一生的。
特别是伤害到孩子自尊的情况,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