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版第六期案例评析《小组聘任制》征稿

24楼
聘要方法,任要智慧

安徽芜湖 庄华涛

徐老师的《聘出惊喜,任出精彩!》一文读罢,感慨颇多。纵观案例,徐老师极言聘任及管理过程中的惊喜与精彩,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所实行的聘任制还是挺满意的。确实,这个案例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描述。但我在研读这个案例时,却有着众多的担忧与疑惑——聘任设计的先天不足,深埋下的却是孩子们的无奈。因而,这个案例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对于聘任构思的商榷。

“聘出惊喜”,是徐老师对于自己引导孩子们进行聘任所下的结论。但这一聘任构思看似合理,却充满着缺憾,使好多的教育机会就在这样的缺憾中溜走了。

首先,徐老师决定聘任的基点是什么?是让“四大金刚“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出尽洋相”,是“抱着‘捉弄’人的心态”。始于这样的基点的聘任是格局不高的,从徐老师自己对于聘任也没有一个详尽的设想与规划可以看出。

这样的草率,导致聘任过程的草率,也导致了后面所出现的更多缺憾。

其次,既然是聘任,徐老师在引导学生选举组长时,有没有引导学生先去谈谈理想的组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质?谈论的过程,实质也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提醒孩子们向那个方向去努力。即便最后归纳出的特质,如同徐老师所概述的“自身素质好,有一定管理能力,人缘不错”也是可以的。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聘任标准,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对照标准去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人选。

再次,徐老师所给的组名有什么内涵?是只是为了个性还是有什么别的寓意?组名的出台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契机。在命名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自我去思考,从而找准自己这一组的定位,引发孩子的自豪感。即便是老师命名,其中的内涵也应该与小组的特质有所关联,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作出这样的命名,教师也必须该有所阐述的。

而随意的命名,只不过与第一组、第二组这样传统的分组别无二致。

二、对于聘任过程的商榷。

引导学生自主聘任的过程,实质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及集体荣誉感的好时机。但徐老师基于惩罚而实行聘任的思路,使得这一过程同样充满缺憾。

首先,在“选组长”这一环节,班主任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选举过程能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但前提是班主任舍得放权。但通过对徐老师案例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她在选班长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中,并没有真正给孩子班级管理权,依然将决定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选举其实是“伪选举”,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

其次,在“选组员”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所受的惩罚应不应该?

徐老师在案例中这样叙述道:“一部分常扣分的同学便成了“剩男剩女”,其中就有两大金刚。此时他们显得很不好意思,都低着头,毕竟众目睽睽之下无组可去是件很不体面的事。”其中的一部分到底是多少我无法知晓。但我知道,这些被扣分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剩男剩女”的个性也不尽相同。那么,这样整齐划一的惩罚方式,又能够真正让多少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这相当孩子没做作业却去罚他们扫地一样,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三、对于管理过程的商榷。

在徐老师引导学生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这一节,对于实行自主管理的目的何在,也有众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否合理?

实行自主管理,班主任工作量的减轻只是锻炼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副产品。因而,当学生力所不能及时,班主任还是需要参与并引导。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发生矛盾时,班长汇报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班主任参与解决。而徐老师在赶到现场后,第一反应不是调查与处理,而是简单的宣布扣分,并且是“连坐”式的扣分,这样是否合理?

这样的解决问题,并没有打开孩子心中的那个结。也许,迫于群体的压力,孩子当场会表示自己错了。但这样简单的认错,并没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能实质性地改善学生心理及行为。

再来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小组内总是有一位“宁死不屈”的孩子,那么,班主任这样的制度又有什么来作为实施的保障呢?其他孩子又有没有前进的动力?

其次,过度的“自我管理”是否会导致孩子们隐瞒事实?

主张孩子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为的是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但如果总是面临着“扣分”、“加分”的压力,可能部分孩子即便被欺负,都不敢向老师汇报,从而选择退缩与忍让。这样也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读完这个案例,我一直在想,我们实行各种方式的班级管理模式,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育人。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将育人分为六个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并且,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竭力在追寻着第六阶段。那么这个案例中的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在进行哪个阶段的培养呢?是处在最初始的“我不想惹麻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并不是以良好行为表现为最终目的的,而是害怕惩罚而已。一旦外力消失或减弱,有多少孩子能够再去自律呢?

而想要真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仅仅创新一种管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上为孩子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让他们没有恐惧感。

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聘任时,设计的基点是信任孩子,以达到激发孩子对自身进行高要求为根本目的的。因而,徐老师在实施聘任时,应该要回到教育的起点,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的“聘出惊喜,任出精彩”。

首先,对班级孩子进行适当的摸底。

这个摸底的着眼点不要仅仅放在弱势孩子的身上,还应该放在较为优秀的孩子身上。这样,才能引导孩子们制订出科学可行的聘任方案,在聘任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而不会出现没有合适人选临时急着找组长的现象。这样的临时找组长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变数——假如孩子对这个组长职务无所谓,会出现怎样尴尬的情景呢?

其次,对于聘任要善于造势。

造势的过程实际是引领的过程。引导学生谈谈理想中的组长是什么样的,可以明确合格组长的标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强调组长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选组长的威信,有利于组长日后的工作;选举过程再正规些,宣布结果再隆重些,更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感受过程的公平公正……

再次,聘任前要作相应预案。

“剩男剩女”们考验的是班主任的智慧。以“剩”相迫,更多的时候引发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向上的动力。因而,班主任可以将聘任组员延迟进行,让孩子们私下进行沟通。在一些孩子不被组长接受的情况下,由班主任再进行协调。这样,既达到了徐老师想达到的“充当老好人”的目的,也使得组长与组员的沟通更为合理,不会让孩子处于过于尴尬的境地。

第四,小组竞赛的规则要适当优化。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特别对于徐老师据说的“四大金刚”这样的孩子。如果一次的犯错给他带来众多的压力,甚至没有解释的余地,极易造成孩子的对抗。幸运的是徐老师没遇上这样的孩子。但不得不说的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因而也就有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情况还是极易发生的。

因而,小组竞赛真的需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即在规则制订的时候,给所有的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而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教师应给予他改正的机会,而将重点放在犯错后的引导上。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与老师沟通。

以一句话对我的案例评析作一个结尾。若想要“聘出惊喜,任出精彩”,徐老师必须注意的是——“聘有方法,任有智慧”。

写完本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受。我知道,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明白,自己的工作重点是育人,因而,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孩子去进行,围绕着孩子的内心健康与快乐成长去进行。但真正在进行工作时候,很多的班主任却往往被工作的琐碎与繁重所击倒,因而选择的是围绕自己去进行,围绕着自己的方便与实用进行。

何去何从?只有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才能在锻炼孩子的同时,减轻自己工作的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减轻压力只是创新工作方式的副产品,创新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发展孩子的素养上。包括他们的学习素养,更包括他们的道德素养。
25楼
说出了我想说的。
26楼
庄子,就是庄子,见解深刻,直指其中的要害!
27楼
呵呵,张校打击人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谢谢您了。
28楼
                [COLOR=#1a1ae6][SIZE=4] 以孩子影响孩子
                       ——小组聘任制案例评析
                  安徽省怀宁县独秀小学  纪继兰   246121

    读完《聘出惊喜,任出精彩》这则案例,我不禁想起了朋友推荐我看的一部教育记录片《洞穴之光》。
    本片以纪实的手法讲述6个问题少年的故事,节目组把几个城市中沉迷网络或极难管理的孩子带到一座以洞穴为居的山村学校,分别让6个孩子分成三组与村里的另三个同学同吃同住。这里的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洗澡从来没有用过肥皂和洗发水,衣服是家人亲手织布做成的,每天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上学,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山里求学的孩子也从来没有迟到过。在问题少年看到这些贫穷的山里孩子的待人真诚、学习刻苦、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生活在高楼鳞次,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所体会不到的滋味。这六个孩子心灵受到很大的撞击,他们看到了同一片蓝天下决然不同的生活境遇,来自同龄人的影响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是同龄孩子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他们的心灵轨迹。
    “以孩子影响孩子”是这部教育片的主题。
    “以孩子影响孩子”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同伴教育”,即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和观念,利用朋辈的影响力,对同伴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帮助同伴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教育中,为什么总有一些孩子游离于班级之外或成为班级的边缘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没有真正融入班集体息息相关。正如艾岚所说,班级和班集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班集体是个带有温度的字眼,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班级里,但未必见得每个孩子都被班集体所容纳。像文中的“四大金刚”就是班集体所排斥,不受欢迎的人物。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成了问题孩子,却又想引起班集体的关注,想被班集体所接纳,于是便变着法儿做出些引人注目的举动,却由于把握不好火候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在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被同学被老师认可的。对这些孩子硬碰硬是不行的,老师的权威更不一定凑效。正如文中所说“他们对我这个班主任根本就不睬,任你严厉有加还是苦口婆心,他们都摆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死相。”尽管如此,每个孩子却都是很在乎同伴的评价的,他可以忍受不被老师喜欢,却无法承受同伴的冷落。所以类于“四大金刚”这样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发挥同伴的作用。文中的徐老师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正在于她借用了朋辈的影响力。首先,老师明察秋毫,在孩子们的提示下,马上感觉“四大金刚”之一饶宇最具可塑性,他“虽自私但上进,所以他绝不允许自己组被扣分,因此,他会想办法管好自己的组。” 于是赶紧提拔他作为组长,有了组长头衔的约束力,再加上他想在组内成员面前露一手,不掉面子,他便处处小心,克制自己,最终使自己的小组“因为管理有方,在学期结束被评为优胜组,他本人也获得了优秀班干部称号。”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饶宇同为“四大金刚”之一的李挺即被饶宇要来,必怀着“誓死效忠”的心情来为自己组争光,尽管后来李挺的行为再次有过出轨,但最后还是在同伴的影响下心悦诚服地将功补过,甚至后来还当上了值日班长。设想如果没有朋辈的影响力,只有老师一味苦口婆心的劝说或是严厉苛责,他能有这样彻底的转变吗?
     对于文中徐老师的组长聘任组员的做法本身我很是认同,但是对于老师此做法的出发点和心态我却不敢完全苟同。老师怀着捉弄人的心态,早就料想到组长聘任组员这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同学们虽然自己选定了小组,但要通过组长的同意,也就是说组长有权利不聘其为组员。” 在聘任中必有那些类于“四大金刚”平时风头出尽、“耀武扬威”的人却无人敢要,他们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出尽洋相。他们必会从平时自我的设置的彩虹高飘的云端跌落低谷,直击内强中干的假象。对于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对那些劣迹顽固的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可这种做法也是相当危险的,此时老师既要让他们出足洋相,又要适时扶他们一把,千万不能假戏真做,果真把他们推向了班集体的边缘,那便不是拯救而是让他们彻底地堕落了。文中的徐老师对这个问题处理相对还欠火候,最终造成四大金刚之二及一些“剩男剩女”无人认领的现象,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强制措施中硬塞到各组,依旧在最关键时刻将老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无疑。在这次聘任中,徐老师因为没有事先的铺垫工作(起码在本文中我看不出端倪),无形中依据教师的意向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如果是我,我会感到我被老师和同学一起戏弄,我打心眼里感到这个集体不属于我,老师所作的似乎是对我的施舍,这会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塑造起到多大的负面作用!对于此,成人的承受力尚且有限,何况孩子?虽然表面看来,“四大金刚”安抚了,没有了意外的举动,可在这样的环境和舆论压力,他们有没有一个轻松的时候呢?他们时时刻刻都得在意同班的眼光,我们前面说过,同伴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种影响既然有正面的,自然也有负面的。这一招老师的使用可真够阴的,可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孩子,而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这样的“狠毒”是否过分?当与徐老师商榷。也许换种方式更为妥当?譬如我也搞聘任制,我也让组长聘任组员,但是我会事先给出个正确积极的班级舆论导向,来个组长竞选,接下来和那些当上组长的孩子做私下沟通,在组长聘任组员环节一开始组长尽自己可心的人员挑起,在一个个同伴被叫走,出现预想中的“剩男剩女”时,给所谓的“剩男剩女”一个争取的机会,然后组长适时将他们一个不少的归队,既教训了他们,又不至让他们的心灵濒临破碎。此时组长也要表态:只要他们果真有心,组内成员一定热情欢迎,接下来就看他们的实际行动了。既然已经接纳,老师和组长就要一视同仁,利用组内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其进步改正,而不是采用签约的形式,如此这般在老师的默许下,孩子是否会感到签了卖身契一般的五味杂陈呢?
    徐老师的做法还有一处也值得商榷 ,当梅兰两组受到惩罚被扣分的时候,徐老师说正中下怀,“是的,同学们,中国人喜欢讲人情。要不这样,让郑小杰和李挺对大家做个解释,如果他们的解释能感动大家或大家觉得有道理,就少扣两分?”一个规则制定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班级成员一致通过的,怎可根据老师的喜好或情绪说变就变呢?就譬如玩游戏,既然制定了游戏规则,那就得不分大小,不分贵贱人人平等,人人遵守,绝不可轻易更改,即便更改也要通过大会表决。今天你心软了,少扣两分,下次他做错事你又毫不留情,那这样的班规还有何意义?老师的心学生怎能猜得透,班规又何以顺利实施?依据这一点看来,徐老师的自主化管理,表面看来是放权与学生,实际上风筝的线还是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学生依旧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利用同伴的力量,才能真正“导致接受者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
[/SIZE][/COLOR]
29楼
[P][SIZE=4]        尊重和民主:让小组聘任更精彩[/SIZE][/P][P][SIZE=4][/SIZE] [/P][P][SIZE=4]    读完徐老师的案例,对徐老师转变四大金刚的做法叫好的同时,我觉得也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商榷,笔者提出两点不成熟的思考:[/SIZE][/P][P][SIZE=4]    首先,尊重是聘任的前提。在小组聘任中班主任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徐老师在案例中这样叙述:“那就创设一个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小组的机会,再让组长来聘任组员。这样一来,这“四大金刚”看那组敢要,看他们还怎么“耀武扬威”,嘿嘿!让他们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出尽洋相。”可见徐老师决定聘任的目的是让“四大金刚“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出尽洋相”,是“抱着‘捉弄’人的心态”。这样的聘任不但侮辱学生的人格,还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这样的聘任会使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徐老师的聘任过程没有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处理“剩男剩女”的问题上。学生会成为“剩男剩女”,他们会听从组长的吗?他们心理会怎么想?组长能自觉接纳这些孩子们吗?这些小问题应考虑周全,在聘任组员前做好铺垫工作,及时和小组长做好沟通,不再出现所谓的"剩男剩女".否则,就会对班上剩男剩女的内心进行了侧面的打击。集体的舆论会使打击剩男剩女的自尊心,他们不会主动接受组长的安排,不易于学生的团结,也不利于后期的管理。
[/SIZE][/P][P][SIZE=4]    其次, 民主是聘任过程的基础。但细致地分析徐老师案例的我们可以发现,她在选班长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中,并没有真正给予孩子一定的管理权,依然将决定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选举其实是“伪选举”,也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民主才是干部建设的灵魂。[/SIZE][/P][P][SIZE=4]    小组长的选举能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但前提是班主任舍得放权,引导孩子真正参与班级管理。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聘任组员的过程,实际上是徐老师基于惩罚而实行聘任的,使得这一过程同样充满短板。比如在“选组员”这一环节,教师的干预使选举过程失去了民主的基础。案例中的四大金刚无视老师,怎么会听组长的安排。教师干预效果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采用优势互补,异质搭配的方法进行组合。[/SIZE][/P][P][SIZE=4][/SIZE] [/P][P][SIZE=4]       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李修成  221347
[/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