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版第九期案例评析之《心里默数一、二、三》

6楼
[P]占位思考![/P][P][/P][P][/P][P][B][COLOR=black][SIZE=16pt][/COLOR][/SIZE][/B][B][COLOR=black][SIZE=16pt]           把握契机,化解问题[/COLOR][/SIZE][/B][/P][P][P][P][P][ALIGN=left][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纵观整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思品老师的处理方法值得商榷。[/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B][/B][/COLOR][/SIZE][/FAC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首先,老师所做的不是在解决“问题”。[/FACE][/COLOR][/SIZ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对班上杰的冲动行为‘一个响亮的耳光拍打在女生红的脸上’[/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仅仅指出要冷静,对正在气头上且言语伤人的杰,他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吗?教师只是对突发事件简单地进行说服教育,指出杰这样的做法是理亏,玷污同学间美好的友谊。而忽视了问题本身[/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杰为什么会动手打红,他的动机何在?这不正是教育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最佳时机吗[/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然而案例中的何老师却草率处理,仅仅是让自己冷静,说了几句话,然后就继续开始了上课[/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没有让杰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以后该怎么做,从而促进学生由不理智走向智慧型的成熟。思品课堂上出现“不速之客”上演打人的一幕,打人者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教师若不及时妥善处理,问题随时可能被激化,就会使杰觉得老师拿他都没有办法,很难使其改正错误,不良的思维种子已被教师无形中根植于杰的内心深处。[/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案例中的另一个角色红,她虽然忍受了杰对他的伤害,但是假若红也是据理力争,和杰继续发生争吵,试问我们老师还能袖手旁观,不及时处理吗?这难道不是教育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良机吗?其实,[/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此时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巧妙地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视为整个事件的主角,巧妙设置问题和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挖掘。[/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案例中的何老师可以先把课暂时停一停,不妨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当事人的行为对公众的影响,使学生杰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给红带来伤害,也会影响到班上其他人的听课质量。[/FACE][/COLOR][/SIZE][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ALIGN][/P][P][/P][P][/P][P][/P][P][COLOR=black][SIZE=12pt]
    [/COLOR][/SIZE][B][COLOR=black][SIZE=12pt]其次,案例中的老师似乎看似冷静,实则没有把握住教育时机。[/COLOR][/SIZE][/B][COLOR=black][SIZE=12pt]
    [/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虽然案例中的何老师总在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发火,不发怒,这一点很合乎常理,但却没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失去了对杰异常行为背后的分析和教育。作为班主任,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毋庸置疑。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握时机,以冷静的心态,直面问题,而不是绕过问题,不妨迎着问题前进。
    [/COLOR][/SIZE][SIZE=3]班主任可以和杰当面沟通,耐心倾听他的委屈,让他心里的火先“发泄”出来,他在口述事情的过程中恼火发泄完毕后,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诚地和他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的办法。
    杰不按时上课,迟到了老师还全然不知,这只是学生的问题吗?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关注他,查清原因,对症下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遇事要冷静对待,还要使其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不必因耽误上课,就不进行处理,对红的教育也要及时,教师可单独让二人走出教室,先消一消气,再调查事情的起因,进行短时间的冷处理。为此,我们教育学生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不能再帮助孩子遮遮掩掩,当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老师必须义正词严的让孩子知道,孩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位有可能就会恶习成性,难以纠正。
    面对课堂的突发事件,教师若能及时迎着问题前进,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依据班规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依据课堂规则严格对待语言不良和行为不当的问题学生,严明纪律观念,严格把关不包庇不护短,使其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这样以法治人,使学生强化了规则意识,这让制度来管理他,矛盾自然不会激化,进而不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课堂上学生也会静下心来听课。[/SIZE][/P][P][SIZE=12pt][/SIZE][B][SIZE=12pt]   再次,对学生应公平公正,不能包庇学生。[/SIZE][/B][SIZE=12pt]毕竟红也有自己的错,若不对其教育会使杰心里不服,以为老师偏心。公平不仅是手段,还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SIZE][FACE=ˎ̥][SIZE=12pt]对突发事件更要以公平的手段和心态处理问题,绝不对任何人包庇。[/FACE][/SIZE][COLOR=black][SIZE=12pt][/COLOR][/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P][P][/P]
7楼
做得好,现在老师能这样做很不错。
8楼
因为同样是五年级的班主任所以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似乎很熟悉,我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旁观者冷静似乎很容易做到,如果把教师是当事人更会考验教师的智慧!
9楼
   [COLOR=#0033ff][SIZE=4] 读完这个案例,首先我对这位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表示认同。在心里暗示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班上几十个学生都在用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教师此时冲动处理势必影响全班同学、影响整节课。
    但是如果换做是我,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我不会用“古训”、“友谊”等理由先下结论。因为我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顾及全体学生,其次搞清楚原因所在,至于谁对谁错、处理与否、如何处理是最后考虑的问题。
    案例中的两个孩子还是比较温和的类型,除了那一巴掌之外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换做是我的学生,在那种情况下听我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话,一定会大声反驳:“君子为什么不能动手,难道他用刀逼着我也不能还手吗?”同样谈到美好的友谊,孩子也一定会反诘:“你先问问她尊重我们的友谊了吗?”因为我不了解真正的原因,所以我一定不会将自己至于那样尴尬的境地之中。
    我或许会尝试这样处理:平静地走到两个孩子面前,告诉他们:“看来你们之间一定出现了些问题,现在情绪比较激动,冷静下来再解决,好吗?这样也不会耽误其他同学上课。”得到两个孩子的认可,就继续上课。如果不行就直接问他们:“那现在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请直接告诉我好了,很乐意为你们服务。”进一步观察事态的变化,酌情处理。
    也许那个男孩也是受了极大的委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打了女孩一巴掌,如果老师不知道原因贸然说他的做法不正确,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他们之间的误会加深,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有些不妥。
    王晓春老师曾经说过,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生活的地方,犹如一个“小社会”,所以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一下手就行,不用时刻把自己至于法官的位置,非要评判个是非对错。案例中的红遭受了这样大的屈辱却只是默默地站起来,低着头,说明她知道自己有错在先。所以,此时只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台阶足矣!
[/SIZE][/COLOR]
10楼
我需要思考一下
11楼
[P]                       [SIZE=4][B]寻找一个科学的交点[/B][/SIZE]               [/P][P][COLOR=black][/COLOR][/P][P][COLOR=black]    [/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拜读完[/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 [/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何富强、徐艳霞两位老师的精彩案例,我很佩服老师处理突发事件时的那份冷静与智慧,回顾整个案例的发生过程,从迟到学生喊报告之后径直走到被打女生的座位并上演“耳光事件”,再到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时内心快速的心理反应:“我在心里默念:一、二、三,冷静、冷静、再冷静。但思绪一直在翻腾:这其中肯定有原因:不能因为批评他俩耽搁大家的学习时间;问题不能不处理,况且我是思品老师。”而且老师还冷静几分钟后,不断在大脑的储备库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接着老师说的三个要点,简明扼要地对突发事件进行了交待和处理,老师在说完话后稍作停顿,然后微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接着上课[/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从整个操作流程来看,是合乎处理突发事件的常规模式,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下课后,双方当事人“杰和红走到我的身边,将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这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此案例的处理,可以说对我们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此事件的处理也有很多让我们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权当与两位老师交流,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   [/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我觉得,课堂上,如果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下能形成一种强大教育磁场,学生的思维在整个班级思维场的范围内,而学生个体或是小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认真或是异常情况,就像一条来自磁场外的射线直接进入磁场范围内,影响师生的视点和思维线路,而此时,老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和处理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这有可能牵涉到学生的思维或是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FACE][/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P][P]在案例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老师处理突发事件时没有冲动,虽然对学生杰的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意外性,但他马上采取了“默数一、二、三”等自我情绪的调控,让自己的理智占上风,从而积极想对策解决突发事件,但是在处理过程中,老师采取了对杰的行为进行了定性评价,“你的做法是不正确:其一、古人言,君子动不动手,只要动手了,你就理亏了。其二、被你打的是你的同学,没有什么事需要武力解决,这样玷污了同学间美好的友谊。其三、你的行为属于冲动,我们说冲动是魔鬼。”此举对于“耳光事件”处理是必要的,但是老师的这种评价,只是表面上进行了干涉,没有真正让老师的评价进入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强大的外力,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产生的规劝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老师不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或是必然性,没有找到病因也不可能会有“对症下药”的效果,只是让学生的思维在此次事件中短暂停留,然后,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其他同学,纵使老师“微笑着对学生们说,我们接着上课!”学生的思维仍然会因此而呈放射状自由发散,或许有的人会想:“同学杰为什么要动手打女生呢?”“女生红是不是说了或是做了对不起杰的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会回到课堂上来,即使表面上在认真听课,其实在各自思考着自己感兴趣或是对他们充满好奇的“耳光事件”上去,也不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所想的“不能因为批评他俩耽搁大家的学习时间”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其实,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从既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材文本为基础进行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重要特征是思维的大致同向性,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力量有如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鱼一样,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它必须受到河水由上而下涌动力的影响。而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则有如一股强大的外力横截河面,或是一瞬间炸开了河流的另一个通道,有可能让河水顺着新开的通道顺流而下一样,严重影响或是破坏师生的思维,扰乱课堂秩序。这时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处理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SIZE=12pt]面对突发事件,案例中老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是可取的,其快速思考对策的意识是让人钦佩的。这两点也是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能用更深入的办法,既让当事人明白此举不仅是错误的,更要让他明白错误的根源在哪,并通过老师的处理能给其他同学以警醒,这样一来,教育的效果会更科学更深入。[/FACE][/COLOR][/SIZE][COLOR=black][SIZE=12pt][/COLOR][/SIZE][/P][P]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本不是两条线,但在生活中它们有可能会分化成两条,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寻找二者的交点,最终教育引导班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