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版2012年第12期案例评析《我不想回答》火热征稿!

12楼
[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不想回答,何不等一等?[/SIZE][/FACE][/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或:[/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FACE][/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安徽芜湖[/FAC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庄华涛[/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读完这个案例,不由替孩子感到难过——为孩子所承受的无情的嘲讽和无尽的压力而难过。[/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通过谢老师知道孩子叫“刘辉鹏”,再通过谢老师后面的叙述我约摸可以猜出,这节课是在本班上的,谢老师对刘辉鹏这个孩子也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有所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孩子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前提下,谢老师为什么非得请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当孩子说自己“不想回答”时,谢老师为什么又这么在意孩子用的是“不想回答”而不是“不会回答”?[/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说到底,谢教师还是在意自己的“师道尊严”更多一些,多到不怕打乱课堂的节奏、不怕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而非得先解决这个问题。[/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被一句‘我不想回答’给搅得一塌糊涂,一股无名怒火冲上头顶,脸红、耳热、心燥,不知所措。”读这段描述时,我感受到的是难受。面对孩子的非正常表现,教师所想到的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该怎么办,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感受。那么,持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又何异于缘木求鱼?因为,教师的立足点是维持这堂课正常运行下去,而不是解开孩子的心结。[/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谢老师的步步紧逼下,孩子从最初的“不想回答”一步步后退,最终不得不撕开自己伪装,露出自己的伤口,哽咽着说出“老师,您,您别说了。请您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至此,教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这绝不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打开了孩子的心扉”,而是对孩子自尊的无情践踏![/FACE][/SIZE][/P][P][FACE=Arial][COLOR=black][SIZE=3]谢老师最终真的开启了孩子紧闭的心扉了吗?一定没有。如果说,刚开始时孩子“美滋滋地望着我”时,还试图以“挑衅”的架势来伪装自己的虚弱、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在谢老师一番“教育”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心里一定是鲜血淋漓、伤痕累累吧!当着这么多老师与同学的面,哽咽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时,代表的是悔过吗?是无奈!想问一句,谢老师遇到的是这样非常善良的孩子,一堂课最终得以继续下去,如果真的遇到叛逆的孩子,一口咬着自己就是“不想回答”,任凭怎么说都不在乎,那么,谢老师的这节课是继续上下去还是改成“批判”课?[/COLOR][/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句话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在课堂上占用了那么长时间,让学生的伤痛暴露在众人面前这么久,在什么情况下看来都不是什么上策。[/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想,如果这时的谢老师能够退一步,微笑着说一声,“没关系,老师知道你还想准备得更充分点再回答,是吗?”在给孩子一个台阶的同时自己一个台阶,该多好啊!这样,既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又能够暂时化解这场矛盾,使课堂教学得以继续下去。[/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个人认为,在课堂中出现问题后,教师还是得等一等,最好放到课后,放到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时,放到自己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面对面深入交流时再去解决。相信那样做,才能够真的打开孩子紧闭的心扉,了解他的内心需求,施以最恰当的教育![/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接着读到“怎么办?如果说句‘请坐’固然容易,但面对还较为幼稚的学生,若他们竞相效仿,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我不想回答’怎么办”时,心里更是莫名的担忧。我不知道谢老师[/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思,但我知道,谢老师对于本班的孩子缺乏足够了解。也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了解,他才会担心孩子们会受到影响,会打乱他的这节课,从而从心底里对孩子们产生不信任的感觉。[/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简单的几句“[/FACE][FACE=Times New Roman]诱导与反问”只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暂时保障了一节课的“安全”,并不代表着孩子们就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如果真能这样,孩子们早就受到了足够的教育了,也就不会出现有孩子宁愿挨批评也绝不会主动说“我不会做”这样的现象了。[/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建议谢老师还要花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真对对所有孩子施加最适宜的教育的。[/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文章的最后,谢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效果道:“我只是凭着一颗爱心的力量,通过诱导与反问,开启了对方紧闭的心扉,促使其坦诚发言,自然地表达内心情绪,同时又接受了教育。当然,这也教育了全班学生。”但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并不如谢老师说的这么完美,而是存在着众多如前面所说的值得反思与商榷的地方。[/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该等的还是先等一等,不要急着在课上便让孩子将“不想回答”改为“不会回答”;不要急着指望一两句话的教育就“打开孩子的心扉”;不要急着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满意。因为一切奢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带来最完美教育效果的想法,都可能有巨大的负作用,从而让孩子的心扉关得更紧![/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给谢老师提个建议吧——耐下心来,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不能止于表层,要善于看到问题的背后,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回顾。这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为,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13楼
不想回答就不回答啊,教育首先是尊重!至于找原因,是课后的事。
1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乡下人[/u]发表的内容:[/b]

    不想回答,何不等一等?    (或: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    安徽芜湖 庄华涛  读完这个案例,不由替孩子感到难过——为孩子所承受的无情的嘲讽和无尽的压力而难过。  通过谢老师知道孩子...[/QUOTE]
赞同庄老师的观点!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心灵,而不是教师的面子工程。
15楼
为什么非得回答
                                            为什么非得回答
                             谭发礼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404700     13668437369

    “我不想回答”,能说出这话来,对于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需要太多、太大的勇气。面对孩子的大实话,谢老师却不以为然,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反而苦苦相逼,不达目的不罢休。难道自己预设的那种所谓的理想课堂非得建立在伤害一个孩子的基础上?
    我们教育孩子要诚实,但每当孩子以实话告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给孩子留下的又是什么?那种所谓的引导,实质上就是给徒有虚名的课堂主人公(学生)的一种难堪。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常识。可以设想,逼着人说假话,在瞬间愉悦的基础上得付出多大代价,或许,自此以后再难听见真话。毕竟,教育孩子不是儿戏,怎可如此马虎?怎可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承受如此不合理的重负?
    我不想回答!或许是孩子能答而出于某种考虑不想回答的心里话;或许是不能回答的一种借口,前者也好,后者也罢,都应适时、适度,审慎待之,不宜追根求源。
    有幸参加公开课,不是上课,而是听课,那场面、那感觉,用“震撼”二字形容不为过,整齐划一的问答,运用自如的小组探究,课堂的高效自不用说,旁人看不出,我可一清二楚,面对借班执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成绩最好的几位居然一次手也不举,当然,“天之骄子们”也没有回答一个问题。
    后来,我找那些高材生们聊天,探究为何在公开课上不展示自己,回答却让我啼笑皆非。面对孩子们“已经演练过多遍,还用回答吗?”的开门见山和振振有词,我倒羞于启齿了。如今的公开课,不正是倾全力如此打磨吗?对于大型学校而言,平行班级多,可以轮换试讲,对于小型学校,特别是对于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的学校,就犯难了。公开课,执教者得面对众多的观摩者,轻则代表执教者的水平,重则代表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片区的水平,不精心准备自然不行,要准备肯定得试讲、评议、修改、再试讲、再修正……如此境况,同一个班级,上同一课时的内容,反反复复,不知何时是尽头……其实,此时的孩子、此时的执教者都已经疲倦,但还得挺下去,还得理直气壮的挺下去……谢老师追问的孩子没有揭短,却被谢老师撩开了遮羞布,或许,这本不应该在公开课中发生。
    教学常规讲究“六认真”,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备课,备课环节中尤为重要的是备学生,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的学情和状态有充分、准确的分析和把握。面对“我不想回答”的学生,谢老师没能试图走进孩子心理,而是采取了抽丝剥茧的战术,让孩子尴尬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引导技艺的“高超”。其实,此时的谢老师只需简单几句即可两全其美:“多诚实的孩子!老师期待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和惊喜!”或许,这简单的几个字,会改变孩子“我不想回答”的初衷,面对老师的充分尊重和鼓励,即使真答不上来,也会倾全力而为之。
    “过于简单的提问,没劲”;“ 问题太难,答不上来”;“ 从没叫过我,没思想准备”;“作秀!没意思”……一连串的回答,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开课和自己的常规教学。
    “老师,我真的回答不出来!我已经努力地试过了!我也渴盼回答上来,也渴盼得到您的赞赏和同学们的掌声,但我却屡屡让您失望,让同学们失望,更让自己丧失了勇气和斗志!”这是一个孩子在作文中的倾述,这种苦痛与无奈谁能知晓?谢老师!您有过这种苦痛与无奈吗?
    走进孩子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尊重孩子,面对孩子不想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非得回答?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应该反思!
16楼
何不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P][P][P][P][P][P][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追问更有效果?[/FACE][/SIZE][/LINE-HEIGHT][/LINE-HEIGHT][/ALIGN][/P][P][/P][P][/P][P][/P][P][/P][P][/P][P][/P][/FACE][/SIZE]
17楼
[P][LINE-HEIGHT=150%][P][P][P][P][ALIGN=center][B][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8pt]《拒绝回答又何妨?》[/FACE][/COLOR][/SIZE][/LINE-HEIGHT][/B][/ALIGN][/P][P][/P][P][/P][P][/P][/LINE-HEIGHT][P][/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读完这则案例,我的心情无端地沉重起来,因为有关刘辉鹏同学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勉强”、“惶惑”、“嗫嚅”、“哽咽”、“愧疚”……,像一块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诚然,我把自己置换成了刘同学。[/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无独有偶,这些日子,我也频繁地深入课堂或组织一些观摩课活动。其间发现一些小细节。比如,中高年级的学生会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拘谨,以至于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问过相关老师,他们的普通反应是孩子们有着一种心态:既想在课堂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又碍于听课老师太多,生怕自己说错了话。所以,无形当中,有了这一种压力。我不知道刘同学那一刻,是否也有着同样的紧张或压力,但是对于他的回答,我虽称不上是认同,仍是比较理解的。[/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刘辉鹏同学可能不会想到简简单单倾吐的这几个字会引起老师的愤然以及全班的哗然,这场由“我不想回答”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貌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良好”是学生哽咽着回答了问题。他的哽咽是来自于“忏悔”吗?我不敢苟同。由孩子勉强的起立到满怀歉疚地说出“[/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请您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我似乎见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面是老师和他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阵容,一面是势单力孤的刘同学。老师只几个问题就步步为营:老师的问题多简单,其他的同学都会你凭什么不会?老师平时很是称职,其他的同学都很拥戴,你如若回答不上来就是有意让我出丑!老师启发式得当,兴趣调动得很好,你一定得告诉我答案!!在这样的前提下,由不得刘同学不强开“金口”。其实,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小题大作了。即便学生拒绝回答又有何妨,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性格。他放弃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何尝不是一种勇气?[/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少年的思想中,癫狂的胆量也好,悲观的情绪也好,都要让它们得以涌现,这要比沉默的服从和什么也不吐露好得多。”我恰恰以为此时的老师把自己的师道尊严加深了,放大了。它像一块大的磨石,磨平了孩子可能仅有的一点棱角。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在以后的课堂上,会不会牢牢记住,即使要说一个错误的答案也不可以再说“我不想回答”!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是否委曲求全也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委实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我们姑且当刘同学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学生,他的一句“我不想回答”扰乱了教师的讲课思路。此时此刻,教师的批评也未免来得过于“急切”了些。她固然是“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摧残?让刘同学情何以堪?[/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这种尊重应该也包括对学生个性的接纳。我建议所有的老师在出现类似的情况下,不妨做一下冷处理。因为彼时,观摩会的现场,若干的学生、若干的听课老师,处理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一直记得《窗边的小豆豆》中有则场景:高桥君是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老师因为在课堂上问了他有没有尾巴的问题,而使小林校长震怒了。天真的小豆豆和他一个伙伴从来没有见到过校长发火,特意跑去看校长如何批评老师,结果根本就没有偷窥到。因为小林校长已经把门关上了。书中写道:“校长先生对班主任发火的时候,不在别的老师的职员办公室里,而是选择了谁也看不见的厨房里,这一件小事,给小豆豆留下了深刻了印象。这,是小林校长作为一名真正教育者的处事方式。”我想,小林校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班主任的尊严。[/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同样,对于刘辉朋同学,老师的诱导也完全可以挪到课后去进行,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不至于出现众目睽睽下的难堪,还加大了师生坦言沟通的时空。其实无论是课堂上学生与课堂节奏不合拍时,还是课下教师觉得对学生的表现有异议时,都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谨记一条: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争取与学生心理上相容的态度进行沟通,才能获得极佳的效果。[/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P][LINE-HEIGHT=150%][P][P][P][P][ALIGN=center][P][LINE-HEIGHT=150%][P][P][P][P][ALIGN=center]河北唐山乐亭新寨小学  王晓宇  063600[/ALIGN][/ALIGN][/P][/P][P][/P][P][/P][P][/P][P][/P][P][/P][/LINE-HEIGHT][P][/P][/LINE-HEIGHT][P][/P][P][/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