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版案例《班主任怎么这么难》诚征评析稿(2013年第12期)

12楼
案例中或许是表述问题,觉得疑点很多:一是李老师最近的状态时感冒生病了,还是班主任工作累到了?二是该班是高中班,还是初中班?(十五六岁应当是高中班吧?)三是“[FACE=Arial][COLOR=#111111]满堂灌还不算,竟然还压了堂。[/COLOR][/FACE]”是谁呢?自己吗?四是李老师自己说“[FACE=Arial][COLOR=#111111]班主任为科任能做的也就这么简单了。[/COLOR][/FACE]”怎么又为难了呢?
13楼
努力写一篇支持!
14楼
[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丰富自己才是王道[/SIZE][/FACE][/ALIGN][/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李进成[/SIZ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对案例中老师的遭遇和处境我深有同感,也很容易引起班主任们的情感共鸣,然后进行一番“好烦、好累”的情感宣泄。这样的方式也许会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但对于解决问题却往往于事无补。因此想彻底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和情绪困扰中突围,想办法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是王道。[/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首先要提升自己对教育理解的层次。[/SIZE][/FACE][/P][P][SIZE=3][/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分为六个层次,[/FACE][FACE=宋体]由下往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 、身份、灵性(见右图)。前三个层次为基础层次,后三个层次为精神层次。我们分析一下案例中老师的看法:[/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环境:个人感觉到该老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待完善:管理环境、同事关系、教师培训等。对环境的认识也有问题:在同样的学校我为什么要教差班?同样是老师我为什么要承受科任老师课堂的责任?紧张繁琐的工作,诸多的不顺利,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情绪状态,反过来这种负面情绪又影响了工作。[/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行为:早起加班,忙中出错,科任的投诉,宿舍管理等一系列的行为让人感觉身心疲惫。[/FACE][FACE=Arial][COLOR=#111111]“[/COLOR][/FACE][FACE=Arial][COLOR=#111111]当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你们给与我的却是无奈和指责,我不知道我还要怎么做,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如果这样,我不想再干下去。[/COLOR][/FACE][FACE=Arial][COLOR=#111111]”[/COLOR][/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能力:一个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例如埋怨、指责、批评等往往是因为内心乏力的表现,当你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心态往往会变得平和。个人感觉案例中的老师还需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班级管理水平,而不是这种自怨自艾。[/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与案例中的老师一样,大部分人对事件的理解都是在基础层次上,在这个层次上看问题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也是产生困扰、困惑的层面。[/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例如:我们可以把班级管理的问题归结为学校大环境不好,领导不给力,校风比较差,生源质量低等。科任老师向班主任投诉也有他的道理:你是班级负责人,我想你反映情况是对班级的负责,也是对你工作的支持。学生的一些错误也可以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班主任管理水平低,班风差,老师讲课枯燥等等。[/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个人无法说服另一个人,只能影响别人。这样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强调自己的道理,都有正确的一面,但又都是部分正确,这样认识问题只会带来矛盾和冲突,不利于解决问题。[/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很多老师之所以会对案例中的老师产生共鸣,因为大家都是陷入这样的“基础层次理解水平”,感觉无力、无助,无法挣脱。很多人都谈班主任的突围,那么这个突围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借助理解层次我们就可以轻松找到:信念和价值观。[/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信念:说简单点,就是相信的念头。信念是人生活着的规条,虽然我们常常误认为信念是事实,但信念其实并不一定是事实。信念是从小就会在我们的脑内世界存在。信念是行为的红绿灯。我们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我们以为信念是真实的,假如行为结果是我们喜欢和接受的话,我们便会继续以为这些信念是真实无误的。因此:老师们可以更新一下自己的信念系统,例如:遇到的这些问题正是提升自己管理水平的机会;生活杂乱无章正是提醒自己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学生没有改变说明需要新的管理方法;自己在班级管理上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多学习,多请教会找到高效的方法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任何的经历都是财富,不是从中得到,就是从中学到,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用积极正面的信念来善待自己的每一天,每件事,这些都是筑造你未来成绩的基石。[/FACE][/SIZE][/P][P][B][FACE=宋体][SIZE=3]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FACE][/SIZE][/B][/P][P][FACE=宋体][SIZE=3]价值观是人生中的主要动力源头。当个人的价值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得到满足感、协调感或亲和感。当价值观不可能得到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到不满、矛盾或被冒犯。每个人都会根据事件对自己的意义和重要程度,而为他的价值层次排序。大部分的价值观是潜意识的,故此我们并不察觉它的存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但人们通常留意到自己在意识层面的价值观 ,因此,潜意识与有意识之间的价值观可能互相矛盾。有的人用了很多精力来压抑住情绪,把它们推往潜意识深处,以致于不能察觉。[/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明确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价值观,所以会出现很多的混乱。唯一能体现其价值观的是这句话:“[/FACE][FACE=Arial][COLOR=#111111]我不怕苦,不怕累,我只想陪着你们一起长大,不想你们作为差生被人瞧不起,不想你们在中学阶段留下遗憾……”[/COLOR][/FACE][/SIZE][/P][P][FACE=Arial][COLOR=#111111][SIZE=3]这种否定性语言表述又是不清晰的,要多用正面的、肯定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像我们乘坐出租车,我们告诉司机说“我不想在这里”司机是不知道你想去哪里的。当自己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的时候,或者这种价值观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混乱,破坏情绪。因此建议老师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老师,清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然后围绕这个价值观来构建自己的教育。[/COLOR][/FACE][/SIZE][/P][P][SIZE=3][FACE=Arial][COLOR=#111111]“[/COLOR][/FACE][FACE=Arial][COLOR=#111111]不想你们作为差生被人瞧不起,不想你们在中学阶段留下遗憾……”这样的要求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如直接说我希望你们怎样做,老师做出的要求越明确具体,学生越容易执行。[/COLOR][/FACE][FACE=Arial][COLOR=#111111][/COLOR][/FACE][/SIZE][/P][P][B][FACE=宋体][SIZE=3]身份不是指的职务,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FACE][/SIZE][/B][/P][P][FACE=宋体][SIZE=3]例如有的老师认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那么你就要在教育中播种爱心;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耐心的老师,那么你就要学生称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是承载着学生灵活塑造的重任,肩负这祖国的未来,那你就要学会从教育家的高度来看待学生。不同的身份认同,也决定了一个老师视野和评价,希望有这些困扰的老师给自己一次身份鉴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老师看待学生也往往存在身份的认同问题。如果认为学生是一个关心社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那么对学生的认识就会是积极的。如果认为学生是一个经常在课堂捣乱的学生,那么对学生的认识就会是负面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身份之上灵性,这个和本案例关系联系不紧密,也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这里就不谈了。[/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其次,需要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例如:如何建设一个班级,如何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如何培养班干部,如何协调师生关系,如何借力科任老师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老师们有心,总是有学习的办法和提升的道路。这里就不一一来谈了。[/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总之,心大了,事就小了。视野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埋怨、生气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出路。与其生气,不如争气,放心包袱,提升自己,走过眼前的阴霾,回首看看走过的路,原来自己也播撒了一路的精彩。[/SIZE][/FACE][/P]
15楼
评这类班主任的遭遇吗![P]
[/P]
16楼
拜读李老师的评析后,感觉李老师站的角度很高,理论性强,但具体怎么去实施还是感到迷惘。
17楼
[P][LINE-HEIGHT=19.5p][ALIGN=center][COLOR=#333333][SIZE=15]无痕的关切,有痕的教育。[/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ALIGN=center][COLOR=#333333][SIZE=15]  (236700 [/SIZE][/COLOR]安徽省利辛县利辛中学 沈智宏)[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班主任,这个史上最小的“主任”,“官”小责任大,当好实不易。就像《班主任怎么那么难》一文所描述的那样。[/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班主任,农耕社会的典型劳动者,既要关注一畦地中的所有秧苗,还要特别关注壮苗、弱苗。诚如李春玉老师所言,作为班主任,我们都感同身受。[/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谈及其艺术性,我的体会无外乎“无痕的关切,有痕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浸润,是无痕的,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春风化雨”,要“潜移默化”。我们,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思维的启迪者、心灵的呵护者、学习的合作者,理所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导师、信念的支柱、忠实的朋友,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一是勤。要走进学生心灵,我们必须眼、耳、口、手、脑、心并用,多和孩子们接触,观察、思考、判断、引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接触的多了,观察得仔细了,就能捕捉教育的契机,寻求符合每个孩子实际的教育良方;思考的多了,思路就开阔了,教育的艺术就会更臻完美;判断的准确了,就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孩子也就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璞玉。而贯穿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引领,班主任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引领。[/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二是放。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凝聚团队精神,激发内在动力,让孩子们自觉地展现自我。尤其是如今的孩子,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个性意识比以往有所增强,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大胆放手,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三是理。班级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理”。所谓“理”,就是通过努力,“理”出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理”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昂扬的精神状态,“理”出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毅力,“理”出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理”,都应该是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要细致入微、关切备至。[/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有痕的,要“沁人心脾”,要“摧枯拉朽”、甚至要“震耳发聩”、“触目惊心”。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嬉笑弄骂,都要直指孩子心灵。以下几个方面要切忌:[/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一忌怙。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但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不能“视若罔闻”,也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在不违背师德和法律的前提下,采用艺术的方法,拔去孩子们心灵的荒草,种上庄稼。责任是教育不变的师魂,触动心灵、矫枉过正就是班主任负责任的表现。[/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二忌蛮。有痕的教育不是简单粗暴,不是教师情绪的无节制宣泄。教育重在一个“巧”字,山穷水尽时铺出一条路,孩子们会柳暗花明;迷惘彷徨失措时打开一扇门,孩子们会豁然开朗;孤立无援时伸出一双手,孩子们会倍感温暖;得意忘形时竖起警示牌,孩子们会砥砺前行。[/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19.5p][COLOR=#333333][SIZE=15]  三忌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孩子们能够感觉到来自老师的爱,不需要掩饰,也不需要装饰。所以假大空的说教、假惺惺的做派都是孩子们所鄙夷的。教育实践中,像李春玉老师那样,情绪的自然流露,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是因为一个“真”:真情、真意、真心、真爱、真人,学生能不感动吗?[/SIZE][/COLOR][COLOR=#333333][SIZE=10][/SIZE][/COLOR][/LINE-HEIGHT][/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273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