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搭建“展示台”

楼主
案例点评之搭建“展示台”
[SIZE=3][B]一、学生个人资料介绍[/B]
    姓名:胡利军    性别:男    年龄:13岁   特长:体育,曾经获得乡5000米长跑冠军
[B][/B][/SIZE]
[SIZE=3][B]此人特点[/B]
    不注重个人形象。走到他身边就是一种难闻的气味,走起路来一只腿是迈步,另一只腿是蹭地。头发有5、6厘米长,睡觉时把头发撮的正好在头顶形成了一座山,就像“济公”带的帽子,我曾劝他理发,人家说:“理发太扎脖子,不理!”
    在班上是“班级警察”。大小事他一到,再调皮的学生立即变乖,一开口算是“摆平”了,否则他就武力解决。
    逆反心理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时,他尽量让老师出丑,单独批评时,在老师面前是毕恭毕敬,扭了脸是凶神恶煞。
课堂上他做小动作,老师用眼光批评提醒,他会一直的回敬你更加逼人的目光。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他宁可不学,自己睡觉或者做小动作也不与他人合作。
    天天盯着别人身上的缺点,惟恐没有让他可以当班级警察的机会,他常把别人身上芝麻大的事说比西瓜还大,等到他自己的时候,他却把大事说得自己很无辜。
    有论辩才能。简直可以说是死人可以说活,活人可以说死。我们举行论辩赛的时候,他总能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对方的漏洞,攻其不意。
[/SIZE]
[SIZE=3]    [B]二、搭台原因[/B][/SIZE]
[SIZE=3]    胡立军虽让人头疼,但由于他人高跑步快,有较高的论辩才能,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他敢于当着众人面和教师论辩,因而还是有学生“敬佩”他的。另外,胡立军已经是个13岁少年,要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的。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采用它感兴趣的辩论的活动,通过每一个有针对性的辩论主题,让他在参与辩论赛的过程中,充分把他不写作业、欺负弱小同学、上网吧等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一一暴露,这样做为教师一则可以充分的了解这个问题生的内心世界,做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展示了问题生身上的长处,充分运用“长善救失” 这一教育原理,以成功养成功,培养他成为性格和谐的人。
[/SIZE]
[SIZE=3][B]三、实施过程[/B][/SIZE]
[SIZE=3]    1、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举行不同主题的辩论赛,如:《不写作业好不好》、《上网好不好》《努力学习对不对》《习惯与成绩谁重要》等等。
    2、让胡立军不时地担任正方和反方,换位思考,这样使它能够更深入的、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3、师生评价,表扬激励。[/SIZE]
[SIZE=3]
[B]四、结果展示[/B]
    确实,他自然愉悦地参与到每节课五分钟的辩论赛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他的论辩才能,得到了大家如期的好评,同学们对于他多了一份由衷的敬意,他自己也觉得无比的自豪,但这种自豪看得出和以前的那种“称王称霸”时的“自豪”是不一样的,这种更来源于一种无法言表的兴奋中,一种来源于心灵深层的表露。[/SIZE]
[SIZE=3][/SIZE]
1楼
[SIZE=4]          [COLOR=#0909f7]“问题”学生需要开“良方”[/SIZE][/COLOR]
[SIZE=4][/SIZE]
[SIZE=4]  从这则案例的结果来看,这又是一则成功的案例,在为作者成功教育“问题”学生而啧啧称赞的同时,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那就是“问题”学生需要开“良方”。
  诚然,现实生活中成功教育“问题”学生的例子并不多,而且许多教师对于“问题”学生大都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有几个方面,一是“问题”学生不讨老师和学生喜欢,结果“问题”学生只能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二是教师的精力相当有限,“问题”学生如果比较多,自然就无法应付;三是教师缺少教育“问题”学生的耐心和方法,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正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了“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变。案例之中的胡利军为什么在作者的教育下能够转变,我想一定是作者找到了教育“问题”学生的“良方”。那么,作者的“良方”表现在哪里呢?虽然案例当中,作者没有就胡利军所有的问题一一开出“良方”,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紧紧抓住了胡利军喜欢“辩论”这个优点,接着创造有利于他的展示台,让他从中明白道理,然后评价激励,让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我认为给“问题”学生开“良方”至少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COLOR=#0938f7]一是要查找原因。[/SIZE]在教育“问题”学生上,许多教师都是因为问题学生的“病症”太多而放弃“治疗”,结果只能是“问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自己的麻烦接连不断。其实,许多学生的“病症”还并没有到我们所想像的“无可救药”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问题”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多围绕“为什么”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案例之中的作者将胡利军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列举,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查找“问题”学生的方法,这实际也为我们教师后面的“诊断”创造了条件。
  [COLOR=#0909f7]二是要创造条件。[/COLOR]在查找出“问题”学生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创造有利条件去解决问题。在案例中,作者搭建了“辩论赛”这一平台去进一步了解胡利军的内心世界。这种做法不但起到了教育了胡利军目的,而且也会教师进一步教育胡利军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COLOR=#0909f7]三是要“投其所好”。[/COLOR]即是“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我们教师就要创造机会给他什么(当然这里的“给”不是盲目的“给”,而应该是一种计划、有目的“给”)。这实际就是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当他们有了自信之后,就一定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后也一定会在学生和老师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长久坚持下去,我们的“问题”学生也会走上“正道”,不再有问题了。
  所以,对于“问题”学生,先寻找“良方”,然后“对症下药”,这是十分重要的,丝毫马虎不得。[/COLOR]
[SIZE=4][/SIZE]
[SIZE=4]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 付义六  435506)[/SIZE]
2楼
[SIZE=3]占位思考。         [/SIZE][COLOR=#ff00ff][SIZE=5][FACE=楷体_GB2312]对问题学生要“高看一眼”[/COLOR][/SIZE][/FACE][COLOR=#ff00ff][SIZE=5]
[/COLOR][/SIZE][SIZE=3]                               ----《搭建“展示台”》读后感[/SIZE]
[SIZE=3][/SIZE]
[SIZE=3]                                  河北饶阳中学  王杰英   053900[/SIZE]
[SIZE=3][/SIZE]
[SIZE=3]   读了上述案例,有一个切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问题学生“高看一眼”。为什么要对他们“高看一眼”呢?[/SIZE]
[SIZE=3]   [FACE=Times New Roman]1983[/SIZE]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使现代教育有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才智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每个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的多。这就表明,找到一个孩子的优点,就是找到了一个孩子的生长点。无疑案例中的老师就找到了胡利军的生长点,并智慧地为孩子的成长搭建了成功的平台。当然如果没有老师对他的关爱,是不会产生后面一系列活动的。“多元智能理论”如同一双慧眼,让我们能时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常常能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而为孩子们创设条件,体验成功。[/FACE]
[SIZE=3]  如何对问题学生“高看一眼”呢?[/SIZE]
[SIZE=3]  为学生创设发现和发展潜能的条件,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许多老师对“差生”这个词很反感,说世上没什么差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的成绩差,行为纪律差,但不能表明孩子的能力就差,因此,有人建议把差生称为是“潜能生”,或是“学困生”、“问题生”,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论给他们以什么称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这些学生。根据加德纳教授的理论,将人的智能划分为八种独特而有相互作用的智能体系: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加德纳教授这一理论从多角度、全方位、科学的分析和认识了人的智能,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于解决如何开发学生潜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划时代意义。[/SIZE]
[SIZE=3]   [/SIZE][COLOR=#ff00ff][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第一,[/COLOR]   [/FACE][SIZE=3]要善于为“问题学生”创设条例,体验成功。[/SIZE][/SIZE]
[SIZE=3]   其实问题学生并不差,有人就曾经把差生称为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一旦把他们放到了合适的领域,他们其他的才能就会凸显出来,马上崭露出头角。只不过我们做为老师要对这些孩子更加耐心和宽容,更加理解和关爱,对他们要“高看一眼”,并积极为他们开辟成功的途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案例中的老师正是成功利用了胡利军身体运动智能,自我意识智能成功为他创设了条件,如“他人高跑步快,有较高的论辩才能,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他敢于当着众人面和教师论辩”,“[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采用它感兴趣的辩论的活动,通过每一个有针对性的辩论主题,并让他担任正方或反方辩手”,让他进行换位思考,从中抓住教育契机,转化学生,并通过活动,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上进心。[/FACE]
[SIZE=3]  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经常利用班会活动课和各类课外活动,创造特设情境和有利条件,启发学生潜在的智能火花,让学生脱颖而出。如我班开展了“新闻播报”的活动,每天利用早自习的最后三分钟,按座位顺序由一位同学当众登台为大家播报最新时政内容,如果没有准备好,就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播报之前,学生们肯定要多方搜集资料,学习收看新闻,有没有准备好的,那就要为大家出一个节目。那些平日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显露出独特的智慧和才能,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一时间班内人人都成了播报新闻的能人,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坚定了上进成才的信心。[/SIZE]
[SIZE=3]  [COLOR=#ff00ff]第二,改进传统评价机制,运用多元评价。[/SIZE][/COLOR]
[SIZE=3]   传统上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使得一部分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加德纳把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他说:“唯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案例中的老师,运用“长善救失”的原理,以成功养成功,并运用师生评价机制,表扬激励学生,开展多元评价,无疑是很成功的。[/SIZE]
[SIZE=3]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我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如我在学期末除了评选表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评选出了“劳动能手奖”“文艺活动标兵”“文明绅士”“文明淑女”“乐于助人奖”“文明宿舍奖”“优秀组织奖”“学习进步奖”等,期末很多学生都手捧奖状、奖品向家长报喜,不仅增强了学生上进心,体现出了他们自己的自身价值,也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和支持![/SIZE]
[SIZE=3]   [COLOR=#ff00ff]第三、用“多元智能理论”做指导,使优势带劣势。[/SIZE][/COLOR][COLOR=#ff00ff]
[/COLOR][SIZE=3]   因为个人的智能取向不同,所以发展也不平衡。我们作为育人者,要学会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由学生的优势智能带动其他多种智能的发展。我想案例中的老师也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的优势能力带动劣势能力,达到对学生的促进转化。如有的学生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不好,但运动智能较高。我就让他们轮流给我当科代表,每人一周。要求上课前要来向老师请示,帮老师带教具,课下要及时收齐作业,老师批改完后要及时发回,还要向老师反馈学生意见和要求。学生在跑腿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和老师碰面,和学生接触,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和语言的训练都有很大促进。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是运动健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异常活跃,但也有一部分人上体育根本不愿意动,经常溜号被老师查到,为了顺利完成达标任务,我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强带弱,让体能好的学生帮助体能差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女同学,不愿意从事一些体能活动,我就拜托体育老师找出一些全能同学专人负责她们的训练,监督和关注学生们的表现,及完成情况,随时向我汇报。年末在体育会考中,由于我重视了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结果圆满的完成了达标任务。   [/SIZE]
[SIZE=3]   正象加德纳所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觉得这句话尤其对问题学生而言,很有指导意义。一个教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问题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对问题学生“高看一眼”,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功搭建成功的平台,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去思考、学习、研究、践行。[/SIZE]
 
3楼
占位思考。
4楼
占位思考
5楼
善用迂回之术
    [SIZE=4]这个孩子让我想起了刚当班主任时的一个同样棘手的学生。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师生二人一年的时光一言以蔽之:针锋相对。最后这个孩子转了学。和案例中的老师相比,自觉惭愧!同时也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
    所谓的“回题”学生,他的成长经历必然要比同龄的孩子复杂,对于他们绝对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我觉得做这样孩子的班主任,善用迂回之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针见血”“正中要害”“直奔主题”,对这些外表强横内心脆弱的孩子来说,细细想来,是一件挺残忍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渴望成功、被人认可,生生的把他的“问题”挖出来示众,久了,必会让事情与你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还是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可取。绕过教育中的“顽石”,抓住他的优点创造机会,给他成功的喜悦,用“爱”告诉他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激发他主动地自己去搬走“顽石”,心甘情愿地改变,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育人的目的。
    所以作为这样学生的班主任,换个角度说,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激发你的潜能,唤醒你的激情,带你挑战教育的新境界!
[/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7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