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记》感悟治理班级

0楼
    求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学子们将上下求索.高中三年,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经历一件件事情,无疑对学生们而言都是一种磨炼,一种精神与意志的升华.但是学习与取经颇为相似的是我们苦学三年,这个过程中也不尽是苦,有些时候也经常发生一段段快乐的插曲.
    师徒几人途径女儿国有几件事另人暴笑,这样的情节不是很多,但对整部书而言绝对是一种精神上的缓解,每逢看到这地方时我就总有带学生们缓解压力的冲动.取经是他们几个永远的宗旨,西方圣地是他们师徒永远的目标,这个谁人都知,但就观众的印象来说,风格稍有差异的片断他们记忆更深,所以我思考班主任的带班原则里是不是也该时常穿插一些欢声笑语,尤其越临近高三,越应该适当安排一些缓冲活动,防止心里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心中的包袱影响了行程.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或是观众一章一章的读下去,一集一集的看下去,因为大家都有所期待,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阻,大家心里都有准备:“会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看着看着,后面一定有解决困难的办法。”观众一次次给自己打气,对压力大的同学也是一种影响。再看当事人,不管何方妖怪怎样阻挠取经的行程,他们都没有害怕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有作好了心里防备,才能准确估计“纸老虎”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引导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做正确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1楼
《西游记》与中学生的早恋
    或许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喜欢创新,或许是时代赋予他们叛逆的本性太强,刚刚上到高二,个别人已经卿卿我我了,这些事情很让班主任头疼,我在看《西游记》时,老爱瞎想,为什么那么多貌美如化的女妖精不择手段的对唐三藏软磨硬泡,但都不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因为他们心术不正;为什么善良温情的女儿国国王在“玉弟”哥哥面前或含蓄或直接表白心声时也遭拒绝?唐三藏太不一般了,从只身匹马出长安时,他就作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除了佛祖,无人能占据他的心灵高地;除了西方圣地,他不再想去任何地方。所以到了我们的中学生身上,为什么现在的求学条件比爸爸妈妈上学时优越了许多,但成就却不多呢?孩子们的心事太杂!自制力太差!抗干扰能力太低!
    如果每个孩子都像唐僧一样心地纯洁,那么17、18岁的孩子心中不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像唐僧那样执着,那么花季雨季的孩子们不会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的默契。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