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老师莅临班主任半月谈指导工作

0楼
大雄兄,记得发一份在QQ群邮箱里,我好下载保存。谢谢,你辛苦了!
1楼
那天讨论结束后,我还将自己整理的看了一遍,激动;第二天又看了一遍,心潮澎湃;今天是看第三遍了,还是激动。那天的学习受益颇多,能参加这样的讨论,很荣幸;能与名家交流学习更是三生有幸!感谢师傅和顺杰及半月谈所有的朋友给我们这样学习的机会。
2楼
大雄,辛苦你了!
3楼
          [COLOR=#3809f7][SIZE=4] 有时候方法比爱更重要
        ----参与班主任半月谈所感
    我有幸作为网友代表参加本次班主任半月谈,因为本人没有读《班主任兵法》一书,无缘发言,很遗憾。现在就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谈谈自己认识。
    大家对兵法读得投入读得精细,既读出了作者也读出了自我,既有喝彩共鸣,也有困惑质疑。所有老师准备之充分,感悟之深切,言论之精辟,应变之灵活,我对“班主任半月谈”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它是打磨精英制造精品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大众平台。  
     
    王立文老师强调三预:首先,要“预”学生,特别是个别比较特殊的学生。其次,要“预”班级。再次,要“预”突发事件。最后,要“预”知识底蕴。怎么“预”呢?书中介绍了这样几种:用卡片,写随笔日记,做剪报等。
    君子兰老师结合实际,读他人书,想自己的事,拿自己和万老师做比,剖析自我,学会平衡心态。
    高飞老师概括精当将感动已经化为了行动:1智慧可以“学”2、方法可以“借”3、经历可以“积”过程可以“写”。
    云姐三读兵法,更是读得废寝忘食,读得昏天黑地,读进去了,又走出来。她对作者不是一味迎合奉承,三点质疑令人赞叹。    
 
    大家虽然对兵法提出了质疑,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此书的态度。一本书的功效是有限的,不能包治百病。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哪一招一式是完全从哪里学来的你能说得清楚吗?就像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是我们所有进食的综合结果一样,包括我们生病了所用药物。
    大家的争辩其实是把教育方法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怀揣着一大堆“困惑”而来,仅仅抛出去了一个,但其实其他的问题也似乎得以解决了,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方法。我甚至可以无知地说,在某些时候方法比爱更重要。比如说,一个医生并不一定爱病人,但凭着他的责任心和高明的技术,他能为病人解除病痛。一个普通人不管你怎么理解病人的痛楚,但爱莫能助,也只能与病人一起痛苦。
     
     万老师的兵法里一定记载了许多制服顽劣学生的故事。他运用兵法自如,效果显而易见。像他这样爱学生的老师在全国可能还多得是,但能有他这样的方法的班主任恐怕不多。 [/COLOR][/SIZE]
[COLOR=#3809f7][SIZE=4]  在办刊论坛里,美丽的心境老师发过一个帖子《瞬间洗脑》我们看看他对于一个染黄头发的孩子教育。
    [/COLOR][SIZE=4][COLOR=#ff3300]我说:“你怎么这么像周杰伦呢!”然后我停住了。他以为我说完了,很得意,左顾右盼。
不料我又说了一句:“周杰伦怎么不像你呢?”他站在那里愣住了,表情僵住了,眼睛直盯着我看。
我始终面带微笑,也凝视他的眼睛,并不说话,好像在问他:“你真的能听懂吗?”
过了好大一会儿,他像泄了气皮球,说“好吧,我明天就把头发搞一下,再见!”
他走了,我始终没有说话。后来,他不但头发一改以前,学习成绩也急剧提升。
[/SIZE]  这里就只一句轻轻的提醒,智慧的做法我们不得不佩服。
    我们常常概叹学生不好管,家长也难缠。
    艾岚老师的《教育航海记》里有一篇《迈好青春第一步 》,记录了他邀请学生卢杨的父亲卢律师为同学们上课的过程和感悟。
[COLOR=#f70909]“卢律师把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讲得生动有趣,一节课下来,好多孩子还意犹未尽。纷纷问我,老师,今后还会不会请家长来讲课?我说,会的,我会慢慢请你们每个同学的家长来做讲座。随即,我看向许宏宇,笑着说,我下次准备请许宏宇的爸爸来为我们讲,他是如何抓坏人的。孩子们听我一说,立即转向许宏宇,有点羡慕,而许宏宇呢,有点得意。”[/COLOR]
    这是对家长的尊重,是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对孩子青春期的又一种形式的教育,这是对卢杨同学的鼓励和鞭策。这一事情得到了放射性的立体效应,让学生折服,我们佩服。
  王晓春老师说:[COLOR=#f70909]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老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 了,而且多年如此,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严管不了就就奉献爱心感动之,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请家长来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学校把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就是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感觉越劳累,因为科技含量低。[/COLOR]
    班主任没有不爱学生的,他们却常常付出爱而得到怨恨,因此,爱的方法不对,能使爱大打折扣,甚至对爱学生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
   下面的情形你也许很熟悉:
    有个学生又迟到了。班主任说:“你这次迟到了又有什么理由?”孩子告诉了老师的理由,班主任回答道:“你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你就是因为睡懒觉,早上赖着不起床。你的父母也一样懒惰,你没有好下场。”老师愤怒地将孩子的凳子摇晃了一下,孩子则把老师的凳子从门口扔了出去。
     这位班主任严格要求学生,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在一分钟之内,这位班主任一连违背了好几条教育原则。他对孩子进行诊断,给孩子做定论,还在公众场合给孩子难堪。他攻击了孩子及其家人并做出了悲观的警告和语言。而事实上,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还不错,孩子因此认定班主任见解错误,从此不仅不再信任班主任,而且有点鄙视怨恨老师。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样一件事情效果更是一目了然。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总是有几个上课特爱讲小话,A班主任说:闭上你们的臭嘴,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B班主任给班上爱讲话的阳阳写了一张字条:阳阳,从你接到这张字条开始,请你一节课最多讲5次话,以后在逐渐减少,好吗?还有意见的话,可以写纸条给我。
    结果A班那几个爱讲话的同学上班主任的课不讲话了,其他课程讲话越来越厉害,并且专找机会给班级添乱。B班阳阳改变了,成为进步的典型,别的孩子都跟着变化。
    恰当的方法那里来呢?学习,就像半月谈里的老师们这样学习。[/SIZE][/COLOR]
4楼
我也想加入这个QQ群,该怎么加呢?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