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喜糖

0楼
“坏”孩子变好记
                                   


他曾经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也曾经是老师同学眼里的“讨人嫌”。而现在他有了很大改变,虽然这个改变有些曲折、有些起伏,但他确实一天天好起来,同学对他有了许多好感,老师对他也有了许多赞誉。这个学生就是我班的吴飞(化名)同学。

从一篇作文说起

星期五放学回家,我在路上帮一个收费品的推了一把车。
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早上的一件事。唉,又给班主任招了一次麻烦。本来,我心里想,这学期最多给班主任找一次麻烦,可现在就有两次了,真让我失望啊!看来这颗心还是有点急躁!
我正想着,突然看到在路口那里有个外地人正在推着一辆三轮车,我差点和他撞了。我看他使出非常大的劲也没把车推上去,就想,如果帮他把车推上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是一件好事呀!于是就上前帮忙。嗬,车子还真重,里面有2辆自行车,1只电视机,另外还有乱七八糟的很多东西,我俩使出全身力气,车子仍推不动。这时和我很要好的一个同学说:“你怎么这么傻,帮这种人推车,真是吃了饭没事干啊!”我说:“当你最有困难时,没人来帮你,你怎么办?别人还这么说你,你怎么想?”他听了,连忙下了自行车也帮忙推车。三人一块推,一下子就把车推上来了。那人说:“谢谢你们,看你这么好心,读书肯定很好,现在做事多难啊,你看我忙死忙活,只有十几块钱一天,你们一定要把书读好,赚更多的钱,再见!”听到这种话,沉闷的心一下子好像舒畅了许多。
我以后一定要做更多的好事,被人说声好是不容易的,我一定要被人说声好。其实,做件好事也是让人非常开心的。
这是我班的吴飞同学写的一篇自由作文《我做了一件好事》。说实话,当我看到他写出了这样的一篇作文,心里感到一阵惊喜,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好,曾经还是班上的“众人嫌”,教师谈起他无不唉声叹气,他如今有这样的认识和改变的确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进步。他所说的“又给班主任招了一次麻烦”就是星期五的美术课上又和老师“闹”起来了,此前他也因在美术课上不大遵守纪律和美术老师“闹”过一次。不仅仅如此,吴飞同学的顽皮还表现其他很多地方。
刚升入初中,要进行军训,可军训汇演的那天,家长和老师都找不到人,后来才知道,他和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偷偷翻出学校围墙到杭州城里去玩,家长和老师虚惊一场。刚开学不久,他和同年级的一位学生发生了矛盾,由于自己个子太小,他又请高年级的同学“帮忙”,结果吃了一处分。上课的时候,他经常故意说一些古怪搞笑的话,逗得班上的同学哈哈大笑,让老师难以上好课,甚至让老师难堪;想搞好学习的同学也有些讨厌他。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吃中餐,他经常不吃,带头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去买零食吃。学校为了加强问题学生教育,采取师生结队的办法,班上几个问题学生都有老师帮扶,唯独吴飞同学几经挑选仍留给了我班主任。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的确让人头疼,我也因此懊恼了好一阵子。但懊恼归懊恼,毕竟他是自己班上的学生,需要自己去转化。于是我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他的身上。
了解情况,这是我做转化工作的第一步。我首先找和他比较亲近的同学谈话,了解到他在小学里也是比较顽皮的。再找他自己谈话,一开始是很细小的事情,诸如为什么不喜欢吃中饭、爱好一些什么等等。他说自己不喜欢吃中饭是因为学校的菜不好吃。我又问他在家里经常吃一些什么,他说经常有螃蟹、甲鱼吃,我知道他是有意抬高,也不在意,也不指出他有偏食的毛病。当他说出自己比较爱好篮球时,我心里就有底了。
沟通家长,这是我做转化工作的第二步。与家长打电话、家访、请家长来访,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吴飞是个早产的孩子,小时候非常瘦弱,爷爷奶奶特别宠爱。而且家长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大大超出了吴飞的学习基础、成绩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如实地跟家长分析了吴飞的情况,并一再强调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分数,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能力才最重要。多次沟通后,家长的想法也有了改变,默许了我“欲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路。
激励成长,这是我做转化工作的第三步。吴飞不喜欢吃中饭,我就采用以身作则的办法,当着他的面吃下他“不喜欢吃”的菜,其实就是蔬菜,并告诉他偏食对身体成长很不利,只吃肉食,会造成身体缺少很多营养元素,身体成长不好,长不高,说喜欢打篮球是一句空话。经过这番教育,吴飞吃中饭的次数越来越多了。由于吴飞的顽皮,会经常遭遇他惹的“麻烦”,我并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采用“重压”办法,而是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只要他稍稍有点起色,我就及时鼓励,在上课时表扬他,甚至在家长会上表扬他。我还和他私下里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只要他不再和同学打架,我就不把他在学校受处分的事告诉其家长。吴飞喜欢打篮球,虽然个子不高,但我还是鼓励他参加学校篮球队。在七年级时,他和班级里爱好打篮球的一起夺得年级篮球比赛第一名,这又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激励。在体育上有特长,他在同学们面前也就有了优越感,上文化课时也就安端多了。一次我改学生的自由作文,当改到他的作文时,我眼前一亮,因为除了他的“坏”,我从来没有发现他的另一面,文字虽然粗糙,但那是出自他心里的真东西,我稍作修改,推荐到校报发表出来,还特地在他家长面前给他报了“喜”,他自己也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前面的那篇《我做了件好事》。看着吴飞慢慢好转,我心里也暗暗高兴,甚至准备写篇关于吴飞同学转化的案例文章。

风雨过后有彩虹

但他的转好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顺利。一天早晨一位科任老师打电话我说吴飞又出事了,他和某班的一位同学打架,自己的头被砸破了,还送进了医院。一开始,我真有些不相信,吴飞在我眼里的确是比以前好了很多,许多科任老师也说他和以前相比简直变了一个人,他自己也答应过我如果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一定告诉我。我甚至觉得这件事肯定不是吴飞的错。但调查的结果,偏偏证明我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件事本来与他无关,而是一位和他玩得挺好的篮球队队友与一位同发生矛盾,他自己去帮忙出头不说,还叫来一帮同学助威打架。眼前的事实,把他刚刚“好转”的形象全部掩盖了,我十分恼火,觉得我以前努力的回报只是一个零分。我甚至从我的电脑里面删除了写了一半的有关他的案例文章。
更让我不高兴的是,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伤,却一样的受处分,觉得学校处理不公,还说了一些不太中听的话。我心里嘀咕,自己的孩子这么“坏”,却还这么宠爱,不出事才怪,懒得管他了。但这时,理智告诉我,做通他家长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经过思考,我选择了电话沟通这种方式。在电话里,我说吴飞之所以这样,是与他家长以前的溺爱有一定的关系的。许多教育事例表明,往往在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家长如果不及时疏通,而过分宠爱,会给孩子一种无形暗示:我这样做,有家长给我撑腰,我什么也不怕。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而且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教训,对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家长和老师是一条心,只要一起共同努力,孩子肯定会慢慢变得好起来。当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家长时,家长的话语也缓和多了,并表示理解和支持。有了家长做帮手,我对吴飞的转化又有了一些信心。
吴飞对文化课兴趣不大,所以我在学习上有意对他放松一点,交作业让他适当迟交或者补交;在体育上他兴趣爱好很大,我就有意激励他。在八年级开的一次学校运动会上,他所报的两项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同学们当中他再次受到了青睐,他也特地把奖状拿给我看。由于他在运动会上的突出表现,学校让他参加了学校集训队,有时训练他还特地拉上我给他计时。体育上的优秀表现,让他更有信心,课堂上的纪律也好多了,有时他也主动为班级和老师做一些事情。他再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1楼
古老师是个有心人.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