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坚守讲台》有感

0楼
读书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
1楼
“读了书之后能想,想了之后能讲,讲了之后能写,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这是幸福”。

真是一种境界!
2楼
继续学习!
3楼
想起两句古训: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呵呵,读书去吧!
4楼
[ALIGN=center][B]让习惯得到反思[/B][B][/B][/ALIGN][ALIGN=center][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B]读洛克《教育漫话》[/B][B][/B][/FACE][/ALIGN][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SIZE=3]    阅读洛克的著作像是与一位长者在促膝交谈,娓娓道来,平易近人。没有深奥晦涩的理论,也没有看似完备的无懈可击的体系架构。不必担心读不懂而自惭形秽,也不必害怕条条框框的约束而理解偏差。[/SIZE]
[SIZE=3]    一杯茶或一杯酒,小酌之余,或坐或卧,拿起书,随便翻翻,偶有感触便细细品味:[/SIZE]
[SIZE=3]    “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和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经;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经也无法取得进展。[/SIZE]
[SIZE=3]    ……[/SIZE]
[SIZE=3]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我们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觉察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深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只要最初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了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追求幸福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快乐、奉献、满足、地位、金钱、权力、亲情、爱情、友情等等都是人幸福的泉源,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康健的躯体和良好的心态。把身体健康比作“[FACE=Times New Roman]1[/FACE]”,把其他这些比作“[FACE=Times New Roman]0[/FACE]”,有了“[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后面的“[FACE=Times New Roman]0[/FACE]”才有意义,多一个“[FACE=Times New Roman]0[/FACE]”价值倍增,如果舍弃“[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则后面的“[FACE=Times New Roman]0[/FACE]”再多也只是“[FACE=Times New Roman]0[/FACE]”而已。幸福的要义在于身心健康。[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保暖问题:)从前有个雅典人看到锡西厄(古代欧洲东南部以黑海北岸为中心的一个地区)的哲学家,在风天雪地中赤身露体,感到奇怪,锡西厄的哲学家的答复令人深思。他说:“冬天的天气冷得刺骨,你的脸怎么受的了呢?”那个雅典人说:“我的脸已经习惯了。”[/FACE]
[SIZE=3]     “那你就把我的身体当作脸部好了,”锡西厄人这样回答。”从这里我读到了习惯的力量。因为习惯,我们熟视无睹,因为习惯我们放弃了质疑。在教育中有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但真的值得我们去反思。学生为什么必须首先向教师问好,而不是教师首先向学生问好?学生的服装和发型为什么一定要整齐划一?[/SIZE]
[SIZE=3]       ……[/SIZE]
[SIZE=3]      我们经常由习惯而为,并不考虑其原因,也许对我的这些问题有人会做出无懈可击的回答,但是我并不要答案,我只是想说,由于习惯使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当我们达到“让习惯得到反思、让熟悉变得陌生、让经验获得价值、让问题得以关注、让心动促进行动”(某一培训机构的期望值)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进入“改革的快车道”![/SIZE]
[SIZE=3]      “(33、)正如身体的强壮在于能够吃苦耐劳,精神的强壮同样在于能够吃苦耐劳。一切德性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SIZE]
[SIZE=3]       (54、奖励:)我承认,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理性动物的唯一行为动机:它们是一切人类因此而去工作、由之而受指引的激动物和约束物。因此也应当运用于儿童。我一直劝告做父母的和做导师的要永远牢记这一点,即应当把儿童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SIZE]
[SIZE=3]      我不想给洛克贴上什么什么主义的标签,洛克就是洛克本身。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他,但至少我认为,在理性问题上,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人之为人,确实就在于理性。“应当把儿童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明确的。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来对待,他们和我们一样具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应该有自己成长方向的选择,而且因为独特的选择才显得与从不同,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成长不应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更何况教师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富有生机的个体![/SIZE]
[SIZE=3]     从哲学上看,每个人都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都是一个未完成的生命过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成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而只是任由我们填充的容器和随意涂抹的画布。[/SIZE]
[SIZE=3]     “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应从某种所谓的“真理”和教条出发,而是把学生看作情欲健全的活生生的人,以心理学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在人格完全平等的层面来交流和沟通,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 [/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