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杏花雨(教育生活随笔)

384楼
[SIZE=2]生活点滴:

2009年2月28日

  好久没去逛泰安城了,今天有事跟一位朋友一早就去了泰安。

  上午8:30左右就到了,朋友拉我去某百货商厦逛逛,这个时侯来逛百货商厦购买东西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径直到了鞋子衣服专区。恰巧这里只有我跟朋友过来,还没见到其他顾客。

  “您好,欢迎光临!”

  “您好,欢迎光临!”

  “您好,欢迎光临!”

  ……

  几乎一字排开,一拉溜儿的营业员(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女的)站在过道两边,得有十几个,身着工作服,打扮得都挺漂亮入时,恭恭敬敬地朝你90度弯腰:“您好,欢迎光临!”

  (——咱就是所谓的“上帝”了?)

  整个营业区大厅里回荡着那一连串的问好声,弄得我跟朋友直不好意思,就匆匆地从那个地方走过了。

  现在的商厦文化层次的确是提高了,这样的服务态度让你不掏钱买东西都感觉过意不去啊!

  再一想,或许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吧,现在经济效益都不怎么好,做生意不想法赢得顾客是不行的,你说那些营业员也真是不容易呀,一天要是站上几个小时,那得喊多少次“您好,欢迎光临!”啊!要是有很多顾客掏钱买东西还好说,要没几个买的,营业员也真得伤心不小啊!

  (——咱不是“上帝”——虽然被称为所谓的“上帝”——只是普普通通的顾客,不能给商厦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建议:再提点工资吧!——再逛百货商厦的时候,大大方方地甩出一大把人民币(美元、欧元、港币也凑合),回敬一句:“您好,俺来光临!”朝柜台前一站:“请您把这个给我包起来,这个,这个,还有这个……,谢谢!——这是1000元小费,小意思,谢谢啦!”

  ——那多好啊!
[/SIZE]
385楼
[ALIGN=center]在早曾写过一篇《“我觉得还是当老师好!”》,选取一部分,以“心情好就是幸福!”为题发在了《现代教育导报》上——

[B][SIZE=3]“心情好就是幸福!”[/SIZE][/B]

[/ALIGN]
  [SIZE=2]寒冬,气温虽低,但天气晴朗,阳光还是能温乎乎地洒满简朴的小院,让人感受到主人家的温馨。
  日前,笔者带着诚挚的问候,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母校——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中学,拜访了已82岁高龄的恩师赵长城老师和80多岁的师母。
  赵老师生于1927年,1949年考入曲阜师范(曲阜师范大学前身)。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赵老师任教于抗美援朝残废军人学校;1954年,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中学建校后,赵长城夫妇便调入任教至退休。赵老师夫妇一生俭朴,现居住在二十多年前建造的一座小院里。室内没有任何高档家具或现代化设施,只有一套旧沙发,几只马扎,一张小圆桌,所有物件几乎都是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使用的,床头柜上是一叠整洁的旧衣,一只旧书橱里摆满了早已发黄的旧书报和近年订阅的新报刊。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示出赵老师夫妇喜爱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
  “我觉得还是当老师好!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人有感情,学生不是机器,机器没有感情……”说起赵老师的学生来,师母满脸的自豪和骄傲,“一中的很多老师,尤其年龄大些的,大半以上,包括已经退休的几个校长、副校长,县里的很多老干部,都是你赵老师的学生,全国各地那就更多啦,只要有空他们就来陪赵老师玩哩!”赵老师在一旁听着,一会儿沉思,一会儿露出幸福的微笑。
  赵老师一生淡泊名利,我一直没好意思问他获得过什么荣誉,只知道他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县内的很多文物古迹碑刻都是由他翻译的,1985年他就曾参与宁阳县志的编修工作。没人知道他是什么官衔,但都知道他是德高望重的宁阳县政协委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交流中,赵老师跟我谈起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人这一生,身体终究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唯一能够留下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大人物是这样,小人物也是这样,能做大事做大事,不能做大事就把小事做好。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要你尽心去做了,给社会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东西,你就是不朽的,这就是你的价值。比如写文章,写不了大部头的,就写小点的,无论多小的文章,哪怕有一丁点价值,只要你努力过,曾经写过这么一页,你死了之后,身体没了,但你的文章留下来了,你文章里的精神价值留下来了,留给了别人,留给了社会,有这么一道痕迹,这就是你的价值……”
  “人得有精神。”正在看报的师母抬头面向我,笑着说,“好多年了,我头疼、腰疼、肚子疼,还有鼻炎,我是多种病菌的奴隶,但我一直在跟病菌搏斗……”师母风趣的话语、积极乐观的精神,还真让我看不出她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
  凭资历,赵老师早该住上宽敞的楼房了,但他一直住在二十多年前建造的小院里。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住楼房时,赵老师说:“其实,一个人需要的空间并不大,孩子在北京工作,就我跟你师母两个人,根本用不了多大的房子,这样多好呀,三步两步就能走出门去散步,很方便的……”赵老师家的院子里,除了从大门口到屋门是用砖头砌成的一段小路外,墙根底下栽了几株月季、几垄大蒜和一棵香椿树,两个花盆里栽种的是极普通的花草,显示出赵老师夫妇的平民生活情趣。
  赵老师夫妇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不嗜烟酒,不打牌,只爱好阅读书报和喝茶。“我和你师母每年都订六七份报刊,不读书报是不行的。”赵老师说,“像《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等都是我们爱看的报刊。我现在心情很好,心情好就是幸福……”
  正午时分,太阳已高高地升上天空,更加暖和了,站在不大却阳光普照的简朴小院里,周身感觉不到隆冬季节的寒气逼人,倒觉得遍身的温暖——这是恩师家的小院。
      (刊发于2009年2月23日《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SIZE]
386楼
[B][SIZE=4]也谈“造句”[/SIZE][/B]
[SIZE=3]——与冯老师商榷[/SIZE]
[SIZE=3]王新国
  我先造个句子——用《琥珀》一课原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里的“推测”(假如我刚接触这篇课文刚学习这个词语而言)造句——:从茅编一发出帖子“(讨论)略谈‘造句’”,我们可以推测大家一起讨论“略谈‘造句’”的情形。很明显,在这里,我是模仿了《琥珀》中的那个句子,按冯冉老师的话说,我“依样画葫芦”了(不过与冯老师的学生“依样画葫芦”造的那个句子语境(意)不同)。句中我用上了“推测”这个词,我不否认,如果按“仅仅是为了把这个词‘造’进‘句’中而使用”的话,仅仅是“造句子”而已。
我为什么在这里造这个句子?如果说因我遇到了茅编发起讨论这一(事件)情形,有这么一个“推测”——大家得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没有什么不可吧?这大概就是文(句)因景而生了吧?至于能否培养和锻炼我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显然意义并不大,但也不能说一点儿没有,起码借此机会我又一次使用了“推测”一词,巩固了对它的记忆、理解(当然理解不一定深)并加以运用。据此,模仿造句也可算是学习语言运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不模仿《琥珀》中的那个句子造句,完全可以造出这样的句子:1、因伤势较重,根据专家的推测,俩月之内他不能上班。2、除地球之外,据天文学家推测,其他星球上也可能有生命存在。当然,用“推测”一词,还能造出很多句子,也可以用很多句子,里面各留下个空,给出几个诸如“揣测”、“猜想”、“预测”等等词语来选词填空,这也应该是学习词语(或者说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
  下面,我就不揣浅陋,也来谈谈造句。不当之处,请茅编、冯老师和诸位朋友斧正。
  正如冯老师所言,“造句是词语训练中常用的一种训练形式”,“造句训练的本意,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当学习了新词之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自然不无裨益”。一般而言,造句,是学生的一项基本语言训练,这是巩固学生对新学词汇的记忆,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的有效手段。
  初次接触一个新词,只是在当时语境里遇到了某个词,那么,在其他语境里还肯定会多次遇到,为了使学生了解某个词可能会在很多语境中用到,万一用到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而且当有近义词一同出现的时候,也好通过比较选择更能准确表达思想的一个词,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造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依照刚刚学到的某个句子的句式,里面用上刚刚学到的某个新词,也是很自然的。——这是学生学习新词的开始。
  别说小学生,中学生,乃至成人,也不可能掌握得了所有词汇,说不定某个时候就会遇到自己从未见过的一个,首先弄准字音不说,到底这个词什么意思还是得要弄明白的,见到一个新词,多半肯定是在某个句子里,也就是说在某个语境中,理解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得是这个句子,这个语境,如果想巩固一下刚接触到的这个词语的话,不妨依据这个句子再造一个出来,如果说想在另外一个句子里再次用这个词语的话,那当属于活学活用了。
  从上学开始,学生就跟随语文老师学习语文,因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基本的句子都写不成,也就很难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想能够灵活驾驭语言文字,“我手写我心”,基本的方法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词汇,然后用学到的词语造句,掌握的词语多了,会造的句子多了,才有可能去写一段话,进而写小短文,再去写长点的作文,没有一定量的积累,难说开始就能写个长篇小说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认识新词,然后模仿造句,模仿作文,甚至模仿写长篇小说,都是如此。我不相信,曹雪芹不模仿古代诗词、不模仿前人的小说……(其他的就不说了)一觉醒来,突然就能写出个《红楼梦》来。
  对于刚刚学到一个新词××,开始模仿造一个句子出来的学生而言,如果立即跟进一步:“你是怎样××的?”不知所云是不足为怪的。例如,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里白居易的古诗《暮江吟》中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如果让孩子用这句诗中的“可怜”一词造个句子,孩子说“可怜八月中秋夜”,显然也是“依样画葫芦”的,可这一模仿,我倒觉得很好。如果孩子造出个别的句子“那个跟着妈妈讨饭的小孩儿真可怜”出来,虽然也用上了“可怜”一词,不是“依样画葫芦”,但跟《暮江吟》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可怜九月初三夜”里,“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在“那个跟着妈妈讨饭的小孩儿真可怜”里,“可怜”是值得怜悯、同情的意思,两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可要说孩子造了个句子“那个跟着妈妈讨饭的小孩儿真可怜”一点意义都没有也是不对的。如果追问孩子“怎样可怜”,恐怕孩子“却不知所云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词汇,模仿现有的句子造句,未尝不可,而且,这是学生学习语文基本词汇、基本语句的基本路子。但这时候追问“怎样××”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
  冯老师说:“词和句的关系究竟如何?就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而言,到底是应该侧重‘句中选词’还是侧重‘因词生句’?”为此,冯老师讲到“推敲”的典故,而且说“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历代文人莫不讲究‘炼字’”。“炼字”是一种艺术。这是真的。说“而有了一个现成的词以后再来组织句子,古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字游戏而已”,这句话似乎有些不妥了。古代文人因用一个词写句子、作诗,相互做个文字游戏也是常事,但正是这种文字游戏才更足以说明“推敲”的重要性,更足以说明“炼字”是一种艺术。“春风又绿江南岸”,谁都知道一个“绿”字用得妙,“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谁都不能不说用得好。不是吗?而一个“绿”字、一个“闹”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来,或者熟能生巧而来,前提就是作者平时写得多,很注意遣词造句,但也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说明用词准确写出好句实属不易。如果没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反复打磨,恐怕难有定稿《红楼梦》的不朽价值,至少大打折扣。这都说明反复推敲注意准确用词表情达意对于为文的重要性。
  冯老师说:“学生应该是先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后考虑怎样表达更准确。换而言之,就是先有了一个句子的大框架,再斟酌其中的若干词语。”这本身应该不错。语言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先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后考虑怎样表达”,或者说“考虑怎样表达更准确”,这是语言工具的基本功能。没有语言文字,没有必要的句子,是根本不能表达出思想的。最初,语言就是基于表达思想而产生的(这是常识)。
  这里的问题是,即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用什么来表达,或者说,词语、句子从何而来?——从前人那里来,继承而来,先知道前人在要表达某种思想的时候是如何表达的,是如何说话的,理解了前人语句中词语的意义(比如,学生学习了《琥珀》一课,用“推测”造句),然后依照别人的用词和表达句式试试造句,理解透彻了,会用了,然后再去尝试在不同的语境里用词、造出新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有必要再提一下冯老师说的“造句训练的本意,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这句话。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这一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来讲,追问“词和句的关系究竟如何?……到底是应该侧重‘句中选词’还是侧重‘因词生句’?”或者按照冯老师的主张“觉得应该提倡以‘选词填空’作为主要的词语训练形式”。应该侧重“句中选词”还是侧重“因词生句”,我觉得也就是“选词填空”和“用词造句”方式的问题,这应当是学习运用词语的两种途径,或者说是两种“造句”方式。“选词填空”,是有一现成的句子,给出多个不同的词语,选出一个恰当的来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准确;“用词造句”,是将某个词语用进一个句子里,可能难度比“选词填空”小一些,但也必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准确。打个比方说,一个人,需要穿衣服,穿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呢?有两种方法:其一,这人到服装店里去选衣服,衣服是现成的,进去选一件合适的就行了。这时候,就像是“选词填空”;其二,找一裁缝,照着这个人量体裁衣,也能让这人有合适的衣服穿。这时候,就像是“用词造句”。两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让这人能穿上合适的衣服。
  冯老师说“有了一个句子,再去推敲(请牢记此典!)词语,必然有助于学生对可供选用的若干个同义词进行分析比较,而后抉择”。换而言之,“就是先有了一个句子的大框架,再斟酌其中的若干词语”。这也无不可。但要知道,很多时候,遇到某种情景,产生某种思想往往带有突发性,即所谓灵感火花闪现,一时可能难以“先有了一个句子的大框架”,这时候就极有可能突然想起某个很贴切的词来,然后是该把这个贴切的词放在哪一种恰当的句式里去表达更好,这就是先有词而后选择句式的问题了。比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中,作者想必是先有了想念周总理的思想,“想念”一词有了,关键还是用什么句式把“想念”这一思想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或者说,那种句式表达效果更好。作者写道:“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这种诗歌语言句子或许就不是先有了句子的大致框架然后选择词语——“想念”而成的。
  冯老师文章里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无非是反对学生一味地机械模仿“依样画葫芦”而缺乏创意,主张学生要学会“推敲”,选择更恰当的词语表达思想。冯老师“觉得应该提倡以‘选词填空’作为主要的词语训练形式,继续走古人‘炼字’的道路”。注重遣词造句,多“推敲”,多在“炼字”上下功夫,这是值得继承的好传统,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但凡事都要有个变化的过程,模仿句子用词造句怎么就不是“炼字”了呢?再说了,“选词填空”,既然要选择,就离不开比较,比较什么,比较每个词在某种特定语境里、在某一句子里哪个更合适,更贴切,更能有助于表达清楚准确思想,而这样的比较,前提就是要比较的词语曾经在哪里(在某种特定语境里、在某一句子里)被人们恰当地使用过,这必然离不开人们从长期学习课文、阅读文章过程中见多识广,对词语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依照学过的句子用词造句也是熟悉的过程),然后选词填空才能更准确。如果说“‘造句’则一般只是随意的、机械模仿的、毫无实际表意功能的句子”实在是言重了,不能不说抹煞了“造句”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对于教会学生学习词语、造句乃至作文来讲,“选词填空”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也不能说“用词造句”就“只是随意的、机械模仿的、毫无实际表意功能的句子”,不能说应该侧重于哪一种方式,两种方式应该穿插交替使用,都是学习语文的很有效的手段。

附录:
略谈“造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冯冉   2009-2-9   第282期
    造句是词语训练中常用的一种训练形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它既有合理可行的一面,也有亟待改进的一面。
    造句训练的本意,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当学习了新词之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自然不无裨益。但是,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事实——学生的“造句”往往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去甚远。很多情况下,“造”变成了“照”,照搬、照套、照抄。比如:学习了《琥珀》一课,要求用“推测”造句,课文的原文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学生依样画葫芦,写上一句:从这条路,我们可以推测多少年前工人们筑路的详细情形。
    从字面上看,毫无问题,但是,当我问他“怎样推测”时,他却不知所云了。须知,《琥珀》中用“推测”这个词关系到全篇,而学生仅仅是为了把这个词“造”进“句”中而使用,当然讲不清所以然了。
    词和句的关系究竟如何?就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而言,到底是应该侧重“句中选词”还是侧重“因词生句”?
    “推敲”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历代文人莫不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在一句话(主要是诗)中安排一个恰当的词。“炼字”是一种艺术,而有了一个现成的词以后再来组织句子,古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学生应该是先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后考虑怎样表达更准确。换而言之,就是先有了一个句子的大框架,再斟酌其中的若干词语。有了一个句子,再去推敲(请牢记此典!)词语,必然有助于学生对可供选用的若干个同义词进行分析比较,而后抉择。而“造句”则一般只是随意的、机械模仿的、毫无实际表意功能的句子。
    因此,我觉得应该提倡以“选词填空”作为主要的词语训练形式,继续走古人“炼字”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辛集市新城民族学校)[/SIZE]

387楼
[COLOR=#051e84][SIZE=4]如何克服不善言辞的缺点[/SIZE][/COLOR]
[SIZE=4]王老师:
您好!
我不善言辞,可以说是笨嘴笨舌。常常因不能及时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错过了很多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以致影响了我与同学的关系。为此,我很自卑,轻易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害怕插不上话时的尴尬,更怕被人取笑。表面上看我很平静,其实我内心复杂,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对友情的渴望。我为自己不善言辞感到苦闷,多么羡慕那些能侃侃而谈朋友多人缘好的同学啊!请您帮帮我,怎样才能克服不善言辞的缺点?
                                          一个迷茫的学生 小刚
 
小刚同学:
你好!首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说自己不善言辞,以致影响了与同学的关系。我能体会你的苦恼,也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对友情的渴望,我理解你。许多同学都会不同程度地有与你一样的苦恼。
俗话说“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不善言辞的人,性格大多比较内向,长处在于善于思考,感情细腻,更渴望与人沟通,找到共同语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且往往因想的过多而顾虑重重,自信心不足,需要表达时却说不上来,心中有、口中无,我口不能表我心,或词不达意,或语无伦次,甚至引起别人误解,以致影响了与他人的交往,显得关系不融洽,令自己懊恼不已。但只要树立信心,加强锻炼,情况还是能够改变的。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口吃严重,常常羞于在人前说话,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最终他的演说才能征服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流,成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著名演说家、政治家。
下面我谈几个方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列出自己过去因不善言辞而失去与他人交流机会而影响与他人关系的事。分析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是什么。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谈话情景来得突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且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应对。二是谈话内容大家彼此敏感,不好把握语言分寸。第一种情况下,先要冷静,随即搜索恰当的语言来应急。这种情况是最常遇到的,除了平时多看些脑筋急转弯一类的智力游戏之外,还应当多注意培养自己处事果断的习惯,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第二种情况也常遇到。比如,路遇某人,突然问你对某一敏感话题的看法,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想让他知道你的真实想法,要具备一定的说话技巧。需要选择诸如说不准、不清楚等含蓄或否定的话将问题退回,或者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免自己回答不当造成彼此的尴尬。多想想假设再遇到类似事情时该怎样说最恰当,将有助于应急能力的提高。
二、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别怕出错,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沉着冷静,时常暗示自己别紧张,相信自己能够说好。表达时可以放慢语速,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一一说出来。靠信心鼓励自己不断去与别人进行成功的交流,积累成功的经验。
三、勤于总结与别人交往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藏有效的应对偶发事件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方法,适时加以运用。当某个相似的谈话情景再次出现的时候,不要犹豫,快速反应,及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多参与集体活动,在不同交往场合主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创造交流的机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一般不爱扎堆,不愿到公众场合中去,羞于跟别人(尤其是陌生人)说话。其实是逃避与他人的交流。语言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交流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更是在广泛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必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培养。因此,要找机会与人交谈,在实践中锻炼,给自己说话创造条件,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不同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交流技巧。
小刚同学,百灵鸟只有开口歌唱,才有优美的歌声;人只有开口说话,才能与人交流,别人才能真正了解你、接纳你,才能获得友情和帮助,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你一定能够变得谈吐自如,能言善辩,消除烦恼,做一个快乐自信的自己。
(发表于《好家长》2009年第5期)
[/SIZE]
388楼
又见新国大作!
389楼
哈哈,边城老师,好久不见了,近来好吗?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