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爱不能施[/SIZE][/FACE][/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文[/FAC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铠心[/FACE][/FACE][/ALIGN][/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2014[/SIZE][FACE=Times New Roman]班刊暑期合刊《班主任与心理学》的第[/FACE][FACE=Times New Roman]86[/FACE][FACE=Times New Roman]页,是一篇题为《集体施爱:援助还是侵犯》的心理显微镜,我非常赞同应该把援助和侵犯用饱含爱意的言行区分开来,但是我不喜欢“施爱”这一用语。或许是我有些过于敏感了,我一直认为,师应有爱,但爱不能施,真正的爱,就应该路父母养育之爱,是自发且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一旦施了爱,即便不被当做嗟来食,也会让自身留有一些遗憾,因此,我很喜欢沈楠老师在一篇题为《感谢你不曾回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带来的思索》中的一段文字:当我们以为自己成就了他人时,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人何尝不是成就了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应对自己的帮助对象心存感激,正是由于他们的困惑、他们的需要,才让我们成为有价值的存在,也才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潜能,让我们体会让更多的自我效能……这,足以让我们满心欢喜。我所向往的师爱,就应该是这样的。正如同我要求我的学生在遇到弱势群体的时候,不要因为施舍而投以怜悯的注视,最好连讶异都没有,就当他是正常人,这,也是一种爱,且是一种最淳朴的爱。[/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