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位孤独抑郁的女生

6楼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王晓春[COLOR=#4444bb]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COLOR=#4444bb][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感谢陈老师提供的重要材料。这个小敏,真费思量,反正我现在还想不清楚她究竟怎么回事。你说她害怕人际交往吧,为什么会主动向老师谈及自己的过去?好像还挺坦率。会不会某人能给她安全的感觉她就可以敞开胸怀?要是这样,就很难说她是自闭、抑郁了。[/SIZE][/FACE][/COLOR][/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有几个问题,方便的话陈老师了解一下:[/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ol][li][FACE=宋体][P][FACE=Calibri][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小敏幼儿园和小学初中的情况,特别是人际关系。[/COLOR][/SIZE][/FACE][/FACE][/P][/FACE][/li][li][FACE=宋体][SIZE=14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小敏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什么人?他们都聊什么?她那几句发言很精彩,如果都是她本人的创作,可以认定她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都远超同龄人。[/COLOR][/SIZE][/FACE][/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4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感觉小敏有自己的理想,心还挺高。我想知道这理想是什么?[/COLOR][/SIZE][/FACE][/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4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和后妈不亲近是可以理解的,但恨后妈七分,我不理解。是这位后妈严重伤害了她,还是她把后妈当成了亲妈的替代靶子?她好像总得恨一个什么人似的。[/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这个案例讨论越来越深入,费时费力,却一直没有很清晰的共识,可能有老师会说,这有多大意义?我哪有这么多时间?我班的学生要都这样一个个诊疗,还不累死人了?我想是这样的,学生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分类,比如这个小敏,教师了解了她的心理,以后再处理内向学生的问题,心里就有数多了。这等于解剖了一个麻雀。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案例诊疗最主要的收获是它的过程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心态,研究习惯和研究的思维方式。一位教师不用多,只要每学期深入研究一两个案例,坚持几年之后,你会发现周围人就觉得你有点专家的味道了,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研究型教师。比如常在这个专栏里发言的几位老师,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他们著书立说都已经够条件了。我不敢说每位老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但我觉得很多老师都能做到,即使做不到,所谓“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在案例诊疗活动中熏陶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工作也会轻松一些,而且靠谱。[/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我在网上见到多数发言求助的老师,都基本上没有诊疗的思路。他们简单地叙述一遍自己遇到的麻烦,就问“怎么办”,好像只要知道表面病情马上就能开药方一样,不知中间还要有复杂的诊断过程。他们似乎以为有些药方是包治百病老少咸宜的,无须具体问题集体分析,所以常常不能提供,不耐烦提供用于分析的材料,也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材料,竟然像一个外行。这种老师特别容易上当受骗和埋怨,如果有某位自称专家的人直接告诉他一个办法,保证见效,他会相信的。这种人想解决问题,却不想动脑筋,只希望别人给他一个现成的招数,越简单越好,他用了立刻见效,他就说你是神仙,否则他就说你是假专家。他们把诊疗看成购物了,买个洗衣机就能洗衣服。恕我直言,这种老师,若不改弦更张,专业水平永远无法提高,靠拼体力得几张奖状,也还是个庸师。[/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SIZE][/FACE]2016[/COLO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4444bb],10[/SIZE][/COLOR][/FACE],[/COLOR]21[/SIZE][/FACE][/P][P][FACE=Calibri][COLOR=rgb(0, 0, 0)][SIZE=10][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SIZE][/COLOR][/FACE][/P][/SIZE][/FACE][/li][/ol][SIZE=3][/SIZE]
7楼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晨曦中的陈锡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谢谢关注体验老师的指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按照现在的情况分析,敏现在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在新的环境中,她的情况正逐步迈向正常,作为班主任的我,也不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的干预。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对她继续观察了解,再伺机进行适当的干预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至于她以前是否真的患过抑郁症?我尽量找机会了解下。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关注体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现状好当然好,我们都为学生高兴。但是,搞清楚由抑郁到现状的发展脉络,无论是对小敏还是对我们而言,也许更有意义。  [/SIZE][/FACE](10,21)[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开始看这个案例时,虽然她姑姑说她曾经小小的抑郁,但是,我只是本能的感觉到不像抑郁,从而猜测是不是有自闭倾向。这是病理学的路子。但是,作为教师,一般无法采取医生的措施。这是弊端。所以,我从学校教育和管理角度给陈老师提出了一些可能有效的建议。这虽然稍显两张皮,但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随着材料的增多,我也有所迷惑她的自闭,甚至有些怀疑她曾经得过抑郁,这就不能不重新考虑整个研究的思维方向。虽然有失败的感觉,但是,也有一个收获——全面占有材料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对症的建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目前,我认为,最大的任务和问题,是全面梳理一下由抑郁到目前状态的逻辑脉络。脉络清晰了,我们就应该对研究对象有比较深入地了解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但愿能有后继内容与前面内容形成完整逻辑链条。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世事我曾抗争,成功不必在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静静的,就不怕伤害到别人,也不怕伤害到我自己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想说很多话,但我懒。(不习惯说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4[/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可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5[/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你的孤独别人又不知道,何必作践自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6[/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知道,我复读的事是掩盖不了的,事实是事实,对之前关心我的人我却无视你们的人说声对不起,愿我一年的努力能有好收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相信自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们抛开对心理问题的烦琐的诊断,我建议陈老师抓住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她的人生观进行交流,可能会比大家讨论她的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要来得简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如果从认知角度动摇她的一部分问题的人生观,这个学生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避开了她的不愉快的家庭话题,至于家庭话题陈老师在聊天中借别人话题来讲,借良好的气氛导入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难的是在开头形成合作信任的气氛,不过,这个学生你要让她信任也不是难事,她还满肚子“苦水”没地方吐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你可以再翻阅翻阅贝克的认知疗法中的“系统推理错误”,小敏的思维的问题困难“极端思维”,她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信条适用于任何地方,其实,她的人生信条虽然说没有问题,但也只是某个条件下的有效,上面的人生信条,其实都是她退行的表现吧,她以为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这几条疏导清楚,可能困惑也开了大半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表现的是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一方面渴望别人了解,一方面害怕别人的了解。 (10[/SIZE][/FACE],22)[/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       [/P][SIZE=3][/SIZE]
8楼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案例跟踪:一位孤独抑郁的女生(续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晨曦中的陈锡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在经过几天的努力后,我终于电话联系到了敏高三时的班主任(高一高二是另外的班主任),该班主任对于我的来电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在大概一个小时的通话中,该班主任很详细的向我描述了敏的过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原来,高一时敏就因为和同学关系不好导致情绪低落经常请假。高二文理分班后,敏的情况依然如此,有一次敏因为一件小事和那时的班主任起了冲突,敏竟然走向学校门口,自己爬门跑了出去,学校马上通知敏的父亲过来,后来经过苦苦寻找,才在那晚的凌晨两点找到她。经历这件事后,学校的领导认定敏的精神有问题,于是建议敏的家长带敏去看心理医生,看了心理医生后,医生的诊断为抑郁症,为敏开了一些药并建议敏回家休养一段时间。高三开学后,敏又回到了学校,这时原来高二的班主任已经因为产假而离开,换了新班主任后,敏刚开始还是可以在班上学习上课的,但是一段时间后,敏却提出把自己的座位搬到课室外自学,她对班主任说的理由是高一高二的基础太差,老师讲课听不明白,老师的讲课声音影响了她的自学(其实最主要原因是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在班上感到压抑,这是后来她自己向我透露的),该班主任是一位很有耐心、温和的男老师,对敏的遭遇很理解同情,在经过和学校领导的交涉后,于是满足了敏的要求。在之后的高三生活中,该班主任很关心敏的学习和生活,经常找她谈心,后来,她(他)们建立了像好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这期间,敏也看了不少与佛学有关的书籍(非别人推荐,[/SIZE][/FACE]是她自己在书店感兴趣看的,这些书,让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考),也许正是这些因素起的作用,让敏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到了高考前的一个月,敏终于肯回到课室学习了。高考成绩出来,敏的成绩很糟糕,当时的敏连高考志愿也没有报,立下决心要复读一年,而且强烈请求该班主任帮忙把她插入到他的新高三的班级(该班主任继续留高三),但是学校领导死活也不肯收留她(学校领导最怕心理问题生,怕出事端,早已经把她列入黑名单),后来在该班主任的劝说下,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复读,报名的时候该班主任还亲自载她过来,并且跟她约定,来到新的环境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取理想的大学。[/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该班主任认为敏本质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敏曾经怎样怎样关心一位失恋的女同学。他认为导致敏的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她的家庭,每当他和敏谈起她的家庭时,敏都会痛哭流泪,他认为敏太缺乏关爱,是一位特别需要关爱的女孩子,教师应该给予她足够的爱,才可以化解她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综合该班主任对敏的描述、通过对敏的姑姑的调查、我之前和敏的一些接触交流及王晓春老师和各位网友的提醒指导,我和另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另一所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后,我们对敏的初步诊断结果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敏的童年经历严重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她是一位特别渴望得到关爱的孩子。敏的姑姑曾经说过敏很蠢,曾经被网友骗过。这件事可以理解为敏太渴望关爱了,当别人对她表示虚假的关心时,由于太需要这种关心,敏很容易相信对方,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被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敏这样类似的经历我怀疑肯定不止一次。一方面极度渴望关爱,另一方面又因为曾经的被骗而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这样的纠结会让她陷入人际交往的困惑中而难以自拔。[/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据报道,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妈妈温暖的关怀会给孩子大脑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相反,在缺乏母爱的情况下成长的孩子,情绪发育会相对较晚,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敏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母爱,这导致她的情商天生就不高,不懂得该如何恰当处理人际关系,于是在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如果敏仅仅只是缺乏关爱,那还是小事,但是性情暴戾的母亲不但对敏没有关爱,还经常用粗暴的方式对待那可怜的敏,导致敏在心中对母亲的怨恨一天天积累起来,就成了一股巨大的负面情绪(负能量)。敏曾经对我说过,在她二年级时父母离婚,母亲离开家时,那时她是很开心的。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作为女儿的不但不伤心,居然还为此高兴,可以想象,那时候,在敏那幼小的心灵,她对母亲是多么的怨恨,母亲对她的伤害又是多么的深,导致敏的早期记忆里全是母亲留给她的阴影。但是,根据心理学的心理能量守恒的观点,积压在敏心中的那股负能量却没有随着母亲的离开而消失,在敏五年级的时候,随着后妈的到来,那股负能量很自然就冲着那无辜的后妈去了。敏曾经对我透露,她的后妈以前经常拿她来威胁她的父亲,说敏对她太不友好了,要跟父亲离婚。在敏读小学、初中的时候,由于还小,心中的那股负能量一直被压抑着,直到高二那次和老师冲突时终于爆发。而由于心中的那股负能量的存在,导致敏本来就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动就有可能触犯到敏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导致负能量的小爆发,从而又恨上一个人,进而人际关系更差,最后,只有选择远离其他人,陷入孤独无法自拔,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抑郁。敏的姑姑曾经对我说敏的性格异常倔犟,经常和家人斗气。来到现在的学校后,有一次她的同位无意说了一句话,敏就觉得伤了她的自尊,导致敏很久都不理睬她;那时刚好敏最好的朋友峰在约她打羽毛球的时候,无意中也叫上了那位敏的同桌,结果敏把峰也恨上了,不但不去打球,还要请假回去调整;有一次敏旁边的一位女生在敏吃东西的时候刚好在削铅笔,敏觉得铅笔灰飞到了她那里,竟为此耿耿于怀(这些都是敏自己告诉我的,也许是她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故向我寻求帮助)。其实这些都是她的负能量小爆发的结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4[/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为什么敏会主动向我谈及自己的过去呢?那是因为我的个性及处事方式和她高三的班主任很像,而且我对她表现出了很多的理解和宽容,开学以来,有几件事都对她进行了特殊处理,这些都给予了她很大的安全感。于是,她很愿意对我敞开心扉,向我提及她的过去,本能的希望我能像她的高三班主任一样,对她提供一些帮助(敏在高三的时候主动去看那些与佛学有关的书,其实也是一种本能的求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5[/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要解决敏的问题,首先得解决她的情绪问题,才有机会对她进行认知方面的引导。因为敏身上的那股负能量实在太强烈,她太容易恨一个人,当她情绪不好的时候,外人无论对她说什么道理,她都是听不进去的。外人必须在取得她的完全信任后,才有机会对她进行认知方面的引导,否则都是无用功。敏曾经对我说,以前那个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说得太理性了。就是因为那老师事先没有解决好敏的情绪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基于以上的诊断,我决定下一步对敏的干预措施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适当多些给予敏关爱,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先解决她的情绪问题,再对其进行人际关系认知方面的引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敏的那股负能量进行疏导,通过回顾童年、打枕头、痛哭等的发泄方式,让敏逐渐的把身上的那股负能量宣泄出来,接纳自己的过去,真正放下心底那股对母亲的怨恨,唯有这样,方可彻底解决敏的情绪问题,当情绪问题得到解决,认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和我一起分析敏的问题的那个心理咨询师(另一所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已经答应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那天,我发现敏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个有关她18[/SIZE][/FACE]岁生日的信息,我给了点赞,同时在评论那里送上了我的祝福,最后我还专门给她发去了一个微信红包。敏告诉我这是她一生中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红包,她对我表达了她万分的感激。[/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接下来,我利用中午放学后的时间,找到敏,根据她之前写的词语联想,和她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印证和理清了以下的几个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恐惧、纠结、多余、与世隔绝、孤身一人、绝望、挣扎、死寂、空洞、黑暗、摔倒、嘲笑、漠视”等这些消极的词汇,正是敏童年经历的心情写照。当我向敏确认时,敏再次点头默认,泪流满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之所以有“天堂、地狱、人间、人生、轮回、堕落、生、死”等思考人生大词的出现,正是因为敏之前读过不少与佛学有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敏比同龄人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我问敏主动读那些自己也不相信的书是否是因为在寻找治疗自己心理问题的良方?敏点头同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接下来,我向敏详细分析了她心理问题的症结:缺乏安全感和心中积累的那股怨恨(负能量),敏对我的分析表示认同。我还特别分析了她对后妈的恨,敏终于承认后妈是无辜的,后妈只是她对亲妈怨恨的替代品。[b]最后我跟她分析了造成她那么糟糕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心中的那股负能量,敏认同。[/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4[/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彻底明白了自己问题的症结后,敏向我表示,她非常希望能改善自己的问题,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可以通过多运动来宣泄自己的负能量(敏因为有点肥胖的问题,害怕出汗,之前极少主动运动),敏表示愿意努力尝试。接下来我告诉她,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身体负能量的宣泄,我问她是否愿意接受我那个朋友(另一所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敏表示非常乐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5[/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最后,我结合很多实例,向敏说明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经过之前的交流,敏在心中已经接纳了我,对我已经没有了情绪的抵触),力求在认知方面对敏进行引导,这次,敏对我的引导非常认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二天,敏过来办公室找我:“老师,能借我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课外书看看吗?”经过之前的多次交流,敏知道我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哦,刚好这里有两本,你拿过去吧。”我把台面上的两本递给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这本书我之前好像在书店看到过,想不到在这里又看到了它。”敏指着那本李中莹所著的《重塑心灵》兴奋地说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三天,敏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谢谢老师这段时间以来对我的关心,谢谢您让我再次深刻地审视自己的过去,我知道我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也知道要完全改变自己,真的很难,但是我会努力,谢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未完待续)(2016/10/31[/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附:对于王老师上次提出的几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正是这几个关键的问题,让我对敏的分析茅塞顿开,谢谢王老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敏没有上幼儿园,上小学和初中的敏,性格安静、内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复读前敏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些东西,没有一个人点赞,更加没有评论。来到这里复读后发的东西,只有两个人进行过点赞和评论,最积极的那个人就是峰,就是我专门交代多点接近敏的那个男生,另外一个就是敏的一个舍友,该舍友是一位很热心肠的女孩,经常帮敏买早餐。为什么敏的她那几句发言很精彩呢,那是因为她从小学开始就经常看课外书,只要是励志书,到了高中还看了不少跟佛学有关的书(但是她不信佛教),这些书让她经常思考自己的人生,所以她的思想深度远超同龄人,词语联想也出现很多大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敏现在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从而离开那个让自己厌恶的家(她平时在家里总是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极少出来,吃饭也是和家人错开吃,因为她很容易就和家人吵架,为了避免吵架,敏选择了逃避。因此她的父亲、婆婆包括姑姑都认为她的脾气倔犟到了极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4[/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根据敏自己的描述,后妈对敏没有任何的伤害。我初步推断:敏那么恨后妈,从不肯和后妈说话,她真的把后妈当成了亲妈的替代靶子了,敏把对亲妈的怨恨都转移到后妈那里了(这点敏已经在我面前承认),这种从小就形成的怨恨已经在敏那里积累成了一股巨大的负能量,敏现在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来自这股一直都没有被宣泄或消化掉的负能量。正是由于这股负能量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敏很容易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去恨别人,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孤独抑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陈曦老师,这个学生极度缺乏安全感,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刺猬,随时发射刺。遇到你们两个高三班主任是她的福气,因为她在你们这里获得了安全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学生并不是把后妈当成亲妈的靶子,后妈也曾威胁过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学生,当务之急不是解决学习问题,而是增加安全感,她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表面上看是表达方式不恰当,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本质是是缺乏安全感。按照林文采老师的说法增强心里营养。她心理力量太弱,她的攻击性来自于恐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案例中唯一的优势在于当时学生小敏愿意做出改变。但是问题在于陈曦老师没有合适的手段解决她的这个心理问题,其实接受父母法是值得一试的。陈曦老师身边有很多资源,有国家二级心理师,可以探求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感的方式,然后再教给我们。[/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学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在于不接纳。除了NLP[/SIZE][/FACE],如果用能量心理学也有效果,不知海蓝蓝老师的意向对话是如何增强安全感的。我所接触的学问,NLP有接受父母法,接受自我法,与潜意识沟通,重塑印记法,能量心理学,但是都很专业。看陈曦老师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快速普及的方法,不需要什么心理学基础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不知王老师在提高安全感这一块有什么高招??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晨曦中的陈锡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谢谢夸克老师指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后妈也曾威胁过她”,是她恨后妈在前,后妈忍无可忍才采取的自卫措施。不是因为后妈曾威胁过她,她才恨后妈。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意象对话对于情绪的治疗有其独到的地方,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采用以下的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先通过放松,让学生回到当时激烈冲突的场景,然后根据其恐惧的程度来调整和场景的距离,开头可以让学生占远一些,充分第感受其中的恐惧愤怒等情绪,再逐步鼓励学生进一步靠近,再靠近,如果情绪很严重,不建议一次完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如果情绪比较沉静之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微笑面对场景中的父母,并且提出问题,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生气,在这样脱敏的处理下,学生会变得逐渐能面对自己的负面的情绪,接纳这样的情绪,学生之所以抑郁,是和长期不接受这些情绪有一定的关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曾经处理过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女生和母亲的恶劣的关系,我做了一次,学生就变得能接受意象中的母亲,并且还能和母亲手牵手。再到后来能要求母亲带她去玩,她也帮助母亲提包裹。说明父母的情绪被削弱了很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不知道能不能使用这个学生。我在咨询对话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生还滞留在当时和母亲发生冲突的三四年级的年龄,随着观照,我让学生观察自己是否长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在长大,到她长大到七年级(她当时学习的学段)为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还有一个办法我也用了比较多次,对削弱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让求助者关照自己的身体,看看自己身体难受的地方是哪里,然后开始观照,一般情况下,难受的地方可能是胸腹部,在观照之中就会出现意象,这些意象可能是她的父母,接着继续观照,对父母的负面的情绪也会很快地下去,多做几次的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像这个学生对父母积怨日深,恐怕需要一段时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多做几次,当事人就会慢慢接受这些情绪,可能会有一些改变。 (16,10,31)[/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晨曦中的陈锡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后妈也曾威胁过她”,是她恨后妈在前,后妈忍无可忍才采取的自卫措施。不是因为后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移情吧?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很钦佩陈锡老师执着的探索精神。网友们要想知道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可以看看陈老师的工作姿态和学习姿态。我不是说对每个学生都要这样研究,那是做不到的,也没必要,但是每学期如此深入地研究一两个典型学生,总可以吧?真能这样做,数年之后,想不成为研究型教师也难。[/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小敏这个案例,陈老师已经拿出了诊断结果:从小受到的伤害使她心理聚集了大量负面心理能量,她的各种表现就是这些负能量的宣泄和爆发。陈老师的对策是加强关爱和鼓励,增加正能量,逐渐减少其心理的负面东西,达到治疗目的。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一试。[/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我提出另一个干预方案供陈老师参考。小敏说,她现在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从而离开那个让自己厌恶的家。我想以此为突破口做文章。我对小敏说,俱往矣,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不要背着过去的包袱活着,不要总活在过去,现在你什么都不要管,其他都不要想,只管集中精力备考,我会尽量给你提供最需要的帮助。[/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这是一种行动疗法,以行动治疗心理疾病。我为什么采取这个思路呢?因为我觉得这个小敏有咀嚼自身痛苦的爱好,她总是在控诉别人,总是以一种受害者的面目出现,有点祥林嫂,虽然这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实际,但你若跟着她的思路走,就可能被缠住,和她的痛苦周旋,不停地帮她吃止痛片,没完没了。我的意思是索性切断她的思路,让她扭过头来向前看,离开虚幻的心理世界,老老实实面对眼前的人生问题——考试。注意,结果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她投入备考之后,人生态度变得实现而积极,也提高了成绩,最后高考取得好成绩。这是最理想的。第二种可能性,你会发现她备考并不积极,她还是更喜欢干熟悉的事情——咀嚼苦难和仇恨,来不来就闹情绪。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得不说,她这样闹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发泄负面心理,另一方面,掩盖自己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这是一种转移视线的花招,和政治家们强调国际矛盾转移国内问题的百姓视线是同一思路。但若确实如此,你也不要说破,自己知道就行了。这孩子是个炸弹,一定要谨慎从事。严格地说,她的心理治疗,已经超出了基础教育工作的范围,我们是在勉为其难。第三种可能,她努力了,但是由于智力类型或学习基础等原因,还是没有考好。这种情况会出现什么结果?她的人生态度会从此更积极还是更消极?我不知道。[/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总之这个孩子的治疗,我现在不大主张从情绪入手。不知我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仅供陈老师和各位网友参考。[/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11[/SIZE][/COLOR][/FACE],1[/COLOR][/P][SIZE=3][/SIZE]
9楼
再次谢谢王老师的热情指导!
10楼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这个思路挺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心理病人有时候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来,而是为发泄情绪来的,或者是想找一个可以信赖依靠的人,按照李中莹老师的说法,是想再找一个“爸爸”或“妈妈”,咨询师有时候不注意可能就被带着绕进去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NLP[/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的思路就是不需要总是在原因上绕来绕去,只需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所以要引导他往前看。王老师的思路就是引导她注意力往前看。我觉得,以往前看为主,只不过往前看的时候,可以适当处理一些紧急情绪。[/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看了一下意象对话的资料,和NLP[/SIZE][/FACE]还是有很多相同点,寻找本体感,情绪感,处理本体感,情绪感。但是NLP可能会更有优势,一是门槛没有那么高;二是NLP好像都是一些比较正面阳光的东西体现出来,我初看了一下,意向对话好像很多负面的东西,什么食尸鬼之类的,好像都是处理负面的东西比较多,而NLP这方面没有,基本以正面为主。(16,11,1)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11楼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发表于 2016-11-115:55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这个思路挺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心理病人有时候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来,而是为发泄情绪来的,或者是想找一个可以信赖依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意象对话不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情绪是入手的一个抓手,它是通过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让自己和自己负面情绪同在从而接纳自己负面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成长来加强自身的成长,也就是说让内在的孩子的成长从而获得内在的力量,王老师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积极正面,但毕竟是在躲避自己负面的一些东西,只不过这些负面的东西被压抑下去,并没有得到修复,那么,一旦遇到类似的情景,恐怕又会复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强迫症就是在强迫和反强迫过程中患上和恶化的,接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6[/SIZE][/FACE],11,1) [/P][SIZE=3][/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