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难出大师?

36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为什么我不相信人皆自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90)[/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也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母亲在西山造林所工作后,我被存放在郊区工作委员会(什刹海边恭俭胡同)的集体宿舍里,那时我大概十岁,时间是1953年。您可以想象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和一帮大老爷们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情景。我有一张自己的床,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叠被,所以我的被子常常是躺着的,最多不过卷起来。为了避免脚下冷,冬天我就用绳子把被脚捆上,形成一个睡袋。学校离宿舍很近,十几分钟就到了;吃饭就在单位食堂,离宿舍更近。那时郊区工作委员会的食堂分大灶和小灶,我当然吃不起小灶,只好在大灶每天吃窝头白菜汤。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母亲来看我我就忍不住哭,于是母亲就带我到北海后门小摊上吃一碗饸饹面,五分钱。那我就满足得不得了了。我还记得那位卖面条的师傅有句口头禅“真有把家伙”(大概就是“真有两下子”的意思),他非常乐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生活很拮据,母亲怕我不会掌握开支,就委托一个同事照顾我。这就是王鸿懿阿姨。王阿姨每天发给我三角五分钱饭票,我自己去买饭。如果需要买文具等物(我那时基本上没有零花钱),我也向王阿姨去要。王阿姨记账,到月底母亲来看我,一并付清。王阿姨是科室人员,常驻在单位。她和我母亲非亲非故,照顾我,不取任何报酬,而且她和我母亲绝对地互相信任。这种情况,今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我现在想起来,也非常感动,可是“当时只觉是寻常”。[/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阿姨那时还没有结婚,大约三十岁上下,外表端庄而美丽,身材优雅,衣着朴素大方,干净利落。她信基督教,而且很虔诚。她也吃大灶。我常看见她饭前双手合十进行祷告,然后再动筷子。周围有时有人会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她,她毫不为所动,旁若无人。到星期日,她就揣几个馒头去做礼拜。我有一次去她的宿舍,看见她正坐在床上吹箫,声音很悠扬,很沉静,很润泽,好像能洗涤你灵魂的样子。我看着她,觉得她简直就是一尊温暖的塑像。我还见过她的一些画片,都是宗教内容的,可能是圣子圣母什么的。王阿姨永远那么平静,她的表情像秋水一样波澜不惊,她的眼神总是那么平和、纯净。她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不管我什么时候麻烦她;她也从未对我表示过亲热,没有什么“赏识教育”一类的劳什子。后来我想,她对我的态度,可能就是宗教里所谓的“大爱”、“博爱”吧?她一定认为这些事都是主让她做的。我那时凭儿童的直觉就发现,周围的男人们只敢偶尔偷偷溜她一眼,没有人敢去和她“套磁”。小学毕业后,我考上北京34中,住校去了。郊区工作委员会也改名为北京市农林局,搬到南城去了,从此我再也没见到过王阿姨。文革后我听母亲说,王阿姨因为信教挨了整,就不再信了,而且结了婚,不知道有孩子没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相信人的童年经历往往会影响一生。因为我在童年接触过王阿姨这样的人,所以后来不管有人如何坚称“人本质是自私的”,我都不信。我对人性抱相对乐观的态度,与王阿姨大有关系,她使我对人性有了信心。因为王阿姨是信教的,所以我一生对所有宗教信徒都很尊重,不管他们信基督教、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当然,我自己什么教都不信,这可能是受母亲影响,母亲从来不相信任何神鬼。姐姐也不信。父亲好像有点迷信,不过他信的是“运气”,我还记得他的口头禅:“人走时气马走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到目前为止,影响我一生的女性有三位:母亲,姐姐,还有就是王鸿懿阿姨,我还不知道“鸿懿”这两个字是不是准确。王阿姨如果还健在,应该九十岁上下了,那我祝她长命百岁;也可能已经故去了,那我想她一定到了上帝身边,做了天使。天使不就是这样吗?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美丽的灵魂。我现在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是只要一想到王鸿懿阿姨,我就觉得自己马上现出原形,成了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而且会用童声呼喊:“王阿姨,我想您!”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此文写于2009,1,7,节选自王晓春著《在路上》,这是一本诗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20[/SIZE][/BGCOLOR][/COLOR][/FACE]
37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人过年为什么非要回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91)[/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大家都知道,哲学有三个所谓“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有意无意地面对这几个问题。有些人或许对唯物唯心这些哲学问题毫无兴趣,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谁也躲不开,连小孩子都会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可见这三个终极之问是最普及的、雅俗共赏的哲学问题。这是人生哲学问题,不是学术的哲学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西方人用两个办法解决这三个问题: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思辨。宗教给的是普及型答案:人是上帝造的,你的身份就是上帝之子,未来你的灵魂会回到上帝那里去。思辨则是哲学家的任务,他们给出的是高级的学术性答案,什么自我呀,非我呀,存在呀,唯意志呀,语言呀等等,神乎其神。总之,他们总在人与神的关系中,在人与抽象概念的关系中寻找人的本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人完全是另一种思路。咱们的思路很简单,很实在,具体而不抽象(这与汉字构造有关),咱们只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找人的本质。我是祖先的后代,父母的子女,儿女的父母,未来子孙的祖先,虽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我确确实实是中间一环。这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很轻松地都解决了。这似乎很肤浅,很缺乏哲学专业性,但是很实惠。这就是孔子的哲学思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因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所以总在人本身做文章,也因为中国人眼睛总是盯着具体的人,所以对神不神的没什么兴趣,对抽象的概念没什么兴趣[/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是你就明白中国人过年为什么非要回家了。这种每年一次的数十亿人大迁移,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观。这是干什么?这和宗教信徒的朝圣差不多。家是中国人的上帝。中国人是用回家的办法解决哲学的三个终极之问的。我们一回到故土,一见到亲人,心里就踏实了,灵魂就落地了,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差不多都能满足。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叶落归根,认祖归宗?因为这是归宿。西方人灵魂的归宿在上帝那里,中国人灵魂的最后归宿在家谱中,在家族的系列里。哪个更实在?我觉得还是中国人的灵魂安放地比较靠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堪称千古绝唱。一般人都只注意到了这首词的超越性,它对古代帝王的批评;然而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它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回家。就像过年回家一样。毛泽东毫不含糊地把今日“风流人物”放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祖先系列之中,这不是回家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现在有些人说毛泽东毁坏传统文化,他们只看到了皮毛和零碎。[/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21[/SIZE][/BGCOLOR][/COLOR][/FACE]
38楼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川,赫拉克利特的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心影自拍(257)[/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面对滔滔流水,孔子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同样面对滔滔流水,大约同一时代(轴心时代)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则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愚以为,这两句话,典型地代表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轴心时代正是各民族的童年时代。“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两句标志性的语言,预示了东西方文化后来不同的发展方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话是一种人生感悟,指向社会生活,指向人际关系,而赫拉克利特的话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思考,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话是天人合一的路子。在孔子眼里,人与大自然是共鸣共振的,人生岁月流逝和流水滚滚向前相通。而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不但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就是那条河,那个人,也是分离的,现在的河不是刚才的河,现在的人也不是刚才的人了。中华文化主合,西方文化主分,看得很清楚。[/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强调的是不变,如斯,像这样;赫拉克利特强调的是变,你第二次面对同一条河,河也不是那条河了,你也不是那个你了,都变了。孔子肯定,赫拉克利特否定。否定与批判相关,所以,西方人批判思维强于我们,不是偶然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话是具体的,从眼前一条河引出感想。赫拉克利特的话则是概括的,他不是指的一条具体的河,而是泛指所有的河。于是你就明白西方人为什么对概念那么热衷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直接从眼前一条河引出感想,他并未告诉我们为什么逝者如斯,他甚至没说清这句话确切的含义,后世一般把“逝者”理解为时光,但也有人把它理解成“誓者”,于是“逝者如斯夫”就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相近了。你也不能说这么理解完全没有道理。总之,孔子的话含义比较模糊,预留的解释空间较大。赫拉克利特的话含义却很清楚。“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明明白白。我国古典文献字句常常多义,不独儒家如此。这与汉字的表形表意功能有关。这种文风,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不利,因为科学要求概念非常清晰。“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表述,真的让后代很头痛。“道”究竟是个啥子东西,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的话虽然短,却有逻辑推理,有论证。孔子说逝者如斯,就是如斯,至于为什么如斯,凭什么如斯,他不负责解释,只告诉你当然,不谈所以然。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是讨论式的,而孔子的话则是结论,是断语,说话姿态是灌输式的。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主流仍然是灌输式而西方比较流行讨论式了。这是老祖宗定了调的。西方人说话比中国人更注意逻辑性,你也就知道其根源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逝者如斯,很形象,有文学色彩,可以说是一句诗,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则完全是抽象的论述。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至今国人讨论问题仍然喜欢使用文学语言了。你看老师们写的东西,有几篇不是记叙文?我们太不习惯用严谨的科学语言讨论问题了。这与汉字的特点也有关,我们就不细说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孔子的逝者如斯,充满感情色彩,而赫拉克利特的话,则完全把感情色彩剔除了,那是在非常冷静理性地研究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了,当他们研究世界的时候,我们正忙着搞人际关系,忙着卫道。[/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写了这么多,我总的意思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来有自,不是偶然的差别,不是短时期的差别,而是基因就不同,其后发展环境又各异,时间又漫长,二者要是相似倒奇怪了。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既不自卑,也不自傲,心态平和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                                   2018,6,13[/SIZE][/BGCOLOR][/COLOR][/FACE]
39楼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个性化教育,我们能做多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心影自拍(258)[/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树上没两片相同的叶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要个性化!”这类语言,已经成思想快餐店里最畅销最廉价的盒饭了。专家、学者、编辑、记者、主持人、演员,校长和教师,像快递小哥一样,热心地把这个盒饭送货上门。然后我们就西里呼噜吃进去了,如同猪悟能先生吃人参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好了。现在我们随机找一位中学或小学的班主任,比如说他班上有四十人左右,我们要求他说出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不许重样(重样就不是独一无二的了,也就不是个性了)。他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我看他不能。在下研究教育半个世纪了,惭愧,我也做不到。我恐怕那些学者专家,心理医生,也未必能做到。我不敢说无人能行,因为世上总有奇葩,但若说做不到是常态,恐怕不过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如果上述说法符合实际,那我们就可以说,所谓个性化教育,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属于理想境界,努力方向,而我们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很远。这类口号的主要作用,不是操作性的,而是倡导性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能做到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今日学校里有多少性化教育?就连所谓走班制,也不过是分类教育而已,能分类就不错了。一对一的补课按说比较有条件实行个性化教育,可是据我观察,那个所谓一对一,往往不过是把给全班讲课的内容讲给一个人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因材施教,因为那个老师没有能力搞清这个孩子的个性,他甚至连这个愿望都没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优秀教师写的文章,举的例子,学生无论多么“特殊”,多么“个性”,你总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与其说他是“唯一”的,不如说他是某一类学生中的一个。你可以说,这证明教师缺乏了解学生个性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属正常。教师为什么要研究一个学生?难道仅仅是为了教育他一个人吗?当然不是。我们研究个性,恰恰是为了以此为例研究共性,起码是研究一小类人的共性,解剖一个麻雀是为了了解所有的麻雀。如果了解一个孩子仅仅是为了他自己,此种教育与学校这种机构的任务是不相符合的。再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个性并未形成,在中小学过分地强调个性,容易沦为空谈。[/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正如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完全脱离共性的个性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阿Q有没有个性?有。但当我们说某人阿Q精神的时候,我们指的是其人与阿Q的相似部分,而不是差异。这就是所谓文学形象的典型性。如果作家写出一个世界上绝对独一无二的人物,什么都与人不同,这个形象是无法理解的,毫无意义的,实在谁也写不出来这种人物来。凡是能写出的人物,必与某些人有共性,有共性才能共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共性其实远比个性重要,一味无原则地吹捧个性是可笑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们搞个案诊疗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当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教师、家长的个性,但是我们明白,要彻底了解一个人所有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所谓了解个性,只是了解个性中与他人不同而又有关键作用的部分。我们要的是特征照,不是全息相。即使是这个特征,也可能不属他独有,这可能是某一类人或某一小类人的共性。如此,我们在某人身上取得的经验才可能用于类似的人。当然他们之间也会有差别,不过对于我们的工作,那些差别就不重要了。就好像我采桑叶喂蚕,只要选合格的桑叶就行了,至于每个桑叶长得都与其他叶片不同,那是肯定的,但这不是我所要关心的。其实任何社会科学研究的都是共性,心理学研究的也是共性。你若只关心某一个人,他又没有典型意义,谁能理会你的研究?人家凭什么理会你的研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尊重差异,但不崇拜之。别把个性说得太神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                     2018,6,15[/SIZE][/BGCOLOR][/COLOR][/FACE]
40楼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心外有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心影自拍(259)[/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人的日常运作,总是凭他内里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感官经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来访者的世界在他的脑中,所以无需改变外面的世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这几种心理学的假设,实际上是哲学问题。现在这类观点很流行,常见的说法比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风也未动,旗也未动,你的心在动”等等。总之,外部世界是虚幻的,只有我们的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一般称这种哲学观点叫唯心主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这种观点在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功不可没,在提示主客观相互转化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它基础不牢。如果你问:“本来无一物,您是个啥子东西?”“心外无物,您的心又从何而来?”“存在就是被感知,您的感知从何而来?”他就不好回答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证明,主观感受,只能由人的神经系统产生,没有这个基础的主观意识,无法证明其存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实际上人既生活在客观世界,也生活在主观世界,或者说人生活在被主观意识加工了的客观世界,或者说人生活在被客观世界限定的主观世界。在人这种动物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客观,也没有绝对的主观,但它们的关系有一点是显然的,客观是皮,主观是毛。人们一般称这种世界观叫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  心理学因为是专门研究主观的,所以很容易过分夸大主观的作用。如果心理问题“只是”心理,与外界全无关系,那自然只在主观世界做文章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任何心理问题都与客观事物有关,人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有关家庭、学校、社会、学习、工作、生活,如果所有这些关系都不存在了,人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还谈何心理?早期记忆是童年的人际关系和经历,词语联想是一个人社会联系的反映,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所以,即使表面上心理治疗只是改变一个人的想法,那也是主观客观相互影响的过程,绝不只是一个人的头脑里的游戏。心理医生对于病人,是“客观”而不是“主观”,心理医生对病人的任何影响都是“外界干预”而不是病人的“主观动作”。所谓“无需改变外面世界”的心理治疗,根本就不存在,完全不符合事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过分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是心理学界的一股逆流,这样下去,心理治疗有与“跳大神”合流的危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你会发现科学家有时会走向迷信和宗教。这并不奇怪。科学家,不管名声多大,只要他想马上发现终极真理,只要他有“致命的自负”,以为科学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最终都会走向迷信或宗教。因为人类永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些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问题。因为科学不是万能的,它的能力有边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2018,6,17[/SIZE][/BGCOLOR][/COLOR][/FACE]
41楼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有效果与有道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心影自拍(260)[/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这是NLP的一个理念。若翻译成中国俗语,就是“甭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今天端午节。刚才我出门散步,有一位邻居向我招手,我走到他家门口,他拿出两棵近一人高的蒿子送给我,告诉我放在大门两侧。我问:“是辟邪的吧?”他点点头。我谢过他,即把这两棵蒿子立在了大门两侧。这可能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我其实并不信什么辟邪,只是入境随俗。我家大门上现在还贴着两个门神,春节时请来的,一位秦叔宝,一位尉迟恭,威风凛凛。我当然不相信他们能起什么作用,城里人好像都不信这个。但是搬到农村之后,我慢慢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粗糙廉价实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门神也好,蒿子也好,都不能带来安全,但是它们能带来某种安全感。你也许觉得这没有道理,可是它确有效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中医也常有这种事情。我们吃中药,病好了,往往不知道那里面什么成分起的作用;我们扎针灸,病好了,也往往不知道它的机制。中国人践行“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的理念,历史很悠久。中医也有理论,但是总觉得有点虚,比如经络,至今找不到,找不到你不能说它准没有,万一以后找到了呢!但是找不到你就得允许人家不信,对不对?不过我们一般人不去较这个真。我感冒了,吃了一袋感冒冲剂,感觉好多了,这就齐了!抓住耗子就是好猫。[/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不过我有个信念:凡有效果,必有原因,不知原因只是你还没研究明白。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此事搞清。[/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们做教育工作,搞个案诊疗,也是这样。有时候搞不清原因,想不清道理,也不得不行动起来,只要有效果就好,不一定非得先论证。当然,有些教育原则是不能违反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有效果很重要,然而无论有没有效果,其后的反思和总结都是必要的。成功了,一定要力争搞清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要搞清为什么失败。没有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精神,我们的工作就会永远停留在乱闯乱撞或习惯动作的水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                 2018,6,18[/SIZE][/BGCOLOR][/COLOR][/FAC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