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案诊疗中的假设能力

楼主
提高个案诊疗中的假设能力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提高个案诊疗中的假设能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   [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假设能力是个案诊疗的核心能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诊疗者拿到个案诊疗材料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依据这些材料提出假设:这个学生到底什么问题。这不是确诊,而是假设。有了假设之后,就可以朝假设的方向去进一步调查,加以验证,验证之后才可初步确诊。医生就是这样治病的:病人介绍了症状之后,医生脑子里就会有些假设,然后他会依据假设去让病人做有关的检查,验血呀,照B[/SIZE][/COLOR][/FACE]超呀,等等,以此验证自己的假设,验证之后,心里有谱了,才能开药方。[/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有的老师可能会问:在个案诊疗中,诊疗者心中的假设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诊疗者的假设有三个来源:[/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第一个来源是经验。我诊疗过很多学生,看到这个学生的材料,我就会联想到曾经诊疗过的学生的症状和诊断结果,如果相似,我就可以假设,他们得的是同一种病,于是我就可以朝这个方继续调查验证了。这就可见,要学会个案诊疗,不接触大量案例是不行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第二个来源是书本。上面谈的经验是诊疗者的直接经验,书本是间接经验。书本(或网络),记录了别人的诊疗经验,这也是做假设的一个依据。实际上新上岗的医生都是依据书本上的病类病例做假设的。直接经验较少的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这个阶段,虽然这有教条主义的嫌疑。可见,学习个案诊疗,读书,上网,也是必不可少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第三个来源是对细节的逻辑敏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这一条很宝贵,这是真本事。有没有这个能力,标志着诊疗者是否真的成了行家。举个例子。卜珺老师从个案材料里看到了一个细节:[/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昨天又把材料读了一遍,突然闪出一个想法,这个孩子是不是恐怖疾病,我这里的疾病是指:生老病死的那种疾病。他的材料中第一次:“母亲身体不好,心脏动过手术,一直服用药物。”第二次:“有一次肚子疼,疼的满头大汗,同学把他扶到办公室,再等他母亲来的时间里,让他坐下歇一下他死都不愿意。老师要求送他去医院,他也极力推脱,不愿意。”第三次,“被狗咬怕得狂犬病”第四次,梦境描述中“我昏了”,其实感觉都和有疾病有关系,有些就是场景、有些是感觉,能不能让老师去调查一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这种假设,来源于对材料细节的敏感。说它是“逻辑敏感”,是因为卜老师想到了这几个细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这还只是假设,需要验证。注意:这种假设是没有办法教授的,书上没有,你的经验中也没有。这种能力没有办法教,却有办法学,那就是自己不断揣摩、感悟。能达到什么水平,就看你的悟性和努力程度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之谓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我感觉参加个案诊疗培训的老师们,普遍有个不足之处,就是见到案例急于做结论,缺乏假设出几种可能的习惯,缺乏验证的习惯。这就降低了个案诊疗的科学性,增加了主观性。我希望各位老师努力克服这个薄弱环节。[/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2017[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11[/SIZE][/COLOR][/FACE],11[/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1楼
[FACE=宋体]关于个案诊疗中的假设能力的问题,王老师的这三点总结得非常好,学习了,谢谢![/FACE][/font]
2楼
[SIZE=4]对细节的逻辑敏感——很长时间的爱心积淀才会有的最重要的能力[/SIZE][P][SIZE=4]烦请王老师怎样参与?[/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