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河北“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
[B]河北“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B]  
 
    2005年11月02日09:11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涛  
 
  新华社石家庄10月31日电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尴尬引发议论:“定向人才”为何难定向?

  [B]农村人才贫乏,定向培养却“水土不服”[/B]

  早在2000年,河北农大就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其目的是利用学校的学科、技术等优势,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2003年9月,河北农大迎来首届201名农民大学生,分别就读园艺、城镇建设、动物养殖等7个专业。学校专门成立农村发展学院,根据生源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定向培养的人才将为农村“解渴”。随后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4年和2005年分别招收304人和1300人。

  首届毕业生回农村发展准备得如何?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曾在学生毕业前的调查摸底显示,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从事“老本行”,另有20%多的人可通过家长关系或个人能力在当地或外地找工作,至少60%的毕业生当时存在“城市工作不许找,回村没活儿干”的困惑。

  回到农村的毕业生经过近4个月的磨炼,是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位置?

  磁县东王女村的庞晓芳学城镇建设专业,回村后一直在家里闲着,等待安置。她说,两年前听见村里大喇叭广播鼓励报考,还以为回来能安排个事儿,学了两年,生活费花了1万多元,现在啥都干不了。前几天组织他们入学的县农业局开会重申5年内不许离开本县到外地就业,并鼓励他们开农资门市,说可以给点优惠政策。但开这样一个门市需要几万元,县里又不管贷款,县里13个毕业生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

  记者近日一共随机采访了100余人,有70多个尚没有按照协议在当地找到跟专业有关的活儿干,其中50多人已到外地打工。

  [B]“年少派”回村创业难,有职业背景者进入状态快[/B]

  是什么让众多“量身定做”的人才如此茫然?记者查看学生花名册发现,90%的学生入学时年龄在17岁至20岁之间,一般为应届高中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待业青年,毫无职业背景。

  一些毕业生说,经过两年在城市的求学经历,多多少少有些“城市化”,自己还年轻,在村里也没有成家,很多人原本就没想回村。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他们疏于管理,即便有的毕业生暂时回村,如长时间找不到固定的活儿干,也不会一直待下去。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一些入学前原本就是“乡土人才”的人带着问题上大学,回村后很快进入状态。

  城镇建设专业的赵振宾,今年37岁,上学前担任安新县王岳村党支部书记,这次学习负有公派任务。他告诉记者,当前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既不经济、实用,又浪费土地,自己是带着问题上学的,当时一边学习还要一边抽空回村处理村务。毕业后自然还干自己的“老本行”,现在来看,所学专业知识对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在当前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他邀请河北农大的教授帮助他为本村搞规划、美化,周围的村都来取经。

  来自馆陶县农村的姚善乐上学前就办起了养殖场,因没有技术,收入受影响。他说,上学期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心里有了底,牲畜生病他再也不发慌了,最近他扩大了养殖规模。

  据了解,类似赵振宾、姚善乐这样的“能人型”毕业生比例不足10%。负责向河北农大输送了103名学生的邯郸市农业局科教处副处长秦玉祥说,也想按照当初设想,多输送一些村干部、科技致富能手之类的人,毕业后能立即派上用场。但一方面,学校按考生成绩择优录取,这些有职业背景的人往往年龄大、文化基础差,在入学考试中难免被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挤下来;另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没有精力脱产学习2年,报名者很少。

  [B]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B]

  对于这批毕业生回村就业问题,学校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都表示出无奈。

  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春雨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一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援的系统工程,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切实引起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层足够重视。他们建议,地方应该用政策调动毕业生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比如让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给予小额低息短期贷款,由各地组织部门进行业绩考核、跟踪管理等。对于其中表现较好、业绩突出的在服务期满后给予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提拔到乡镇领导的岗位或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当前众多统招大学毕业生尚难就业,政府难以为这些农民大学生‘开小灶’。”怀来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姜海奎等基层干部认为,培养农村人才关键是留得住、用得上,急需“人才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否则基层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资金重新塑造。

  如何让更多有职业背景的人进入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中来?广平县难庄村养鸡大户刘可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工程”第一届招生时,他也动过心,但当时养鸡行情正好,他舍不得丢下自己这摊事,只能放弃。如果一边上学一边干事就好了,他准保报名。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搞脱产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引发争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与培养知识型“童子军”相比,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去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经验,有的地方照搬河北农大经验搞脱产学历教育,而更多的地方则利用中央电大、各省电大的设备、师资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科技示范户。而河北农大校方的意见则是,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好是好,就是学习不系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现今缘何遭遇尴尬?  
 
    2005年11月03日07:54   来源:红网   作者:叶祝颐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这一办学经验去年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却是尴尬。(新华社10月31日电)

  两年前,教育部在全国百县试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农村培养急需人才,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毋庸质疑,此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首届毕业生回农村后遭遇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让这项“惠农工程”大打折扣,令人感到惋惜,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农村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绝大多数农家子弟学有所成后,会想尽办法留在城市,真正能回乡创业的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急需人才,对人才匮乏的农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如果人才回乡无所事事,或者外出打工,显然有违政府培养他们的初衷。现在的问题是,农村需要人才,人才学成归来又无用武之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这些大学生们,他们经过了大学生活的熏陶,从繁华都市到落后农村的悬殊经历,产生心理落差、地域落差,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也是情理中的事。他们回到农村“高不成、低不就”,就觉得无所事事、内心焦躁不安。而且这些大学生中还不排除只愿享受不交学费的免费午餐,而不愿意扎根农村的“投机”分子。这部分人拿培训当跳板,自然不会安心农村生活。

  而且农村现状更是他们遭遇尴尬的最好注脚。这些大学生虽然有定向培养的“紧箍咒”和服务家乡、报效父老的凌云壮志,但是农村的现状又令他们无所适从。农村基层组织对大学生回村普遍没有配套政策与激励机制相衔接。他们的工作如何安排、角色如何定位?村领导班子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的工作报酬按什么标准执行?如果太低,他们难以接受,如果偏高,村干部和村民又会心理不平衡。而且不管是创业也好、带领村民致富也好,都需要相当大一笔资金,这笔资金由谁解决?创业风险由谁承担?这些都是问题。

  由于受农村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等现实条件制约,一项本应皆大欢喜的惠民工程,结果事与愿违,还可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虑。笔者认为,要化解这些矛盾,就应在工程启动之初未雨绸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案。现在尴尬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根本上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名副其实。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一村一名大学生”:为农村?为农民?[/B]
 
    2005年11月09日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童大焕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良好初衷应予肯定。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光凭良好的愿意和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智慧、理性,尤其是承认现实的勇气。

  大学生到农村去能干什么?我是支持有条件、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进行短期支教、支医的。但另一方面,以今日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现实,“养”着个大学生还是很奢侈的,就怕大学生到农村英雄无用武之地,如同宝贝放错了地方变成了垃圾。

  我很赞同著名学者、农业问题专家党国英先生的一个判断:“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受到农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约,但最重要的制约却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这些制约不会因为大学生做村官而得到重要改变。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农村发展的‘铁路’要靠高层决策者来修筑。目前,关于城市化的政策,关于土地政策,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都有待大的调整,而这些变化不是由村官来决定的。在中国,村一级社区是不免要走向衰落的,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要消亡的。”

  不要说一个手中没有任何资源的大学生,就是一个高官,他的能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但如果不用他手中掌握的“转移支付资源”和“权力关系资源”,要想让他去彻底改变今日中国一个小村庄的面貌,他也只能徒唤奈何。这一点,我们不要理想主义,我们要现实主义。

  我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最需要的,是他们的自由、完整的土地权利和房屋权利,是享受起码的医疗和社会劳动保障,是下一代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孩子们不再辍学,不再当农民,不再像他们一样,除了高考之外再没有跳出农门的出路。大学的名额分配不要再像现在一样锦上添花,公立大学的收费也不要像现在一样把农村贫寒子弟拒之门外,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类似河北农业大学这样让农村学生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仍然是功德无量的,不能因为遇到了眼前的一点尴尬就否定它的价值。不仅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而且要把这个事业不断做大,争取一村两名、三名甚至更多大学生。通过向国家争取经费、向海内外募捐等各种方式筹措专项资金,让越来越多农民的孩子能够免费上大学。但培养目标要有根本的转变,不在于“为农村培养人才”,而在于“为农民培养人才”,不要指望他们上大学后回农村,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地、自由地从农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的市民,并以他们在城市的贡献和作为,自自然然地反哺乡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乃至其乡亲。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0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