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教育满意度调查该如何让人信服
[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编者按:5月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给出的调查数据表明,2013年公众对目前所在地区的教育总体状况满意度评价低于“一般”,58.28的分值(百分制)没有达到60分的及格线;三成公众对所在地区教育总体状况持有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该如何看待这个结果?教育满意度调查如何让人信服?本期评论版特刊登几位专家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B] 方法论不过关,结论就“免谈”[/B][/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要想获得科学合理从而让人信服的结果,必须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找错了对象,不但不可能准确反映社会原貌,更会发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贻笑大方”。[/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在当下中国,民众对生活各方面内容有不满很常见,如果统计一下对食品安全、交通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恐怕也不会太高。在一个保持多年高速发展的国度,民众的期望大大超过实际生活的改善程度,这是正常现象。[/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值得考虑的倒是,近年来不少机构或个人屡屡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向社会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但用的方法却没有严格论证。其实,统计分析是一门利用数学方法,借助概率论、抽样、问题设计等技术手段,找出个体间有意义的差异,最后反映超越个体特性的整体状况。由于得到了现代数学的坚实支持,仅仅调查一部分人就可以得出比调查所有人都准确的统计结论,不但成本大幅降低,还可以确保结果的误差不超过预期水平,所以,抽样调查得到了普遍运用。[/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不过,要想获得科学合理从而让人信服的结果,必须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找错了对象,不但不可能准确反映社会原貌,更会发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贻笑大方”。这份蓝皮书中是否也有可能存在类似问题?[/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据报道,蓝皮书所披露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手相关机构开展的“2013年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801位网友参与了问卷调查。公众教育满意度的各项指标得分介于35.54分到59.66分之间,无一项指标获得公众“比较满意”的肯定。分项指标包括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总体状况、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获得均等入学机会的情况、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等内容。[/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从这些分项指标来看,调查确实针对的是当下民众最为关心的方面,虽然有所遗漏,但基本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关心所在。问题出在虽然调查了5万多人,但既没有说明为什么调查的是5万多人,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因为在抽样调查中,调查样本大小的确定有着严格的方法要求,项目越多,对象间差异越大,样本规模也相应需要放大。这项调查在样本规模的确定上不知道有过什么考虑,如果仅仅取决于网友的热情,多了就多调查几个,少了就少几个,那就不够严谨了。[/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更成问题的是,众所周知,网络上热心于参与各种调查的人士属于一个特定群体,在年龄、教育年限、职业、收入、消费习惯乃至性格上都有突出的特点,只是全体国民这个整体中一个特别的部分,如果拿着单纯由这个群体提供的资料,去推断全体国民的意见,那绝对会闹大笑话:我们能从网络调查中得出国民收入吗?国家10年一次人口普查能随便找家商业门户网站,从不知背景、随意上网且随其高兴决定回答或不回答的网友的无法查实的回答中,得出“中国人口”的各项数据吗?如果国家采取如此做法,那才真会引发“公众满意度大幅下降”,引发在世界各国面前“中国国家形象大幅下降”,因为谁都不会相信一个国家竟然拿基础数据如此开玩笑,毫无技术含量。[/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回到蓝皮书的报告,稍微懂点调查方法的人都不难发现,除了统计技术的致命伤之外,在调查的内容和对象的相适度上,同样存在明显的错误。相比整体人口,网络活跃人群普遍趋于年轻,思维活跃,学历偏高。因此对不同分项指标的敏感度也具有同全体人口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网友相对年轻,许多人还没有孩子,甚至都没结婚,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满意与否,更多地是基于自身的记忆,而不是对现状的了解,充其量只是某种道听途说。虽然也能反映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报告所针对的“2013年”这一特定时间段,真的没有多大关系。完全从改进义务教育的角度说,听他们的意见还不如听年龄远比他们大的退休老人来得靠谱,后者中至少有不少人需要每天送孩子上学,对教育有着更为切实的了解和体验。[/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瀹嬩綋, Arial, ][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对习惯于“毛估估”的中国人而言,开始采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绝对是全社会的进步,但定量分析是非常严肃的一项科学活动,没有方法论的保证,随便收集的数据在统计学界会被视为“垃圾”,而且业内有一个得到高度共识的定律,叫“垃圾进来,垃圾出去”。所以,在学术论坛上,专家们对研究方法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调查结论的关注,方法论不能过关,结论就属于“免谈”了。对此,任何一项严肃的调查都不会不仔细遵守,因为这是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性规则。(作者顾骏,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84
    • 经验182826
    • 文章3978
    • 注册2014-01-23
    学习了。谢谢分享!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9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