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
    • 经验1501
    • 文章53
    • 注册2012-02-24
    用我们的柔弱,让知识说话
    [P][SIZE=14pt]                用我们的柔弱,让知识说话[/SIZE][/P][P][COLOR=blue]“[/COLOR] [COLOR=blue][SIZE=14pt]我认为,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林格《教育是没什么用的》[/SIZE][/COLOR][/P][P][COLOR=blue][SIZE=14pt]    [/SIZE][/COLOR][SIZE=14pt]林格老师在叙述中说的更多是“柔弱”,而不是“示弱”。我认为在教学中“柔弱”更贴切,既可以达意又可传神,关键是无故作姿态之嫌,让孩子感到我们虚伪。[/SIZE][/P][P][SIZE=14pt]教育是心灵的交流,如果我们想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必须首先敞开我们自己的心灵。只有当我们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来到孩子们身边,屈下很久未曾“屈尊”的身体,这样至少可以与孩子们的地平线保持平等。平等造就真诚,真诚营造交流,交流衍生智慧。[/SIZE][/P][P][SIZE=14pt]我个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林格老师所说的作为老师与学生间的心灵交流,而应该是教师——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心灵之间的对话和碰撞(或许是我天资愚拙,没有领会)。[/SIZE][/P][P][SIZE=14pt]一如林格老师所说:教育是心灵的对话(交流)。教育的起始应是人们对知识或事物的认知和反思。这其中不仅仅老师和学生是主体,我们探索的知识也应是主体,而且应该是位于中心的主体,我们——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观察、反思和探讨。就如久远的远古我们的先祖,没有先贤和老师,只有平等的未知者,每个人是充满疑惑和好奇的,对知识的探讨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老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观察者、反思者和探讨者,都是未知者和学习者。[/SIZE][/P][P][SIZE=14pt]通过对知识共同的认真观察,悉心熟虑的反思,从而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和讨论,甚至是争论。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柔弱,而不是强势,哪怕孩子们的认知不够完整,甚至于不是足够正确,应该给以争论、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强势的、直白的填灌。这需要充足的时间,更需要足够的勇气。作为孩子们对知识探讨的同行者和争论者,我们都不是中心,我都是知识的共同围观者和渴求者,没有先知,只有探索。孩子——知识——教师构建一个和谐完整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的不懈努力探讨、反思,激烈的争辩,达成共识。而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可以静待花开。[/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00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