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材料
    [B][COLOR=#f73809][SIZE=4]下面是我存在电脑上关于课堂教学的一组文章,发上来,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帮助!![/SIZE][/COLOR][/B]
     
     [ALIGN=center][B]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B][/ALIGN]
       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并不必然成就一位优秀教师。如果教师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荣幸。如果这位教师用学科知识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演员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
      学科教师要么从相应学科的大学院系毕业,要么个人对所教学科有精到的见解。对教师本人来说,肯定是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还很难给出定论。我曾在某省级重点高中听一位数学教师的课,这位数学教师出身名门(某重点大学数学系),讲解起数学题目滔滔不绝。在短短20分钟之内,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当我悄悄地问一位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说:“每种方法我都只听懂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并不足以让他得出正确答案。
      一个相反的例子,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每次上课讲完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后,就问我们是否还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最先我们还以为他在卖关子,可慢慢就发现他还真是“黔驴技穷”。于是,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比老师更有学问,当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聪明,就通过各种途径探寻解题方法。尽管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方法,但我们却真正地掌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正是这位看起来最“笨”的教师,却让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化学,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化学,也自然习得了化学考试的能力。
      课堂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如果教师做了主人公,那么学生就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以学科知识的多与少而论,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应该做主人公?
      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效率高低。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代表了两种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可教学偏“学”,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在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自觉地偏“教”而轻“学”。将教学定位为偏“教”,这使教师更容易体现个人价值。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个人才华时,无疑这时的教师是幸福的。但问题在于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还是一位演员的幸福?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演员时,与学生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教师的“退”是一种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能有学生“进”的空间。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空间时,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
      虽然我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退”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无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是要求教师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的“缺位”与“越位”,不但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专业价值,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演,就会缺少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参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位”,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退位”的地方表现为“越位”,比如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规范不到位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格外地调皮。
      教师的定位是什么呢?用我们的习语来讲: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按照传统的理解,这句话是让教师对学生要无私地奉献,甚至不惜亲情与生命,所以教师要视学生为子女。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让教师简单地燃烧自己,而是要让教师在如何成为一支“有质量”的蜡烛上“进位”,而在与学生的争光夺彩上“退位”。在求学生涯中,我们既会碰上“教师的优秀”,也会碰上“优秀的教师”,前者往往用他的优秀来换取自己的成就感,让我们远离了学习;而后者往往用他的优秀来换取我们的成就感,让我们离学习越来越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周彬) [SIZE=3] [/SIZE]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TABLE][TR][TD][ALIGN=center][B]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B][B]
      [/B]魏书生[/ALIGN][/TD][/TR][TR][TD][TABLE][TR][TD][ALIGN=center][TABLE][TR][TD]
      [FACE=Times New Roman]1.[/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组织教学][U]组织教学[/U][/URL] [/ALIGN][/TD][TD]
      [FACE=Times New Roman]2.[/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设计导语][U]设计导语[/U][/URL] [/TD][TD]
      [FACE=Times New Roman]3.[/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设计板书][U]设计板书[/U][/URL][/TD][/TR][TR][TD]
      [FACE=Times New Roman]4.[/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注意教态][U]注意教态[/U][/URL][FACE=Times New Roman]  [/FACE][/TD][TD]
      [FACE=Times New Roman]5.[/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说话语音变化][U]说话语音变化[/U][/URL][/TD][TD]
      [FACE=Times New Roman]6.[/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引导想象][U]引导想象[/U][/URL][/TD][/TR][TR][TD]
      [FACE=Times New Roman]7.[/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U]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U][/URL][/TD][TD]
      [FACE=Times New Roman]8.[/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请学生猜测教师][U]请学生猜测教师[/U][/URL][/TD][TD]
      [FACE=Times New Roman]9.[/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U]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U][/URL][/TD][/TR][TR][TD]
      [FACE=Times New Roman]10.[/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请学生说、读、写][U]请学生说、读、写[/U][/URL][/TD][TD]
      [FACE=Times New Roman]11.[/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组织学习竞争][U]组织学习竞争[/U][/URL][/TD][TD]
      [FACE=Times New Roman]12.[/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多和学生商量][U]多和学生商量[/U][/URL][/TD][/TR][TR][TD]
      [FACE=Times New Roman]13.[/FACE][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U]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U][/URL][/TD][TD]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D][TD]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D][/TR][/TABLE][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ACE][/ALIGN][/TD][/TR][TR][TD]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一)组织教学
        十几年来,我们班经常有外省市老师来听课,刚接新班时,学生不习惯,有时我和学生在舞台上,台下坐满了听众,学生难免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课前三分钟,我喜欢分别用六种方法组织教学:
        [FACE=Times New Roman]1[/FACE].集体唱一支歌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舞台上上公开课。
        [FACE=Times New Roman]2[/FACE].集体朗诵
        有时我问学生:[FACE=Times New Roman]“[/FACE]大家愿意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FACE=Times New Roman]”“[/FACE]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FACE=Times New Roman]”“[/FACE]可以。[FACE=Times New Roman]”“[/FACE]朗诵《生于忧患,死于***乐》吧![FACE=Times New Roman]”“[/FACE]也行。[FACE=Times New Roman]”[/FACE]于是我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好,预备,起![FACE=Times New Roman]”[/FACE]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FACE=Times New Roman]3[/FACE].口头作文
        正式讲课前,我喜欢请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一个题目,如《从二青会辽宁获[FACE=Times New Roman]72[/FACE]枚金牌想到的》、《我国入关的利与弊》、《租让土地的得与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听完题目,学生们稍加思索,便站在自己的位置,六嘴八舌他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少,也用不着怕别人批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解放。
        [FACE=Times New Roman]4[/FACE].气*****冥想
        也有时课前我用引导学生做气*****冥想的方法组织教学。请同学们起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俩脚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目,以目视鼻,以鼻对口,以口向心。然后意想丹田之处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冥想则是引导学生闭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浅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所谓[FACE=Times New Roman]“[/FACE]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样个人的得失进退荣辱恩怨就很容易变小,自然就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FACE=Times New Roman]5[/FACE].再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也有时课前三分钟,我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FACE=Times New Roman]6[/FACE].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样。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FACE=Times New Roman]“[/FACE]精神充电[FACE=Times New Roman]”[/FACE]。
        经过课前组织教学,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迎来了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U]
      [/U][/URL]  (二)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FACE=Times New Roman]“[/FACE]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我这样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FACE=Times New Roman]……[/FACE]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U]
      [/U][/URL]  (三)设计板书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五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字体变化
        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FACE=Times New Roman]2[/FACE].故意写错字
        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爱莲说》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孰颐,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FACE=Times New Roman]3[/FACE].变换表述形式
        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应经常变换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爱用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FACE=Times New Roman]4[/FACE].图表、图画式
        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尽可能用画图表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也有的文章、诗词,为了使学生明白,我随手画一幅简笔画。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随手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岸坡,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亦然,学生觉得很有趣。
        [FACE=Times New Roman]5[/FACE].请学生写板书
        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U]
      [/U][/URL]  (四)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我也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
        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五)说话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FACE=Times New Roman]1[/FACE].调整音量
        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儿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生:[FACE=Times New Roman]“[/FACE]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FACE=Times New Roman]”[/FACE]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FACE=Times New Roman]2[/FACE].调整音调
        同一句话可以用[FACE=Times New Roman]A[/FACE]、[FACE=Times New Roman]B[/FACE]、[FACE=Times New Roman]C[/FACE]、[FACE=Times New Roman]D[/FACE]、[FACE=Times New Roman]E[/FACE]、[FACE=Times New Roman]F[/FACE]、[FACE=Times New Roman]G[/FACE]等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FACE=Times New Roman]3[/FACE].调整语速
        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FACE=Times New Roman]12[/FACE]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FACE=Times New Roman]92[/FACE]秒读下来,两者相差八倍之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FACE=Times New Roman]4[/FACE].以情感人
        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FACE=Times New Roman]“[/FACE]要与人为善。[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FACE=Times New Roman]5[/FACE].进入角色
        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六)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FACE=Times New Roman]“[/FACE]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成*****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FACE=Times New Roman]”[/FACE]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
        [FACE=Times New Roman]2[/FACE].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FACE=Times New Roman]3[/FACE].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Times New Roman]4[/FACE].使画面更细致、更逼莫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FACE=Times New Roman]……
      [/FACE]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人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田园乐趣。[FACE=Times New Roman]”“[/FACE]怎么体验呀?[FACE=Times New Roman]”[/FACE]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象。这图象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FACE=Times New Roman]“[/FACE]踩上畦垄了吗?[FACE=Times New Roman]”[/FACE]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踩上了![FACE=Times New Roman]”“[/FACE]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FACE=Times New Roman]”[/FACE]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FACE=Times New Roman]“[/FACE]闻到了![FACE=Times New Roman]”“[/FACE]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FACE=Times New Roman]”[/FACE]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还有一种进人情境的方式是操作。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学生们犹豫了一下,回答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能![FACE=Times New Roman]”“[/FACE]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模拟教具。[FACE=Times New Roman]”[/FACE]于是同学们有的将课本夹子当铁板,用纸条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人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八)请学生猜测教师
        请学生猜测老师容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一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规矩、计划、制度,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十几座城市的[FACE=Times New Roman]300[/FACE]多位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我就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FACE=Times New Roman]”[/FACE]我刚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抢答:[FACE=Times New Roman]“[/FACE]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表演自己的角色,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纠正,难点就解决了![FACE=Times New Roman]”[/FACE]我一听很高兴,问:[FACE=Times New Roman]“[/FACE]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FACE=Times New Roman]”[/FACE]他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请学生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还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九)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FACE=Times New Roman]“[/FACE]小马蹄坑[FACE=Times New Roman]”[/FACE]啦,[FACE=Times New Roman]“[/FACE]边角余料[FACE=Times New Roman]”[/FACE]啦,什么[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百年[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后三节[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三角[FACE=Times New Roman]”[/FACE]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绰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FACE=Times New Roman]”[/FACE]同学们推荐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百年回答![FACE=Times New Roman]”[/FACE]谁是[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百年[FACE=Times New Roman]”[/FACE]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FACE=Times New Roman]“[/FACE]昏睡百年[FACE=Times New Roman]”[/FACE]。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时间久了,他也就不[FACE=Times New Roman]“[/FACE]昏睡百年[FACE=Times New Roman]”[/FACE]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休[FACE=Times New Roman]”[/FACE]。我在语文课堂上也便这样称呼:[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十)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广大[FACE=Times New Roman]“[/FACE]第三世界[FACE=Times New Roman]”[/FACE]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FACE=Times New Roman]45[/FACE]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大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我讲课有个习惯: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十一)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岳阳楼记》,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二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FACE=Times New Roman]“[/FACE]开始[FACE=Times New Roman]”[/FACE],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三名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FACE=Times New Roman]40[/FACE]多字,还有[FACE=Times New Roman]15[/FACE]名同学超过了[FACE=Times New Roman]50[/FACE]字。
        讲《面人郎》,有的段落,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FACE=Times New Roman]60[/FACE]字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FACE=Times New Roman]120[/FACE]多字的一段话。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本篇课文四个解词,看谁背得最快,[FACE=Times New Roman]45[/FACE]秒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FACE=Times New Roman]90[/FACE]秒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FACE=Times New Roman]3[/FACE]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
        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十二)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符合学生实际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确定了语文课的六个步骤[FACE=Times New Roman]“[/FACE]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出师表》这篇课文,定向时,是确定四项任务,还是三项,五项或更多,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后进同学完成几项,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两分钟时间,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我也常和学生商量,有时干脆请几名同学各出一道自测题。自结也不是每次都八股式地非找一名同学总结不可,有时征求学生意见看有无总结的必要,大部分同学认为某节课没必要总结时则不总结。
        我学会了教语文课,最主要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商量中学会的。学生们教给我许多书本上没写的知识,学生们告诉我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URL=http://202.103.188.26:91/file/lw/mjzz/wss.htm#开头][U](回到开头)[/U]
      [/URL]  (十三)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
        我引导学生练气*****,面对学习、锻炼、劳动各项任务,都施加一个喜欢的意念、快乐的意念,时间长了,人的潜意识就会发生变化,厌恶劳动,害怕锻炼,躲避学习的个别学生也常常变得喜欢劳动,愿意锻炼,热爱学习了。
        每天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引导学生施加一个我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意念,时间久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就能配合协调,潜意识就会编制出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当然会越来越浓。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十三种,我只是刚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面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我得加快脚步往前探索。[/TD][/TR][/TABLE]
      [/TD][/TR][/TABLE]
      [SIZE=3] [/SIZE]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理想课堂教学境界探幽
        成都市新都区利济学校 吴小刚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现代教学的民主,主动,开放,科学,高效等特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生命智慧,修炼高尚的人格,就成了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教师怎样使课堂鼓荡着磁力,鼓荡着张力,鼓荡者活力,是探索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磁力;张力;活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定格于攻坚课堂,决胜课堂,即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如何变主要由教师独角传授式课堂为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式课堂,变僵死板滞的教堂式课堂为灵动活鲜的天堂式课堂,变旨在单纯求知备考的应试式课堂为旨在开掘生命潜能的人本式课堂,以便使每一堂课都尽可能凸显现代教学的民主,主动,开放,科学,高效等特征,变成造就睿智大脑,开发生命智慧,修炼高尚人格的熔炉,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
        许许多多立志改革的弄潮儿,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以打造中国课堂教学的精品杰作,极力使其升扬至炉火纯青的境界。
        境界,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主张对宇宙对人生对事物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达到所见所思所做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地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篇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对境界的内涵,作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诠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无论诗,书,画,艺,无不追求“高山仰止”的完美境界。
        教育教学是最为复杂而高深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教授的艺术”(罗素)凭三尺讲台,一方空间,优秀教师与他的学生所创造的境界却是无比的高远,博大,幽深,静美,神奇,师生畅通,教学相长,情理交融,意境和谐,知识共享,情感俱进,智慧与人格同长的妙不可言的奇观。
        如此理想境界的课堂教学应当而且必须鼓荡着磁力,张力和活力等三大最富于鲜明特征的品质
        一、课堂鼓荡着磁力
        所谓磁力,即问题吸引力,理想课堂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在教师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全部教学活动被发现问题,思辩问题,探究问题磁石般地紧紧吸引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动态的连结着无数条多边的立体的“磁力线”,师生犹如被磁化了的物质,课堂呈现出教师点拔自如适当,学生求知若渴,主动学习,争先思考,互相策应的激动人心的风景。
        鼓荡磁力的最有效方法是构建问题群(束)。为什么问题群(束)鼓荡着磁力?究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从青少年心理特征看,他们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盛,探索心最烈,而认知,能力上的问题极富于挑战性,极具魅力,这些问题像一支支火种,最大限度地点燃他们寻求知能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情趣,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
        二是从青少年思维规律看,他们思维力极活跃,想象力极开阔,困惑也随之层出不穷。课堂上问题群(束)多侧面多角度地牵动伸展其思维触角,激发其独立创造性的思维力,架起通向其智能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三是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看,中小学生面对问题,立足于各自的知识能力背景和经验特长所在,八仙过海,各自思谋解决之法,这就有利于使各自丰富鲜明的个性伴随着问题成长。
        四是从人生途程看,人总是在认识,提出,分析并解决林林总总问题中成长发展的。青少年若从小就着手人生之旅问题的思考。势必大大积淀善解矛盾能打“硬仗”的态度和智能,从而极大地发展其蓬蓬勃勃的生命。
        五是从课堂教学格局看,若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格局,代之以人本,民主,开放,特色和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上的现代教学格局,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学生敢问善问的问题教学。
        优秀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善于提出问题的高手。著名教育改革家顾冷阮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的教学结构有5个递进环节,首推的环节便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他真切地告诉我们,这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学习规律的。邱学华发明的尝试教学法的5步,也是从出示尝试题开始的,情境教学的开创者李吉林同样是在以各类方式展示教学情境之中向孩子提出各种问题的。著名特级教师马芯兰的“迁移——发展”教学法,更是善于提出发散型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发散型思维。
        优秀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提问。而且引导学生问自己挑战的强手,哪管有时自己也陷于自我的尴尬。有人曾向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询问起上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这一课时发生的那个故事。那堂课下课前5分钟,于老师照例请学生们提疑难问题,一名男学生提出“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不可能吧?!中国古代妇女裹小脚,一目了然哪!”迷津忽出。掀起一阵争论而不得其解。几十双目光注向于漪。才华横溢的于漪也被难住了,她微笑着说待下课大家都查查看,后几日,她从卷铁浩繁的辞书史料查得结论公布于众:“裹足。始于五代。”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努力强化问题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无数深邃的问题。这些成群成束的问题。宛如枝头的累累果实,许学生(含教师)在相互依赖彼此支持中,一次次起跳方能摘得。就是这样,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成才,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两者相吸,相协,相辉,情感双向交流,信息双向传递,问题双向突破,目标双向超越,高度和谐“即兴表演”的美,升华成教育(教学)美的极致境界。这是不论何等的导演何种精心策划的彩排也永远无法达到的九天奇境。
        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氛围,使师生拥有自由性:对教材,对课堂,甚至是对教师超越的主动权,使师生拥有竞争性;在回应无数问题面前,师生拥有平等性;而在这全过程活动里,师生又拥有相予性,教师的诱发,给学生以思维的方向;教师的点化,给学生以迷津的豁朗,教师的评赞,给学生以人格的尊荣,教师的激励,给学生以登攀的勇毅。。。。。。而学生的聆听,给教师以醉心的激情,学生的询问,给教师以深思的启示,学生的创造,给教师以聪灵的感染,学生的个性,给教师以独特的滋润。从师生相向给予双赢双长这点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肯定地说:“看来,问题是连结师与生的纽带,那么,教师该组织怎样的问题群(束)?
        笔者认为,问题须提得深浅适度,难易恰当,切忌平庸,贵在精粹,具体可概括如下:
        第一,组织对课本或现实相关研究中的新理念疑难的思维制高点问题。只有解决了理念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峰,才能清晰地俯视广阔的实践空间。
        第二,组织知识,技能关键处的教学着力点问题,只有扫清了关键处的障碍,思路方可畅达前行。斯霞上《列宁和卫兵》一课有“叮嘱”一生词,她引导学生答出是“嘱咐”的意思。接下去,她组织一串问题:“早上上学时,爸爸,妈妈是怎样叮嘱你们的?”“。。。。。。”“叮嘱”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假如你们有事要对爸爸,妈妈,老师说,能不能用叮嘱?”谁能用“叮嘱”一词造句?
        第三,组织学生追求迫切需要解决的知行结合点问题。这些心神聚焦性问题的解决,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使思维进入亢奋的状态。
        第四,组织向教师向课本挑战的智能超越点问题直面这样具有重大突破性的问题,最能充盈自信自尊的自我,升扬升华人格的尊严。
        第五,组织为学生生命奠基,为人生立标的精神方位点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命远方点燃起一蔟美丽的火光,令其神往,催其追求。当年陈景润在福州市英华中学读高中时,就因数学老师沈元讲起数论中的一道难题——1742年法国一位中学教师歌德巴赫发现的疑难,这道题牵动着陈景润一生的苦斗,直到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二、课堂鼓荡着张力
        所谓张力,即思维展扩力,像静态的水拥有表面凸起一样,鼓荡张力的课堂成了高度乃至无限扩张的思维大场。在教师创造性地点化和科学的导引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想象,创造性的思考相互引动,彼此撞击,涌动出无数的思维泉,思维流,思维河,于是,产生了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教师,超越时空的神奇的思维现象。这就是思维的奇迹,这样富于张力的课,无论外延和内涵,都是拥有大容量,深含量,高质量的,而与单薄,肤浅,平庸的课别之天堑。
        思维,地阔天高任翔舞,求宏索微超时空。
        教师追求有张力的课,要时时处处把着眼点和归宿放在对学生思维精神的开化,思维品质的开发,思维方法的开导,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开掘之上,这主要包括:
        第一,给学生凡事都要问一个或几个“为什么”的敢于怀疑批判的锐利的眼睛。
        第二,给学生打造一个惯于勤思,善思,精思,奇思的睿智的大脑。
        打造学生思维睿智的大脑,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30度的视野,只能见到眼前悠悠绿水;180度的视野,才能见到一左一右的巍巍青山密密大林。浮在海面只见得浪花,潜入海底方能找到奇珍。要诱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自微至宏,自近至远,自表至里,自面至体,自虚至实地看全看透,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本质,核心的东西,从零打碎敲的已知条件里推演出必然的结论,从事物此时端倪初显时的征兆前瞻出明天发展的全新态势。
        二是思维的灵度和速度。灵度是指思维伴随时空与条件的变幻而做出打破定势与之同变的回应,速度则指思维的快速反应,一眼看穿,一语识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的灵度使人与时俱进,胜而不败;思维的速度使人反应迅疾,紧张高效。
        三是思维的独特角度和创新度。创新性思维的角度是独特的,对问题的答案也是多种之中独辟蹊径的“这一种”。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须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储备:
        首先是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努力向书本,网络,报刊,媒体等知识信息源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技能熟练,就为思维的活跃铺架起坚实的踏板。
        其次是实践储备: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多做创造性的练习;倡导学生小观察,小实验,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等亲自动手的创造性活动,促使其思维如泉喷涌,如水奔流。
        再次是心理储备:发展学生备有大胆怀疑勇于探索是心理,要坚信学问就是学中问,问中学。“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思维从疑问开始,发明问题从勤动脑筋开始。任何机遇和成*****向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用心于置疑,有志于探索,就有可能看出破绽,抓住机遇,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是个性储备:个性不同,思维背景就不同,视角就不同,发现事物的层面就不同,构建对问题理解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给每一个学生注入高尚的人格尊严。
        既然思维是人认识运动的高级阶梯,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发展,深化,升华学生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则应该是优化了的思维时空,即构建起从外部到内心自由的舒放的思维环境。这就要求做到:思维没有被遗忘被冷落的角落,哪怕智力后进的学生都能得到思维尽可能的高度发展,教师在全面教学教育活动中,尊重其人格,昂奋其精神,激发其情感,坚定其信心,不论天赋高低都昂首挺胸,无忧无虑,眼里放射着自信的光芒,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到“天生我辈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以如此精神状态为前提,才有可能“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聪明”(孙维刚)这一重大举措,是对人的核心开发,达到如此和谐的开发境界,最要紧的是教师有有一颗博大宽容的爱心,把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人格;二要抚爱学生个性化的人心;三要发掘学生各自的人力;四要发展学生个别(每人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的人才。人的伟大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能够以自己及其行为为对象来进行审视和思考,即反思,就是伟大之中的更伟大者。能够进行反思的人即可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思想的自觉或精神的自觉的哲学境界。卡西尔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反思中认识自我,能够获得思想的自觉,进而获得思想的自由和幸福。反思,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在反思中生活,才是智慧的、充满进取乐趣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活。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如果说:“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1],而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自我教育”的话,那么,处于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课程改革实践之中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更需要学会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新课程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合作探究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这些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如果不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绝难胜任的。而农村基础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较之于城镇,课程改革的阻力更大,艰难的程度更高,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更需要反思。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的主要步骤为:1)形成一种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2)为了发现和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楚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的明确目的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增强合理性;反思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因为反思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较真,缺乏优良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会畏难而退。[2]
        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课程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管理、到评价,都是全新的变革,都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课程改革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教师要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要付出智慧和精力;要学习和掌握许多新的理念,要抛弃许多旧的东西,甚至是那些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会历尽各种坎坷、挫折以及困惑和迷惘。但是,要认识到,课程改革是谁也阻拦不了的潮流,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课程中的教师只是渐燃渐消的蜡烛,是越磨越短的粉笔,是教师自我的迷失和本体的退化,而新课程带给教师的是,与学生一起发展成长,让师生的兴趣与向往、生活与理想、生命与创造在宽松自然的情景中得到焕发和张扬。因此,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定的意志,充满必胜的信心,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追求有张力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须做到:一是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教学。教师能立足于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有能打通各学科(首先是相邻学科)之间,本学科前后知识点之间,本学科课本上昔时信息与该领域即时信息之教学内容。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维刚每堂数学课,都能站在系统的高度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八方联系,造成学生大脑机器高速运转得习以为常,处于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尤其他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高屋建瓴,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发现知识是美,美不胜收,心花怒放,为之陶醉,进入快乐的思维境界。与此同时,他引导学生,总结最基本的规律,最核心的内容,最有效的技巧,添充学生的“武器库”。他的拿手好戏是造就学生以超前思维来挑战老师,挑战课本,让学生在翩翩而涌的创新思维中训练思维,让学生互相间“传染”着聪明,训练得一个个大脑睿智非凡,在算题面前得心应手。
        二是站在人本开发的高度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单纯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视为基本任务,而是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即把教学过程看成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的过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参与教学有广度——所有学生都是积极参与者;有深度——全身心地投入自学,思考,发问,查询,讨论,探究;有自觉度——没有一个学生被逼迫学,而且从他们的提问,研讨,作业等活动中,表现出昂扬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我多次看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莫不如此。学生在主动地忘情地参与之中,人格潜移默化地走向高尚,心灵一次次得到彻捂,收获一种无法物化在书本上的人生智慧。
          三是站在教育科研的制高点进行教学。我一向以为,教育的制高点,从跨越时空的视角看,不是现代教育技术,而是属于教育第一生产力的教育科研,对科研的强烈依赖,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显著特色,教育科研把教育教学活动理智地送上了人才发展的快车道。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尽在科研的参与量里。我考察了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造的奇迹,这所有教育家蔡林森校长办在村里却令9个省3300多名学子趋之若鹭的中学,自从1990年以来,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每个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承诺,从而改写了迄今为止的教育*****能价值说及学校的质量标准说。我听数学课,直接感受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科学性。这套旨在高速高效地开导学生思维,开掘学生潜质的教学模式,蕴涵着“教师责任就在教学生学”,“以学促教”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活化了具有中国特色是科学的教学论。
        三、课堂鼓荡着活力
        所谓活力,即生命的创造力。走进理想课堂,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如果说,知识是已知的,是定型的,是死的,那么,智慧则是未知的,是动态的,是活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财富,转化为师生的能力和智慧,正是这样,在教学流程里,鲜活的生命借助知识的原料,通过加工再造的思维,撞击产生出一串串生命智慧的火花和智慧的喷泉。在这迷人的美妙里,大脑睿智了,个体成长了,师生俱进了。
        问题的引力——思维的张力——智慧的活力,形成神奇的生命开发的金三角,而创造力结晶而成的智慧,则是对问题的响应,对思维的升华,是高深绝妙教学境界的归宿。
        智慧,袖藏乾坤怀日月,为有源头活水来。
        既然教学的活力是由智慧的活水浇灌而成的,教师如何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智慧呢?
        第一,创设一个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有利于产生生命智慧的学习场,以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激励教学(教育),课堂上教师实施激励教学,来源于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来源于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生命的透辟解读,来源于对学生生命有一颗博大深沉的爱心。
        第二,创设一个开发大脑,优化大脑,有利于产生学科智慧的创造场,以实现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任何学科知识在知识大系统里都是密切联系的,今日信息是对昔日信息的拓展,任何智能对问题的解决都属创新的,生活中新的问题不时叩门,促进大脑不断产生智慧,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创造场,须把生活里的,实践中的,科研上的活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入思维,使学习变成十足的身与心的享受。
        第三,创设一个开阔眼界,开阔心胸。有利于造就生活智慧的演练场,以实现学用结合的最高境界——彩排生活。众所周知,东方与西方中小学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我国孩子在严格规范管理下,基础知识牢固,基本训练扎实,却缺乏西方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动手创造力。当前,人才培养的竞争白热化,东西方教改出现相向运动的趋势,西方向我们学严格管理,学打好基础;我们当然要加速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的步伐,以便提高品格,高智能,高个性的人才源源而涌,并尽可能无适应(磨合)期地走向社会,投身生活,进入竞争。
        这里,除课上加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训练,加强动手实验操作的演习,加强如本文谈及的将尽可能多的即时信息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活力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大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大改革前沿去,亲眼观察五光十色的世界,亲自触摸时代与生活激跳的脉搏,亲自参与旨在革故鼎新的调研,实现从学习生活到社会生活的顺利对接,完成对实地生活学以致用的彩排。
        为此,要做到大小课堂结合,动手动脑结合。
        大小课堂结合,即把学校当成小课堂,把社会当成大课堂,像苏赫姆林斯基一次次把孩子带出远足享受快乐而富有的童年那样。李吉林也常常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在观察玩赏鲜活的情景中,自然,有序地训练儿童的语言,提升儿童的情操。
        全国十杰教师李元昌在吉林省榆树县秀水乡二中教语文。他一向主张大语大观。在他眼里,学校教育是“小学校”,社会则是终身受教育的“大学校”;校内课堂是“小课堂”,广阔农村,社会才是“大课堂”;学生学习的课本是“小课本”,一定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才是“大课本”,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架起从“三小”到“三大”平稳过度的桥。学生早早地走进社会之门,审视生活真谛,思考人生意义,指点江山利弊,有利地催化他们走向成熟。
        如何做到动手动脑结合?当前,最好的途径当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单是高中学生的专利,初中,小学生也可以搞。本文提及的孙维刚老师,教初一教学时,就倡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练习写论文,让学生以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睿智的大脑提前探索,进入创造,开始发明。这种早期从较高层次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做法,足以让学生受益终生,真谓可能随心润物三春雨着意催花六月风。提前一时,赢的一代。
        上海市大同中学是我国早期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成*****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所名校。教师指导学生全员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生门开动脑筋,提出了130多个研究课题。教师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关怀学生的个性爱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出发,指导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或项目,深入社会调查,收集大量资料,精心分析研究,出色完成设计,提出建议方案,写作出诸如〈黄浦江水水质实验分析及改善,保护对策〉,〈交叉路口管理的分析和建议〉,〈从上海建筑看上海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文。这些论文,材料详实,思路开阔,思维新颖,见地独特,文字鲜活,文采,四射!从中,我们完全看得出新一代青少年的眼界,思路,气度与胸怀,体味其正走向创新,走向深邃,走向未来的坚实脚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课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课的开设,正在或将继续化出接受与思考,被动与自主两种类型学生及学习的界限。
        本文还要作如下几点说明:
        其一,理想课堂的“三力”——问题造就磁力,思维引发张力,智慧包含活力。并不是课堂上伴随时间顺序的3个递进的教学程序,也不是某种先进教法的几个要素,还不是教学模式或技巧,当然更不是花样翻新的什么口号,而是贯穿在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理想教学形态与理想教学特征,是新时期的教学,学习规律和教学宣言。这“三力”及其系统所包含的观念和理论,根源于我国教师极为丰富的教改实践的创造,透露出其教书育人的大智慧,大艺术,大境界。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彼此连接,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成鲜活,和谐,丰富,多变的教学过程,为师生搭起张扬学习(教学)个性,修炼人生智慧,凸现生命价值的平台,展示出他们成*****,成长,成人,成才的美妙历程。
        其二,“三力”理论还基于我国当代中小学生智能开发水准,个性发展态势,生命潜质挖掘的实际,如前所言,我国学生虽有精神向上,治学刻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等长处,却也在求异创新思维,个性特长追求,动手操作能力上有实实在在的差距。中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反复证明:智慧来自思维,成长在于个性,从宏观看去,我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刚刚开篇,对个性成才的发展,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目前个性突出,特长超群,智能开发,方向明朗的还仅限于城市学校的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则一边紧张应试,一边腾出手来思考着个性的选择,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压根还茫茫然尚未思考,为了让超常者自由地深入超常,让选择者充分地进入选择,让茫然者尽早地摆脱茫然,各自都能迅速地投身于人才打造的快车道,我们除丢掉那些束手束脚的育人机制之外,还必须从开发生命潜力,焕发生命光彩,激发生命活力的核心视角处,构建育人的理想课堂,追求理想课堂的奇妙境界。
        其三,理想的课堂与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两者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说密不可分,是说通达两者的路同出一辙,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相同的。理想课堂追求优质,理想境界渴望高格,凡理想课堂,必然达至理想境界,犹如鲜花必溢芬芳,明珠必发光焰一样。两者有都是师生尽全部精,气,神协同竭力地创造。说有所区别,是说两者涵盖与内质又有不同,理想课堂是教学的外化表象,看得见,听得着,想得到,存在人的视野内,给人以激励,鼓舞,智慧和力量;理想境界则是内化的,体现为一种高屋建瓴,了无痕迹的内*****。看不见,听不着,想不到,没法测定,量化,却又无处无时不沉迷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里,让人领悟着,体味着,感知着,给人以直触魂魄的无可限量的内化力,永久滋润着生命之树常绿。高格的教学境界,令师者终身追求,攀登不已。
        创造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教师创造性设计于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忘我的诱与思,导与学,练与讲的融合里,师生的心灵谐振,目光互耀,情感交流,思维对接,智慧碰撞,活力相予,学生的一个奇想,一个异同,启动教师的智慧之窗,妙语连珠,教师的一个故事,一段激语,成为历史珍贵的瞬间,化作点亮学生心灵的长明灯火,所有这些,没有丝毫刻意雕刻的痕迹,而是自然而然的表露,像溪泉涌自大山的怀抱一样。
        其四,创造鼓荡着“三力”的理想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归根结底离不开教师的理想素质,即高尚的师德,科学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能力,教学(教育)的艺术个性和厚实的科研*****力,这是每一位教师致力于终身都跨越不尽的高栏。这是教育领域永远无法举行竣工典礼的浩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德]第斯多惠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 380
        [2] [美]杜  威.    我们如何思维 . 见罗伯特 . 哈钦斯 .西方名著入门(哲学).王翼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114——117
        [3] 周国平 . 灵魂只能独行 .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 24
        [4] 江畅,幸福之路[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 29.
        [5]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 48
        [6] 腾守尧 .文化的边缘[M] .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 359——380.
        [7] 马斯洛 . 动机与人格[M] . 许金声等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 98.
        [8] [美]杜  威 . 五大演讲[M] . 李永宏等译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138.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老师要做“问得巧”的智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
            以问助教,让每一个课堂问题都切实有效
            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若干体现“人文精神”的环节。例如:有的教师将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当作爱国主义教材,设计了诸如“五星红旗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升旗时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国旗?”等一系列问题,课堂上是热热闹闹,教学结果是学生书读不好,文中的情感没有真正领会,老师还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
            中年级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文中的情感。本课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中国留学生在漂流遇险时,是怎么对待这面五星红旗的?”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手举一面五星红旗”、“系在脖子上”、“久久地凝视”等词句的含义,学生在寻源探因中历经读书、品味、感悟,从而激发情感和体验。
            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第二册)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
            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
            教师B:小朋友,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
            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
            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要有广大的答案空间。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柳宗元的《江雪》时,鼓励学生开启思路,对“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这个富有深度的问题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因为诗中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也有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可见,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有效提问指向的思维空间要大———关注拓展运用,激活创新思维。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掌握,还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运用,培养创新思维。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笔者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人教版第二册),其中课堂总结这一环节可谓形式新颖,效果显著:
            师:“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么说?”(学了课文,学生明白了壁虎、鱼、牛等动物尾巴的作用后展开讨论)
            这一趁热打铁的提问是个运用迁移的训练。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不行啊,上次我的尾巴断了以后,我很难看,现在好不容易长了出来,怎么能借给你呢?那我会难过的。”“小花猫,别难过了,我把尾巴借给你,反正我的尾巴还可以再长出来的。”“小花猫,就算我把尾巴借给了你,你也是用不上的,因为我们的尾巴都有不同的作用。”学生争相发言,充满个性的言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
            课堂中问什么、怎样问,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有效的提问本身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为使提问的效能充分发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回答结果,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思索的时间,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儿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让学生置身于比较轻松的问题情景中学习。
            真正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把生成资源中有价值的问题巧妙嫁接到预设的主干上,在看似“旁逸斜出”的情景中进行有趣、有益的语文活动,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浙江省上虞市城东小学 孙建平)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0日第4版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亮出你的风格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是教师的沟通风格。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沟通风格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作用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等,沟通风格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以及对教师的满意度。

              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的沟通过程,而教师的沟通风格则是一种持续的、习惯性的沟通方式。
              如果学生对教师沟通风格的评价是积极的,例如教师采用友好型风格、生动型风格、关注型风格等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对教师的满意度更高,也会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教师的沟通风格,大体可分为:友好型风格、印象深刻型风格、辩论型风格、关注型风格、精确型风格、生动型风格、戏剧型风格、开放型风格、支配型风格和放松型风格。
              一些国内研究发现,学生最喜爱的沟通风格依次为友好型风格、关注型风格、放松型风格、印象深刻型风格、生动型风格、戏剧型风格和开放型风格等。虽然沟通风格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但如果教师注意改善自己与学生沟通时的风格,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教师改进其沟通风格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好于从前。
              如果教师能够采用积极的沟通风格与学生进行沟通,平等友好地关注学生,不仅会提高教学效果,更会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一般来说,师生沟通的途径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教师通过言语沟通,可以将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缺乏良好的言语沟通能力,那么他与学生沟通的难度就会加大,甚至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沟通还借助于非言语信息,如身体的姿势、肢体的动作、表情等来实现的,这就是非言语沟通。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有5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式传递的。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包括身体的姿势(如站、坐、蹲等姿态)、动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的接触以及声调的变化、叹气、声音中所包含的情感信息等等。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对课程的看法,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状况等。

              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注意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微笑、动作,甚至言语中的停顿,把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等信息传递给学生,既不给学生施加过分的压力,也不对学生过分挑剔。这样的教学容易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习将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们也能在良好的心境下快乐学习。
              实践证明,一个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必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效的信息传递过程。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效。

              研究发现,不同教师的沟通风格差异显著。女教师的友好型风格显著高于男教师,而男教师在印象深刻型风格、支配-辩论型风格、活跃型风格、放松型风格等方面,显著高于女教师。
              另外,教龄为1年的教师,其活跃型风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教龄段的教师;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放松型风格维度上明显低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教龄为21-30年的教师,在支配-辩论型风格维度上明显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30年以上教龄的放松型风格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
              文科主课教师的放松型风格显著低于其他教师;理科主课教师的精确型风格显著高于文科主课教师;小学教师在开放型风格上,显著高于高中教师,放松型风格显著低于初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友好型风格显著低于高中教师,高中教师在放松型风格、沟通形象维度显著高于小学或初中教师。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高中教师的友好型风格、支配-辩论型风格对教学效果有正向影响作用,印象深刻型风格对教学效果有负向影响作用。

              尽管不同的沟通风格都有其不同的*****用和优缺点,但大多数研究发现,友好型风格在教学效果的许多维度上都有正向影响作用。
              这足以见得教师平等、友好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意义。另外,选择什么样的沟通风格应该根据不同条件而定,没有一种极端的风格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沟通风格。这里给教师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友好型风格、形成良好学习气氛的基本条件;

              *在备课时就事先考虑该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将知识以最具有逻辑性的方式串联起来,并且要考虑到不同风格行为的运用;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利用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比如可以通过眼神、微笑、动作,甚至言语中的停顿,把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的信息传递出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沟通风格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一些专家已建议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要把沟通风格的作用提到一定高度,要让教师意识到信息发出者的沟通风格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相关教师培训部门应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之能灵活运用多种沟通风格进行教学。
              另外,要教给教师一些表演的技巧,学会运用非言语方式进行沟通。如果教师能够先期接受表演课程的训练,或者是给教师提供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和经验,教师就可以学会如何在讲课时放松心情,将注意力分配到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运用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链接
              友好型风格: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总是用非常友善的态度说话,经常坦率地表达对学生的喜爱和赞赏,并且总是采用鼓励与支持的方式,积极肯定学生的表现。这种类型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很多的***全感,学生们不会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欣赏。
              关注型风格:指教师总是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而且教师经常会用点头等行为表示回应。这种沟通风格可以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感受到自己的言行是有价值的,学生们会勇于尝试不同的见解,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动型风格:指教师不是以言语,而是常常以身体等非言语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较多地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而且有较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这些非言语的信息使教师显得更为活泼,学生们非常容易被这类教师所吸引。

                                                ——《中国教育报》2004-12-24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一堂好课要有“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第一,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第二,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第四,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第五,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
                “好课堂”的艺术在于,教与学的过程往往给学生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感觉。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
                “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好课堂呢?
                搜索正确的课堂元素:构建“好课堂”的前提
                所谓正确的课堂元素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主要包括“好课堂”的标准、“好课堂”的文化和“好课堂”的艺术等。
                把握“好课堂”的标准让师生有据可依
                “好课堂”的标准在于它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既可以由教师的经验和兴趣生成,也可以由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生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允许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生活故事,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进步的快乐,同时也体验同伴发展的喜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给以适当的压力与动力而不是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从而感受到挑战,以努力达到能力、技能与思想上的新水平。
                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班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均受到关注,学生不会因为其天资不同而形成关系尖锐的等级,每一位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确保学生学习行为的顺利进展,可以说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教学生。
                积淀“好课堂”的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
                “好课堂”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指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问、合作和参与。
                一方面,“好课堂”的教师语言是十分讲究的。首先,它注重语气委婉、温和的一般疑问句,而尽量避免语气生硬的祈使句,如“×××,请把门关上,好吗?”,而不是“×××,把窗户关上!”;其次,它注重使用“我”的感受而尽量避免强调“你”的行为,如“我不喜欢上课说话”,而不是“×××不要说话”;再次,它善于对事不对人,如“上课吃东西是不妥当的”,而非“上课吃东西的同学站起来”。
                另一方面,“好课堂”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进的。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的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善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也掌握了帮助学生的最佳时机。
                掌握“好课堂”的艺术让学生体验美感
                “好课堂”的艺术在于,教与学的过程往往给学生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感觉。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
                教师“教”的内容不能一味地平淡无奇,也不能一味地饱满激情,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同时还要用激情同化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全力学习;教师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教”的内容添加一些“调味料”,这些“调味料”也可是历史故事、也可是奇闻轶事、也可是幽默笑话、也可是自己的杜撰,学生的感情在“调味料”中起伏的同时也巩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还要强调课堂的“音乐感”,教师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加快语速以及声音忽高忽低的讲解,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不断的惊奇和惊喜。
                采取恰当的课堂措施:构建“好课堂”的关键
                所谓恰当的课堂措施在这里指的是教师运作课堂,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它包括提高教的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促进师生互动等。
                提高教的能力树立新的教师形象
                教的能力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让学生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说“这个我已经讲过多遍,为什么还不会?”其实,教师却忽略了如何把这些知识改造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轻视了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轻视了“以熟记新”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符合他们年龄阶段认识水平的新知识,也非常容易理解经由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导入的新知识,而以陌生的事物来记忆或理解陌生的事物却大为困惑。
                比如当教师用学术性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物理原理或数学公式时,能够在第一遍听懂的学生为数不多,除非学生都实际上达到教师的理解水平。
                因此,教师传授了知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需要下一步教会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怎样尽快理解、记忆这些知识,并最终具备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探求学的方法创设新的学习路径
                学的方法在这里指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它包括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时间的合理支配和学习机会的及时利用等。
                由于学的方法不易得到教师与学生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人去关注它。其实,学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业成*****有着很大的作用,“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的方法应该在课堂上被师生重视。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应每个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善于支配时间,抓住最佳学习机会,学会在“恰当的时间里做恰当的事”。
                有人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即使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坐着,眼睛盯着黑板,或认真地按照教师的指令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但总是收效甚微。
                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学习,学期结束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别,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智力因素以外,这些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失效的重要原因。
                促进师生互动塑造新的师生关系
                时下,师生互动这个术语已经令人非常熟悉,但是,在这里所讲的师生互动却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说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它着重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维关系,也就是说“教”与“学”的多种相长。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学记》中,“教学相长”原来指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的相互促进,亦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的不足,在“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教”的欠缺,二者相互促进。
                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而今天,笔者认为,它还包括另外两层涵义,其一是学生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即学生也有教师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在教教师的同时,一方面教师获得了启发,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也有了顿悟;其二是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相互促进知识的理解,“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行深入的课堂反思:构建“好课堂”的保证
                课堂反思是构建“好课堂”的重要保证。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最终保证“好课堂”的构建成*****,还要在课前、课后和课中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反思意味着认真考虑课前别人是如何准备的,以及自己以往是如何准备的?借鉴别人的经验,总结以往的教训,会让教师吸取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总结自己的教训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提升和成长,而不是多年工作的机械重复。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还要写“学案”,即为每一位学生学习准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准备了“因材施学”的学案才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出潜能。
                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准备教具,还要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在教室内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还要考虑教室外或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
                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课堂中一些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上或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表现不尽人意,或者做出令人惊讶的表现,这些原先准备的“教案”和“学案”可能都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不能盲目责怪学生,当教师发现有些措施不能凑效的时候,要及时更换一种措施。
                如某位学生平时课堂一贯表现很好,但这时却打起了瞌睡,教师就应该让其稍息片刻,给其调整精神状态的机会。再如某某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发火时,教师不能给予过激的回应,而是暂时回避,让这位学生不知所措,之后再告知其放学后到办公室谈话。
                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
                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得与失,以促进一步完善。
                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和让学生看好的“卖点”,以及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要在下课或放学后向学生发放简洁的问卷,让学生填写本节课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期望教师作出哪些改进,以及认为本节课老师的课堂行为能够得多少分,等等。
                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除去教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或措施,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06年2月15日摘自《中国教育报》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张梅玲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教师:“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思考一: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思考二: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思考三: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全感。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慰和幸福。”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7日第5版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张梅玲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有计划进行的多边互动生成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必然具有确定性的特点,如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时间等。但作为学习主体,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论从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所提取的结构性知识及非结构性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当今开放的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多元性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又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即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也就构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样内容---“What'syour favorite fruit?”的英语课,但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造成这两节课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A课中活动的设计是:第一步猜教师用布蒙上的果篮中的水果,猜中的有奖,学生踊跃参与,但不少学生是用汉语猜,而且把注意力转到所得的奖品上;第二步教师板书要学的单词并带读,再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对话,巩固单词,呈现“What'syour favorite fruit? I like……/Idon't like……”;第三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互相询问;最后教师设置了“去水果摊买水果的情景”,但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表达也不流畅,有些单词的发音不准确。
                      教师B上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热身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拼读上一节课已学过的水果、食物单词,然后教师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征,让学生猜单词;第二阶段为呈现阶段,教师借助卡片用英语口头表达他本人喜欢的三种水果,由此自然引出favorite的用法和本课的重点句型;第三阶段为趣味操作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边击掌边操练句型,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该句型互相询问;第四阶段为拓展阶段,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采访表,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进行采访,询问喜欢吃的水果,采访结束后在全班汇报。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A的这节课设计了多种活动,学生也很踊跃参与,但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而教师B没有新奇的课件,只有简单的图片和采访表,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教师A尽管设计了多种活动,但每个活动的层次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且在课堂中缺乏对英语课非常重要的语言操练。因此,到最后环节,学生之间在情景中的交流表达不流畅,有些单词发音还不准确。而教师B从课的热身阶段到拓展阶段,每个活动都牢牢地抓住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而且非常重视每个学生的语言操练。看来,教师把握好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确定性的目标,又如何处理学生主动建构中的不确定性呢?
                    思考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思考二:活动设计的时效性。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活动设计的实效性,首先要求教师从宏观上把握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师A所设计的英语课的第一环节,尽管教师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特点,让学生猜用布盖住的果篮中的水果,但教师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学过的英语,加上猜中后的奖品与本节课无关,又比较好玩,学生拿到奖品后就玩奖品了。从课堂的表面看,确实学生很活跃,但在深层次上学生得到什么呢?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如教师的指导语,教师在创设课堂情景时是否考虑到课堂管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动物名称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卡片到墙角去寻找动物的头饰,学生们你推我搡,有的甚至摔倒了,教室里一片混乱,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则课前让学生准备动物玩具,上课时把玩具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在教室的墙上还贴上一些森林图画,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还发给学生带有英文单词的动物图片,再让学生去找。这样学生先仔细看单词,然后再去许找动物玩具,这里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于玩具放在教室的四周,学生向不同的方向走,教室秩序也很好。另外,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把握好行为的表现程度。最后,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思考三: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选择和升华基础性生成资源,使之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思考四:学科素养的个性化。学校每个学科都应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服务,但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这也是当前在教学中所提出的数学要有数学味、语文要有语文味的意思。语文有其人文的一面,但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情境图,但数学不应该变成看图说话课,而是要求学生能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好各个学科个性化的学科素养。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性,教师备课时首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单元和课时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既作为行为的起点,更应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因此,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二是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不能含糊其词,因为教学目标也是课后评价的依据。三是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也应具体化,如一道题有五种解题方案。在教学目标制订时可以具体写明:“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有60%的学生都能列出五种解题方案”,等等。四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产生课堂资源的生成性。教师既要给学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更应善于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预设目标),善于从每个学生的基础生成的资源中选择课堂中互动生成的资源,促使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为预设计目标服务,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是教育的有关部门应加强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因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六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确定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以促使每个学生增多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时间。七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中的不确定性则要求教师既尊重差异,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发扬差异带来的课堂精彩。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如何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增长
                      ■ 张梅玲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要有智慧,就需要学习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智慧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让学生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在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长智慧的目的,是需要我们加以思考的一个问题。
                        应该追求是书面作业上的100分,还是追求提升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曾在小学四年级一个48人的班级里,就“小学生能否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课题作过一次测查。测查的内容是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我们先测查了五道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全班平均成绩达到95分,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已能解答课本上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然后对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条小河平均深度为1.5米,现在有一名身高1.7米的人不小心掉进小河中,这个人会不会死?当时在课堂上,约有2/3学生的回答是肯定不会死,“因为这个人的脖子还在外面,所以不会死的”。
                        约有1/3的学生说,可能死也可能不死,他们的理由是:“这个人会游泳就不会死,不会游泳就会死”;“如果头下去会死,脚下去可能不死。”仅有3名学生说:“这条河平均深1.5米,那么有的地方不到1.5米,有的地方比1.5米还深,这个人掉在什么地方,还要看他会不会游泳。”为什么作业上平均数题能正确解答,而生活实践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仅有3名同学能解决呢?
                        在上世纪90年代,我曾就三年级小学生(中美各30名)解决数学问题作了一项中美跨文化的研究。问题是:给学生呈现长1米、宽0.6米的长方形(如图)。
                       
                      问题是:两个人从A点出发,再回到A点。甲是沿着长方形边走;乙是按图上的箭头方向走,问甲、乙二个人走的路是一样长,还是甲长或乙长。两国小学生在此问题回答的正确性上差异不大。中国的30名学生中有18名学生不是说甲的路程长就是认为乙的路程长。认为乙的路程长,原因是弯来弯去的,所以长;认为甲走的路程长,原因是一直走很长。美国有17名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回答相同。但在回答甲、乙两人走的路程一样长的正确答案的策略上,两国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中国12名正确回答的学生,有7名是边指边说(用一一对应办法),有5名学生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解答这个问题,应该说他们都是在概念水平上解决这个问题。但美国13名学生中间除两名也用一一对应思路直观地指着边来回答一样多,有11名学生均用上了手臂或大拇指和小手指张开的距离长度来测量一下,即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能灵活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学生没有一个想到这种策略。这个结果不由得让我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中美两国小学生解决这个测查题在策略上使用上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也反映了两国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差异吗?我们应该追求是书面作业上的100分,还是追求提升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怎么样的知识,又如何去学知识?
                        知识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习得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回答“是什么”,如“世界是什么”、“人的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另一类知识是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根据对三维目标及信息加工心理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我认为,课堂教学上学生应学到三个层面的知识,即一是“是什么”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二是“为什么”的知识;三是“怎么办”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通过这样三个层面的知识学习,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达到长智慧、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呢?新课程提出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六个字,我认为这非常好,因为这六个字的学习方法既体现了学习过程的本质,而且也符合当今要培养合作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一册《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天津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为:第一步是先以座钟、挂钟创设一个“摆”的情境,让学生知道“摆”、“摆线”、“摆角”等名称,并演示统计摆动次数的方法;第二步是让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摆,并统计摆动15秒共摆动多少次,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在15秒内各小组的钟摆动次数不一样,从发现问题中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摆动的快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种种猜测,每个人谈得似乎都有道理,可是又都说不清楚,这样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第三步是教师小结了学生的猜测,并小结出摆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摆线的长短这三个条件都可能改变摆的快慢;第四步是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各小组进行实验;第五步是分析证据,作出判断,最后验证结论,巩固拓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还使他们体验了成*****的愉悦。学生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落实学知识达到长智慧的目的。
                        知识如何转化为智慧?智慧的本质是什么?智慧的核心思维方法是什么?
                        智慧一定是个体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本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除了要扎实地打好“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基础外,还要重视“为什么”的知识的教学,即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把教材中的句号转化为问号,如:教材中表明仔=3.1416(这是前人研究的结果)。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仔等于几,先创设大小不同的圆这种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仔这个常数,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的喜悦感,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关注“怎么办”的知识,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中尽量设计一些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最后,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引领,并使之升华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应该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解决问题中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学生的书面解题、口头回答问题及操作性解决问题,当然要求答案正确。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是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思维水平的。我们曾在幼儿园大班对五岁半的孩子作过一个临床测查,请他们回答了3+4等于几被测查的30名孩子都能回答等于7。但当问他们“7”这个答案是如何得来的时,答案可不是一个。有的孩子从数的分解和组成的思考来解答(因为“7”可以分成3和4,所以3+4=7);有的孩子一定要以3个苹果、4个苹果或3块糖加4块糖才能得出7,但对3+4等于几还是摇头。问几块糖时,他可以说7块糖,这样的孩子是在表象水平上解决问题的;有的孩子一定要伸出3个手指或4个手指,再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往上数4、5、6、7,这是在半直观水平上解决问题;有的孩子还要用两只手,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用嘴对着手指数,这是在全直观水平上解决问题。这个测查的结果充分表明,答案相同,但得出答案的过程和所采用的策略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促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均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这就是每个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从学知识、长智慧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建议
                       
                        一是教师的备课,也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尽量促使“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知识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本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在“为什么”的知识学习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怎么办”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生既巩固了“是什么”的知识,又长了智慧,也就是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即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内源性的学习动机,这是当今学习型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素质。
                        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在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方面,我认为要强调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善于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提高到想出思路,即思想方法。如我们应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异分母通过通分变成同分母等具体方法,即让学生懂得事物是可以转化的;二是要懂得任何转化均是有条件的;三是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训练,即重视多元思维;四是要重视对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作自我评价,对别的学生的策略也能作出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学会采用较优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优化能力,促使学习更有效。
                        三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反思智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中,不论学生成*****还是失败,教师均应引导学生既能看到成*****中的精彩,也要看到失败中的美丽。每个人的智慧都是在成*****与失败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四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智慧技能的培养。智慧技能泛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智慧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包括:辨别能力,运用概念的能力,运用规则(或原理)的能力,运用规则解决新的问题并获得新的规则即高级规则的能力。
                        总之,要促使学生学知识达到长智慧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强化“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新世纪教育的*****能定位;其次,要重视把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在教学中善于把握一个“度”,善于把握教与学中的各种关系,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思考中长智慧;最后,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重视智慧型教师的建构,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培养一代智慧型人才。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我永远追求激情与思想
                        窦桂梅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一、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二)靠“闯”劲实践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我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在清华附小两年中,我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我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我的工作总结。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1994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五班,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我的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凭着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我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1998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教改典型。2000年,省教育厅为我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2001年10月24日,我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本文原载<中华第一教育网>)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462
                          • 经验26036
                          • 文章438
                          • 注册2008-09-19
                             谈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要保证其有效性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条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共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不高。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诸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开“小差”甚至厌学;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上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另外,教学行为及环境的创设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一)全面育人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结合教材来进行,而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如何落实到实处,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措施也欠有力;(二)教学效率观。重视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停留在空泛谈论阶段,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教学过程观。传统的教学偏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观念现在我国教育界也有相当重视。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这里必须有两点应明确:第一是科学知识和有效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但科学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第二是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中小学教材中的寓言、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的数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总量不等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编码合理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思想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谁都知道教育需要说理(知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如正确无效的知识)。其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需要是知识且是有效知识的满足。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4—20个组块。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一)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二)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三)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四)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和综合能力性策略。策略的划分主要是为研究、探讨所用,实际中必须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新策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即使头脑中储备了解决某个问题所具备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掌握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设计教材教法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形成条件化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排列;熟练化——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练习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策略化——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这样才会有效迁移,才能成*****地用以解决问题。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好如何讲解及表达方式和顺序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这已是许多实验数据证明了的,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约占85%;用耳接收的信息约占11%;用鼻子闻接收的信息约占3.5%;用舌头尝占1%;用手和身体接触占1.5%。显然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要使整个过程处于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效果。教学过程的调控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一,调控的原则——掌握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平衡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同题、同步(即教师在全心全意地教、学生在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二、调控的方法——教学反馈信息。教学反馈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的表情、眼神、动作是一般的反馈信息;而对问题的回答、讨论会、座谈会则属于高级反馈回路。测验和考核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反馈回路,但不能把考试作为一条“鞭子”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调控的目的——实现最优化。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依靠教学反馈信息,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调控,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情景中要确保教学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
                          (一)明确输出信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我们认为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应有层次之分:指导性目的、粗略目的和详细目的。其次,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应有范围之分:认识性目的、精神运动性目的和情感性目的。区分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的层次和范围,有利于输出信息的设计和分析,因此上课之始,教师必须明确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尽可能把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目的,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
                          (二)选好输出信息的突破口。输出教学信息是一门艺术,必须选好突破口,使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之间有一个好的过渡。选好突破口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课本中某一动人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也可以是与所教课程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总之,学生最感兴趣的便可选作突破口,以此带动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
                          (三)输出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科学知识自身具有严格的完整体系,教师输出信息应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科学的系统性转换成所输出教学信息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包含:1、输出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必须反映教材的基本面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保持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并不等于“平均用力”,而是要注意文与道、轻与重、缓与急等诸方面的结合。2、输出教学信息的有效性。序是指传递信息的先后顺序、前后联系以及信息的组合方式。组合有序的信息,分层次、有结构,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储存。
                          (四)输出教学信息要清晰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的信息不应模糊、不确定、似是而非。清晰流畅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文学作品、标本、实验中获取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储备,而且在运用时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此教师在输出教学信息时应注意:1、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实际的语言;2、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3、运用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的语言;4、保持语言的流畅不间断性;5、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六、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应该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用心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程度。1、 无意注意——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与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有关。(1)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杂音、整洁、布置)。(2)教师的仪表(端庄、从容、充沛;力避新异、 力避浮躁和漫不经心)。(3)教师的视线(环视学生、表示关切、 平衡情感、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4 )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精神饱满、必胜的信心、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动作和姿势;力避过份滑稽的表情和动作)。(5)教师的语言(力避平淡的语调、 恒定的音量;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语言艺术效应,达到“弦外之音”的效果)。(6 )教师的非语言沟通。借助于动作中、表情、姿态等非语言因素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心理学家麦热宾研究认为: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的行为举止时,具体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过了口头讲解的作用。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目光沟通、距离沟通、体态沟通、辅助性语言的沟通等。2、有意注意——即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关、对讲解重点和难点去强化注意有关、对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程度有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可相互转化,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疲劳;无意注意无需主观努力,不易疲劳,但易受新异刺激干扰。所以,课堂教学全靠有意注意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应该有意和无意交替进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和教学的基本*****就在于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而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课堂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没有体验或不可能不觉察到的。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起作用的,这就是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舆论等活动的过程。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举了一个经典实例:一个男孩当仅与教师单独在一起时,可能与教师合作;而与班上的同学在一起时,可能要露一手不与教师合作。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心理,这里的相互学习包括争论问题、学习榜样的影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教师、书本学习之处在于“别的同学都学得好,我也应学得好”的比赛与竞争。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3、学习风气的影响。从众与类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舆论、学习态度的一致性。上述的这些社会心理现象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4、 课堂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秧田式”表现为教师中心。组块式和马蹄型式能充分发挥交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鹏明.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4).
                              2 梁廉玉.课堂教学浪费论析.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增刊).
                              3 吕渭源,李子健.论教学的有效法则.武汉教育科研,1991(2).
                              4 汪霞.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艺术.课程、教材、教法,1995(5).
                              5 蔡庆参.教学控制论与提高教学质量.光明日报,1981—12—23.
                              6 自在.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江西教育科研,1987(1).
                              7 陈从耘.试论教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1992(11).
                              8 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西北师大学报,1994(2).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