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73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好久没有初荷的消息了,问好!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7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6
      • 积分7160
      • 经验78033
      • 文章7084
      • 注册2008-03-25
      真的很想念初荷了,尽管只能仰望。



      幸福来自淡泊的心境
      在线情况
      7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22
        • 经验7345
        • 文章638
        • 注册2004-10-24
        书读的不少,写的更好,阅读学习。
        http://blog.sina.com.cn/daianrong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人生,也许我会装饰你的美梦。合著《校长原规则》、著有《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做个有修养的学生》。地址: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部广雅楼303  邮编;621000  代安荣  
        http://blog.sina.com.cn/daianrong
        在线情况
        76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花开不败[/U]发表的内容:[/B]

          书读的不少,写的更好,阅读学习。
          http://blog.sina.com.cn/daianrong[/QUOTE]
          读了您的博客,很喜欢。书影吧欢迎您!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7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好久不见荷姐姐,特别想念!快乐提前祝姐姐劳动节快乐!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在线情况
            7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谢谢楼上各位老师,初荷又开始自己的读书行程了。还望各位朋友不吝指教!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7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导读:

                这次又回到了心理学著作的研读,但不同于前几次共读材料的艰深,这次材料相对比较简单。建议实验者对于共读材料,就不必逐句逐字地进行评注了。可以在通读之后前言和“狼来了情结”,在最后,详细总结出人格与狼来了情结最为关键的几点。

                也希望通过这次共读材料的案例分析,能够对我们自己经历/人格反省有所帮助。

                 

                 

                 

                【共读材料】

                童话人格

                柯云路

                 

                柯云路的《童话人格》是一部边缘性的著作。它对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童话、神话故事进行了独特的解析,使我们突兀地看到了一些我们原本可能并不觉察的重大的决定人格的情结,诸如:“贾宝玉情结”、“托尔斯泰情结”、“辛巴情结”、还有“白雪公主情结”、“魔镜王后情结”、“灰姑娘情结”、“海的女儿情结”、“丑小鸭情结”等等。你曾被哪些情结所困扰?本书中柯云路将和你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柯云路,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三千万》获同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嫉妒之研究》,《孤岛》,《汾城轶闻》,《超级圈套》,《东方的故事》,《成功者》等。2000年以来,出版《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等多部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获人民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1986年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童话人格》是最新作品。

                初荷感想:

                认真思索一下,我应该是一直被“丑小鸭情结”所困绕,或者是被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危机陪伴。按照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中所说,我身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前面有四个比我强壮能干的哥哥姐姐,这无形中让我焦虑;同时,又因为一直知道自己没有姐姐漂亮,便有些微自卑。这样的自卑、焦虑提醒着我努力。“最小的孩子”也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小妹”的烙印。

                我盼望着,有一天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

                我不但是自己家最小的“小妹”,也是家族同辈人中最小的女孩子,在我还像一个尚未成型的小毛桃的时候,我的堂姐们已经出落得如天仙一般,更兼勤劳温柔贤惠,一个个都嫁了颇有才学的、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或军官为妻,到城里安家落户。也许,从那时起,我就决心用自己的才学去弥补相貌的不足了。

                今年春节,我见到了我们整个家族里的所有堂姐,也许因为年龄,也许因为文化修养,也许因为气质等等,我竟然被公认为是家族姐妹里最有韵致的女人。这让我深信“爱读书的女人有味道”这句话。我会继续努力下去,因为那“丑小鸭情结”至今还在困绕着我。虽然,从外表看,我是那样活泼乐观自信,也常常把自己想象得如鲜花一般,但是谁知道我童年时的自卑一直延续到了如今?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酸楚,那孤独,会一次次袭来,催我奋进,令我清醒,让我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片刻的宁静。

                前言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它们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初荷感想:

                我确信“丑小鸭情结”困饶着我,更多的时候,这让我明白自己的卑微,以及那对远方的向往。

                一、为什么活着

                人活在世上,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说来有些惊世骇俗,但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她终生都怀着“海的女儿”的情结。她的这一说法,曾引得一些读者找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以了解故事中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结。

                “海的女儿”究竟是怎样一个情结,她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情结?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看到她本人的任何陈述,也许她早已明晰其中的原委,也许她至今也不清楚。她或许会将之归因于童年时代阅读的这个童话,从那时起,“海的女儿”情结就成为一粒根深蒂固的种子。然而,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它会生长出影响并支配一个成熟女性终其一生的重大情结?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在怎样一个情结的支配下而懵懵懂懂地旋转,无疑是可悲的。然而,倘若你只知道这个情结,但不清楚它的原委,也还是留下了一半黑暗。

                穿透人类心灵的帷幕,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人乃至绝对地说是每一个人,都在以极为特殊的、个别的方式生活着。这种特殊的、个别的生活在他人眼里也许毫无道理,但在自己却理所当然,不置一丝怀疑。

                用一句格言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不过其中的道理常常既不被他人理解,也不被自己自觉。

                有的女作家从年轻时代开始写作,创作了大量的情爱故事,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少女的梦幻。关于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属于本书讨论的范畴,我们只想对这种文学现象所流露出的作家人格进行一点探索。倘若一个女作家终生醉心于描写少女的梦幻,只能说那是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的。

                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有自己特殊的、个别的活法。她是这样活,还是那样活,都有其根源。

                在文学界,我们看到不止一个女作家带有这种倾向。其中有人还写作一些看来相当壮阔的社会小说,然而,即使在这类作品中,小说中的全部人生情感与惆怅都表现着一个基本倾向:作者在做一个讨人怜爱的小女人。

                不仅是作家,在普通人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相当一些女性在步入中年乃至更大的年龄之后,依然没有泯灭少女的梦幻,时时沉浸在小女人的角色中。

                深究起来,都有其相类似的根源。

                当然,女人和女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女人在她还是小女孩时,已经露出了小母亲的禀性。当她成年了,更表现出大女人的角色。不仅面对子女有充分的母亲人格,而且对丈夫、对兄弟姐妹乃至对一切同龄人都表现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角色。甚而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关怀照顾时,也流露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人格。她们不会绝对没有当小女人的需要与禀性,然而,她们在总体的人生上是以大女人、母性的角色出现的。

                探究这类女性的人生过程,依然发现,她们也有其心理形成的原因。

                女人和女人的人格差异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女人喜欢扮演女强人的角色,愿意独闯天下,甚至和男性一争高低;有的女人则柔弱如水,心甘情愿地扮演家庭主妇,做贤妻良母,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有的女人将爱心终生系于一个男人,信仰一般对待这份感情,在忠贞不渝的奉献中得到人生的圆满;有的女人则以对异性接连不断地猎取作为人生成就,以此为金砖铺就自己攀登人生辉煌顶尖的阶梯。

                有的女人从少女时代就将恋父情结转化为恋师情结,一生都在寻找男性的老师、男性的保护者,特别爱恋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长辈男性;有的女人却从小就仇恨父亲,乃至敌视一切与父亲同龄的男人。

                我们还看到,男人和女人一样,在人生的种种取向与维度上,表现出各种迥然的差异──

                有的男人在成年之后表现出充分的大男人的、父亲的人格,用这种人格对待全部人际关系和世界;有的男人却似乎从未长大,总是用小男人的角色对待周边事物。

                有的男人特别喜欢小女人,喜欢对方扮演女儿的角色;有的男人则终生喜欢大女人,喜欢那些在年龄或者性格上都能够扮演母亲角色的女人。

                有的男人对女人充满信赖和爱意;有的男人则对女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反叛;有的男人则恰恰相反,表现得十分顺从。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具有领袖素质,善于团聚人群,如鱼得水;有的男人却似乎天生孤僻怯懦,踽踽独行。

                有的男人锋芒毕露,哗众取宠,事事乐于竞争第一,终生处在雄心勃勃的进取之中;有的男人似乎天生与世无争,退避而守,愿意扮演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角色。

                有的男人似乎生来就有深刻的宗教情绪,有检讨和忏悔的精神;有的男人则似乎从无宗教的需要,不知忏悔为何物,我行我素,惟利是图,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有的男人一生谨慎节俭,在以苦为乐的操劳中储蓄自己的信用、人缘、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良心满足以及金钱;有的男人则放荡不羁,在及时行乐的生活中透支能够透支的一切。

                数不清的维度,有着数不清的差异。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读柯云路的文章,也许当时只是为他流畅的文笔令我陶醉,也许还因为文中那一阵阵清新的空气让我欣喜。如今看他写前言,深有同感。

                只到现在,我还是做着一个少女的梦,梦中的自己常常要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隐居,当然还需要一个白马王子来陪伴。也许这很不好,但我无意改正,甚至希望自己即使到了80岁,也有少女的情怀;甚至在学生面前,在儿子面前,也常常撒娇。这能算丑小鸭情结吗?似乎不是。因为丑小鸭的母亲伙伴是不太喜欢它的,而我,从小似乎就在被娇宠,所谓的“自卑”,应当是我自己的感觉。还记得姐姐为我梳头的情景,还记得哥哥教我唱歌的往事,还记得父亲满含笑意欣赏我发怒的表情,其实,我当时就知道,这样的发怒若是发生在姐姐身上,父亲会更加恼火的。所以,我本不该有“丑小鸭情结”,但怎么就那么固执地在我身上存在了呢?而这小妹——或者说小女人的感觉,又是怎么和“丑小鸭情结”同时存在了呢?

                也许,是做小妹习惯了的原因吧!也许,这是我认为自己找到的、最能引起别人怜惜的方式吧!也许,这样的方式并不正确;也许,当我读完这些文章,就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心境的生存方式吧!无论如何,做一个单纯、乐观又深邃的女人,是我的追求。一旦发现自己的言行会让我变得庸俗,会让我变得让人讨厌,我会尽力改变自己的。

                 

                二、人格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正式谈到一个概念:人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仅因为他现在的处境不同,还在于他有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会对生活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把人格定义为面具,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在生活中像角色一样表演出的种种行为;第二层,是在这个面具下隐藏的真实自我。

                人格这一概念进入心理学的严肃研究范畴之后曾经有过各种演变,对其有过各种定义。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也曾综述过五十个有关人格的定义,不同的定义表明不同心理学流派、心理学家研究的出发点,也表现为他们研究的结果。

                总的来说,人格可以看成人的一种惯常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B·R·赫根汉曾经在他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论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个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各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惯常行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人们的未来行为做出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预测。当我们看到自以为熟悉的某某人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时,就会无比惊讶地说:‘这不像是他干的。’当人们不再以过去的方式对某种情景作出反应,那么,我们说他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格一词在英文中为“personality”,如果对其做一个最简练又相对比较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条目:“人格personality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们提出过种种关于人格的学说,用以解释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同和相异,以及是什么因素把某个人的各种异同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模式。”

                如果用中文来注释人格,最妥当的词是个性。

                在中国的《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中,对此做了如下注释:“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个性分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产生不正常行为。个性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它具有民族的、阶级的、团体的共性。即使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经历的具体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又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点。人的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特点,但个性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或多或少地变化着。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缓慢地变化,生活情景、个人一时的心理状态、人的身体的自然特点、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影响个性的某些特点。”

                不同的人格具有对环境的不同反应,具有对生活的不同应对,让人有不同的活法。人格既然有相当的稳定性,我们就能由此看清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惯性;人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由此又可以把握改造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及决定的,最主要的有:

                一、遗传因素。

                这是生来就有的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血管中流有他家族父母的血液”。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人格起着或大或小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文化。

                一个人的人格无疑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民族区域文化有着极为相关的联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阶层、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家庭环境。

                一个人得以诞生和从小成长的家庭不仅具体地凝缩了社会文化,而且还有十分具体的子女与父母、与全部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它十分直接地、有力地铸造着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逐步形成的人格。

                四、学习。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惩罚与奖赏机制下学习着正确的言语法则和行动法则,学着如何说话,如何行为。而在他学习言语和行为的过程中,也便学习了一整套思维乃至心理素质。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习惯的过程,就是建立心理反应模式的过程,就是接受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影响和铸造的过程。

                五、潜意识的机制。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深层心理学关于人格有过最值得探究的论述。无论是弗洛伊德本人,还是荣格或阿德勒等人,都对人格的潜意识机制作过种种注释。

                如果不停留于过分学术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极为深刻地道出了人格形成的重要规律──童年的经历带有决定性的意义。

                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

                初荷感悟:

                阅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我如此阅读、写作、工作,最终的目的到底身什么?

                也许,我就是想完善自己的个性,或者说想完善自己的人格——既然人格的形成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最少,我可以通过学习完善自己的人格。不过,我最希望知道的,还是什么样的个性才是最纯洁美丽的——最关键的当然不是别人如何评价我,而是我自己是否认为自己纯洁美丽。比如机智里包含的纯真,比如柔弱下隐藏的坚强,比如执着里携带的潇洒,比如……

                我所期望的自己的形象,绝对不是将别人的追求错当成自己需要的人格。尽管我很多时候稀里糊涂,我却一直在努力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许,这才是我不断阅读的最终原因吧——我想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我想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最主要的是,我想让自己从内心深处赞同自己。

                三、童年

                当我们怀着要认请自己人格的目的直视遥远的童年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踌躇。童年,特别是一两岁时的童年,朦胧地隐蔽在记忆力难以照亮的地平线下。无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意遗忘,还是岁月的无意遗忘,绝大多数童年的经历都是难以回忆的。

                即使在记忆可及的地方,我们也还会感到自己有不愿意全盘回忆的躲闪。浮现在眼前的大多是些自己愿意回忆的故事;而那些隐蔽起来躲闪自己目光的故事,可能更重要。因为那里含着道德伦理的禁忌,含着羞耻和屈辱,含着创伤和疼痛,含着歉疚和罪恶感,就像不愿触及的伤疤一样。

                至于童年的夜梦和昼梦,更是飘飘渺渺地躲在我们搜寻的视野之外。

                搜寻童年是困难的;然而,认识自我人格又必须进入童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触及童年回忆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入手。

                那些流传广泛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是一切儿童的梦。

                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儿童心灵的梦;童话故事之所以也被成年人喜爱,是因为即使已经成年,但其人格心理中还深刻着儿童时代的一切。

                本书对童话故事的解析试图触动读者的心灵,激活童年的记忆,在似乎已被遗忘的遥远地平线亮起一片天光,照亮童年时代曾纷纷扰扰经历过的一切。

                当一个人将自己今天的所思所为与童年的经历和梦想贯通在一起,就会看清楚自己从生命之初的地平线骑着怎样的一匹马逶迤走来的轨迹。你也便看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历史。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成长过程。探究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普通人,无疑过于浩瀚。除了真正有志于探究心理学的人,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穷尽自己人格形成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繁忙的当今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人格中那些自己必须有所知的最重要的方面。

                这样,在探究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引入心理学的“情结”概念:“情结(complex)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精神分析学者以古希腊神话中伊谛普斯国王由于‘命运注定,在无意中犯杀父娶母罪’的典故,把男孩们‘爱母憎父’的本能叫做‘伊谛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他们还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诸一边,并取代她的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做‘伊赖克辍情结’(Electracomplex)。他们又把人在潜意识里时常无缘无故地有被切除(禁止)的恐惧称为‘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弗洛伊德认为恋亲情结是精神神经症的根源。情结往往是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而产生的。这种伤害被埋进潜意识里,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种观念变得充满情绪色彩,并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

                关于弗洛伊德讲的“伊谛普斯情结”(又译为俄狄普斯情结)和“伊赖克辍情结”(又译为埃勒克特拉情结),我们在本书正文中还将讲到。这里使用“情结”,既有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来意思,讲的是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同时可能比它们应用得更宽泛一些,辟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海外华人有“落叶归根情结”,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情结”等等。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这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

                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这些情结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章 狼来了



                让我们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开始,它就是《狼来了》。

                这个故事多少年来大多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是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接触最早又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其情节简单到似乎可以一眼看到底,没有任何隐蔽的秘密值得分析。而我们正是要在一个看来像白纸一样简单的故事中,看到深藏在人格中的某些情结。

                《狼来了》的故事确实再简单不过。

                一个孩子在山顶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很无聊,便突发奇想,站在山顶上向山下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子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听到呼喊纷纷扛着锄头扁担跑上山来。但山上哪里有狼,这只是放羊娃的一个恶作剧。大人们便下山了,这个孩子继续日复一日地放羊。

                又一天,他又一次在山顶上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人们听到他一声比一声高的呼救,想必是经过多多少少的犹豫,还是拿着扁担锄头赶上山来。这一次,大人们依然上了当,狼的影子都没有,放羊娃和羊群安然无恙。大人们只好又纷纷下山了。

                这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在山顶上高声呼救,但任凭他喊破了嗓子,再没有一个大人赶上山来。放羊娃与羊群被狼吃掉了。

                这无疑是一个实施戒谎教育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人们往往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来解释。然而我们说,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绝非如此简单。它所蕴含的触动灵魂的力量,几乎使所有的儿童听到以后都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在对两三岁的子女讲述这个故事时引起的强烈反应。孩子们往往会睁大了眼睛,用掺杂着遐想的惊骇目光仰望着家长。这时的父母就会充分意识到故事震慑儿童心灵的效果。家长威严矗立,幼儿则用惊惧的目光仰望着《狼来了》的故事砌造起来的高大权威。

                只要注意体会自己在儿童时代对这个故事的心灵反应,或者认真观察儿童们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反应,就会知道,这个故事的力量并不在于结局的可怕──远比这可怕的童话故事多得很,却远不及这个故事能够触动儿童──而在于它触动了儿童内心隐藏的深刻冲突。

                可以说,每个儿童心中都隐藏着放羊娃那种说谎的冲动,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自觉,然而,这个故事使他们隐约意识到自己有放羊娃同样的危险。

                在人类社会中,相当一些童话是劝喻性的,在告诫儿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做,错误总带来相应的惩罚。对于一个遥远的、轻易不犯的错误,再重的惩罚也不可怕。但对于一个时时可能犯并且经常渴望犯的错误,“被狼吃掉”的惩罚就显得触目惊心了。

                说谎的冲动与戒谎的惩罚,是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隐蔽着的深刻冲突。

                 



                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与《狼来了》十分相似,它就是东周末年的《幽王烽火戏诸侯》。

                昏聩的周幽王宠信他的后妃褒姒,而褒姒却终日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姒答曰:“妾生平不笑。”周王便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时,就有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启王后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对于这个亡国之计,幽王居然回答:“此计甚善。”往下故事的进展,《东周列国》这样写道:幽王“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闻楼阁内管籥之音。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归。褒姒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

                时隔不久,周幽王被敌兵围于城中,这时,又是那位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于骊山举起烽烟,诸侯救兵必至,内外夹攻,可取必胜。”幽王从其言,遣人举烽。结果是:“诸侯之兵,无片甲来者。盖因前被烽火所戏,是时又以为诈,所以皆不起兵也。”在这场战乱中,周幽王与褒姒先后被敌军杀死。

                我们看到一个和《狼来了》如出一辙的故事,周幽王受到的惩罚也与放羊娃同样惨烈。

                周幽王“举烽火”和放羊孩高呼“狼来了”一样,是说谎的行为。放羊娃说谎,只是满足一种冲动,取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周幽王说谎,也并不是为了任何实际的利益,也是在满足一种说谎的冲动,通过说谎的恶作剧取得开口一笑的享受。

                童话故事与历史故事中隐含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周幽王和褒姒这一自杀性的说谎游戏,蕴含着与儿童一样的内心冲动。

                 



                周幽王“举烽火”与放羊娃高呼“狼来了”同属于儿童性的说谎冲动,那么,儿童的说谎冲动来自哪里?

                很显然,它来自成年人的社会。

                说假话并不都被人类社会否定,也并不都给予严惩。恰恰相反,在某些时候,说谎还会得到人类社会很高的“奖赏”。在一定程度上,说谎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可避免的现象。

                首先,我们看到所谓“善良的谎言”的存在。

                为了帮助和安慰他人,为了集体的利益,“善良的谎言”是经常存在的:对身患绝症的病人,要用假话掩盖其疾病的真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他人,竭力掩藏自己的困难,夸张自己的能力;在一切需要牺牲的地方,用假话掩盖自己的苦难与丧失;一个勉力支撑生活重担的母亲可以每日强颜欢笑,掩藏自己的劳累和病痛……如此等等的“说谎”行为都被人类社会称为美德,而予以道义上的高额奖赏。

                这种奖赏常常还超出道义的范围,给这些人带来更为完整的人生成功。具有美德的人是被社会称道的、尊重的、推崇的、照顾的,社会绝不将“说谎”这个在实际中已经带有极大贬义的词汇加在这些人身上。

                但实际上,当一个母亲满身病苦疼痛硬撑着身体照顾子女,还强颜欢笑地说自己很舒服时,这显然是谎言。这样的谎言自然应该得到也得到了社会的奖赏。这种奖赏机制从婴儿一出生起,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输入到幼小生命的大脑中:摔倒了,疼,说不疼,被夸奖为“勇敢”;打针时,疼,说不疼,同样被夸奖为“勇敢”。

                许多对美德的奖赏都在培育善良的说谎。

                接着,我们又看到被称为“智慧”的说谎。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斗争都充满了说谎的智慧。特别在对立性质显然的敌我斗争中,掩盖真相,制造假相,声东击西,兵不厌诈,都是大规模的、极端的说谎行为。可以这样说,对敌斗争的智慧在相当程度就是说谎的智慧,欺骗敌人的智慧。

                对于这种“智慧”,人类社会不但从未给过惩罚,反而给予高额的奖赏。因为兵不厌诈、愚弄敌人的说谎技术而成为战争中的辉煌胜利者,不仅享受了胜利,还被人类历史称为智慧与天才。

                对于这类智慧说谎的高额奖赏机制也渗透在儿童的生活中。儿童时代的一切游戏,捉迷藏,打仗,下棋,玩牌,都在运用和鼓励着这种智慧。相当多的儿童游戏和成年人的娱乐项目一样,都在模仿战争。兵不厌诈是这些游戏的智慧准则之一。掩盖真相、制造假相、愚弄敌人是贯穿游戏的准说谎行为。然而,它们因为一贯得到胜利的“奖赏”而受到鼓励和培育。

                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头蒙在被子里,高嚷着“我没有了”时,他已经在和大人的嬉戏中运用这种智慧的说谎。而当母亲佯装找不到他,自言自语地东搜西寻时,小孩子最终便一掀被子得意地喊道:“我在这里!”这时,母亲的惊叹就给了儿童以一个“智慧谎言奖”。

                当然,自古以来对于战争中“兵不厌诈”的智慧从来不冠以“说谎”这个贬义词。

                再接着,我们就可以谈到一般被称为“说谎”的说谎了。

                只要是被称为“说谎”的说谎,就已经带有道义的批判,词性的贬义。这一类“说谎”是千差万别的,根据人类社会道德的评判,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属于不侵害他人、纯粹自利性的说谎。譬如,在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为了躲避某些纠缠,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回避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又保护自己的行动自由权,人们有可能随随便便用谎言代替了真情。这种说谎行为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存与活动带来某种方便,这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而它所带来的方便就是得到的最大“奖赏”。

                纯粹自利性的说谎充斥于人类社会,离开了这种说谎,社会的人际关系会滞涩得多,有时甚至会寸步难行。对于这类说谎,惩罚也是有的,那就是当它败露时,还会被认为是“说谎”,会损害一个人的诚实与信用。

                另一大类,是损人利己的谎言了。它带有显然的侵害他人利益的性质,在道义上常常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

                这类说谎行为也经常得到高额的“奖赏”。这种“奖赏”虽然带有很大的风险,然而奖赏之厚重常常引得一些人铤而走险。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感情生活中,在一切生活范围内,说谎都是某些人谋取人生暴利的手段。谎言自古以来是某些人取得财富和地位的通行证。

                成年人的世界中说谎获得“奖赏”的机制,无论是纯粹自利性质的说谎,还是损人利己性质的说谎,都源于童年开始的人类文化的浸泡。孩子从小享受着说谎带来的“奖赏”:用说谎来躲避大人的管教与打骂,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甚至为自己带来某些夸奖与荣誉。

                儿童说谎的冲动根植于成年人社会说谎得到“奖赏”的背景中。

                初荷感悟:

                谎言可分为好多种类,比如渴望关注(狼来了的故事,有时候小孩子假装生病等);游戏,比如《幽王烽火戏诸侯》,生活中愚人节等;善意的谎言,掩藏病人情况;利己不损人谎言,为了避免自己尴尬,保护自己的隐私。学生的谎言多为此类,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失去信用,老师带班的不顺利;智慧的谎言,军事中谎言的运用;还有是损人利己的谎言,必然要遭受到道德的谴责。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行事,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行事。

                人,还是应该活得明白一些。以后面对学生的谎言,我可以逐一分析了。



                然而,人类社会又要戒谎,要提倡和维护诚实与信用。因为必要的诚实与信用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商品交换可能充满着谎言与欺骗,然而它从一开始就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社会经济的交往,政治的交往,社会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各种利益的联结也要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集团、一个整体得以维系,其内部也需要一定的诚实与信用做基础。对于统治者而言,无论是一个家庭的统治者,一个集团的统治者,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在要求被统治者对其诚实信用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某种程度的诚实与信用。

                说得更彻底一些,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秩序联结在一起,都是通过心理的环节。无论是经济的关系,还是政治的、法律的、家庭的、伦理道德的或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存在,是每个人的心理中都有对这种关系的认定。必要的诚实与信用是社会各领域连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经济上的来往、合作与交换都不能成立,一切政治的、家庭的、伦理的、社会的交往、合作、协议与交换也都不能存在。因此,人类总在道义、意识形态、法律上强调诚实与信用,总在不懈地进行戒谎的斗争。

                社会对于那些违背法律、违背政治经济规则、违背道义的欺骗行为是处以严厉惩罚的。说谎在有可能获得高额“奖赏”的同时,也包含着遭受严厉惩罚的巨大风险。谎言的制造者有可能沦为下场最悲惨的人,绞刑架与千年遗臭的道德批判有可能在等待他们;而诚实与信用却可能成为一个人获得成功、得到人类最高奖赏的康庄大道。

                因此,成年人的世界将戒谎教育浇淋到刚刚出生的幼儿身上。

                戒谎教育的直接好处,首先是维护家长的统治:小孩诚实不说谎,才便于家长管教,孩子从而也更加安全。戒谎的长远好处,是保障孩子长远的人生利益。具备诚实和信用的人在未来人生中才会真正比较妥当,比较便于社会接受,比较容易得到成功。对儿童的戒谎教育体现出社会维持自身秩序的一个程序,体现出人类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要建立在诚实与信用的基础上。

                戒谎教育所采用的最有力手段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给予诚实高额奖励;一个,是给予说谎严厉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讲,严厉的惩罚往往更有力量。《狼来了》的故事就把这种严厉的惩罚形象生动地摆在了儿童面前。

                放羊娃要说谎,就被狼吃掉。儿童那潜伏的说谎冲动面临着严厉惩罚的恶狼爪牙。由于这种劝诫,一方面,说谎的冲动肯定受到了压制;另一方面,正因为受到压制,它可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谎的冲动被有力地平抑了;而在少数情况下,反而可能增添了冒险的刺激:面对恶狼吞食的危险,说谎又增添了“尝禁果”的意味。

                就像有些成年人,他的一生不仅因为撒谎的行为而冒险,而且为了冒险而撒谎。

                初荷感悟:

                对中学生来讲,他们对冒险是乐此不疲的,究竟应该如何惩戒那撒谎行为呢?



                对于《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的分析远不止于此。

                放羊娃高呼“狼来了”,表现出的还不止是儿童的一般性撒谎冲动,还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就是用制造出来的危险境界换取成年人的关注。

                这是很多儿童从小就可能形成的心理模式。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因为哇哇啼哭引起大人的关注。他饿了会啼哭,难受了会啼哭,疼痛了会啼哭,生病了会啼哭,由此得到加倍的照料。这种奖赏机制培育出的结果是,孩子只要表现出苦痛,就会引起成年人的关注。

                再发展下去,儿童遇到任何欺侮、伤害、危险、噩运,都会引来成年人的关注。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模式如何在生活中塑造着人格。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运用这个模式,他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自己的疾病和苦难,运用着自己令人同情的遭遇,以吸引世界的注意。

                放羊娃正是这种心理模式的典型。他一个人在山上孤单地放着羊,日复一日,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无暇顾及过他。一旦有一天他高呼“狼来了”,让人们以为他的生命处在危险中时,整个成年人世界都行动起来,潮水一般向他聚拢。当漫山遍野的人举着扁担锄头向这里狂奔时,小小的放羊娃一定感到非常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普遍表现,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畸形表现。心理医生考察的档案中不时会看到一些男女青年一次又一次发出自杀的宣言,使得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与他相关联的整个环境都被惊动。他便在雪花般纷纷飞来的关心、劝慰和友爱中陶陶然,同时也便安然地活下来了。

                时隔不久,当他觉得受到社会冷遇或者感到再次遭人遗忘时,他会又一次发出类似的呼喊。这和放羊娃的举动十分相似。

                有的人一生都在制造痛苦或者危险的故事以引发周边世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儿童的痴心妄想,这是一个放羊娃的情结。

                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社会中看到相当多的行为是在重复放羊娃的故事。他们在孤独的、被人遗忘的山头上高喊着“狼来了”,渴望着社会与亲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这些呼喊,我们常常不得不投以一丝宽容而又讽刺的笑意。

                初荷感悟:

                现实里确实有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会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故意捣乱,或和老师争吵。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放羊娃”的情结。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其实,你不捣乱,我们同样关注你,就够了。



                山下的人们听到“狼来了”的呼喊跑上山来,放羊娃成功地成为关注的中心。故事接下来怎样呢?自然是大人们感到上当了。放羊娃一拍手笑嘻嘻地说:没有狼,我和你们开玩笑呢!大人们便生气的生气,叹气的叹气,然后,只能气喘吁吁无可奈何地四散下山。这时,放羊娃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当他故伎重演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恶作剧的嘴脸。

                对这种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的快感,我们有必要进行透视。

                在周幽王、褒姒那里,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快感。这种恶作剧是典型的儿童化冲动。

                当一两岁的小孩在被窝里和大人玩捉迷藏,并“愚弄”、“驱使”了大人,在大人的惊叹中发出得意的笑声时,他心中已经开始形成这个根深蒂固的情结。是大人将愚弄、驱使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孩子手中,而孩子正是在儿童的游戏与幻想中形成了愚弄和驱使成年人世界的富有刺激和快感的冲动。

                然而,人类社会却有一个法则,儿童的行为只要一超出儿童的年龄界限带到成年人的世界,就会因其荒诞不经而受到严厉惩罚。

                放羊娃依然做着儿童的游戏,然而,当他面对着野狼出没的山谷在山顶放羊时,他已经处在成年人的位置上了,于是,儿童的恶作剧就在成年人的位置上受到了被恶狼吃掉的严厉惩罚。周幽王、褒姒同样把一个纯粹儿童性质的恶作剧搬到成年人的世界中,于是名败身亡。

                当我们放开眼界更广阔地扫描社会与历史时,发现有相当多的历史人物在重演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恶作剧。世界上某些大规模愚弄和驱使民众的帝王元首,他们很多看来怪诞不经的超越理智常识的行为都带有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情结。

                在儿童时代可以被大人嬉笑宽容的愚弄和驱使世界的恶作剧,一旦在成年人世界中放大与再版,就造成了许多血火交织的社会大动乱。

                历史学家会对这些社会大动乱做出种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分析,也会对大动乱中的代表人物作出类似的分析,这里要补充的是,这类人物的所作所为中,可能还有一个童年时代根植于他心灵的恶作剧情结。

                初荷感悟:

                很多时候,很多游戏在教给孩子道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在蒙头呼唤“我没了”的时候,就明白一些事情是需要情景铺垫的,没有相似的情景,这样的游戏万万不可轻易玩耍。在诚信与智慧中,也许诚信更可贵。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善良、也要教给孩子智慧,不过顺序一定不能变动,一定是先善良诚实,然后是智慧。

                 



                在《狼来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四种冲动。

                第一种,是说谎的冲动。这种冲动根植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说谎的冲动也因人而异。

                大多数人可能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能够在成年之后正确告别儿童时代的游戏环境,能够按照人生的需要、社会的规则理智地处置自己的言行。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保持了强烈的说谎冲动,这种冲动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吸取各种信息的刺激与诱惑,最终形成热衷说谎的人格。

                有的人几乎终生在谎言中生活。无论在经济活动中,政治活动中,还是在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甚至在婚姻感情生活中,他总是习惯于编造谎言,不断地用新的谎言去修补旧的谎言,而且乐此不疲。

                说谎的本质是欺骗,言语的欺骗自然会延伸为行为的欺骗。盗窃、诈骗和其他各种经济、政治、社会行为中的骗术都可能成为这种人的行为方式。且不说在政治、经济等社会性行为中,仅仅在感情生活中,我们就不难发现,有的人终生在谎言中生活。他的整个感情生活经历都是用谎言堆砌的;没有谎言,他的情感生活体系就会顷刻崩塌。

                第二种,从儿童时代起,不仅可能隐藏了说谎的冲动,而且可能隐藏了冒着惩罚的危险说谎、尝禁果的冲动。

                这是一种更隐蔽的冲动,常常以畸形的、严重的程度表现出来,也是更少数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的人就可能是进行各种犯规行为的“冒险家”,他们不仅因说谎而冒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因冒险而说谎。他们在各种谎言与欺骗中追求铤而走险的刺激,谎言与冒险像毒瘾一样控制着他们的灵魂。

                第三种,儿童时代就隐藏在心灵中的制造个人危难情境以吸引世界关注的冲动与情结。

                这种冲动与情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可宽容、可理解的范围之内。而对某些人则成为畸形的病态,折磨自己与家人,严重的还可能祸及社会。

                第四种,儿童时代形成的愚弄和驱使世界的恶作剧情结。

                对于多数人来讲,这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作为儿童的游戏心理收在一边了,最多在遇到合适的条件时有这样或那样隐约而温和的不会引起世界奇怪的流露与表现。然而,对少数人来讲,有可能成为突出影响人生与行为的强烈情结。当他作为普通人时,这种情结以生活中戏弄他人的恶作剧频频表现;一旦成为一方权势,就会发生周幽王《举烽戏诸侯》的经典故事。

                上述四种冲动与情结,特别是后两种,是放羊娃特有的冲动与情结,它概括了放羊娃高呼“狼来了”的全部心理动因,我们可以郑重其事地把它们称为“狼来了的情结”。

                一个《狼来了》的故事,看似简单,却如此不简单。

                初荷感悟:

                从来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竟能引出如此多的道理。我终于明白学生为什么那么热衷撒谎,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共读群会推荐这篇文章,这对分析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问题,用途极大。

                许多成年人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而我呢?我是否也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而不自知?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8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3
                  • 积分4780
                  • 经验53288
                  • 文章4693
                  • 注册2008-05-22
                  [QUOTE][B]下面引用由[U]初荷[/U]发表的内容:[/B]

                  导读:

                  这次又回到了心理学著作的研读,但不同于前几次共读材料的艰深,这次材料相对比较简单。建议实验者对于共读材料,就不必逐句逐字地进行评注了。可以在通读之后前言和“狼来了情结”,在最后,详细总结...[/QUOTE]
                    [SIZE=4]初荷辛苦了![/SIZE]
                  [SIZE=4]  一篇《狼来了》的故事,作者解读了许多,初荷也解读了这么多![/SIZE]
                  [SIZE=4]  一篇帖子,能够不厌其烦写得那么长,没有一点定力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佩服初荷。[/SIZE]
                  [SIZE=4]  认真看了你的帖子,可是,感觉所有的评论都是班门弄斧,干脆就不说了![/SIZE]
                  [SIZE=4]  非常佩服你的精神![/SIZE]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论坛惊现逍遥的风采, 我不是路过!  
                  在线情况
                  81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童话,童年,狼来的故事。很用心地去读,也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谢谢初荷!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8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253
                      • 文章6
                      • 注册2009-05-15
                      初荷写的读书笔记,把书中的道理归纳的很顺,感想部分写的也生动感人。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331
                      • 经验24183
                      • 文章1044
                      • 注册2004-09-23
                      好久不来,来了就有美文,幸福呢。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尊严的生活和学习!
                      邮箱:yangjd2004@163.com
                      学校网址:www.zaez.com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anyangjiandong
                      在线情况
                      8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3
                        • 财富6
                        • 积分3321
                        • 经验75043
                        • 文章2878
                        • 注册2005-03-14
                        天啊,初荷把原文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了啊,佩服。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8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