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赢家

12楼
                        不能无止境地关爱

    从前,有一位富人,乐善好施,不管是做生意亏本返乡者还是沿路乞讨的乞丐,只要被富人看到,他都会解囊相助。究竟有多少人得到过富人的帮助,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知道每年都有人来报答他的恩情,有人牵来奶牛,有人抱着礼品盒或是还上双倍于当初的借款,实在还不起的也会来向富人请个***问声好,富人也不推辞,一一收下,等他们日后需要的时候又会毫不犹豫地还给他们。
    一连三年,富人发现有一个人一直没来,既没有归还借款,也没有来给他请***问好。那是个年轻人,三年前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流落到富人的家门口时得到了富人的帮助。富人对那人的印象特别深,认为他没再来,肯定有他的难处,所以连续三年给他寄钱,而且每年都会把资助金额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富人希望那位年轻人能够尽快摆脱贫困。

    就在富人决定再次将资助的钱让人给年轻人寄过去的当晚,年轻人手持匕首站在了富人床前,他要求富人给他100万美无。富人不解地问:“我总共资助你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你当年做生意时所亏的钱,为什么你还是不够用呢?”
    年轻人冷冷的说:“没错,我确实得到过你的帮助,也正是因为你的帮助,让我建了高大的房子,娶了漂亮的妻子,生了可爱的儿子。可是每当我想起我所得到的这一切全是别人的施舍时,我就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像那个施舍我的人一样富有呢?现在,你还是乖乖地将钱交出来吧。”
    由此看来,给予别人以关爱,应该是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扶他一把,让他脱离困境,最终自立起来。因此,关爱是有限度、有条件的。如果我们的关爱没有止境,让别人成了依靠,上了瘾,企图生活关爱之中,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关爱到头来,不仅害了别人,有时候还会害了自己。教师关爱学生也是一样,千万别过头。
13楼
如果我们的关爱没有止境,让别人成了依靠,上了瘾,企图生活关爱之中,那就大错特错了。

苏校长,谢谢您带来的好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的思考很多.
1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郑光启[/U]发表的内容:[/B]

如果我们的关爱没有止境,让别人成了依靠,上了瘾,企图生活关爱之中,那就大错特错了。

苏校长,谢谢您带来的好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的思考很多.[/QUOTE]
谢谢斑竹的厚爱!
15楼
                               贝勃定律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人在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重量才能感觉到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分钱一份的晚报突然涨了1元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元的MP3也涨了1元,甚至10元,你并不会太介意。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贝勃定律”还会使陌生人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就感动不已,而你的亲人怎么宠爱你,你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知道了“贝勃定律”的无形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优势,克服它的劣势去看待学生呢?应该先把学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调小,或者把他们调到陌生人的位置,然后再去掂量、体验,这样的感觉下学生的分量就自然重了,学生的好就显现了。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为了按时到校,每天比谁都起得早;学生比谁都更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比谁都更看得起教师;即使自己听不懂的课程,也能坚持听完;视老师布置的任务比父母布置的任务更重要……。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们是多么好的一群人啊,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不幸福才怪呢?
16楼
苏校长好帖子,深受启发啊!
17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苏丁一[/U]发表的内容:[/B]

                             心有灵犀

    有个男子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他的太太买衣服,他总是会发表意见。他俩手拉手坐在一起,听店
 
员形容衣服的样式、颜色。...[/QUOTE]
 也许这就是前辈们所说的把握课堂,把握学生,但这只是教育理想。理想只是一种理想,却不能成为现实。难度实在的太大了,每天上课都在记背教案,哪还有精力去感受学生的“脉搏”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