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P][P][ALIGN=center][SIZE=9pt][FACE=宋体][SIZE=9pt] [/FACE][/SIZE][FACE=黑体][SIZE=5][b]班内的小团体[/b][/FACE][/SIZE][/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9pt][FACE=黑体][SIZE=5][b]
[/b][/FACE][/SIZE][/SIZE][/ALIGN][/P][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4][b]黄冈韩用华[/b][/FACE][/SIZE][/ALIGN][/P][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李华、王可、吴珍、郑陈、张莉,五名女生,自称“十班五姐”,五人上学放学形影不离,放假也常集体外出游玩。课堂上,小纸条不停地在五人之间穿梭;课外,五人都爱上网,有一个专用QQ群,并以这个群为基础,与其他网友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广泛的关系网。[/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案例解读 [/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学生在班级这个稳定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了一两年后,往往会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班内的小团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由品行良好、学习成绩也不错的若干好友组成,一类由对读书不太上心、行为习惯上有些缺陷的若干好友组成。前者呈现出良好的趋势,成员之间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对孩子个体的成长、对班级的进步都十分有利;后者则是非良性团体,不是相互学习对方优点,而是将团体成员缺点进一步放大,使成员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入歧途。它还能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起屏蔽作用,属非良性团体,这些孩子不但读书时等抱成一团,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互相之间联系也十分紧密 ,因此,这种非良性团体不光影响了孩子成长,影响了班级进步,还能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教育措施:[/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八年前的一些事情。当时我带寄宿班,有几名女生紧紧抱成一团,常常做一些违犯纪律的事情,为了拆散她们,我在班上明确规定不许她们在一起玩,发动班级学生监督她们,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她们,很耐心地一个一个地、一次又一次地找她们谈话,还将每个成员的家长请到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我管住这些孩子,不让她们一起玩。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团体不但没被拆散,还越抱越紧,其中一个很胆大的学生,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强烈控告我干涉她的人身自由。[/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我要好好想一想了。[/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我发现这些孩子这间电话联系很多,查看通话记录,发现团体成员电话联系中有一个中心人物,课间到教室去转,别的孩子是零散的,这些孩子常常围聚在一起,而且也有一个中心人物。做好这个中心人物的引导工作,不是就可以将整个团体带上健康成长的轨道吗?我决定与中心人物李华交朋友。[/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为了更多地与李华接触,我以多种理由与他结伴回家,有意找她感兴趣的话题边走边谈,如果李华打扫卫生,我也参加打扫,在劳动中交谈,有事无事也经常找她闲聊,时间不是很长,我与李华就成了比较信任的好朋友了。[/FACE][/SIZE][/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4] 后来,李华把很多小团体内部的事情都告诉我,我呢,也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用命令的方式,而是以建议的形式,客观地说出我的评价,李华呢,也乐意接受。就这样,一个渐渐远离班级的小团体又回到了集体的怀抱中。[/FACE][/SIZE][/SIZ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