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ransparent,2,2,98%,center,transparent,0,none][tr][td]窘境:字越来越不会写 键盘时代,还能说字如其人吗[/td][/tr][tr][td][/td][/tr][/TABLE][TABLE=transparent,0,0,90%,center,transparent,0,none][tr][td][/td][/tr][/TABLE]
[TABLE=transparent,0,0,98%,center,transparent,0,none][tr][td][P][/P][P] 教育部落实“书法进课堂”,要求中小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专门的毛笔书法课,书法教材审订将在11月开始。[/P][P] 事实上,写字这件事,已不再如既往那样平常了,在键盘时代,多少人正在遭遇这样的窘境: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字却越来越不会写、写不好了。[/P][P] 以前,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各人各字,性情气质,尽在其中,如同指纹一样独一无二。[/P][P] 现在,我们还能说字如其人吗?[/P][P] 我们请教了笔迹鉴定专家、书法家、心理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为您解读:在今天,字还如其人吗?写字,真的很有必要吗?[/P][P] [b]笔迹鉴定专家宋志华:没练过的字更“如其人”[/b][/P][P] 字如其人,最早是西汉文学家扬雄提出来的,他说,“书,心画也。”[/P][P] 相由心生,“其实人写的字,也是由心智所起。”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文照室高级工程师宋志华说,字如其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专业点说,就是“人写字,符合动力定型原理。”[/P][P]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动力定型,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中的一种概念。[/P][P] 条件反射,大家很熟悉的,是人无需思考来做反应判断。[/P][P] 动力定型,可以说是普通的条件反射的加强版——更接近人的本能、本性。[/P][P] 宋志华说,“写字,看似是动动手的事情。其实,它是由大脑支配手臂、手腕,手指联动,才能够完成。”[/P][P] 一般来说,“个性豪放、外向的人,写的字就显示出他们不太喜欢被束缚,他们的字,块头可能偏大。他们笔下的横、竖、撇、捺,通常跟八爪章鱼的腿儿似的,喜欢伸张;相反,个性内向的人,字的个头偏小,写得也很整齐。谨慎的人,字体可能缩手缩脚。”[/P][P] 宋志华在公安系统从事文检、鉴定方面的工作,自己一直练习书法,到现在已经写了20多年软笔书法,他认为,越是没有专门练过书法的人,写字越能够“透露”人的初心。[/P][P] 这么看来,现在人玩电脑玩多了,字写得少了,对鉴定来说,倒是好事哦。[/P][P] [b]书法教授王冬龄:字越练越能反映人生[/b][/P][P] “人的性格,能够决定一个人书写文字的基调,但是随着人生的推进,字会像月亮一样,跟着人生的历程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王冬龄先生相信,书法,越练越能反映人的境遇和心态。[/P][P] 王冬龄举了两个例子:弘一法师出家前的作品,字写得很方正,看上去非常强悍;他出家以后写的字,几乎没有什么笔锋,越是后期,越是有这个特点。到了弘一法师临终前,书法甚至没有一点烟火气,非常安静。[/P][P] 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年轻时候写的大草千字文,狂放不羁;晚年的时候,怀素写小草千字文,则收了很多,更内涵。[/P][P] “这些变化,是由他们之后的修行,对世界、人生的新看法带来的。”[/P][P] 如果从小开始练书法,那么你一生书写的字,就是一部最好的自传。[/P][P] 王冬龄说:“练字跟看书不一样,比如临古人的帖子,你就是在跟古人用心交流。”[/P][P] 心理学专家也证实了“练字养心”有科学依据,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副院长、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冯斌,也认同“字如其人”的说法。[/P][P] 写书法,是一件养心智的事。特别是临帖,要看一笔,想一笔,写一笔,对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此时大脑里的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分别位于大脑额叶和枕叶区域)被激活。尤其遇到一袭好字,会跟遇到一个至交一样,大脑中感受情绪的部分会非常活跃。[/P][P] 写软笔书法,有过经历的人可能就有感觉。如果装了一肚皮的心事坐下来,你可能根本就没法下笔,就算是写出了字,也没有精神气。[/P][P] 长期的书法练习,会使人更加温润、安静、有耐心。[/P][P] [b]链接[/b][/P][P] [b]笔迹乃心迹大脑决定笔迹[/b][/P][P] 西汉文学家扬雄对于字表心声的艺术描述,在19世纪末时,得到德国耶拿大学(现名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心理学教授Wilhelm Preyer的实验验证。[/P][P] Wilhelm Preyer根据对笔迹的探索,提出了“大脑决定笔迹”的假设。后来他的团队,经过对一些失去手臂,用嘴或脚趾写字的残疾人进行实验,发现他们的笔迹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P][P] 这证实了他先前的假设。在后来出版的《笔迹心理学》一书中,Wilhelm Preyer提出了著名的“笔迹乃心迹”之说。[/P][P] 美国心理学家爱维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手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记者章咪佳)[/P][P][/P][/td][/tr][/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