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为了教育的公平浙江诸暨市实施均质教育纪实
[B]为了教育的公平浙江诸暨市实施均质教育纪实[/B]

 时间:2005年02月14日08:59  来源:人民网  

  追求公平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但现实中,公平却很难实现。

  浙江省诸暨市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实行城乡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实行农村小班化,在均质教育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使教育公平得到明显的体现。这些举措在浙江省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元旦后,记者来到该市采访。

  择校:城乡、校际差别拉大的结果

  近年来,择校之风日盛,择校,择班,择教师,“择”得乡下学生涌向城区,城区重点学校班级膨胀,一个班70多人,最多的竟达145人。

  诸暨市教育局局长王伟成告诉记者,好教师往城区学校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学校教师就千方百计挤进城来。现在城市化是一个总趋势,城区人口增加,自然要增添一些教师,作为导向,无论是通过推荐还是考试进城,总是让那些相对优秀教师有机会调进城或分配留城,这就使好教师更加集中到城区学校。

  教师一旦进城便沉淀下来,雷轰刀劈蛇钻屁股不肯挪窝。

  马太效应产生了:城区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这更强化了教育资源的失衡:城区学校教师总体水平高且数量过剩;农村学校连教师的数量都难以满足,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生源质量差距也在拉大。有钱的有门路的子女都涌到城区学校就读,他们甚至在城区租房雇人照顾孩子在城区读书。一些城区学校为了打牌子,也会招一些成绩好的农村学生,于是一些好学的寒门学子也能进入城区好学校。有钱的有门路的成绩好都走了,农村学校留下的就是升学无望的农村孩子。

  为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诸暨市近年作了最大的努力:调整学校网点,改造薄弱学校,新建大量的校舍,添置设备,使城乡学校在硬件上开始趋向均衡。

  但软件的均衡却不容易。

  于是,该市实施均质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启动了。

  英语课:让农村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001年,诸暨市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全省教育界引起震动:全市城乡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统一开设英语课,这在浙江还属先例。

  推行此法的出发点便是:体现教育公平。

  此前,大多数小学开设英语课只是一种招生战略,为了招生,各校都在打英语课这张牌,城区学校有从三年级或五六年级开英语课的,部分民办学校干脆从一年级就开设。

  而农村小学却开不了英语课。这样一来,城市和农村学生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大量留在农村的学生到小学毕业都无法接触到英语。这是导致家长送子女到城区的一大诱因。

  英语品牌战略的乱仗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到初中,所有学生又回到同一起点,重新开始学英语。这种局面也为教学带来麻烦,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

  城乡统一开设英语课后,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教师从哪里来?

  “解决教师主要是三个渠道。”王伟成说。“一是招聘,3年来已招聘英语教师100余名;二是培训,每年从已经饱和的小学教师中抽调英语达到相当程度的教师,进大学培训1年,考试合格后,充实到小学英语教师队伍,3年来已有近200名教师通过培训转岗成为英语教师;三是“跑教”:校际间实行资源共享,英语教师在几所学校间来回跑。”

  3年来,该市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已和城区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最近我们对全市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统一测试,结果表明,农村英语水平与城市比较接近,有少部分山区小学英语水平比城区还好,笔试合格率,口试的A加B比城区高出一段。”王伟成说。“这些学生2005年将升入初中,全诸暨市初中阶段可以统一起用高起点的教材了。”

  支教:均衡城乡教学力量的良方

  教育的均衡关键是教师的均衡。为此,该市的一大举措是,教学力量实行城乡交流。

  2001年开始,该市开始抽调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城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3年中已有40多位农村校长到城区挂职。

  让城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到农村任职,采用下派、公开招考等办法。2004年,该市将8个山区学校校长的空缺位置在全市进行公开统考,将城区的副校长、中层骨干吸引到山区学校任职。3年内共有23名城区骨干到农村任职。

  城区校长也需要进步,办法是,让他们到大城市挂职锻炼。几年来已有62名城区校长到上海挂职。

  偏远山区是教学力量的薄弱环节。该市的一大举措是:支教。该市规定,从2003年开始40周岁以下的教师没有到山区任教经历的,不能评聘中级职称。这就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必须到农村任职。迟去不如早去,每年支教时教师报名都很踊跃,2003年支教名额是40人,报名却有70人;2004年37人,报名的50多人。这些教师分别到7个欠发达镇乡支教。到目前为止,该市有16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

  小班化:从农村包抄城市

  当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农村学校生源紧缺的呼吁日紧时,诸暨市却从中发现了改革的良机:生源减少无形中为农村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条件。

  2004年10月中旬,诸暨市教育局召开首次小班化教育现场会,这次会议引发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该市的农村小班化教育将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在农村学校实施,继而向城区推进,到2007年全市全部实行小班化教育。随即,由教育局长王伟成任组长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小组成立。2004年投入实验专项经费200万元,开展师资培训、教研、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也是从2001年起,该市规定,全市城乡小学从4年级起统一开设信息技术课。早在1999年,该市就投资950万元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城域网,在全市所有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络。到2004年,该市在信息技术上累计投资1.5亿元,全市已拥有计算机14700余台,平均每12个学生有1台计算机,完小以上学校都有了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在诸暨,有学校的地方就有英特网,诸暨市名师的课,农村孩子可以同步在多媒体教室听,农村学校学生都玩上了键盘,都可以上网,教育局的通知不再用纸了。

  目前,该市城乡、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欠发达镇乡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04年,全市所有镇乡全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都成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更为可喜的是,城区的学生开始流向大唐、店口等发达镇。

  一系列举措使该市的教育趋向均衡,教育的公平正在这个全省教育先进市日益显现。来源:人民网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冷眼看“支教”
 
LEARNING.SOHU.COM    2005年4月26日19:00   [ 韩相柱 ]  来源:[ 搜狐教育 ]  
 
  人民网刊发了一篇题为《为了教育的公平 浙江诸暨市实施均质教育纪实》的文章,文中说“教育的均衡关键是教师的均衡。为此,该市的一大举措是,教学力量实行城乡交流”,“偏远山区是教学力量的薄弱环节。该市的一大举措是:支教。该市规定,从2003年开始40周岁以下的教师没有到山区任教经历的,不能评聘中级职称。这就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必须到农村任职。”“让城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到农村任职,采用下派、公开招考等办法。2004年,该市将8个山区学校校长的空缺位置在全市进行公开统考,将城区的副校长、中层骨干吸引到山区学校任职。”

  笔者对所谓“支教”一法不敢抱有乐观的期待,对“支教:均衡城乡教学力量的良方”一说不敢苟同。

  单纯看城区教师下乡一事是“看上去挺美”,但当把“教育公平”的目光略微“公平”一些的时候,它的不公平就显露无疑了。

  支教,据我所知,除了制度上的强制,应该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最不济也是拿着在城里的工资干一份农村里的活。最重要的是所谓“档案”保留于原单位,于支教人的根本利益无所触动,是在乡下从教的“城里人”,充其量是“有期徒刑”,否则,还是“雷轰刀劈蛇钻屁股不肯挪窝”。对于在这样的心理下走到农村的“城里人”,能有几分热情真正投身到农村教育中去,笔者表示怀疑。

  政策制定者自己也说:“好教师往城区学校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学校教师就千方百计挤进城来。”撇开怎样是“好教师”姑且不说,依据常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既然“挤进城”的原因是“条件好”,那么,引导城区教师回流的根本出路在于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像城里一样好,甚至更好。这支教之法不过是权宜之计,良方恐怕谈不上吧。

  最重要的,那些“无期徒刑”者呢?他们的权益似乎踪迹不见,无人过问。支撑农村教育的主力毫无疑问是“挪不动窝”的“永久牌”农村教师,眼见得“城里人”走马灯一般下乡回城,眼见得“城里人”干一样的工作,待遇却不同,他们又作何感想?就是因为他们不是“好教师”?要不然,“山区学校校长职位”都成了留给城里“教学骨干”的奶酪。

  解决农村教育力量薄弱的根本出路在于打造一支扎根农村教育土壤的教师队伍,而不是靠“支教”之策招摇过市,哗众取宠。

  城乡之间教育力量的差距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绝非朝夕之功。笔者以为那些操持权柄的人们倒是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在导致城区教师“不肯挪窝”,特别是他们所谓“好教师”的数量膨胀上,到底有哪些措施不当,赶紧悬崖勒马才是。进而想一想怎样让农村教师“好”起来,“好教师”不愿跑出来,倘真如此,则教育公平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于热火朝天的“支教”,笔者只能冷眼旁观,以为这只不过是某些人的障眼法,效果如何,早有分晓,记者不信,可以到吴越的乡间走走,只是别问领导。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支教支了什么?
 
LEARNING.SOHU.COM    2005年4月25日18:37    
 
  一项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合肥市市区中小学对农村中小学共支援了400余台微机、近4500套课桌椅、6万册图书、50多万元现金,另外还有大量的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难以准确统计的衣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具;与此同时,市区有400余名教师、教育管理者先后到农村中小学支教或挂职。一批知名、骨干教师主动定期或不定期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一批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把农村中小学作为人生新的起点。

  著名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先生认为,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还需有“大爱”。杨先生眼中的“大爱”是一种宽松、宽容、理解的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如果和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友爱想比,这些数据又是这般的枯燥。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合肥市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正是在传播着一种真诚的关怀,互帮互助的爱,平等的爱,无私的爱;正在昭示城乡中小学之间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浓浓情谊。

  今年教师节前夕,庐阳区教育局与《合肥晚报·教育视线》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年度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教先进事迹报告会,笔者聆听了孔德超、王征、张轶群、娄平和罗勇等5位支教归来的教师事迹报告,他们为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灵正在发展的农村孩子,为了明天,在贫瘠的土地上谱写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华章。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一叶知秋,合肥市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是一首爱之歌、奉献之歌,是一滴反映太阳光辉的晶珠。

  中国广大农村拥有3.67亿未成年人口,超过美国,甚至整个北美洲人口,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泱泱中华的明天、未来与希望。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持是一种呼唤,一种追求,一种赶超,一种促进,同在蓝天下的孩子们共同健康成长的探索。

  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城乡中小学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偏僻的农村依然很苦,一些农村中小学依然很难。一批批支教教师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偏僻、贫困的乡村,从喧哗的城市来到寂静的农村,一干就是365天,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风尘仆仆,他们赢得受援学校师生的信任,赢得支教学校领导和同仁的高度赞扬。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从薄冰上履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开拓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教师来说,一年的农村支教生活正是一种品格的锤炼和意识的考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今后“重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口支援活动不是惊天动地、泱泱浩瀚工程,但是见微知清浊,通过搭建城乡中小学沟通、交流、互助互进的桥梁与纽带,探索有合肥特色的区域间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途径,可谓精理为文,秀气成采;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毛洪亮)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学子洒泪广西农家“支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南方网讯 “一年的支教经验将成为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24日,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中学举行的中山大学———安利(第六届)研究生广西支教团爱心捐助仪式上,来自中大支教团的学生廖杞南告诉记者,每次去学生家做家访他都忍不住掉眼泪。

  小廖说,他们是作为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来到广西的,这一届支教团中大有四位同学来到莲花中学任教。该中学已经是恭城县内条件较好的学校了,但还是有大量家境贫寒的学生。有时一学期过去大半了,一些学生学费还没缴,老师不忍心催款,就自己垫,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好几次,小廖和同来支教的邓梅竹同学去学生家做家访,当他们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学生家时,看到学生们还住在山间四面漏风的土屋里,家长都打着赤脚,就忍不住掉眼泪,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了。

  来这里后,小廖才感觉到,支教的收获比付出大得多,自己的举手之劳,就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的孩子学习太刻苦了,一天学习十多个小时,但往往不注意学习方法,思路不开阔。于是四位大学生决心给学校带来一些新东西。他们在学校搞演讲比赛,交流学习方法,介绍大学故事,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结果上学期全县统考,在所有53个名次中,莲花中学独得51个。学金融的邓梅竹到中学后改教化学,她教的两个班在期末统考中一个排第一,一个排第二。大学生李煜上的是英语课,她指导的学生在上学期全国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分获广西赛区一、二等奖。

  莲花中学校长告诉我们,山区学校的困难太多了:因为没有器材,这里的体育老师常为如何上课而苦恼,孩子们也因为争抢不到器材而丧失爱好体育的兴趣;没有投影仪和电教化教室,教师教学受到很大制约;莲花中学的供电电源与农村电网及莲花镇多个石材加工厂共用一条线路,用电量严重超负荷,供电部门为保证城镇用电,对农网强制限电,课室晚上的照明仅依靠一台10千瓦旧柴油发电机供电,光线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该校的正常教学和学习的秩序。

  这些问题经支教团反映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当天的捐助仪式上,中山大学送来了不久前募集来的捐款45600元,还有5000元的“支教团奖学金”;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送来价值69300元的发电机、电教投影系统、电脑和“贫困学生助学金”。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安利公司全国对外事务总监傅小明说,安利公司很为大学生们的支教热情打动,从2002年起就参与了这项支教行动,已与国内12所高校开展合作,在更多的贫困地区广泛开展支教项目。(编辑:林湄)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别让支教研究生徐本禹被媒体捧杀(图)

2005年4月26日13:48   [ 周之江 ]  来源:[ 新华网 ]  
 
  从考取研究生到选择当一名没有任何收入的支教乡村教师,从普通的青年志愿者到“感动中国的人物”--华中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徐本禹,独自在贵州省大方县的乡村小学支教将近两年后,一下子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志愿者”。

  突如其来的荣誉让这个22岁的小伙子压力巨大。“成名后,他面对得最多的不再是需要他的孩子们,而是不断奔波于不同的城市间,出现在不同场合的接受采访、汇报、讲座……”徐本禹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光芒在一次座谈会上呼吁,“千万不要‘捧杀’徐本禹。”

  一篇文章改变了徐本禹的生活轨迹

  4年前还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三的徐本禹大概不会想到,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会彻底改变他的生活轨迹。

  徐本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文章的内容:“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
 
  有着类似生活经历的徐本禹感动不已。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爹教了一辈子书,去年才转为正式教师,基本工资从200多元增加800元,这是我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我娘没有文化,在家务农,身体不好,常犯头疼病,但她很勤劳、很善良,经常拿出家中的东西帮助那些更贫困的家庭。”

  2002年7月15日,徐本禹和四名同学带着募捐来的三箱衣服、一袋书及500元钱坐上了去贵州的火车并在岩洞小学呆了整整一个月,临回学校那天,村民和孩子们一直送到村口。有一个孩子问他:“大哥哥,你还要来吗?”正在报考研究生的徐本禹下不了决心,但还是点了点头。

  返校后,徐本禹以高分考取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本来,我可以按部就班地读硕士,三年后找份好工作。但是,我答应过孩子们,我要回去,带他们考初中。我应该兑现诺言--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念头,我之所以选择到农村支教,说起来没有任何高尚的动机。”

  “最初学校不同意为我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因为,这不符合规定。”2003年4月16日,是一个让徐本禹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

  徐本禹的行为最终还是得到了学校的理解,在一些老师的帮助下,华中农业大学破例决定:为徐本禹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

  成名后,徐本禹在母校做报告时曾这样描述自己支教初期的孤独:“晚上做梦哭了,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2003年7月,徐本禹和7位志愿者来到狗吊岩村报到。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狗吊岩村距离县城近60公里,打个电话、寄封信要走18公里山路到镇上。“我开始频繁地与同学、朋友联系,每封信都要看上无数遍。”徐本禹说,“支教两年,扳着指头算一算就是700多天。我想,那就,一天一天熬吧。”

  同去的7名同学因水土不服,先后离开。2003年8月,送走最后一位同学,徐本禹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这个长着一张国字脸、相貌坚毅的年轻人说:“学生也不好教,他们听不懂普通话,程度也差,上课时无法交流,好几次扔下书本发脾气,然后转身跑出教室……”

  缺钱,成为困扰徐本禹的另一大问题。初到贵州时,他甚至不是国家“体制内”的青年志愿者,支教行为完全出于义务。2003年中秋节后不久,徐本禹发现,“生活费用光了,加上患了胃病,又不习惯吃辣椒。吃不下东西,1.76米的个头,一下子瘦到不足100斤。”

  2004年7月,徐本禹转到更为贫穷偏远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因为,他觉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帮助,更需要老师。”

  同年7月11日,化名“南湖居士”的彭光芒老师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网文,短短几个月内,几十万人点击阅读了这个帖子,数千人跟帖,徐本禹的事迹渐渐为人们所知,他的境况也得到了改善。

  2004年3月,徐本禹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可领取500元生活补助。他写信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情况后,华中农业大学捐资8万元用于大石小学建新校舍。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了解此事后作了批示,省和当地政府又拨了29万元专款。

  去年底,徐本禹被评选为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个一度默默无闻的支教研究生一下子名声大噪。

  名气为徐本禹的支教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他甚至不再孤独,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开始关心、帮助他和他的学校、学生。
 
  “我想把时间留给我的学生”

  徐本禹出名了,然而,在耀眼的光芒背后,小伙子也深感“为名所累”的苦恼。

  2月14日,大年初六,徐本禹的学校提前开始上课了。今年冬天气温很低,开学这天,气候阴冷潮湿,新校舍还没完工,徐本禹和他的学生们还得在土墙泥瓦的旧教室里呆上一段时间。

  第一天上学,有几个学生没有来。徐本禹告诉记者:“好多学生家里根本没有日历,不知道今天已经开学了。按说不该这么早就开学,但是,我的社会活动实在太多,给学生耽搁的课时必须得提前补上。”

  四处领奖分去了徐本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年1月14日,徐本禹从贵阳赶到北京参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彩排和录制。刚回大方不久,1月29日又来到贵阳,参加当地媒体评选的“都市年度人物”颁奖晚会。领完奖次日,徐本禹又匆匆登上飞往杭州的飞机,领取“网络年度人物”奖。

  徐本禹回忆说:“颁奖那天,来了不少名人。我在演播室遇到一个男的,长头发,20多岁,张口就问我,你是徐本禹吧。我想都没想就反问道,你是记者吧?对方笑了笑说,我是老狼。我居然连老狼都不认得,这个脸丢大了。后来,领奖时,老狼还为我唱了一首歌,他说,这歌献给中国最牛的志愿者。我牛什么呀,只不过是知道我的人多一点罢了。”

  3月中旬,徐本禹再次踏上进北京的路程,他得去参加央视《同一首歌》的现场录制。没想到,他刚回到贵阳,就接到团中央的通知,要他到北京去领取中国志愿者服务金奖。

  频繁的社会活动活动耗废徐本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接踵而至的采访更令徐本禹感觉疲倦。单是中央电视台,就先后有“社会记录”、“相约”、“东方时空”、“面对面”、“同一首歌”、“焦点访谈”等栏目采访报道过徐本禹。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和纸面传媒也纷纷来到大方县采访,这让徐本禹更加疲于应对。

  “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度过我支教生活的最后半年。”徐本禹这样表达自己的愿望。

  “千万不要‘捧杀’徐本禹!”

  徐本禹练发短信的速度极快,一只手连编带写,灵活异常。

  “这是练出来的本事。”徐本禹说,“我的手机号码被公布在网站上,回复来自全国各地的短信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多的时候一天要回100多条,随时都有人会发进来。”

  徐本禹说,很多短信是素不相识的朋友发来的,“他们与我联系,表示要用各种方式支持贫困儿童上学。华中农大专门成立了资助贵州贫困学生的基金,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不回显得很不礼貌。”

  一位采访过徐本禹的记者这样形容这位“明星志愿者”的无奈:到机场接徐本禹回大方,刚坐上车,毕节有关部门就来电话,要请他参加一个报告会。正在吃午饭时,央视“焦点访谈”的记者打来电话进行采访。刚端上饭碗开始吃,电话又一个接着一个的打进来,有请他作报告的,有要捐助学生的,直到坐上回大方的车,徐本禹一分钟都没闲着。

  另一位山东聊城电视台的记者也说,徐本禹所担负的,已经大大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所能承载的责任和压力。

  今年3月12日,贵州团省委就“徐本禹现象”开展了一次座谈讨论活动,彭光芒这样说道:“作为小徐的老师,我想恳请大家一分为二地看待小徐。他是一个厚道、侠义的人,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有许多缺点,承受力有限的人。看着他一路走来的历程,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心疼啊!”

  “我才几天没看见他啊!今天一见,他的消瘦、他的憔悴,真的让我……”说到这里,彭光芒有些哽咽,“其实徐本禹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但现在,他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且这样的生活远离了他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初衷,恳请大家不要‘捧杀’徐本禹。”

  贵州团省委副书记夏庆丰说:“徐本禹只是千千万万名志愿者中的一位优秀代表,我们希望,通过对他的事迹的宣传,能够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贫困的大山之中接力支教。一个徐本禹的力量或许微薄不足道,他所代表的精神却非常了不起。”

  从普通志愿者到支教明星,媒体的“造星运动”方兴未艾--“徐本禹现象”因此也引发了许多议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衷心赞美,也有人冷眼旁观。一位署名“老叶”的网友说:“我们已经不难看到被‘捧杀’的鲜活例子,……对待徐本禹,我希望他能够听从心的召唤,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要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不要背负过多舆论的负担,他没有必要向任何人交代。他应当回到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以他的热情和梦想,以他对贫困山区的认识和深沉的爱,他应当比许多人做得更出色。”

  徐本禹自己也说,两年支教结束后,他将回到学校。(新华网贵州频道)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