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13
    • 经验161387
    • 文章3159
    • 注册2009-01-08
    从徐老师的反思谈起
    [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黑体]从徐老师的反思谈起[/FACE][/SIZE] [/FACE][/ALIGN][ALIGN=left]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认真拜读了徐老师的案例,也产生了与徐老师相同的疑问——“伟伟到底在想什么?”,同时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伟伟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呢?”。从原有的案例中只零星地获得了这么一些材料:家庭环境上,伟伟的父母在他读五年级时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在他六年级时娶了个后妈。就伟伟个体而言,他很聪明,但习惯不够好,迷恋网络游戏,尤其爱说谎。学校环境上,任课老师都知道这孩子的情况,一般不和他较真。徐老师自己呢?平日里对他还挺照顾的。随后,徐老师用了大量篇幅就开始讲述自己如何为他付出,如何与他斗智斗勇。结果发现自己的方法只能缓解他的病症”,甚至有的方法还加重病情甚至引发了并发症。直到伟伟毕业,徐老师也没有想明白,因此留下一个疑问——“在对这孩子的教育上,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遗憾的是,徐老师有探究意识,却没能深入探究下去。问题生教育如果不是在探究的氛围中开展的,最后的结果失败居多。也有成功的,但恕我直言,多半是撞上的。因为从头至尾,教育者都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这样,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失败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的老师中有的会借机反思、总结找到失败或成功的真正原因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有的则会盲目给自己甚至给学生贴标签,给自己贴的是成功标签,给学生贴的是“死不悔改”标签(老师是尽到了义务和责任的)。还有的老师只求平平安安把学生送走,送走之后立马在脑海中把这样的孩子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念起了“谢天谢地,阿弥陀佛”。很显然,徐老师属于反思型的班主任,所以才有了徐老师的疑问,才有了这篇案例,才有了作者随后的一篇自我反思。我觉得比之前读到的案例更有价值。
       
        [B][/B][/FACE][SIZE=3][COLOR=#2e1a80][B]第一,徐老师在反思中提供的有关伟伟的信息更丰富,伟伟的形象丰满,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
    [/B][/SIZE][/SIZE][SIZE=3][FACE=宋体]“伟伟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营小餐馆,常常将伟伟一个人关在家里,致使这孩子没有与父母交流的习惯。后来,父母由吵架发展到离婚,对他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再后来,其父再婚。他就在这样的三个角色中间周旋:讨好、说谎、抗拒,甚至绝食都是他常用的法宝。他爸曾经告诉我:这孩子一个学期就丢了三辆赛车;其继母无奈地说:这孩子整天闷着头,什么话也不和我们说,不知他想些什么;其亲妈也说:伟伟像变傻了,见着我就躲……在学校,他也很少有朋友,常常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再加上受网络游戏中凶杀、报复等情节的影响,他已经出现了心理危急(机):滋事、发泄、攻击,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
    [/SIZE][/FACE][/COLOR][/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这段文字非常有价值,徐老师将伟伟的滋事、发泄、攻击等行为第一次较全面的与他的成长史联系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个初步结论——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这才有了点研究型教师的思路。可惜还是缺少了一些必要材料的分析,如伟伟的父母是在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离异的,那离异之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父母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发生矛盾的,在父母矛盾激化过程中伟伟的行为习惯有哪些变化呢?伟伟对生母的排斥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者是心理动机)呢?伟伟对继母是怎样的感觉呢?所以,该给伟伟下怎样的一个具体的诊断,我个人觉得材料不足。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只是初步判断属于心理问题,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或者是心理动机不同,也就无法确证,更谈不上“对症下药”。徐老师最后提到的“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很有价值。根据心理学大师荣格关于人格形成时提到人的情结时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分解、消融这些情结,把人从笼罩他的情结的暴虐下解救出来。”显然,伟伟在问题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情结”,这样的情结让他不自觉地产生出了相应的心理危机,也相应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久而久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一旦遭遇问题就以已经形成的“自动化”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徐老师谈到的“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这里的不自觉就是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已经“身不由己”了。我想,如果我们老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在问题生的教育上就不会再做遇到什么问题都“晓之以理”或“绳之以法”啦。
       
        [COLOR=#171772][B]第二,徐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了伟伟问题产生的根源。[/B][/FACE]
        原来家庭的特殊性让孩子逐渐变成了问题生。徐老师对伟伟家庭情况的再分析让她找到了伟伟问题的根结在家庭,那对伟伟的教育恐怕就不能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家长也必须参与进来。但家长不能直接立马参与,因为家长的教育已经是有很大问题的了,盲目的交给家长,他的教育只可能添乱,徐老师在案例中不就是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吗?那是否就像徐老师讲的不通知家长了呢?我的建议是不仅要告知家长,还得连家长一起教育,但教育家长需要技巧,否则会被家长误解,认为班主任是在批评家长,家长是陪着学生挨批的。这里指的对家长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导,是给家长出主意,一是需要怎么配合学校教育,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与进来,什么时候家长撤离。这样的思路才能解决问题。“请家长”绝不能“一请了之”,否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并发症。这也是徐老师教育失误之一!徐老师的反思中只分析了原因,切实的方案还不够明确,如果能更深入地思考,解决方案和思路呼之欲出。
    [/SIZE][/ALIGN][/COLOR][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B][COLOR=#2e1a80][SIZE=3][/FACE][/B][/COLOR][/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B][COLOR=#2e1a80]  第三,徐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了自己教育手段的简单无力。[/FACE][/B]
        面对问题生教育时,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习惯于晓之以理(说服教育),动之以情(爱的奉献)或绳之以法(管理至上)。缺乏的是探究精神或者探究手段。那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走这条路呢?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知问题,对真正的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就是意识形态里排斥这样的探究,觉得这样的探究是没事找事,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他们喜欢简单的劳动,喜欢无技术含量的教育。二是心理问题,不少老师能意识到这样的探究式正确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心理上产生了为难情绪,或者已有的固有模式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也就满足了。三是操作问题,部分老师在不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有的是“偏方”,有的不成体系,有的甚至还没有科学的成分。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首先要转变班主任的固有思维和观念。其次帮助班主任认识问题生诊疗的意义,形成研究性思维。最后,指导班主任在掌握常规武器、显性武器、隐性武器的基础上掌握更新的研究问题学生的武器。只有这样由内而外的学习和转变,才是真正成功班主任的成长之道,优秀教师的成才之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得始终保持“探究”精神,而且还必须“探究”下去。
    [/SIZE][/ALIGN][/COLOR][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最后,徐老师讲述了一个狗与深海鱼油的故事发人深思,但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在找到正确方法之前我们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问题生教育尤其如此,决不能直接从现象就跳跃到解决方案,中间的诊断过程至关重要,没有诊断就谈不上对症下药。感谢徐老师的案例,感谢徐老师的自我反思,让我们有机会更好更深入的反思案例,反思自己。[/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愿我们在案例点评中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向真正的教育渐近。
    [/FACE][/ALIGN][/SIZE]
    我在一座叫做"教育"的山上拣到了些柴火,不小心点燃拉,却燃烧了我的岁月,使我的心一直炽热!个人博客:http://lglovewp.blog.163.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