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4
    • 经验11275
    • 文章65
    • 注册2009-04-11
    受教了,忽然也想写点什么。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编辑和各位老师不要见怪和见笑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4
      • 经验11275
      • 文章65
      • 注册2009-04-11
      感谢宋老师的鼓励,我来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4
        • 经验11275
        • 文章65
        • 注册2009-04-11
        育人之道“攻心”为上
        仔细研读了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后,内心感触颇多。现实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最为头疼、最为担心的,莫过于像伟伟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待伟伟这类老师眼中的“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的处理办法是:由热变冷最后干脆是视而不见,值得庆幸的是徐老师没有像现实中绝大数老师那样轻言放弃,而是始终抱着一种“相信”原则对伟伟进行不懈的教育。但在庆幸之余,更多的还是惋惜,因为徐老师对伟伟的一系列教育,终究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教育,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没有对事件的背后进行深入探究:
        一、徐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看到了伟伟的种种不应该和很令人讨厌的行为,而没有对这种种举动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其“反叛”情绪的症结所在。所以徐老师自然也就没有在自己的心中,预先为伟伟准备一些“化症散瘀”的心灵之药。所以在一次次的问题发生后,徐老师不是巧妙的为伟伟送上自己早已备下的心灵“创可贴”,帮助其及时校正内心导向,而只是就事论事般简单处理:批评----找家长反映其种种劣行。也正是这种浅层面的教育,导致伟伟没有从内心真正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更谈不上心生悔意了。通过徐老师的案例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味以外部力量强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修正,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其收效也是甚微的。虽然当时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意愿和要求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但这种改正只是暂时的,因为其内心并没有真正认错,所以用不了多久他还会重犯类似的错误的,(案例中的伟伟就是这样)真正的教育应该从育心开始。
        二、我们平时总是说: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可是我们的实际做法却总是另一回事。在上述案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的徐老师就未曾尝试站在伟伟的视角上看待问题,更是未曾尝试过走进伟伟的内心。例如,案例中伟伟砸坏教室黑板一节,徐老师是这样描述的:当着他和全班的同学询问事情的真相,谁知他毫不隐讳地说:“刚才上厕所,在垃圾堆旁捡到了一根凳腿,在教室里对着黑板这么一瞄准,就把黑板砸坏了。”听完伟伟回答后徐老师并不是冷静的站在“不成器”的伟伟的位置上,尝试着从伟伟的角度看待问题。也不是尝试着猜想伟伟从捡到凳腿到瞄准再到砸坏黑板,这一系列过程中伟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变化的。只是简单的将其定性为“思想有问题”,把一顶有意搞破坏的大帽子扣下,而后就是一系列的狠批、搬家长,这无疑会让伟伟产生强烈的逆反和抵触。如果我们的徐老师当时能稍稍冷静一下,在听完伟伟的叙说后,能稍稍站在伟伟的立场上说:“伟伟你瞄的真是太准了,可是你在瞄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瞄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当我们再次耐心听完伟伟的诉说后,我们就可以借此推断出伟伟本身的意愿是在于故意“搞破坏”,还是仅在于要瞄一下。此时老师的内心自然就会对事件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在后面的教育中我们的老师自然就会顺着伟伟的思路逐步走进其内心,在充分感受其情绪体验和内心变化后,自然就会找到有效的方式和伟伟进行沟通,进而在心灵上对伟伟实施有效的教育。
        三、徐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太过简单,教育性太过强烈。问题孩子的心灵大多都是极其脆弱的,是经受不住徐老师这般强硬的教育的。所以看过案例后我一直这样思索,如果我们的徐老师在上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能稍稍淡化一下自己的教育痕迹,伟伟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上最后一课,地点选在郊外一片长满杂草的旷野上。哲学家问弟子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第一个弟子说:“只要有铲子就够了。”第二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要除杂草,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最后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而哲学家没有来。昔日的杂草丛生的旷野已变成一片长满谷子庄稼地。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人的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哲学家面对教育对象,没有直接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而是巧妙的拐了个弯,让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自我体验和反思,感悟真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看见教育的痕迹,但却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
           借用故事中哲学家的智慧,在伟伟第一次打破玻璃后,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的当着全班同学揪出肇事者,一味指责伟伟的失误,而是也巧妙的“拐个弯”,组织大家仔细看看自己的教室,看看有什么新变化。在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伟伟打碎的玻璃上。老师可引导学生就伟伟因无心异或冲动而打碎玻璃之举展开讨论,谈谈伟伟这一无心异或冲动之举会给自己和班级各自都带来了什么?同学和老师又会怎么看待你的这一无心异或冲动之举呢?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应该如何处置呢?这样在不动声色之间既教育了伟伟也教育了全体同学,就是在做事情之前要学会预想自己行为之后都会带来什么后果?或许当后来伟伟拾到凳腿后就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瞄了,更多的是会思考一瞄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而有可能放弃那精准一瞄。后续一系列问题也可能就会不存在了。  
        以上仅是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有失偏颇之处,也可能只是一些过于理想化的看法,还望老师见谅。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孙娜   邮编:265100  邮箱:825400321@qq.com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