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ALIGN=center][SIZE=x-large][b]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b][/SIZE][/ALIGN][/P][P][SIZE=5]
    [/SIZE][/P][P][P][SIZE=5]  可能由于本人接触的大多数是小学生,所以自残自杀这一部分的学生接触比较少,不过根据我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会有此种状况,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说现在的孩子娇气,应对挫折能力弱。娇气、应对挫折能力弱这是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层面。这种看法源自于传统的挫折攻击理论假设,其认为挫折总是导致攻击,但攻击可以采取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的方式来表达,间接攻击包括攻击迁移至新目标、间接实施、升华等形式。有实验发现,受挫的人比没有受挫的人行动上更具有攻击性,尽管有时挫折并不一定引起攻击,但是攻击这种行为确实会使人的部分紧张得到释放。我觉得挫折攻击理论可以解释学生自残自杀现状的一部分情况,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学生出现自残自杀行为是源自于其认知失调。[/SIZE][/P][P][SIZE=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L.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据我的观察,出现自残自杀情况的孩子在很多时候都不满意自己,与自我概念的“我”产生了很多文化价值观,人生观的矛盾。他们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却痛恨真实的自我无法把事情做到自己认可的高度,这也就引起其产生不适感,进而采取极端的自残自杀行为来缓解自身对此的紧张与压力。[/SIZE][/P][P][SIZE=5]  具体可以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是学生为了某个目标作出种种努力,但后来发现结果与原来所期待的相差甚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些疏导,让土地不长杂草的方法就是,在土地上种上更多的好品种。一线的老师要学会利用课间的时间多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调整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多设立一些“吐槽渠道”给学生,也许会有帮助。[/SIZE][SIZE=9pt][/SIZE][/P][P][P]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田寮小学 李桂雄 邮编518132[/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