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21
    • 文章1
    • 注册2021-03-03
    [P][ALIGN=center][b][FACE=黑体][SIZE=16]奖励应蕴藏智慧[/SIZE][/FACE][/b][/ALIGN][/P][P][b][FACE=宋体][SIZE=14] [/SIZE][/FACE]              [/b][FACE=宋体][SIZE=14]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姓名电话:张美姣 [/SIZE][/FACE]13975981972  谢卫 13517395098[/P][P][FACE=宋体][SIZE=12] [/SIZE][/FACE]                   [FACE=宋体][SIZE=12]工作单位:新邵县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 [/SIZE][/FACE]                   Q      Q[FACE=宋体][SIZE=12]:582136266[/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邮    [/SIZE][/FACE]编:422900[/P][P][FACE=宋体][SIZE=14]“奖励”这个词是并列式结构,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奖赏激励”。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奖赏能引起每个人愉快的感受,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驱力,激励他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案例中方老师将自主换座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原本是想[B]给学生以选择自己座位权利为奖赏,让学生体会为自己学习生活做主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励他们实现更好的自我!可事与愿违,方老师的奖赏方式忽略了小学生心智特点,未能很好地达到激励的效果。[/SIZE][/FACE][/B][/P][P][FACE=宋体][SIZE=14]首先,让优生选座位这种奖赏并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强者恒强。案例中,方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换座位卡’奖励项目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时,学生提出:和喜欢的同学做同桌,他们在上课会忍不住讲话、玩,有同学看到小刚和小叶换座位后,上课不停地交头接耳,根本不认真听讲了。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座位,却没有达到更认真的学习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和原动力。老师奖赏优生选座位是想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而大部分优生(特别是心智还没完全成熟的小学生)则容易把这个“奖赏”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了小目标达成后学习目标的转移,他们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这些奖赏并不能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这样的奖赏反而起了反作用,减弱了优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SIZE][/FACE][/P][P][B][FACE=宋体][SIZE=14]再则,“换座位卡奖励项目”[/SIZE][/FACE][/B][FACE=宋体][SIZE=14]会让其他学生自暴自弃,让弱者更弱。[B]个体对于后天环境中的一切事件的反应不管是积极性的还是消极性的应答,都是通过内在的奖励—惩罚机制来完成。如果个体对于某一事件产生抗拒和反感,其内在心理就会发生焦虑感体验,即导致内在的惩罚效应。因此,个体就会出现消极的情感、情绪、态度、意志和行为。案例中,被“被抛弃”的小史,心情低落,趴在桌上,整个早读都是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这种消极的情绪如果不及时排除的话,极易导致小史的自暴自弃。[/SIZE][/FACE][/B][/P][P][B][FACE=宋体][SIZE=14]另外,“换座位卡奖励项目”还有较多细微不足之处。案例中方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换座位奖励的不足时,学生例举了许多:被动换座位的一方看不清板书;A[/SIZE][/FACE][/B]选择座位后,B有种被撇下的失落,造成AB关系紧张;换过来的同学比我高,挡住了我们的视线,造成上课看黑板有困难等等。[/P][P][B][FACE=宋体][SIZE=14]所幸的是方老师很快发现了奖励里的伤害,组织了一次“换座位奖励”的大讨论,同学们针对“换座位卡”奖励的优缺点和改进意见集思广益,出炉了新的方案。但我并不像方老师那样,认为一场因换座奖励引发的风波就此得到了解决。我觉得“自选座位”这种连带影响颇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不适合作为奖励方式。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意志都属于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管控、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都缺乏稳定性。“换座位卡奖励项目”不是一个单纯的奖,除了获奖者,还牵涉到另外的三个同学。A[/SIZE][/FACE][/B]同学因为得了奖励要跟C同学坐,那就意味着A、C原来同桌B、D将在这次A同学的奖励中“被抛弃”,如[COLOR=red]果B[/COLOR]、D又都不愿意做同桌的话,那这无形中对B、D又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认为要真正避免这种伤害,在设计奖项时就得巧妙周全。从案例中我们得知“换座位卡奖励项目”只是方老师设计的抽奖项目之一,我认为抽奖项目可另设为更有意义又无伤害的其它内容,如:照顾班里饲养的小动物1天或带回家照顾1天,选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影片等等。[/P][P][B][FACE=宋体][COLOR=red][SIZE=14]近年来,有些教育者和专家对于奖励的功过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对奖励的质疑不在于是否应该给予奖励,而在于奖励的内容、形式和时间是否恰到好处。奖励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样的奖励或惩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发现。[/SIZE][/COLOR][/FACE][/B][/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