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原创:“立文字”与“不立文字”的商榷
                         [B]教学经验当“立文字”
                                 ——与李迪老师的商榷[/B]                      
                                陈世滨
        李迪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发文《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以下简称“李文”)认为:“禅宗以心传心弘菩提之道,其经文的文句只是帮你达悟境的舟车而已,只在文句上打转,便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教学经验也当像佛教禅宗一样,不立文字,万不可迷信文字,应用心思索。”读罢次文,一个最强烈的问题感触扑面而来:李文充斥着对教学经验“不立文字”的绝对化、扩大化、神秘化的误读。
       
        一、绝对化:不敢苟同
       
        李文一再以禅宗思想类比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甚至将二者简单等同,充斥着绝对化的价值取向。
       
        绝对化之一:断章取义
       
        笔者大学求学期间曾师从一位佛学博士学过佛教典籍,略知一二。佛教对是否“当立文字”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重大分歧,争论不休,而且取向截然相反。最典型的莫过于慧能与神秀上人之争。慧能力主:“‘心悟’,以心印心,直指本心,认为万事万物皆可用来向佛学佛,参悟佛理,主张轻文字重顿悟。”神秀上人主张:“‘行悟’,以行印心,勤加禅务,苦加修行,以读经诵佛打坐来向佛学佛,以获取佛理,重文字少悟虚。”从而南北分流,形成佛教禅宗的南北两派。李文所指便是慧能一派的主张。那么,笔者何以认为李文“断章取义”呢?其一,李文未对两派观点的利弊详加考查、分析,以“初次接触禅宗”,“似懂非懂”,简单一边倒,将慧能一派的主张等同于佛教禅宗,以致李文在思想源头就欠缺全面的把握,犯文章大忌。事实上,二者各有利弊和适用范围。慧能之说适于佛学入门已深,对佛已有深刻领悟,以到突破“生死玄关”而跃升更高一层佛境者。此时,用慧能之法无疑可“顿悟见心”,水到渠成。倘用神秀之主张则易束缚手脚,心性受限,以致未能节节贯通,飞升而上。神秀之法则适于佛学刚人门未深,对佛法理解浅层,尚茅塞未开,懵懵懂懂的初学者。此时,用神秀之法无疑可建定心性,打下根基,以待他日。倘用慧能之法则易使初学者不知所云,渴望不可及,中途废止。李文行文处处以佛教禅宗的名义表达慧能之主张,实属以一派观点断章取义于佛教禅宗。据史料记载,其后慧能和神秀上人的各自传法弟子又在此基础上分家别派,且分支甚多,以致佛教禅宗的思想丰富、玄奥又愈加复杂。其二,李文以慧能之法断章取义于教师专业成长。慧能之佛法重共性轻个性,重普遍轻特殊,重理性轻感性。佛学与教学虽可借鉴,但道亦不同,法亦各异,不可简单套用,等同视之。李文一味强调教师对待教学经验,也当 “不立文字”,来个自悟自明。关键是:面对知识背景,学力水平,分科教学,人生经历,性格特质等千差万别的广大教师群体,能够都要求“超越文字,以心传心,以无传无,自悟自行”吗?显然,悖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对“教学经验”的借鉴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心悟”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并非全部、最好、惟一的一种。教师的学习当因时而变,因情而异,因地制宜,由“单兵种作战”转向同时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此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佛教禅宗中一派主张“不立文字”,但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一般人正常速度粗读一遍就需用6年之久,且其间唯心论居多。
       
        绝对化之二:把谬误当宝
       
        李文举齐恒公和制轮工匠的对话来说明教学经验当“不立文”。
        请注意:工匠是从个人职业角度而不是从圣人著书本身来评判。我们知道解读先人经典,要忠实原作,立足当是时代背景,有理有据,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工匠连齐恒公在读何圣人之书都未曾问明,更不必谈涉及书中一字一词,便大发“蹩脚工匠”的一番谬论。这不是谬天下之大误是什么?先说:蹩脚!工匠说:“技巧,口里说不出来,只能从我制作车轮的动作中看出来。我不能将我的技术明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言外之意,制作技艺只能看不能说,一说就学不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项技能、知识的学习,需要人多种感观的参与,可提高学习的效率。若按工匠之法,来教授学生,教师事先说只能看不能说,一个劲在黑板进行哑剧式演绎,师生间无半点语言互动,能交流吗?高效吗?可见,此工匠是一个不会教授学生的蹩脚师傅。再说:谬误!工匠据此,进一步说:“同样,古代人和他们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一同死去了,所以齐恒公读的东西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啊!”天呐!言外之意是说只要是古代先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天文等等领域用文字记载的经典理论都是糟粕啦!岂有此理!君不见古人许多经典著作、名篇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泽披后世,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价值。《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本草纲目》等等举不胜举!一言以蔽之:工匠之言,哗天下之大谬!非常遗憾的是,李文却把工匠的谬误当宝,大发议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的体会没办法真正说出来,一旦说出来,必然和他自己体会的不太一样;我们再去学习,出入就会更大。工匠之谬已然澄清,李文之议论亦站不住脚!但笔者想再追问:李文所发的议论当真如是吗?君不见许多伟人、名家以其博大精深、妙语连珠的语言文字传神般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以致成为千古名篇、佳句!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再去学,出入就会更大吗?君不见许多研究名人的知名学者和考古工作者不仅深刻、全面地把握了名人之作,名人之思,甚至是名人之心,而且将其发扬光大,泽被后世吗?
       
        二、扩大化:主观臆测
       
        李文全文,以案例来说明主题。而单个案例本身具天然局限性,不具样本价值,不能以单个案例或几个案例来说明全局性问题。然而,李文恰恰犯下这个“大忌”。
       
        扩大化之一:个别代替普遍
       
        李文以禅宗中慧能的思想开头,接着举自己由于没能领会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生搬硬套而遭至失利的亲身经历,再次强调:要靠心悟!笔锋一转说:“然而,要自己悟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提倡终身学习,许多老师都在孜孜不倦地阅读教育家的书,但真正能纳为己用的,有多少人呢?”言外之意,在许多读教育家之书的教师中,能己用的人很少。笔者想问:那到底是多少个?是什么样的比例?你怎么就知道许多教师在读教育家的书,而不是在读别的呢?你怎么就知道都在孜孜不倦地阅读呢?李文一无客观的调查,二无认真的访谈,三无准确的数据说明,仅凭个人读魏书生理论失利的个案,推己及人,以个别代普遍,想当然,信口开河,纯主观臆测!
       
        扩大化之二:凭空臆断
       
        紧接着,李文又故错重犯举周宏的“赏识教育”培养了周婷婷。后面罗列了课上教师赞扬学生的话语。据此推论:“于是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想问:你有什么论据来充分论证赏识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难道是仅凭从教师赞扬学生的语句这个单一的向度吗?“前所未有”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概念啊?显然,李文又再次将自己罗列的个别案例凭空扩大化了。此外,李文还将赏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狭隘地认为是培养少数成功者。李文说道:“冷静想一想,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事实上,赏识教育和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一致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学习权、生存权、发展权的获得,其要培养的是善于合作、沟通、互助、服务社会的一般合格公民,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个别‘精英分子’。”
       
        三、神秘化:深陷唯心论
       
        李文全文贯穿着慧能的思想: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求“心悟”的主题,并认为教师对待教学经验也当“不立文字”,以求“悟通”。笔者想问:教师到底要怎么来悟,悟什么,悟到什么程度算悟通,如何来评鉴。这恰恰是李文的“软肋”,所提甚少。读者不难发现,这似乎是一个玄之又玄,虚无飘渺的东西,神秘的很。而且李文一再强调:“禅宗认为,参破一切只有靠自己,别人悟通体会的事理永远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除非……。”为什么李文始终把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学习归结为要靠神秘、玄虚的“心悟”呢?笔者以为,李文以慧能唯心论的“不立文字的心悟”思想为文章的基本底色和指导思想,不可避免的透出一股神秘虚无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我们当还记得,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时,慧能回答是:心动!慧能“心悟”思想虽不失“精致”之处,但其唯心主义倾向当是确定无疑。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慧能主张一切皆空,是彻底的唯心论。”显然,这极不利于客观、全面地分析、探讨、解决一系列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问题。
        李文的偏颇给人的启示:其一,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看,心悟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对学习的条件要求严格,适用范围较小,不可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其二,确存在极少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但只要结合实践,立足反思,可推陈出新,获得新意。教学经验之“立文”,不可因噎废食。其三,教学经验当“立文”,还是当“不立文”的争论,关键在于:文字能否精确的表达和精确的文字能否被正确解读。当务之急是提高阅读者的文字解析力和作者的文字精准度。那么,当立“何文”?如何正确解读“立文”?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四、教师当立“何文”

         教师当立明文、简文、实文、精文,以期提升自身教学思想的境界。
        “明文”:开门见山,深入浅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但凡不明之文,必哲思不深,框架不明,逻辑不清,而借造生字,用生词,硬套概念等来故弄玄虚。其结果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思想混乱。正如叔本华所言:“只有不清晰的思想,才会用晦涩难明的文字来表达。”读明文常给人酣畅淋漓,一路春风的轻快之感。
        “简文”: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删繁就简,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能,寥寥数语,令人心领神会。教师当删除这些“众所周知”的废话:“显而易见,毫无疑问,不难看出,不可否认,不但如此,恰恰相反,迄今为止——我认为,我个人认为,我们一贯认为——事实证明,事实已证明,如事实一再证明——必须指出,必须指出的是,必须再指出的是,特别需要再指出的是——基本上,表面上,事实上,也就是说,进一步说,更进一步说,再进一步说——我本人,我发现,我坚信,我指出,我必须指出,我有必要指出——从根本上说,从本质上说,从性质上说,从问题的实质性说,从问题的复杂性说,从问题的严重性说……”(《教师报》,2004年3月10日,第1213期)当然,倘为个别行文方便尚可,若长篇累牍,应剔除。
        “实文”:有一颗忧教之心,言必尤衷,实话实说,秉笔直抒,针砭时弊,仗义执言,铁肩担道义,从不阿谀奉承,弄虚作假,昧着良心说瞎话。其文风质朴,平易近人,诚恳中的,有理有据,秉持“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道理”的操守。(胡适)实文常引人共鸣,发人深省,给人切肤之感悟,心灵之晤对,相遇恨晚之感慨。
        “精文”:字斟句酌,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以至达炉火纯青之境,洋洋洒洒几千字,却道尽人生百态,尽现世俗千样。其特点:内容广,囊括某一教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即横向,宽,呈宝塔状;内容深,精辟入里,开创某一教学领域的先河,即纵向,深,显丁字形。精文常给人雷霆万钧的思想震撼,一读终身难忘,一学此生受益。

        五、如何解读“立文”

        解“立文”之道,本无定法。笔者仅从个人体验来谈。
        1、吃透文字。一是,要进得去。想进书门,须做到“四不”。一不只瞅书名或作者,一眼定取舍;二不凭主观偏见,只纳“顺眼”的书;三不只粗略一翻概要或目录,走马观花来选读书;四不只随机一瞥个别章节或语段,断章取义来定解书意。倘若一本富含教学思想精义之书,读者未完全亲近书中表层的“文字辞章”,必然无法获得书中的“精义”。正如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语》所言:“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二是,要进得深。入书门后,要进得深。在持久力上,要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最忌“或作或辍,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虽“读书百年”但“未见其所得”。(吴梦择)在价值考量上,要直指书中的精神世界,直面作者的思想奇峰,不过分迷恋书中辞章的修饰,不只为寻章摘句,记诵书中只言片语,要重“意”不重“形”,以“略其迹”而“取其意”,(郑板桥)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倾向,透过文字的“外壳”,直抵文字背后的“血肉”乃至“生命的颤动”。在思维挑战上,要知难而进,见疑而思,知险而上,克服浅尝辄止,畏苦怕难的心态。不仅要读透书中七八成的“平坦大道”,更须跋涉余下两三成深富作者“思想峰”、“灵感域”、“智慧火”的“险峰峻岭”。三是,要出得来。对所读之书,要“看透纸背”,(鲁迅)“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和心胸,检视书,反查自我,敢批判,会反思,能判明,善厘清,不受困于书中一言一语的辞章,不受限于书中一景一物的景象,不受制于书中一人一事的义理,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超脱书的“迷绕”,神清自明,以涵育自我个性,淬炼本体创造,葆育自身灵性,显发主体潜能。
        2、知行合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从教育经典中所读所思所感所悟,躬于践行,接受实践检验,以达成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的知行统一。
    [ 这个贴子最后由虞兮在2005-12-22 8:35:04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这样吧,李迪老师,请你把你的种种质疑(特指对我在论坛贴出的本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出来,这样比较痛快!希望你的“质疑”能够通过编辑部的三审!
          倘若能够通过三审,当然最好还是在《班主任之友》,我这次会向《班主任之友》的编辑部主任田恒平老师要求,全文照刊我的“文字”。
          恕我直言,你文章的“致命缺憾”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在编辑部审阅我质疑的文稿中也已然觉察出来了,在这点上,我敢断言,我更加敢于文责自负!
           至于,我学术研究的背景,“老万”和李迪两位同志是猜错了!我是一个“三不像”的研究者!欢迎“老万”同志也来“发文”商榷,这才是“真本色”!期待!!!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可爱!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十分感谢田恒平老师、李迪老师和读来读网等等老师在百忙之中参与讨论,特别是田老师的精彩点评!在这里,浅谈自己几点粗陋的想法。敬请大家批评与指正。
              第一,为什么我在讨论的过程中只有三个论坛贴?除去一个文章的帖子,余下的两个帖子,字数不多于300字。是我不参与讨论吗?不是的!倘若如此,我不会发“帖子”。原因何在?因为,“老万”老师的言论已然涉及我个人问题,并有人身攻击之嫌。(“您更像是在搞古文研究的吧,不过我不喜欢你啊,我想喜欢你的学生也不多,对了,你是不是哪个大学的教古文的老教授啊。您一天不好好端着您的茶杯,搞您的研究,花时间来和我们无名小辈斗嘴!祖国的下一代还等着您的研究成果啊!”)李迪老师已然发出“帮助初荷吵架去!”的论坛贴。此时,学术讨论不仅开始涉及“个人问题”,而且讨论已向“吵架”的方位偏移,我由此深切的体会到“学术讨论的本义”已然发生偏差。所以,我选择沉默!这正是,田老师第一点的要义所在!我很有同感!我敢以人格当保,我的三个论坛贴没有涉及“个人问题”,并无超越“学术讨论”的界限,即便文章中有激烈的言词批驳,那也是有理有据,更没有在行文中涉及李迪老师的“个人道德问题”。这一点论坛贴可以为证!
              第二,对于田老师过人的心胸和对晚辈的关怀,我深感敬佩!对于田老师对我文章和研究的肯定,我确实受之有愧!大学求学期间,深受导师的教诲(请原谅,我不能提及恩师的名讳,因为我始终认为我的研究底子粗陋浅薄,尚未达到在人前提起恩师的资格。)导师对我的期望是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达到甚至超过研究生的水平。以四年追七年。很遗憾,本科毕业时我只能质问自我的灵魂,有愧疚地给出这样的答卷:勉强达到!从大学毕业到一线学校“蹲点”,现在正好满两年,二十几岁的年纪,实在是难以当担和承受“陈老”、“前辈”之名(李迪老师是出于好意)。
              第三,对于田老师深厚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非常钦佩!应该说田老师不仅全面的把握了两篇文章的逻辑主线、主题内容、行文风格,相互关联等等,而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更具价值的命题——“难立文字”。对于“不立文字”和“当立文字”的讨论无疑引向深层。这个命题的价值闪光点之一就在于“难”字,即“难”在何处,为什么“难”,怎样制约“难”,“难”是否有突破口,如果有,突破口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探索。当然,这是我个人对这个命题的浅见,也有待于田老师进一步阐述一系列对这一命题的真知灼见,那时广大读者无疑可以聆听到更加美妙的思想之音。这里有一个问题向田老师说明,论坛一发十二期的目录,我从目录的页码中发现文章有较大的删改,加之我有订贵刊的杂志,本月五号就看到所刊之文(距今已有半月之久),仔细比对“原文”却有一定程度的修改,个别内容意思和小论点有变,当时我确实深深地知道田老师的“用意”,——以一种和风细雨的行文表达商榷之意。但我思考再三,还是发了原文的论坛商榷之贴,独立承担起自己行文风格“激烈”的风险。事实也如,田老师所料,这种行文风格激发起了李迪老师的情绪。我反思如下:一是,风格要坚持。风格是作者的第一生命,是作者思想的独立之音,是作者内心真实、率真的袒露。作者当坚守,用生命捍卫!二是,风格要反思。风格本质上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我们不当批评风格本身,更不应以某一种风格强加于作者,而应考量在行文风格承载下的观点、论据、事实、逻辑是否有理有据。但是风格有成熟与否之别。“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此,一个作者的风格应该不断地接受本我和他我的“反思”,以期在传达自我灵魂之音的同时,亲近读者,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立文和研究的价值初衷。在这一点上,感谢田老师和李迪老师对我的帮助。“每个年龄段都有以之相对应的哲学”。(歌德)我年轻学浅,不足之处众多,当努力改进、完善,但是我原意对我原本的一切“文字”承担一切的责任和风险,因为作为“当事人”,我责无旁贷。
              第四,李迪老师的爱教之情以及矢志不渝的事业之心,令人感佩。作为一位作者,不管所述“何类型的文章”(是论文、是随笔、是杂文等等),如果自己的一篇文章,从事实材料的把握,到行文的逻辑框架,乃至主论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并且读者提出了有力的批驳,正如田老师所言:“作者不仅破了论点,而且还立了自己的论点”,那么就要“反思”了。当然,这种“反思”对所有的作者都是一样的!学术讨论是允许辩驳的,也最欢迎辩驳。我真心邀请您在不涉及“个人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思考,大家一起交流与探索,共同进步。
              第五,我“最”同意李迪老师的一个观点。李迪老师说:“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光头学生女教师》,可是,多次投稿均不被采用,教育类杂志认为它不是论文;其他散文杂志又说叙事节奏、语言蛮好,就是故事情节不够曲折,让我再编一些情节进去,就发表。在我的内心深处,它还是教育随笔,不过是以轻快、活泼的语言写了出来,哪里能随便改写情节?我的文章就这样经常处在夹缝里!!!”(这三个感叹号是我所加的)我大概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自己专业的小文章,几篇小文被人大资料全文转载过,同十几家编辑部有过文字上的友好往来,但是“夹缝之感”的体会是比较深刻。和李迪老师深有同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个人原因,文章真是很肤浅的,鲁莽地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真没写过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其他的原因……05年,我在《班主任之友》杂志登了三篇小文,我很钟情于《班主任之友》,因为它十分尊重作者。
             这也许是我对关注此次讨论的所有热心的老师和朋友的“自白”。歌德说:“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我也很同意田老师的观点,李迪老师在讨论过程中有不少支持“不立文字”的好观点,应该梳理一下,进一步交流,会将命题引向更深层。我刚刚去收发室查询,样刊还没到。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原创]Re:原创:“立文字”与“不立文字”的商榷
                  学习了田老师在《全球教育展望》和《中国教育学刊》发表的几篇文文章,对田老师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学术作风非常敬佩!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外出任务,可能不能常来论坛,还请田老师和李迪老师原谅!
                 
                                  世滨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9
                • 经验274
                • 文章45
                • 注册2005-05-21

                   绿水清风老师,我承认口吻上确实是有失温和之处,但是我文章的原文,并未表达“瞧不起人”的言词。至于你上面引用我的一段话,请您去看看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的言论。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6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