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
    • 经验14
    • 文章1
    • 注册2006-01-03
    教育为什么在这里停顿
                             教育为什么在这里停顿

                   ———打工子弟学校个人调查报告及计划解决提案

                                    陈春龙
                  ( 台州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

        摘要: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公民的承诺,流动儿童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而突显出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资格以及师资等种种问题成为其存在与否的瓶颈。今天,当我们面对打工子弟们“我要上学不要流浪”的切切呼声时,一场关于合法与合理的争论必然地产生了……?而关注打工子弟的教育实际情况,我们应当将目光放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处在角落里的学校,关注那里的老师,关注那里的学生,用事实来说明问题。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往往关注于学校表面现象,争议于政府现行政策,没有深入的去调查和了解打工子弟学校内部的详细真实情况。如何真实反映问题,如何实际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学生
       文献标识码:A

       假若一个人要站出来说话,那么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是否有这个资格来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反言之,说出来的东西经不起事实的推敲,就会失去说话的意义。而所谓的“资格”是要取决于大量的事实调查和深入的了解情况的。世界上有很多可笑的事情往往不是由可笑的人来完成的;相反,他们表情严肃,一本正经。中国大陆,教育执政者和商人共同缔造了一种叫“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载体。但教育的主流意识,却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任其自我“创新”,自主搞生产。实在不行了就一关了之(简称取缔非法黑学校)。仿佛这些是工厂,而不是学校。因为世界上除了这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学校。这不得不作为一个悲哀,让我们去深深地思考。
       正如徐鲁平所说:“我们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担忧,实际上是我们对这些学校教育的担忧,是对这些孩子的未来担忧。不管他们来自哪个省,来自哪个地区,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如果不能获得很好的、正规的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人口的素质,所以他们的素质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1]

                               一、教师概况
        长期以来,笔者在临海德才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兼职任教。通过广泛地接触各类老师,各类学生,在谈话和交流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一些比较小的打工子弟学校(实际上就是绝大多数),教师大多是办学者的亲戚、同乡。这些教师大多都没有教育经验,半路出家,流动性也相当大。由于这些学校中存在着大量门外汉,教学质量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而要找到并留住较高的素质的人才就要提高教师工资,但提高工资就意味着要减少利润。对办学者来说,这是与虎谋皮。因为利润永远是投资的首要考虑,教师的好坏则无关紧要。以至于我们竟然可以看到,有的学校的电脑老师竟然只会开机关机,这是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对教师而言,打工子弟学校的显著特点是待遇低,负担重。在工资待遇方面,他们与一般的打工者没有什么不同:工作任务重、报酬不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相关调查表明,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平均每天有5到6节课,这相当于公办学校的教师的一倍。但工资却普遍低于1000元。与一般的打工者不同的只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是城市角落里的“普九”主力军。[2]
        目前评论界针对打工子弟学校主要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当然,各方面原因导致的教学质量差我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素质不高的说法,到底是主观臆测还是客观事实?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笔者调查临海一打工子弟学校情况如下:
        教师17名,普通高校本科3人(全部兼职),其他途径本科在读2人,专科6人(兼职1人),高中或同等学历4人,初中2人。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学历层次哪怕是在一般的公办学校当中也是很难达到的。就此我们可以判断学校师资力量很强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另一组数据如下:
        教师17人,师范专业6人(兼职2人,体育系2人,成人高校1人),其余均非师范专业。另有投资者亲戚4到5人参与学校管理以及日常运作,并教少量课程。
    教师17人,本地人5人(体育系3人,其余两人为职高、初中学历),浙江省内其他地方3人(全部兼职),其余教师为安徽、山东等地。
        国内学者对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有调查报告如下:
        接受调查的249名教师,包括10所学校的全部任课老师和3所学校部分教师。被访的248名教师(1人不详)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河南62人,河北46人,湖北19人,山东16人,黑龙江人15人,安徽14人,其他省市共有35人,北京当地41人。在249人中,138人毕业于与师范专业,占55%,104人毕业于非师范专业,其他7人不详。其中114人是中专学历,占46%,大专学历72人,占29%,高中42人,本科6人。还有9人参加自学考试,其他6人不详。
        由于打工子弟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小学生,初中生不多,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是达到要求的。而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才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最大问题,并非外界舆论所说的教师素质低下。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待遇问题了。
        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打工子第学校之间存在着教师互相流动的事情。学校的解体、重组以及待遇差别问题通常会导致教师流动。笔者所兼职的临海德才学校中很多同事是原来旁边的新东方学校的教师,因为800多元和900多元的月工资竞争,集体跳槽到德才学校。有汪姓同事,以前在嘉兴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任教,先后转过几家学校。教师缺乏稳定心态的危害其实远比行外人所想象的要大。事实上,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1997年Persi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抵抗能力并不比学生强。学校咨询者认为,学生并非仅仅在有压抑时才向教师咨询,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比学生更需要心理咨询。[3] 笔者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需要一个比较平和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以台州中学(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为例,一般教师一天只有两节课,工资待遇都非常高。而一般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却要上午到下午不停穿梭于各个课堂之间,很少有空闲时间。对工资和待遇有也很多想法,不容易安心教学。他们更关心的是哪里有工资更高的工作。根据Huberman、Grounauer和Marti的研究,放弃教学(并非必须放弃)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1)积极的动机——并非因出教学问题而放弃(如,需要改善家庭状况);(2)制度原因(工作状况,如长期的变换、困难的计划、本学科外的任务、难以承受的学校管理);(3)疲惫、惯例和挫折。[4] 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一部分人本身并不热爱教育事业,对他们而言只是迫于生计的一个暂时的选择;或者是作为门外汉的角色出现,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教学煎熬(对他们而言这就是煎熬)。而相当部分爱上教育事业并且表现出色的教师,仍要因为积极的动机而放弃教学,还有疲惫。继续对他们就意味着绝望,教育执政者没有给他们平等的机会,将他们拒之门外了。中国教育的“第22条军规”规定:打工子弟学校不是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师!

                                    二、学生概况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黑板上写下的题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中国的每一个打工子弟学校都能有幸得到这样的“题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没有得到“题词”的学校的孩子,不能让他们在起跑时就输了。
        对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处于底层的一般打工人员来说,孩子的上学是最头痛的问题。在中国的城市,这些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上打工子弟学校。而另一条出路,上公办学校已经被“户口”和“处于底层的一般打工人员”给堵死了。可是他们在打工子弟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可怕的(笔者难以想象,这些祖国的花朵们所要面对的将来是什么,父辈的不平等还将在他们身上延续下去吗)。有些学者不承认也好,有些专家要掩饰也好。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当承认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性。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是有别于公办学校的学生的,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能逾越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可以鱼跃龙门。进入打工子弟学校之后,这些学生要面对的除了学校软硬件的问题之外。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长期随父母在外漂泊,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且比较有个性,像野马一样难以驯服。成绩要提高本来就很难,同时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解决问题(包括教学技术和学生心理的辅导)。即使是那些很淘气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灵上刻下的痛苦的痕迹也是很深的,这就是他们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5]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基础差,但是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人,深知这样的学习条件已经来之不易,学习是非常刻苦的。笔者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学生几乎自学整章内容,做单元试卷时客观题几近全对。这是可以和重点学校经过严格解题训练的学生相媲美的水平。令人看到了希望!
        两极分化、失衡严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处在这样两个极端当中。学习刻苦的学生和根本不想学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刻苦的学生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却相信学习好就会一切都好。这种观念是支撑着他们的所有的力量源泉。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长年的随父母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变的野性难驯,自己也管不住自己,学校的学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极度不适应的,是迫于无奈的事情。当然也有学生认识到,在打工子弟学校他们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是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走人的地方。他们明白中考高考于他们无缘,所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学校混日子。这种情况在一般公办学校也会出现,但在这里却升到了顶端的位置。成为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而极端中的低端学生到毕业的那一刻也不会学到任何东西。与其说他们是来读书的,倒不如说他们是来坐凳子看戏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据观察学习刻苦的学生占不到学生总数的10%。
        野性难驯与面临教学暴力。打工者走南闯北,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漂泊。比起同龄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阅历丰富。换句话说叫见过世面了。所以他们很多情况下容易表现出“野孩子”的特征来,如校内打架、上课走动吵闹、甚至出现校内偷盗自行车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就曾遇到有学生开口向老师借烟的事例。而集体性的上课纪律差是所有问题当中最突出的。有一初二女生在随笔中写道:我感觉不到自己和同学的友谊,我的同学都是人渣。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上课。我真的很想好好学习,却没有办法听清楚老师在说些什么。
    实话说,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并不像公办学校的学生那样非常“听话”。
        而对此老师们所采取的又是两个极端的做法。听之任之,学生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管自己上自己的课,就当下面什么人也没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则采取了暴力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无理取闹,这样学生就相对收敛了。循环往复,学校和教学除了暴力就无法管理学生。对学生也好,对教师也好,这都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经典笑话。学生觉得老师暴力无情,品行有问题;教师认为学生不学好,出去也是社会败类。
        极度的不自信及其他心理问题。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强烈反差感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往往伴随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等消极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的重要诱因。[6] 皮肤黝黑,身材瘦小,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是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普遍特征。整个社会对于打工者以及他们子女的歧视眼光,让这些天真的孩子过早的明白了什么叫“低人一等”。现实是残酷的,永远不受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支配。他们只是孩子,是的,但是他们也知道什么叫被人看不起。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表现,往往有极度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两个走向,这符合我们对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而这种自尊也是由不自信引起的,造成的是发奋图强的积极的动机,却容易出现整个人的心理的畸形发展。单纯的不自信者,不相信自己,没有勇气和信心,使得整个人生都处于阴影之中。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林芝、翁艳燕,共发放问卷474份,民工子女188份,本地学生286份。根据问卷中的效度两表选择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91.6%,其中民工子女161人,本地学生273人。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量量表(MHT),调查结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劣与本地学生,他们的各因子均分普遍高于本地学生。民工子女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本地学生。
       心灵受到压抑,对于孩子们来讲,将会面临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宣泄?从社会资料可以得知,普遍情况上,民工子弟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有的心理抑郁,回避用正常的交流途径与他人沟通,甚至家长,导致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转向类似的同龄人寻找发泄的途径,一旦交友不当,则会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扰乱。显然,这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升到社会问题来讲,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笔者选取初中、小学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简单问卷调查。试图以学生的角度来总结和看待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问卷如下: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问答表

                                                ——制作人:陈春龙


    一、客观题
    1.你觉得你的老师上课怎么样?(   )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糟糕
    2.在学校,你觉得愉快吗?(   )
    A愉快          B还可以       C不太好       D很差
    3.和其他本地学校的孩子相比,你觉得你和他们有区别吗?(   )
    A没有          B有点         C感觉不一样   D有本质区别
    4.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打学生的行为吗?(   )
      A很多老师都打  B有几个老师   C只有个别老师 D没有
    5.你喜欢读书吗?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D很厌恶


    二、主观题

    1.      你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你觉得你的梦想可以实现吗?



    2. 平时课余或周末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结果分析:
        初中24个人(以下简称A班),小学45个人(以下简称B班)。
        客观题1,A班0人选非常好,6人选好,5人选一般,13人选糟糕。B班32人选非常好,13人选好,0人选一般,0人选糟糕。
        很显然,初中学生对学校师资是不满意的。而小学生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师的惧怕心理,尤其笔者是作为教师去进行问卷调查的。
        客观题2,A班3人选愉快,12人选还可以,7人选不太好,2人选很差。B班30人选愉快,13人选还可以,0人选不太好,1人选很差。
        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总体还是满意的。
        客观题3,A班0人选没有,5人选有点,11选感觉不一样,8人选本质区别。B班6人选没有,9人选有点,28人选感觉不一样,2人选本质区别。
         学生基本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作为“打工子弟”在这个城市中的特殊身份,和心理压力。
        客观题4,A班4人选很多老师都打,13人选有几个老师,7人选只有个别老师,0人选没有。B班19人选很多老师都打,20人选有几个老师,5人选只有个别老师,1人选没有。
        可见,教学过程中暴力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客观题5,A班12人选喜欢,4人选还好,2人选不喜欢,6人选很厌恶。B班33人选喜欢,0人选还好,7人选不喜欢,5人选很厌恶。
        学生大致还是有好好学的愿望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厌学情绪的存在也是事实。
        主观题1,A班有21人认为毕业去打工,3人写其他。B班答案教多,五花八门,出现率较高的是当大老板。
        主观题2,A班10人网吧,4人溜冰,4人瞎逛,3人帮父母做家务,3人其他。B班19人上大街玩,13人帮父母做家务,网吧7人,6人其他。
        主观题反映了当前学生对面对社会心态的不良心态,和沉迷网吧等问题相当严重。

                                     三、解决提案
        据统计,2004年,中国已经有一亿多农民工进入城镇,有10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弟。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农民工和他们子女的数量在继续增长。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已经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是建设一个公平、和谐的城市社会的重要环节。
        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如何才能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李明华提出三个发展思路。
        一、      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对学区内学生一视同仁
        二、      城镇公共社会有责任资助民工子弟学校
        三、      民工子弟学校有希望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许学校[7]
        笔者分析,这个三个思路,就目前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让公立学校对学生一视同仁几乎等同于讲一千零一夜故事。对本地学生尚且不可能一视同仁,何况外地打工子弟乎?等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我们再去讨论这个问题。而我国义务教育的不纯粹性,告诉我们如何发展和规范打工子弟学校才是当前最实际的事情。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有义务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必然性。[8] 打工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经济不富裕时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将在接下去的一段时期内长期(至少在可以预见的10到20年之内)存在并发展。义务教育不因户籍制度而大打折扣的美好愿望,显然涉及到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需要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当前,我们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取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接受不平等的现实,并且这种不平等还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城乡子弟的文化素质差距日益扩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力量缩小这种差距,是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不得不背负起的责任!
        教师培训与待遇提高。地方教育当局应当正视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理性,有针对性的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切实可行的有别于公办学校教师培训的职业培训(广泛开展教育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认识并合理应对打工子弟教育的特殊性的能力。采用政府适当补贴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奖励优秀有贡献教师等办法,在有限范围内提高教师待遇。明确认识教师作为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的重要性。笔者以为,从现实角度考虑,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是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水平和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完全可以承受的。需要的只是上级行政部门将相关的政策制定,交由下级相关部门来执行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即可。
        扶持学校的正规化发展。政府需要扶持打工子弟规范办学,通过一定条件下的资源共享等方式完善,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实力。例如,与公办学校结对子,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剩余资源。同样,只要相关职能部门能认清解决打工子弟教育问题的意义所在,事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使关注民工子弟教育问题落到实处,而不是一边媒体在看似很起劲的瞎忙活,一边在大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对于一批具备发展潜力(可以从师资、办学思路、硬件等方面考虑)的学校,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并加以扶持,快速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打工子弟学校质量整体的提高。并建议在一些较有实力的学校中,试点实行打工子弟学校公办化的发展思路。
        在实践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近日,北京朝阳区教委主任谢莹对外宣布,从现在起,朝阳区将对审批后的打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校管理体系,让其在校舍、教学设备、教学科研等方面获得与公办校同等的资助,并从明年起启动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制度。
        朝阳区的做法与笔者的思路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在此,笔者希望这不是政治作秀而是切实有效的政策。而对于大多数,显然各方面(特别是经济实力和认识程度)都无法与北京相比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和进一步的重视打工子弟教育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打工子弟学校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各级政府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制度层面和执法实践层面步步退却,迟迟不能有所作为。这毫无疑问是令我们心寒的。提高认识,不但是政府职能部门,也包括全社会,都要重视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切实制定合理的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积累经验。不要让极度不公平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参考文献
    [1]《给漂泊的孩子一张书桌 广州外来子弟教育报告》   作者:由珊珊,马凌  来源:新快报
    [2]《城市角落里的“普九”主力军——北京13所打工子弟学校师资情况报告》   作者:任永杰  来源:中国改革.农村版 , 03年 08期
    [3]《教师新概念》第二章   作者:[美] 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王建平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教师新概念》第一章   作者:[美] 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王建平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作者:魏书生    沈阳出版社
    [6]《矫正学生自卑心理初探》  作者:张忠义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 00年 05期
    [7]《从美国经验看我国解决农民工子弟就学问题的思路》  作者:李明华  来源:教学与管理, 05年1月
    [8]《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  作者:冯玲  来源:城市问题  总第112期   03年第2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