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6
    • 经验3390
    • 文章116
    • 注册2010-10-20
    打开一名学生的强者心结

      作为一名班主任,总会接触很多性格各异的学生,也会遇到不少让你始料未及的情况。在我的班级里就有一学生,不仅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而且还特别懂事,出身农村的他从不跟班里的其他同学攀比,我对他一直给予厚望,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孩子。可是在前不久他却突然发短信告诉我他想退学,我特别诧异,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突然要退学呢?
         第二天我找到他,询问他想退学的原因,他说了如下的一番话:“我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学习特别轻松,即使是边玩边学,每次考试也都能在年级占前三名。升入高中后,我有了很高远的目标,那就是确保每次考试都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争取以后能考上一所一流大学,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算是对为我辛勤付出的父母的一个交代。为了这个目标,我几乎牺牲了我的全部娱乐时间,全力以赴地学习,但是,现在在班级里都不能进入前三名,离年级前三名更是相差甚远。于是我想上学或许不是一条适合我发展的道路,我的原则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我宁可选择放弃,去寻找其他出路……”。
         我明白了他的想法,小学和初中的他都是在下面乡镇度过的,那里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成绩水平整体不高,而一向作为佼佼者的他自然是老师的宠儿和同学羡慕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中,他也逐渐习惯了自己是最棒的,一句话,被惯坏了。现在他来到了这所省示范高中,虽然也知道这里强者如林,但是一下子还是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原来那种被众人目光簇拥的感觉没有了,一下子变成了一名籍籍无名的学生,刚入高中时的那种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也好像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心态的严重失衡使得他万念俱灰,于是便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看着他的眼睛,把我对他想法的推测讲给他听,他惊奇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我故作没看见,继续对他说:“你有这种想法,别人可能也有,你想想,能考进我们一中的,哪一个不是他们原来学校的佼佼者?但是现在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考进前三名吗?当然,有的学生能进入前三名,那是因为他们能认清自己的处境而且更加努力了,所以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强,你现在没有进入年级前三名,不是说明你没有努力,而是说明与他们相比,你的努力还不够!记住,强者不是宠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我继续对他说:“你在学习上很聪明很有天分,这是你的长处,坚持下去你一定会考一所很不错的大学。但如果现在辍学的话,也只能外出打工,而现在的你,与社会上的那些外出打工青年比,无论在社会阅历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劣势,你凭什么认为你能做到最好呢?再说你如何向你的父母交代?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么?你难道不知道你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吗?”
         他低着头,沉默了一会,然后对我说:“老师,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这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
         我看着他苦恼的样子,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着对他说:“你这种想做到最好的想法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我不希望它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好吧,咱们现在不妨做个假设:假如你现在已经在年级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在咱们学校,你可以说是最好的,但是,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学校呢,你也能保证你是最好的吗?也就是说,强弱是相对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做一名强者这种信念,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应该是实现我们梦想的负累。或许我们可以在行动上更加努力,但是在心理上我希望你能洒脱一点,淡定一点,别把名次看得太重,退一步看待这个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直到这时,他紧锁的眉头才渐渐舒展开来,他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谢谢!那我看书去了。”看着他的样子,我好像又重新见到了那个满怀雄心壮志的孩子,我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现在的高中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决定去做一件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很少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且他们现在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摆着一副所谓严师的脸孔,训斥他们“你这样是错的,那样是对的,你必须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否则我将如何如何处理你”。这种方式对极少数学生可能有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觉得要用心跟孩子交流,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我们是在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从朋友的角度和他一起分析“我们这样做会怎样,那样做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既顾及他人的感受,又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样方式一般都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道理非常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都明白,可是,随着教龄的增长,初为人师的满腔热情和民主意识还能保留几分?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在对等的位置上与自己的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无欲则刚,此后安安静静做自己,安安静静做教育,学会享受生活,享受教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