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19
    • 经验21402
    • 文章763
    • 注册2008-04-29
    读《坚守讲台》有感
    [ALIGN=center][B]读书杂感[/B][B][/B][/ALIGN][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B]——读《坚守讲台》有感[/B][B][/B][/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商友敬老师的教育随笔《坚守讲台》读来让人感到亲切,没有压抑感。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商老师勤勉的身影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七十多岁的老人(写书之时,尚未过七十),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文笔之简洁让我叹为观止。[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正如商老师在序言中所说“读了书之后能想,想了之后能讲,讲了之后能写,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这是幸福”。所以我经常为有书可读而感到快乐,因为有书可读生活变得更加有滋味。尽管读了之后便烟消云散,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没有像商老师这样能与更多的人交流,但我一直在享受着读书的幸福。有时我想,除了读书我还有什么事可做?打麻将,觉得不经济;与人闲聊,自己又没有酒量;出门旅游,口袋里没钱。所以,我的空闲时间大多在书籍的陪伴中度过。[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读书为谁?好像不是问题,但确实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商老师在《读书为己》中说“不论古今中外,一切大师哲人,都把读书治学首先看作是自我修养之事,看作是为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满足自己甚至是愉悦自我的事。只有在自己的修养提高了之后,行有余力,才能去提高、充实、满足和愉悦别人,那才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至于专为服侍别人、满足别人、愉悦别人,乃至哄骗、愚弄、取媚别人而从事学习,就不是‘君子之道’。而是‘小人之道’甚至是‘妾妇之道,了”。
         实际上不仅读书问题,就是生活也有一个“为谁而活”的问题。自我意识丧失,是当前众多现代人共同的症状。曾有一位研究生,生前被无数人看好,而且也在业内小有名气,但他选择了自杀。从他的遗书中发现,他上高中时目标是考上大学,上大学时,目标是考取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进博士后流动站,这时他不知自己下一步该朝何方去努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他选择了放弃生命。为谁读书虽然没有这么悲壮,但每个人也要面临“读还是不读”或“读什么和如何读”的考验。现在各行各业都好像非常重视读书问题,最好的诠释就是各种“指定书目”的流行。官员思想改造有必读书目、教师继续教育有指定教材、就连学生[B]课外[/B]阅读也有行政部门的必读书目!如此背景之下,选择“读或者不读”,“读什么和如何读”,其实是不用你选择的。
         很感慨商老师在《陪老人读书》一文中所述的读书情结。“人到老年,七八十岁了,精神生活比较枯寂,总希望同别人谈谈,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他们到这里(老年大学)来读书,来交友,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他们也有所追求,追求什么呢?追求曾经向往而无缘得到的精神文化,有的老人说:‘我原来也是语文老师,但那种教书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试,全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现在退休了自由了,好好地读点书吧’。”是啊当我们等退休了自由了,才可以自由的选择读书时,这算是怎样的幸福?!
         “我要说的是,只要我们抱着一个真诚的态度来诉说内心经历的一切,不管是确凿无误的事实,还是经过记忆‘过滤’的印象,都可以坦率地写下来,即使有准确的地方,也可以三头六彼此来纠正,最后,真相必能水落石出”。这是商老师读了周国平《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后留下的体会。而这也正是我读完《坚守讲台》后得到的主要启示之一。
    做最好的自己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5797
      • 经验132171
      • 文章5520
      • 注册2006-10-28
      这么好的文章,不顶一下,我自己心里都不***。
      做了《班主任工作新视角》《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等31部教育教学书籍,倡导自主教育管理实验,渴望和更多老师、学校交流自主教育话题,大家可实名加自主教育管理群号178772355。手机13874236639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我要说的是,只要我们抱着一个真诚的态度来诉说内心经历的一切,不管是确凿无误的事实,还是经过记忆‘过滤’的印象,都可以坦率地写下来,即使有准确的地方,也可以三头六彼此来纠正,最后,真相必能水落石出”。喜欢这句,也用来勉励自己吧!谢谢您的精彩奉献!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9
          • 经验24132
          • 文章620
          • 注册2008-06-11
          怀念商老!~~真正的大家风范
          [SIZE=4][LIGHT]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LIGHT][/SIZE]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19
            • 经验21402
            • 文章763
            • 注册2008-04-29
            [QUOTE][B]下面引用由[U]郑学志[/U]发表的内容:[/B]

            这么好的文章,不顶一下,我自己心里都不***。[/QUOTE]
            感谢支持!
            做最好的自己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19
              • 经验21402
              • 文章763
              • 注册2008-04-29
              [ALIGN=center][B]我的教育信条[/B][B][/B][/ALIGN][ALIGN=center][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B]——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B][B][/B][/FACE][/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SIZE=3]      教育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应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因为忙着提高学生的成绩却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便无从谈起,总是被一些教育专家所引导,读过了好多书籍后才发现,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往往哲学家比教育家深刻。杜威,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个世纪他曾游历中国,而且由于他的学生胡适的推广,杜威的思想在中国被广泛传播。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却远远大于好多纯教育家,从而也被人们公认为一代教育大家。今天阅读杜威,仍然被他的理论所震憾。[/SIZE][SIZE=3] [/SIZE][SIZE=3][B]  [/B][/SIZE]
              [SIZE=3][B]    “第一条   什么是教育[/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我相信——[/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种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开来。[/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引起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儿童的天性。”[/B][/SIZE][SIZE=3] [/SIZE][SIZE=3]  [/SIZE]
              [SIZE=3]    只有外在的教育与内在的需求相联系,教育才能产生正效应;否则,则是负效应。当前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社会提倡减负,而又越减负担越重,归根到底是学生内心活动与外在的教育行为发生矛盾,学校所提供的不是学生需求的,学生需求的不是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感,减负不应只在时间上作文章,而更应该在内容上下*****夫,减掉那些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对学生身心没有用的,同时,还应增加那些渴求的、对学生成长必需的内容。所以我认为,盲目的提减负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并未发觉太苦,是因为需求和兴趣使之然也。[/SIZE][SIZE=3]   [/SIZE]
              [SIZE=3]    从哲学上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动物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个体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学校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记得著名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的机构班级里都应该具备。作为学校就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而不是隔离“圈养”。[/SIZE][SIZE=3] [/SIZE][SIZE=3][B]   [/B][/SIZE]
              [SIZE=3][B]    “第二条 什么是学校[/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我相信——[/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B][/SIZE][SIZE=3][B]   ……[/B][/SIZE][SIZE=3][B]   因此,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B][/SIZE][SIZE=3][B]   [/B][/SIZE]
              [SIZE=3][B]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B][/SIZE][SIZE=3][B]   这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因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在其中获得教养和道德的训练。加深和扩展他的关于与家庭生活联系的价值的观念,是学校的任务。”[/B][/SIZE][SIZE=3]   [/SIZE]
              [SIZE=3]    听一听杜威振聋发聩的声音吧“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等你走上社会后如何如何,今天的学习为明天打基础,还后什么“辛苦三年,幸福一生”等的说法。好像学校与社会是两码事,明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才开始生活一样。实际上人生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童年,我们剥夺了学生幸福的童年,学生失去了感知幸福的机会,就算今后遇到幸福也不会慢慢去体会,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曾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因为我十八岁,所以我老了……”,语调之悲凉非故意做作,是的,对于他来说,现在的生活更像炼狱。每天挣扎着来学校听自己听不懂的课文,接受许多老师的拷问,很少与人交流,孤独地坐在教室,没有生机、没有快乐、没有归属,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SIZE][SIZE=3]   [/SIZE]
              [SIZE=3]    我们的教育为虚幻明天准备,而恰恰忽视了精彩纷呈的现实的今天。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括弧,左面是出生,右面是死亡。生活就是去填空。“活在当下”一句禅语,却道出的是教育的真谛。[/SIZE]
               
              [ 此贴最后由行走在风中在2008-10-21 15:25:21编辑过 ]
              做最好的自己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4
                • 积分4987
                • 经验44056
                • 文章4989
                • 注册2008-05-25
                读书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
                快乐女人,精彩人生.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6
                  • 积分7160
                  • 经验78033
                  • 文章7084
                  • 注册2008-03-25
                  “读了书之后能想,想了之后能讲,讲了之后能写,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这是幸福”。

                  真是一种境界!



                  幸福来自淡泊的心境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19
                    • 经验21402
                    • 文章763
                    • 注册2008-04-29
                    继续学习!
                    做最好的自己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28
                      • 经验16854
                      • 文章615
                      • 注册2008-07-15
                      想起两句古训: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呵呵,读书去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19
                        • 经验21402
                        • 文章763
                        • 注册2008-04-29
                        [ALIGN=center][B]让习惯得到反思[/B][B][/B][/ALIGN][ALIGN=center][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B]读洛克《教育漫话》[/B][B][/B][/FACE][/ALIGN][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SIZE=3]    阅读洛克的著作像是与一位长者在促膝交谈,娓娓道来,平易近人。没有深奥晦涩的理论,也没有看似完备的无懈可击的体系架构。不必担心读不懂而自惭形秽,也不必害怕条条框框的约束而理解偏差。[/SIZE]
                        [SIZE=3]    一杯茶或一杯酒,小酌之余,或坐或卧,拿起书,随便翻翻,偶有感触便细细品味:[/SIZE]
                        [SIZE=3]    “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和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经;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经也无法取得进展。[/SIZE]
                        [SIZE=3]    ……[/SIZE]
                        [SIZE=3]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我们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觉察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深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只要最初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了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追求幸福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快乐、奉献、满足、地位、金钱、权力、亲情、爱情、友情等等都是人幸福的泉源,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康健的躯体和良好的心态。把身体健康比作“[FACE=Times New Roman]1[/FACE]”,把其他这些比作“[FACE=Times New Roman]0[/FACE]”,有了“[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后面的“[FACE=Times New Roman]0[/FACE]”才有意义,多一个“[FACE=Times New Roman]0[/FACE]”价值倍增,如果舍弃“[FACE=Times New Roman]1[/FACE]”,则后面的“[FACE=Times New Roman]0[/FACE]”再多也只是“[FACE=Times New Roman]0[/FACE]”而已。幸福的要义在于身心健康。[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保暖问题:)从前有个雅典人看到锡西厄(古代欧洲东南部以黑海北岸为中心的一个地区)的哲学家,在风天雪地中赤身露体,感到奇怪,锡西厄的哲学家的答复令人深思。他说:“冬天的天气冷得刺骨,你的脸怎么受的了呢?”那个雅典人说:“我的脸已经习惯了。”[/FACE]
                        [SIZE=3]     “那你就把我的身体当作脸部好了,”锡西厄人这样回答。”从这里我读到了习惯的力量。因为习惯,我们熟视无睹,因为习惯我们放弃了质疑。在教育中有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但真的值得我们去反思。学生为什么必须首先向教师问好,而不是教师首先向学生问好?学生的服装和发型为什么一定要整齐划一?[/SIZE]
                        [SIZE=3]       ……[/SIZE]
                        [SIZE=3]      我们经常由习惯而为,并不考虑其原因,也许对我的这些问题有人会做出无懈可击的回答,但是我并不要答案,我只是想说,由于习惯使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当我们达到“让习惯得到反思、让熟悉变得陌生、让经验获得价值、让问题得以关注、让心动促进行动”(某一培训机构的期望值)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进入“改革的快车道”![/SIZE]
                        [SIZE=3]      “(33、)正如身体的强壮在于能够吃苦耐劳,精神的强壮同样在于能够吃苦耐劳。一切德性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SIZE]
                        [SIZE=3]       (54、奖励:)我承认,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理性动物的唯一行为动机:它们是一切人类因此而去工作、由之而受指引的激动物和约束物。因此也应当运用于儿童。我一直劝告做父母的和做导师的要永远牢记这一点,即应当把儿童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SIZE]
                        [SIZE=3]      我不想给洛克贴上什么什么主义的标签,洛克就是洛克本身。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他,但至少我认为,在理性问题上,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人之为人,确实就在于理性。“应当把儿童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明确的。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来对待,他们和我们一样具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应该有自己成长方向的选择,而且因为独特的选择才显得与从不同,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成长不应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更何况教师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富有生机的个体![/SIZE]
                        [SIZE=3]     从哲学上看,每个人都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都是一个未完成的生命过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成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而只是任由我们填充的容器和随意涂抹的画布。[/SIZE]
                        [SIZE=3]     “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应从某种所谓的“真理”和教条出发,而是把学生看作情欲健全的活生生的人,以心理学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在人格完全平等的层面来交流和沟通,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 [/SIZE]
                        做最好的自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