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6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积分3319
    • 经验66925
    • 文章3242
    • 注册2008-11-27
    [P][P][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16pt]蓦然回首,彩霞满天(2012第4期)[/FACE][/SIZE][/ALIGN][/P][P][/P][P][/P][P][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3]吴樱花[/FACE][/SIZE][/ALIGN][/P][P][/P][P][/P][P][FACE=宋体][SIZE=3]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在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杜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蛰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990[/SIZE][FACE=宋体]年8[/FACE]月,19岁的我大专毕业。踌躇满志的我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创:作为优秀学生干部,县短跑记录保持者,不仅没能如愿留在苏南工作,而且连县城都没能进。听说上级有规定,我们这届大学生分配全部是一刀切:下乡锻炼。[/FACE][/P][P][FACE=宋体][SIZE=3]我被分配到县里最偏僻的一所完中工作,负责教初三和高三共四个毕业班的体育。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几排平房,校舍破旧,校园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到雨天,校内校外一片泥泞。学校只有一片空地做操场,隐约有学生跑过步的痕迹就算是跑道了,跑道之外都是杂草丛生。如果仅仅是物质条件的简陋,那自然算不上是最糟糕的。学校没有人在乎我的体育课是否按规范上,因为在我之前,这里几乎就没有过科班出身的体育老师。所以,在更多人眼里,体育课就是把学生放出教室去玩玩,不管什么人都能带体育课。更何况,体育也不算成绩,不参加考试,不影响评比。所以,体育课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基本没有分量。[/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那是一段让我轻松得忘乎所以而又郁闷得不知所措的时光。轻松让我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追求,似乎浑浑噩噩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繁华;但是夜深人静时,那个郁闷的我经常追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混”下去了吗?我是不是就要在这个不被人重视的工作中消磨掉自己的一辈子?难道我的生命就不可能出现任何转机了?难道陪伴着我后辈子的注定就是这份荒凉和简陋?[/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轻松和郁闷的交织中,一年的时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一年之后,母校寄来信函,希望我报考体育本科函授。我想,在这里教体育,我专科水平已经绰绰有余了,还要去读体育本科干嘛!但是,放眼四顾,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在考本科函授,争取深造的机会,也就是在争取改变生活现状的机会。于是,不甘心就这样被磨没的我似乎找到了些生命寄托,但立足于现实,体育专业显然已经不再是我的首选,如果自己想要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更宽,我必须超越之前所学的专业。经过再三权衡利弊,我决定报考教育管理专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对新领域的兴趣,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挑战自己的决心,使我在备考阶段废寝忘食。年轻就是资本,1992[/FACE]年8月,我成功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班。当时的我怎么也无法预料,这一次的专业改变,为我一辈子的教育教学方向奠定了基础。[/SIZE][/P][P][FACE=宋体][SIZE=3]闲暇中,是在家长里短、打牌逛街中虚耗,还是在读书写作、钻研思考间充实,极力想改变现状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初作出选择的时候并没有预期未来会怎样,只是想通过平时厚实的积累,在机遇到来时,能多一些抓住它的把握。三年的时间,在不经意间飞逝,1995[/FACE]年我顺利完成函授学业,拿到了本科文凭。也就是那年暑假,恰逢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老师紧缺,学校领导到处张罗找代课教师。于是我主动请缨,要求改教语文。[/SIZE][/P][P][FACE=宋体][SIZE=3]可想而知,一名体育老师改教语文面临着怎样的窘境,主动听专业语文老师的课,反复诵读钻研教材,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课后不停询问学生听课的感受,认真分析每一次作业和测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上课的节奏,科学地处理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一年以后,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名列前茅。我更没有想到,我竟然就这样以专业语文老师的身份被调到了县城的一所学校,还兼任了班主任,一块新的天地又在我的眼前展开。[/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刚做班主任时,年轻气盛,再加上整个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又辅佐以“严是爱,松是害”的古训,我也曾经将“严”狭隘地理解为“揍”,因为各种原因体罚过学生。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理解自己的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接受自己以爱的名义进行的这种惩罚,也固执地认为体罚学生一定强过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的熟视无睹。但是,后来亲见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拿着刀冲进学校找原任班主任“算账”的事件,这给一向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我当头棒喝。我想,如果我让学生只有服从,而不能从心灵深处赢得他们的信服,那么,前面这位遭遇学生“报仇”的班主任就是我的前车之鉴啊。现实让我不得不反思,教育是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一条途径?如果真如俗话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我所奉行的是不是最科学的,路径最短的?我是不是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能够如此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体罚学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开始经常光顾学校阅览室、图书馆,从专业报纸杂志中汲取教育教学的最新资讯,向更多的名家名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慢慢地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听”,而是心与心的走近。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自己拙嫩的文字记录班级琐事和自己的思考,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甚至特别喜欢用文字和学生沟通,以解决学生遇到的种种个人问题。我还喜欢去家访,去郊区村子里家访时,我总是带着一群孩子,不,应该是一群孩子带着我。他们一路向我介绍村子里的种种趣事,告诉我他们会做哪些农活。孩子们没有面对老师要来家访时的防备和恐惧,我也没有要去学生家家访时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一路陪伴的是孩子们回家的轻松笑语和我走回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轻松惬意。到了目的地,家长们都很热情、淳朴,争相邀请我在他们家吃饭,虽然都是农家的粗茶淡饭,但那种亲切和真诚是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的。我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是分数的较量?是思想的点燃?是心灵的唤醒?还是人生方向的拨正?[/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如今回想起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些在我初当班主任时给予了我巨大能量和动力的那些农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爱上了班主任这项工作,并且在这条艰辛而幸福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地越走越远。[/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那个学校,我带了两轮学生,做了六年班主任。虽然我不是中文专业的语文老师,但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总能名列前茅,这不得不归功于我是班主任的原因。为了对得起这些孩子,也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我的寒暑假基本都是在学习和培训中度过。我参加中文本科函授考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刻苦复习的过程让我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我是县里第一批报名参加普通话培训的老师,为了纠正自己的读音,我经常向测试员请教,反复练习;我读于漪、读李镇西、读魏书生,在走近这些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拓宽拓广自己的教育舞台;我积极主动要求上公开课,不断地磨炼自己,把自己毫无掩饰地亮相在专家和同仁面前,我不放过任何让自己补充营养的机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现在想来,那六年是我蛰伏修炼也是我快速成长的六年,六年的时间让我由一名语文新手成长为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班主任。也是在这段时间,我的论文随笔频频获奖和发表,我如愿评上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荣誉鲜花向我涌来,而这满天的彩霞都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失重[/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002[/SIZE][FACE=宋体]年8[/FACE]月,因种种原因,我应聘到了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工作。刚进新学校,我就遇到了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老师,他正在玉峰实验学校倡导新教育实验。朱市长说,一名教师如果坚持每天写1000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坚持十年一定成功。如果不成功,他愿意以一赔十。聆听了朱市长的报告,我对朱市长的“成功保险”很感兴趣。这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我认为坚持写教育随笔确实能促进教师思考,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即使不成功,对己也是有益无害的。[/FACE][/P][P][FACE=宋体][SIZE=3]初到一个新环境的兴奋和热情,让我开始认真地写随笔,每天每周按学校规定完成随笔任务。在观察记录的同时,我还把随笔发到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写随笔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发现我的随笔里经常出现一个男孩的名字。于是,不少网友也建议我,把这个孩子的故事专门记录出来,这就是后来我随笔的第三方面内容:档案跟踪记录。很快,这个档案跟踪记录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这个孩子还会发生哪些事,他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宋小迪,就是我随笔中的男主角。这个被同学称为“天地间第一恶人”的男生,为了惩罚隔壁班的同学,能把牙刷沾上粪便洗干净后再让人家刷牙,能把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用刀片刻在自己的胳膊上,能为了打篮球强烈要求退学进NBA[/FACE]……三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我制造麻烦。有人对我说,这个孩子简直就是害群之马,要想办法把他整走。也有人说这样的学生不值得老师这样为他付出,最多把他捧三年捧走算了。而我则认为,不管这个学生多么恶劣,作为老师,我们都不可以非人性化地以种种借口把孩子逼出校园,除非孩子有更好更妥当的出路。我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我们要努力从他们经历的种种事情中提取出教育的积极意义。于是细心观察之后我发现,宋小迪也有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提水拖地的任务他常常独自承担;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他为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细心讲解,为养活一只流浪狗他情愿自己不喝牛奶;他思维积极主动,上课总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手;他的发言充满创意,课堂上我总是把最后的难点突破交给他来完成;他的作文立意新颖,语言生动,无论是写给女生的情书,还是抒发自己对韩寒的认同,无论是赋诗填词还是生活随笔亦或考场命题,他的文字都能显示着深刻的思想,流淌着真实的情感……这一切让我无论如何都不舍得放弃这个孩子,我坚持以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帮助他,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沟通,耐心地疏导他。在他的日记评语里,我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确保交流无障碍。[/SIZE][/P][P][FACE=宋体][SIZE=3]而我也因此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宋小迪的表现让我带的班级常规积分总是倒数,听说领导曾因此一度考虑要把我这个班主任给换了;宋小迪与其他老师起冲突后都要我去收场,因我没能按照常人所期望的打压住他,而让其他老师误会我包庇纵容学生;因为网络传播的原因,这个档案记录刚开始一年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们对我的宣传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3[/FACE]年,我甚至还上了《人民教育》的封面。于是,校园里,一些夹枪带棒的话语也开始不绝于耳。我似乎感到自己被一堵无形的围墙隔离了,我不知道宋小迪三年以后的结果将会怎样,而这坚持的过程已经让我艰于呼吸。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绝不放弃那个学生就成为了我唯一能坚持的。[/SIZE][/P][P][FACE=宋体][SIZE=3]我无暇顾及很多。我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处理好宋小迪制造的N[/FACE]个事端,我还要致力于语文教学,因为我是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被招聘进来的。又恰逢新课改推行,我首当其冲地承担了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学校是新的,学生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学手段也是新的(学校正在普及多媒体),我就这样昏天黑地地忙碌着。我把所有时间都编织成网,自己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蜘蛛,在这张巨大的网上勤奋地耕耘着。一年之后,背井离乡非科班毕业的我,在高手云集中竟意外地被评上了昆山市语文学科带头人。[/SIZE][/P][P][FACE=宋体][SIZE=3]荣誉的获得丝毫没有减少宋小迪给我带来的困扰,我唯有不断地鼓励自己:我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即使我不能使他更好,但至少不会让他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三年时间,我为他一个人写了15[/FACE]万字的成长日记,每年一本装订成册送给他。2005年中考结束,宋小迪主动要求留在教室,一个人默默地把教室打扫得窗明几净,桌凳摆放得整整齐齐,最后把卖废纸的80元钱压在我的办公桌上,留言捐给我们班级资助的一名云南小学生。中考成绩揭晓了,宋小迪竟然奇迹般地以660分名列昆山市第一名。在他拿分数单的那一天,在全班同学面前,他双手接过分数条,恭恭敬敬地对我鞠了一躬,久久不愿起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一名班主任的无限幸福。[/SIZE][/P][P][FACE=宋体][SIZE=3]国人对状元的情有独钟,也因为一直被媒体关注的宋小迪中考竟然是这样的出色,于是为他写了三年成长记录的班主任,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从国务院新闻办、央视新闻调查到省、市地方电视台以及《中国日报》《新民周刊》《江南时报》《苏州广播电视报》《姑苏晚报》《昆山日报》及网络等众多媒体都对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我一下子陷入了新闻媒体宣传的汪洋大海之中,特别是《姑苏晚报》连续四天头版头条的跟踪报道和整整八版浓缩刊载了我的随笔记录以后,很多兄弟学校也争相找我做培训讲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我被评上了昆山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昆山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2005[/FACE]年8月,我还被评上了当初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三年的艰难困苦在我的苦苦坚守中终于幻化成了一片耀眼的彩霞。[/SIZE][/P][P][FACE=宋体][SIZE=3]同时我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如果宋小迪不是中考状元,这个班主任将会怎么样?说实话,我给不出答案,因为做这一切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预知他将来的状元结局,所以我当然也不可能首先预设这样一个未来,然后把它作为我努力的目标。那三年,我只是不断地提醒自己,那是一个孩子,那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的只是我秉着一个教育者的良知,给予他应有的关注和扶持。未来的不可预知让当时的我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是也正因为我的付出在前,小迪的出色中考在后,所以我可以坦然地面对随后蜂拥而至的质疑。在此过程中,有一点,我始终很清楚,那就是不管宋小迪怎么样,我永远是我,不会因外在的虚浮而改变生命的成长方向。[/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但是在这种荣誉和质疑相伴而生的漩涡中,我依旧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旋风卷入到空中,不知飘落何处,我感觉自己失重了。尚保留着一份清醒的我深知如果不能脱离这个漩涡,那么很快将失去自我,也许就再也找不到脚踩大地的踏实感。我不喜欢这种悬空的漂浮感,我想离开。[/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深呼吸[/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006[/SIZE][FACE=宋体]年8[/FACE]月,在风口浪尖上的我从玉峰消失了,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每一次工作的变动,都意味着又将和一群更加优秀的群体相遇。[/FACE][/P][P][FACE=宋体][SIZE=3]我开始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相对来说,我管理班级还有点经验,而团队建设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领头的这个备课组,共有五名成员——电脑高手张鹰驰老师,勤恳好学的孙志平老师,活泼高效的郭萍老师,还有外表朴实粗犷,却极其迷恋《红楼梦》的高桂萍老师。我很庆幸遇到这四位和我心性相投的伙伴,大家都真心喜欢学生,并且都是真诚直率谦虚好学并渴望成长的人,他们让在外漂泊的我那孤独已久的心一下子找到了共鸣和归宿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年之后我就做了年级组长,郭萍老师担任备课组长,教研氛围越来越浓郁,这样的延续确保了我们这个年级的语文学科没有了差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我的倡议下,我们自发每周写不少于1000[/FACE]字的教育随笔,定期上交。我们还邀请了年级组内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一起写,大家都毫无怨言,自觉自愿地按时完成,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温暖。[/SIZE][/P][P][FACE=宋体][SIZE=3]在这之间,作为年级组长,我参加了学校的一次中层竞聘活动,竞聘德育处副主任岗位,结果我落选了。那是一段在我看来是人生最黑暗的日子,我感到我之前的所有光环都成了一种讽刺,周围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或同情着我,我自己也在粉碎着脆弱的信心。后悔参加这次活动,自责没有好好准备,怀疑自己的实际能力……我一下子陷入无底的深渊之中,自感欲哭无泪,颜面全无。[/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难道我就不能落选吗?难道我就这样消沉下去了吗?难道我就这样被挫折打倒了吗?我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值得我去做的事情?我开始反省追问着自己。[/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或许也是为了救赎自己,我自费参加了上海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学完了全部课程。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考证,但我已经非常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生长拔节的声音,释然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确定自己在成长。那些曾经的委屈和抱怨都烟消云散,相反,充盈我内心的是对所有给予我鼓励和鞭策的人们的感激。[/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三年的时间,我们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群策群力,加班加点;为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互相温暖,并肩前行。2009[/FACE]年中考,我们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创造了建校史上的最高记录。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让我越来越坚信:个人只有依赖于团队,才能走得坚实,走得持久。[/SIZE][/P][P][SIZE=3][FACE=宋体]2010[/SIZE][FACE=宋体]年8[/FACE]月,我的好友——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王丽琴老师应邀来星港做报告。[/FACE][/P][P][FACE=宋体][SIZE=3]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月光码头,星巴克,两杯红茶,我俩聊了一个傍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们各自聊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由家庭、孩子聊到学校、学生。更多的都是她在倾听我的诉说,听我诉说我的努力和困惑。我和她聊我的团队成员,聊我们走过的不平凡的四年光阴以及我们创造的成绩。同时我也告诉她我的迷茫,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以后还能怎样行走或者应该如何行走。[/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她以一贯的欣赏鼓励着我,她希望我们以前的团队所做的事情能够继续做下去,并且能够有成果面世,成果的内容应该在我们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深入,暂定以“双问”(问题少年和问题家教)话题为研究方向,以教师如何矫正问题少年以及如何引导家长矫正家教方式为抓手切入。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她帮助的地方,她一定会尽力为我们服务。[/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王丽琴老师的指点和参与下,2010[/FACE]年9月,经过一轮教学过后被分到不同年级的原备课组的核心力量,在我的召集下,再一次以团队的名义走到了一起,我们还邀请了小学老师和外县区的老师参加。有了王丽琴的帮助,我对这一次的团队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聚焦课题,搭建成长平台。[/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有一个便于交流的空间,我们很快建立了一个QQ[/FACE]群。在王丽琴老师的参与指导下,我们研究的课题开始慢慢聚焦,初步确定为《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与家庭教育干预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每个星期以教育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教育现场中的各种体会,每个月再以案例形式还原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现场,并进行个人反思。一学期下来,我们就积累了十几万字的研究素材。[/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苏州智童科技公司的老总徐巍先生愿意帮助我们。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辗转几站公交车去独墅湖会见徐巍总裁。我们交流得非常愉悦,徐总很为我们感动,立即安排公司设计部门负责人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要求尽快出初稿再和我们商定。快乐充满了我的心房,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从没有任何时候,我如此明确自己行走的方式和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我这样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的生命意义会和我一样得到提升。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但开局如此顺畅,我已浑然忘却了未来还有更多无法预测的困境。[/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QQ[/FACE]群里我们热烈地讨论Logo的名称,也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名称,最终确定为:青葵园。青,象征清纯、青涩、青春;葵,象征向师、向日、向善。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我们都是渴望成长的青葵,青葵园就是一个见证学生成长、家长成长、教师成长的园子。[/SIZE][/P][P][FACE=宋体][SIZE=3]就在我们红红火火、自得其乐地对这个课题展开了一年的研究之后,我收到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红编辑的来信,他希望我编写一本主题为“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的书。说实话,收到这样的信是令人惊喜的,但转念一想,我又顿感压力巨大:我从来没有当过主编,我的团队关注的课题与“学困生”这个更为专业的领域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们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我犹豫着,担心写不好,又不舍得放弃这个机会。于是,我们在群里进行了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要珍惜机会,接受挑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们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了重新整合,梳理出与“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相关的提纲脉络:如何界定学困生?如何诊断学困生?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学困生转化有哪些具体操作方法?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边不断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一边归纳总结提炼。[/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治班中,会更加细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更加倾心地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前,也许学生中不会被引起注意的极平常的一言一行,而今却成为我们了解学生的窗口;从前,也许不经意间就被忽略的班级里某种极细微的现象,而今却成为透视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一个亮点。思考的深入迫使我们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更加用心地经营班集体。[/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弥补我们的“注重行动执行,恐惧理论深入”的缺漏,王丽琴还邀请了华师大的鞠玉翠教授和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黄建初老师带领他的名师工作室专家成员一起指导青葵园的教育实践,并对书稿形成过程出现的理论元素进行了把关。他们很为青葵园的真诚和热情感动:虽然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我们都怀揣着教育梦想,洋溢着教育激情,乐此不疲地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并在执著地书写着自己行走的足迹。[/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这些专家团队的参与指导,在拓宽团队成员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让我们在感到温暖、鼓舞的同时,又得到了专业的点拨、引领的促动。这样的合作也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让一线老师团队和理论研究团队零距离对话,让普通老师和名家名师零距离合作。这种对话与合作,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桥,让理论与实践都焕发生机都灵动起来。[/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012[/SIZE][FACE=宋体]年1[/FACE]月,我们青葵园的第一本合作成果——《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正式出版了。它承载了我们多年努力实践的心血,为我们总结实践成果提供了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FACE][/P][P][FACE=宋体][SIZE=3]撰书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而且让我们的行动更加科学,更加智慧。面对学生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个人,合作的过程让我们从同伴那里充实了更多的方法和技巧;面对同行时,我们不再仅仅是彼此,成书的艰难让我们更加懂得了超越自己的教学现场寻找生命成长的悸动;面对我们自己时,我们不再仅仅是老师,成果的诞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彩。[/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省级课题《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与家庭教育干预研究》也顺利通过了立项审批,“青葵们”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样先从行动中产生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课题研究,用理论再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应该是我们真正在走的路。而我自己也被评为园区先进工作者,园区优秀共产党员。当成绩再一次被认可的时候,回望来路,曾经经历过的苦痛和艰辛都变成我生命中的漫天霞光。[/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自己。面对荣誉不沉迷,面对挫折不跌落。青葵园团队的行走足迹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变得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从容。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切身感受到大师的智慧和哲理。我经常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反省真正的专业化成长,应该是:心灵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其他一切附属的东西都是不知不觉地被照顾到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FACE][/SIZE][/P][P][/P]
    班主任之友博客: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616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ywjy向生命施爱,播种幸福的种子
    邮箱:rywjy@sina.com
    在线情况
    17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积分3319
      • 经验66925
      • 文章3242
      • 注册2008-11-27
      [P]预留一贴。[/P]
      班主任之友博客: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616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ywjy向生命施爱,播种幸福的种子
      邮箱:rywjy@sina.com
      在线情况
      17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积分3319
        • 经验66925
        • 文章3242
        • 注册2008-11-27
        [P][B]管建刚谈教育写作(上篇)[/B][/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FACE=宋体][SIZE=14px][P]管建刚谈教育写作(上篇)
        管建刚

        再加10%,你就是卓越教师
        教师的“10%”是什么
        老婆劝我买一双“耐克”。比起“特步”、“李宁”,“耐克”会舒服一点,然而,为“一点”的舒服,要付出两倍、三倍的钱,我不干。说起来,名牌只是精细了一点,精致了一点,精美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商家赢来了“五倍”、“十倍”乃至“百倍”的利润!
        乔恩•戈登写过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按乔恩•戈登的算法,名牌比大众品牌,只是多了“10%”。所谓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比平常的人多做了一点,深入了一点,超前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卓越的人生。
        每个行业,都有那“再加”的“10%”。有些行业的“10%”,一眼能看出来。举重的,举到极限了,再加上1公斤、2公斤,那“1公斤”“2公斤”,即乔恩说的“10%”;登山的,登到极限了,再往前走5米、10米,那“5米”“10米”,即乔恩说的“10%”。
        有些行业的“10%”,一眼看不出来。营业员的“10%”是什么,护士的“10%”是什么,官员的“10%”是什么,作家的“10%”是什么,真不好说。那么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两个字:记录。
        一天工作以8小时计算,480分钟,你要能匀出10%的时间,或者多付出10%的时间,即48分钟,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只不过根据乔恩•戈登的公式,算出了每天记录的时间而已。就这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沉住气,记录三年、五年。
        他们只比你多做了“10%”
        从“平凡”到“卓越”,没你想象的那么远,也没你想象的那么苦,不过“再加10%”。很多老师教了二三十年的书,退休了,两手空空。二三十年里,每个老师都会有很多的教育故事,成功的教育故事、感人的教育故事、失败的教育故事、至今无法解决的教育困惑……记录下来,它们会成为你我的成长宝典。
        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发给我短信:“管老师,你的书我都看过了,别人说你的点子多,我承认;不过,我的点子也很多啊,为什么你成了名师,我不能?”
        这位老师很优秀,孩子到她班上,家长放心,校长放心。我想起了乔恩的“10%”,我回复:我只是比你多了“10%”。我把做的一个个零散的点子,记录下来,分类,分析,归纳,你没有。
        著名教育记者、策划家李振村先生,说起山东淄博的常丽华老师,常老师每天让一个孩子带一张便条回家,几年下来,积了20多万字,几家出版社争着要出版。
        常丽华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陈琴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韩兴娥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薛瑞萍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就是因为她们多了那“10%”,记录的“10%”。
        身边的没有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老师呢?仔细瞅瞅,他们都少了那“10%”,记录的10%。
        举重的,到了上限,再加1公斤、2公斤,挺不起来,真挺不起来了;登山的,到了上限,再往上走5米、10米,走不动,真走不动了。做老师,“10%”的记录,只要你愿意,拿起钢笔,敲起键盘,写上三五百字,都能做到。
        每天三五百字,一学年算200天,近10万字,两三年,二三十万字。中国教育缺真实的一线故事、一线声音。这些故事、声音,专家很难真正了解。专家到学校,看到的故事、听到的课,多多少少都化过了妆,浓一点、淡一点而已,自然一点、做作一点而已。校园里扫地的阿姨,能见到最真切的教育现场,专家、领导很难见到。领导、专家走过教室,对着学生发脾气的,自然会收敛一点;板着脸的,自然会亲切一点。
        真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一线状况,在我们一线老师的手里、眼里、笔里。常丽华老师随手写给孩子带回家的便条,它的价值在于真实、真切,带着新翻泥土的清新。类似的事儿,无数的一线教师做着、做了,又随风散了。有心记录、保存下来的,太少、太少了。
        拉斐尔的灵感之道
        有一句话,就记一句话;有一段话,就记一段话;这个事儿只能记200字,那就200字,但是千万不要等。灵感这东西,从来不是等出来的,灵感是写出来的,你记啊记,灵感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这是大画家拉斐尔的经验。
        不少绘画艺术爱好者,拜拉斐尔为师。拉斐尔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灵感最重要。”弟子们问:“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呢?”拉斐尔说:“你们快点将我的画笔、画板和颜料拿来吧。”弟子们惊问:“老师这么快就有灵感了?”拉斐尔摇了摇头:“我现在还没有灵感,但我相信,只要开始工作,我便有可能找到灵感。”
        弟子们有些失望地给拉斐尔拿来了画笔、画板和颜料。拉斐尔手拿画笔,站在画板和颜料面前好几个小时也没落笔,显然,他根本没有找到灵感。弟子们累得快要打瞌睡了,拉斐尔终于兴奋地蘸上颜料,画了起来,很快,一幅美妙绝伦的画作便诞生了。
        惊叹之余,弟子们问:“您画一幅画只用了几分钟,却在这里苦苦地站了几个小时,多辛苦啊!为什么不等有了灵感再画呢?苦站的几个小时,完全可以到外面玩,或躺在床上休息呀。”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大师都不是在灵感产生时工作的,而是在工作时产生灵感的。如果我不在画板面前苦站那几个小时,又怎么可能找到绘画的灵感呢?”
        对于拉斐尔的回答,我们小语界的泰斗周一贯老先生也有过类似的阐述:
        “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记上‘今天没有什么可写’。如是者三,你就会挖空心思去找到写作的素材,哪怕语无伦次,也要写上几句。如此坚持,总有一天,会越想越深刻,越写越流畅。”
        周老的话,是过来人的话。当年,我也觉得没什么东西写。写着写着,敏感了,敏锐了,发觉能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缺的不是内容,而是记录的时间,只要有时间,就有记的内容。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他的著作《没有国界的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战略家的思想》享誉全球。他的《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民族国家的尽头》、《看不见的新大陆》等书,也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中国,出租中》、《力在中国》、《中华联邦》,都在海内外经济学界,引发强烈震撼。
        然而,大前研一是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多年从事“核能开发”。无意中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后,不到三年,大前研一就出版了《企业参谋》,名震经济界。一个学核工业的人,一个从没接触经济学的人,所写的经济管理学著作,风靡全球,居然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大前研一说,记录帮了他的大忙。每次有公司前来咨询,成也好,败也好,他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两年时间,积累了大量案例,稍加整理,便出版了。大概“企业咨询”这一行业,都守着“一根筋”,将“咨询过程”隐藏起来,生怕一公布,泄露天机,饭碗不保。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一下子为读者、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一个企业策划、企业发展的新世界。
        记录,一味“普通”的药,谁都能用,你要能用,会用,不间断地用,就能出奇效。
        丢失的记录带来的教训
        我的一位校长朋友多年来为学校发展动了很多脑筋,学校也发展得很好,很快。五年里,学校出了4位特级教师,社会口碑也很不错。记者前来采访,朋友谈了他的治校方略,谈了他的管理哲学,谈了他的教育追求。询问到具体的故事、案例,我那校长朋友一时间说不上来,那些故事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记者说,不急不急,我给你讲个故事。记者讲的是一位校长尊重门卫,门卫是学校的第一张名片,门卫的名片打好了,对学校声誉大有好处。我那校长朋友大叫一声,说起了他和门卫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朋友去以前的学校,见了门卫,很自然地递上一支烟,门卫说:“校长啊,你走了之后,我再没抽到校长给的烟。”我那朋友在那里当校长,见了门卫,时不时掏出烟,递上一支。故事二,每年除夕,门卫要在传达室过,朋友叮嘱门卫,将老婆孩子接过来,除夕的下午,我那朋友就送去了年夜饭、年夜菜。
        在场的人,都为这两个小故事感动。丢失的事的大概轮廓,从记忆库里调出来了,然而那些细节、当初的情绪、思考,难以复原了。朋友非常感慨,要记录,一定要记录。
        李希贵之所以成为李希贵,正在于他的记录。你看他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的呼吸》,那里的故事,有那么多点的细节,如果不记录,那些细节、那些零星的思考,早化为乌有。拿掉那记录的“10%”,李希贵就不是李希贵了。拿掉那记录的“10%”,我也敢说,于永正不再是于永正,贾志敏不再是贾志敏,魏书生不再是魏书生,李镇西不再是李镇西。
        2003年9月,妻子调往市里,我还留在乡镇,住学校的宿舍。两年里,夫妻分居两地,女儿由妻子带着,空余的时间、精力,我几乎全投到教育中去。这个班,我从五年级带起,两年后毕业,学生跟我的感情很好。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然而高考一结束,他们想到的小学老师,第一个便是我。
        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师生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而是打出了“管老师您别走”的横幅,那“横幅”是一张又一张的白纸拼接起来的。原来,学生听说我要调往市里,想出了这个“招”。很多学生当场哭了起来。我也很受感动,记录了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泪湿课堂》,发表在当年的《江苏教育》上。
        两年里,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绝不只是这一个,要不然,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以这样的方式来挽留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然而此刻,除了肚子里清楚那届学生和我的感情不错,我几乎想不起来其他的故事、其他的细节了。那时,我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没有了“记录”,所有的故事和细节,都随着时光一起流失了。
        我为那两年的故事的流逝而惋惜。我要早有了记录的习惯,早知道再加“10%”,可以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一定可以做到,我的成长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
        沃尔玛超市的记录
        很多学校都会要求老师写反思、写随笔、写论文,不写不行,考核里有。不写?你不想评职称啦!很多老师抱怨,咱当老师的,真是命苦哇。
        这话,真的不是太客观。任何一个行业,你想做点事情,你想做出点事情,都得要记录。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想把事情做好,每天都要记录气象情况;书店想把销售量提上去,每天要记录销售的情况;服装店想使服装的销售有进步,也要记录哪些销售好,哪些销售差。每一个行业,你想做得比别人好一点,你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别人休息,你将你做的,记下来,因为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没有研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没有记录下来的实际的资料,你拿什么来研究呢?只能是空对空的假研究、空研究。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对研究反感,病症就在这里——他们从来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没有丰富的资料,强迫着去研究,东西没研究出来,只觉得“研究”不是回事,怎么看“研究”,怎么不顺眼,对着“研究”大光其火,大发牢骚,恨不得把它一刀戳死。
        商业上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一个是日用品,一个是食品,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啊。原来,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在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周末,连锁超市里的啤酒和尿片的销量总是很大。他们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观察、走访中了解到,周末,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经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片,丈夫们买好尿片,顺手带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片销量一起增长。搞清原因,沃尔玛工作人员打破常规,尝试将啤酒和尿片摆在一起,结果,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为商家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如果没有销售的记录,就不可能有销售周期的统计,也就不会出现这个经典案例。商家要想把商业做好,要记录;教师要想把教育做好,要记录。这“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随机的。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感触深,八句十句,不想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的事件和想法的记录。记录,要的是真实和及时。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那是因为人都会遗忘,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会遗忘小半,第三天会遗忘大半,第四天会遗忘得所剩无几。五六年前,我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款多普达智能手机,为的是它有手写文档的功能,能随时随地地记录。
        思想成熟前,大都处于漂浮状,你不去捕捉下来,过半天,再也想不起来了。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捕捉住,固定下来。你捕捉10个、20个属于自己的“思想”,还会怕文章没有思考力?经常这么捕捉,你会变得敏锐;经常这样捕捉,你会变得有思想。
        分析“记录”的真研究
        记录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一步走歪了,没走好,第二步、第三步会错得越来越离谱。研究的第二步是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的记录,是没有呼吸的,死的。沃尔玛公司不对啤酒和尿片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就不会得出“尿片和啤酒摆在一起”的销售金点子。数据躺在电脑里,那是死数据;死数据经过人的大脑分析,会变成“活”的精彩。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市场分析”。只有对市场做出敏锐的分析,才能在商战中获得胜利。朋友在大学附近开了爿手机店,平时来买手机的,大学生居多。朋友对手机市场做了调查,对调查来的数据做了分析,得出结论:直板手机占70%,翻盖手机占20%;手机颜色,黑色占33%,银色占21%,蓝色占15%,红、粉、紫占13%;手机价格,1000~2000元占50%,1000元以下占25%,2000~3000元占18%;智能手机48%,音乐手机30%。如此分析,再经营,生意自然不会差。
        每天,我们写几句教育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同类合并,异类分项,你就能从自己的教育行为里归纳出属于你的发现,属于你的规律性的东西。将这些写成一篇文章,必定是实实在在的好文章。不少老师,提到写教育论文,马上说:“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功底差,写不出来论文。”我始终认为,这世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理论,你脑子里没有,书上有的是。我们缺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录,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你有1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你有100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本有意思的专著来。你拥有了足够的原生态的“记录”,再有针对性地买一些教育理论书,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相通点、共振点;你会发现,理论专著的阅读不枯燥嘛,时有会心的微笑嘛。
        对记录的材料做分析,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点结论,这个规律、这个结论,就不是写在“书上”的规律、结论,而是写在“心头”的规律、结论,能实实在在地、随时随地地指导以后的工作,改变以后的工作。分析了,得出规律和结论了,不一定要写成正儿八经的文章。分析的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然而,分析到这一步,写文章也只剩下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为什么不写一写呢?既能惠及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一点学术的资本,何乐而不为?
        一线教师要想做好研究,必须记录,必须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然而,有一个问题,记录的材料要是同质、同一的,没有差异的,你的记录会失去分析的价值。看第1个记录和看第100个记录是一回事,还分析什么呢。只有从不同中找到相同,才有眼光,才有价值。“教育分析”,需要变化的、差异的记录,变化的、差异的记录,才是丰富的、活的记录。记录,要忠实于自己的教育行为,胡编乱造,那是伪研究,害人害己。也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记录才会丰富、多元、鲜活。
        像老中医那样记自己的“处方”
        都说“中医老的好”,为什么?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四样”,非经验丰富不可。中医开的方,千变万化,同样的药,不同的量有不同的用处,多一味和少一味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张宗歧的“千人千方”,同样的病,不同体质的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开的方、下的药也不同。一个中医,一辈子抱着几个“方”,像西医那样给人看病,那是杀人不见血的庸医。不能不遗憾地说,不少教师,一辈子就开那几个“方”——10年前的学生,10年后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用的“方”、开的“药”,几乎一个样。
        你要像有经验的老中医一样吃香,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积累出“千人千方”的教育经验。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有的学生得“软硬兼施”。“软硬兼施”,要注意配比,二八开,三七开,四六开,五五开,六四开……谁也不能教你,得你自个儿摸索。记录你的摸索、调整,以及摸索、调整后的效果,再分析,这样做3年,你成了骨干教师;这么做30年,你成了越老越吃香的“老中医”。
        我的朋友谈永康先生说,好的医生一定在城市,不在农村;好的老师却不一定。大城市,求医问药的人多,四方来的疑难杂症多,越多越锤炼医生的能耐。教育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班,一样多。教师的成长,最需要教育问题,最欢迎教育问题,一个个新问题,逼迫你产生一个个新的教育行为,获得新的记录,从而产生精彩的分析和精彩的结论。
        记录一次、两次、三次,这是谁都能咬咬牙坚持下来的;记录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学年,就要困难得多。教育研究、教育写作,必须要坚持不断地记录。这,不光是能够积累大量的一手教育研究资料,还有更深的价值和意义。
        持久的记录与写作的灵感
        杰克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为了打开产品销路,他奉命到欧洲出差。杰克带了一些样品,登上飞机,途中,他感到有点疲惫,打了个盹,做了一个梦:好多欧洲客户被他说动,纷纷签下订单……
        机舱里突然一阵骚乱,杰克从美梦中醒来,才发觉噩梦来了——遭遇劫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煎熬,匪徒与警方达成妥协,同意在附近的机场迫降。乘客们获救了,机场内一片欢腾,妇女和儿童激动地号啕大哭。杰克悬着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他抱紧怀里的化妆品,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安全降落后,必然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他迅速掏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大字。
        机门打开,无数摄像机蜂拥而至,一张张惊魂未定的面孔展现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在杰克走出飞机的一刹那,他出人意料地举起一张白纸,各路媒体的镜头立刻聚焦过来,纸上写道:我是莱曼公司的推销员,我和公司的化妆品安然无恙,感谢大家的英勇救援。通过多家电视台的直播,莱曼公司的化妆品顿时声名远播。就在杰克归国的途中,订单如雪片般飘向莱曼公司。
        当他回国走下飞机的一刻,看见董事长正率领全体高层领导列队迎接。董事长当众宣布,任命杰克为公司负责营销的副总裁。
        表面看来,杰克抓住了一次成就自己的机遇。背后呢,注意杰克在飞机上做的梦,你就知道杰克是一个把推销时刻放在心上的推销员。也正因为他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推销,他才会在那一瞬间,想到了绝妙的营销主意。他的偶然的成功里带着巨大的必然。世上至少99%的偶然成功背后都有必然的付出。
        事后,杰克感慨道:“只要有一颗有准备的头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任何时候都存在机会。”你天天记录,那就说明你每天都牵挂着教育,惦念着教育,思考着教育,你就一定能成为杰克,教育的杰克。每天都记录,要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狂,没有牵肠挂肚的全心投入,就不可能有刹那的智慧灵光。
        记录,教育写作的基点。记录的伟大在于它的持久力,它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教育研究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行动,持久的行动。赶快拿起笔来,记录,记录,再记录。
        写作,最经济、也是最普适的成长方式
        有“纸”和“笔”就够了
        “穷读书,富练武。”想练武,要有不错的家底。没有家底,练着练着,腿瘸了,胳膊断了,谁帮你治,谁给做饭吃?练武的人,每天折腾那么多气力,饭量不一般,谁来养你?
        读书的本钱,不大。请个教书先生,便宜,“穷教书”的名号由来已久呐。认了字,买不起书,那就借,借来的书,读起来劲儿足。人家只借两天,那两天,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一边拉屎一边看书,恨不得睡觉也能睁一只眼,一边睡觉一边看书。
        好的书,还了,怕没机会看,只好背,背出来,啥时候想看,脑子一转,出来了;书厚,背不下来,只能抄,抄书,多好的学习!复制、粘贴,哪能跟“抄”相提并论。“书非借不能读也”,对真正想读书的人来说,袁枚的话,至理。
        学武,师父要教你剑术,总不能说,师父师父,我没剑,明天借一把去。一把好剑,价格不低呢。读书,要练字,得纸和笔,没事,有人想出办法了,枯枝当“笔”,沙地当“纸”。练剑拿根枯枝,你倒给我试试看。
        笔、纸,我们买得起。真买不起,少布置一道作业,一学期一个学生省半个练习本,一个班好几十本,够你一学期的。至于笔,我就不说了。读书,就这么经济;写作,就这么经济,有纸、有笔就好。以前投稿要寄信,一稿多投,也是个开支。电脑普及了,学校上网了,轻轻一点,伊妹儿出去了,邮票都给咱省了。
        都说老师的成长,要“三个顶呱呱”:课上得顶呱呱,研究做得顶呱呱,辅导学生顶呱呱。做好其中哪一条,都能立足,都能走向“优秀”。但是,一个卓越的老师,三条都要做得顶呱呱。
        起步的时候,多管齐下不好,要选好一个切入点。我以为,最经济、最大众化的,就是“研究”。研究可不是让你去胡乱吹牛,你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记录。
        最经济的、也是最普适的
        本事还没叫得响,学生不会来找你,学校也不放心把学生交给你。给你的,也不是好苗子。没有好苗子,又没有叫得响的本事,辅导不出成果,干着干着,别人看扁,自己看糗,干劲灭了,精神头少了。
        上课,想出人头地,大都要参加比赛。行政部门要搞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操心事一大坨。兴师动众,要场地,要评委,要招待,偌大的活动,轮到学校,名额不过一个。你有没有资格去,还真是个问题。
        教书没几年,对不起,学校哪敢把那么重要的机会扔给没经验的你。后面排队的人多着呢,也摆不平啊。最有干劲、最有精神头的那几年,看着雾样的渺茫,几年无望的期盼,兴起的热望,只好自燃,成灰。
        或许几经努力,你得到了赛课机会。“课”这玩意,“好”或者“不好”,还得看你抽到的班,还得看评课的人,还得看临场发挥。人,总有喜好。评委有喜好,正常。你喜欢骨感美女,评委大人偏喜欢丰腴美人,好容易逮住的机会,打了个水漂,下次学校有了机会,会不会再给你?给了你,后面的人咋办,会不会跟你急?
        我们天天都要进教室上课,然而,你要从“课堂教学”上,杀出一条路来,那路委实太窄了,一不留神,挤了下去,爬上来、再上路的机会,太少了。
        教育写作,没有名额的限制,官方的色彩也少,你的文章,A编辑不欣赏,B编辑说不定喜欢;A杂志不发表,B报纸说不定发表了。写了个东西,你敝帚自珍,横看横好,竖看竖棒,投省级、国家级的杂志;你自知自明,一般一般,真的一般,那投市级、县级的报刊;实在不咋的,投地方行政部门的内刊,也行。
        水平没到那份上,A编辑把它给枪毙了,B编辑把它扔进废纸篓了,C编辑看了小标题,也全没了兴趣。没事,笔在你的手里,电脑在你身边,你照样人模人样地,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写”的权利,没有人能剥夺,除了你自己。赛课,过了35周岁,你要想参加,机会少得赛过凤凰的毛了。写,从没有行政的规定,35岁以后,你要封笔。写,人人都可以,不讲资历,不论长幼。
        上课,遇到一根好苗子,学校要请专家来听课,号脉,出方向。不说别的,光招待费、讲课费、车程费,都能自费出一本专著了。还是“写”来得经济。经济的东西,适合大众群体,咱教师可算不上什么富有。
        无师自通的成长方式
        一位老师参加省级赛课,上了一遍又一遍,大专家提了点意见,小专家提了点意见,洋专家提了点意见,土专家提了点意见,中国那么大,专家那么多,改了一次又一次,到后来,那究竟是谁的课,谁也说不清了。
        那老师说,后来一上那课,他直反胃。“反”的不真是“胃”,反的是,一次又一次猴子上台的“味”。赛课的折磨,你要没几分心理承受力,迟早得崩溃:“我不要再赛课了。”
        写,绝对不会给你难堪。你在家里偷偷地写,写了,发个电子邮件,谁也不知道。编辑们都忙着搞活动、搞发行去了,没工夫给你写退稿信。你投一次石沉大海,投两次,大海石沉,没事,谁也不知道,你没事人一样上班去。
        哪天你的文章发表了,见报了,人家看到了,说:“哎哟,身边的才子、才女,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别人当然看不出来,他们看不到你暗地里较劲的功夫,也看不到你暗地里失落的时光。
        实在写得迷惘,拿着稿子去见编辑、见名家,请前辈指点一二,那也可以悄悄地进行,不用像上课那样,抛头露面的,一旦砸了,满面羞惭啊。是的,上课,就得抛头露面,就得有人来听课、评课,没法暗地里较劲。学校请专家来给你会诊,福气哩你。绝大多数的老师,哪轮得到专家来听你的课、评你的课、诊断你的课?凭良心说,上课要长进,真要人来,旁观者清,少有人能无师自通的。
        十多年前,我在村小,别说专家不来听课、评课,连中心校的教导主任来也要“千年等一回”。村小里,清一色的民办老师。民办老师听民办老师的课,好比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除了萝卜味还是萝卜味。
        幸好,我见“上课”那扇门关了,拿起笔,开了另外一扇门。写啊写,写出感觉来了,写出认识来了,写出自己的主见来了。写,能“无师自通”。无师自通的例子,多着呢。
        4岁死了父亲的高尔基,才上过两年学,认了几个字,稍有点个子,出去干活挣钱,学徒、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就这么个人,成了大作家。狄更斯命苦,摊上一个嗜酒如命、挥霍无度的老爸,搞得入不敷出,欠了不少外债,全家进了“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家庭重担,在皮鞋作坊里当学徒,16岁才谋了个“抄写员”的差事。就这么个人,写的《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雾都孤儿》,至今畅销不衰。
        大仲马、高占祥、罗广斌、黄愿坚……都没怎么上过学,都写出了那么好的作品。写,连“老师”都可以免去的。
        赛课,要专家,要活动,要运作。某日,天降鸿运,我成为评委。朋友来电,某老师的课,照应点。像我,那么公正无私的人,也扛不住啊。咱们是人情大国,它不可能来适应我,只可能我去适应它。搞定评委,不只教育部门,很多部门都懂。有红灯的地方就有违规;有比赛的地方就有被搞定的评委。一个国家级的机构,评比什么“魅力城市”“宜居城市”,房地产那么火,官员们都想得这么个好名头。好,谁能把评委搞定,谁立功。娱乐圈里,人家搞定的招,多着呢,对不对。
        写东西,比的不是“运作”,“运作”出来的,人家不读,读了也没印象,发了也只是“发了”。写东西,比谁有耐心,谁能静下来,坐下来。这个“比”,经济,不花钱。物质越丰富,社会越浮躁,静下来的人越少。物以稀为贵,只要你能静下来,坐下来,迟早有一天,你静能生慧,慧光四射。
        写作是最好的展示舞台
        一节好课,要展示,你可以再上一次,也可以写出来,发表出来。一个不错的班队会,要展示,你可以再搞一次,也可以写出来,发表出来。然而,教育工作中的很多精彩与智慧,不能用班队、课堂来展示,不信,你看——
        一次,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同学报告,W和M在走廊里玩着玩着,打起来了。出去一看,两人扭在一起,左边的同学说,W不好。右边的同学说,M也不好。同学打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律不能解决道德上的事,学生间鸡毛蒜皮的事,很多时候,连道德都谈不上,你怎么仲裁?
        两人见我来,依然不屈不挠地扭在一起,毫不将我放眼里。我不动声色,拿出手机,说:“别急,等我打开摄像功能,给你们拍一段武打片。”两人怒气冲冲,你爱拍就拍,我只要打赢。天正下着雨,地上滑,真打起来,准摔倒。我说:“你们到干的地方,打起来也精彩些。”
        到了干的地方,两人怒目圆睁,你盯着我,我盯着你,正要开打,我说:“慢着,给你们请个武术指导。”大家起哄着,叫来两个“指导”,“指导”摆什么动作。一同学又喊:“还要请个导演。”
        “导演不就是管老师嘛。”
        “管老师是摄像。”
        真缺了个导演,大家推荐“大嘴巴”。打架的W和M,也笑着嚷:“好好,‘大嘴巴’做导演。”
        导演有了,武术指导有了,两人上场了。谁都想有好的表现。这个抡起拳头,那个提起了腿。我说:“对不起,管老师的手机比较蹩脚,打的速度不能快,不然,拍不清楚。不信,W你来看。”
        W过来看,果然,要慢镜头,才拍得清楚。M过来看,果真。我说:“你们只能用慢镜头来‘打’。”这样子,怎么打得起来呢?再说,一时冲动的火气、怒气、怨气、恨气,此刻也没了。恰好,上课铃响了,大家笑着回教室去了。
        一个观战的某男生,边走边回头,对我说:“管老师,高,实在高。”
        小故事发在网上,网友们忍俊不住。不是我吹,这事解决得挺好玩,挺有效,挺智慧的。然而,我怎么展示呢?你来我的学校,我让学生再“打”一次,我再“拍”一次?那是毛病。除了“写”出来,几乎没有更好的法子了。写作的展示,能够渗透到你的教育、你的教育人生的角角落落——写,老师最好的展示方式。
        写,便宜,经济,偷偷地干,不用当众出丑,不用请专家,不用交学费,什么事,都能用它来展示,你再不拿起笔来,我可要开骂了:傻不傻啊,你。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FACE][/SIZE][/P][P][/P][/TD][/TR][/TABLE][/P]
        班主任之友博客: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616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ywjy向生命施爱,播种幸福的种子
        邮箱:rywjy@sina.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