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心理学效应专贴
    [size=4]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想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size][/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P][SIZE=4]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SIZE][/P][P][SIZE=4]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SIZE][/P][P][SIZE=4]【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SIZE][/P][P][SIZE=4]【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SIZE][/P][P][SIZE=4]【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SIZE][/P]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 X X ) 众:你很棒!( X X )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6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8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2001年11 月26日讲座稿
                                  奇妙的社会心理效应
                                      蒋玉燕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很多,其中一个不甚全面的说法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很多,空城计、十八相送、孔雀东南飞等故事以及市场还价、商品推销、小孩交友、男女恋爱等日常现象中都可发现社会心理学原理。今天主要介绍在生活中很有实用价值的几个社会心理学原理。
                    一、名片效应
                    这是说服人的心理效应之一。
                    说服家人改变主意,说服上司接受你的建议,说服客户购买保险,说服他人赞同你的
                    观点。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怎样才能胜卷在握?可以运用名片效应。什么是名片效应?
                        1、含义(用投影片)
                        名片效应——说服者在论述基本观点之前,先表明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与劝说对象有
                    一致的看法或意见。(这里的名片不是平时用的名片,而是“与对方一致的看法或意见”。)
                        2、具体化
                        许多年以前,有个同学在农村当计生干部,做工作很有一套,比如要向对方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等道理,首先认同村民的一些想法:农村需要有能承担重体力活的男孩儿,老人传宗接代的观点难以摆脱,思想难通,难处很多。等到对方心里舒坦了,就道出要宣传的观点。
                    她的劝说有一个特点:先一致,后观点。
                        3、分析原理
                        名片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亮出心理名片----一致观点,拉近了心理距离(有对立情绪时,可以削弱对立,减少挑剔,甚至转化为友善态度,会变得宽容和谅解),这样下文就容量被接受。强调名片效应的特点:名片——正题(迂回曲折,婉转)
                        4、名片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总理关于文字改革报告节选
                    周总理在58年的政协会议上作了一次关于文字改革的报告。当时搞出简化字后在老一
                    辈知识分子中阻力很大,有人说“汉字简化方案一出来,我们变成了文盲。”总理在报告中没有指责、教训的口吻,而是谈到自己开始对简化字也不热心,甚至有些不顺眼,思想上有抵触情绪。然后谈了自己的省悟过程。认为不能好了伤忘了痛,如果能回想一下当年自己学习汉字的痛苦,再设身处地地为儿童、文盲想想,也许不至于不同意或坚决反对简化字了。
                    总理的报告,采用我们的口气,现身说法,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被称为“拉着听众一道向真理投降。” 一致:不热心、不顺眼、抵触;观点:要为儿童、文盲想想,支持文字改革。
                        2)庭矛盾调解
                        为分房子,哥哥打落了弟弟的门牙,弟弟在气头上操起锄头欲还手,调解主任到了,
                        先对弟弟说:“哥哥打落你的门牙,该受法律惩罚。”后批评哥哥“亲手足怎么下得了手?”后拉起了话题“今日的日子来之不易,你们父母早亡,是哥哥把弟弟拉扯大,(对弟弟)你怎么忍心让哥哥进派出所?”
                        调解主任的劝说终于使弟弟放下了锄头,这里调解主任用的名片是什么?观点又是什么?名片——哥哥打落你的门牙,应该受法律惩罚。观点—哥哥有恩于你,化干戈为玉帛。设想:少了名片,直截了当地大谈哥哥怎样把你抚养长大,效果又会如何呢?
                        3)导员的劝说艺术
                        一次,一战士拿着“父病重速归”的电报找连长,那时连队人手紧,走不开,连长见
                    了就不高兴地说“别人爹妈死了都不回去,你这点小事也处理不好,还是党员呢!”……这战士后来去找指导员“你父亲有病我知道,儿子想念父亲想回去看看也是人之常情,班长正好要出差去那儿,就让他代你去探望一次吧!”战士很感激,表示要好好干。名片在那儿?自己找。
                        4) 魏征劝唐太宗封山
                        一致:该;观点:不该(由唐太宗自己悟出)。这是“名片效应”的活用。注意:处理好名片与观点的关系(心理名片实际上就是认同对方的观点)
                        a、认同应该有分寸(原则),不能抹杀基本观点。
                        b、同感不能谈得过多。(会削弱观点)
                        二、自己人效应(与上有联系,不尽相同)
                        引语:100多年前,林肯“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使他们相信你就是他的忠实
                    朋友(自己人)。”
                        法国大革命时期出色的宣传家马拉,就是因为以自己人的身份出现,其观点乐于被人接受。
                    怎样才能使听众把你当成自己人?看自己人效应的含义。
                        1、含义
                        找出与说服对象一致的地方,使他们把你当成自己人,从而乐于接受你的观点。
                    一致:任何一致,(民族、性别、年龄、爱好、仪表、姿态、语言、地位、职业、观点、经历、文化、出生、籍贯等等)
                        2、强化
                        例1 干警对罪犯的讲话
                        我们的任务是早日把你们改造成人,早一天离开这高墙大院,你们改造好了,我们就立功受奖,你们改造得不好,我们就要挨批评和受罚。而你们的目标是早一天回到家里和父母、妻儿、兄妹团聚。这样我们的目标不是共同的吗?这些话为什么能打动罪犯的心?利用的就是自己人效应。
                        例2乡镇长、市府机关家属培训班讲座上的开场白
                        今天,你们不是……,我也不是心理学老师,我们扮演的是一个共同的角色——母亲,因此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使孩子早日成材。
                        例3日本推销大王山田久一的成功经验
                        山田久一推销商品时,不仅模仿对方的声调、语言、动作、姿态,而且根据对方的职业、收入等穿上相应的服装,这样对方不知不觉地跟着他的思路转,受其支配。有人指责为“演戏”,久一说“这不是演戏,无非是向他们表明:我是和他们一样的人。”
                        例4“乡长竞选记”
                        这是一个反面教训,失败的原因是在自己和听众之间树起了一道心理栅栏。这做法正
                    好与自己人效应相反。
                    启示:与人交往,使用语言要因人而异
                    大学生——文雅、理性;农民——大众化、乡土气息;老人——节奏慢、稳健;
                    青年——节奏明快、情绪激昂;讲方言还是普通话?就要因对象而定。
                    小结: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一个共同的实质是设法缩短自己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SIZE]
                    [ 此贴最后由王教刚在2012-2-20 11:00:09编辑过 ]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续上)
                      三、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1、含义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国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个效应是美国的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根据“无压力屈从”的现场实验提出来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树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只有17%的人接受要求。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的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55%。为什么同样的竖牌要求,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这项活动的一小部份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热心人、关心社会福利者的自我概念,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更大的要求,就会与“热心人、关心社会福利者”等自我概念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接受更大的要求。
                      2、具体化
                      1)亲戚办厂:小要求——销;大要求——原料、产销全包。
                      2)  烟:(原两包)抽一包――半包——几支——不抽(客厅抽——阳台抽——不抽)
                      3)学生上课看小说:主课不看——付课不看——自修课不看(课外看) 
                      对孩子的教育可否试一试这一方法呢?
                      3、思考
                      1)捐款:A组——附“哪怕一分钱也行”;B组——不附。(哪一组捐款多?为什么?A组)
                      2)劝说买保险:开始时劝多买还是少买好?
                      l          为什么叫登门槛效应?人一旦接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正如门一旦被一脚跌开就有可能洞开一样。登门槛效应就由此而来。这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
                      四、新登门槛技术
                      1、实质:大要求——小要求
                      2、应用
                      1)戒烟:不抽——少抽1包——少抽半包
                      2)小商品市场讨价还价:100元——50元
                      3)向上级要钱:10万——5万——2万
                      3、鲁迅先生说“(直接说)开个窗,死活不同意。换种说法‘把屋顶捅掉透透光,则赶紧说‘别,别,还是开个窗口吧!’”这种现象生活中有吗?
                      4、小结:两个登门槛效应,各自在什么场合起作用,无定论。要因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运用。
                      l         补充(劝人买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工作,此再补充几个与宣传有关的问题)
                      1、宣传强度——中等程度效果最好
                      (实验:劝说人们使用某种牙膏,宣传不使用后果——严重——中等——轻,中等最好)
                      2、宣传中的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
                      做宣传工作往往有这样两种风格:情绪色彩很强,讲话富有夸张性和感染力。讲
                      话沉稳,说理充分。在宣传工作中,哪一种风格宣传效果好呢?
                      国内外,许多人做过一些实验,其过程不展开。
                      1)宣传工作要立见功效,应运用情绪色彩的宣传手段。要使宣传工作收到长期
                      的效果,需要靠充分说理的理智手段。
                      2)情绪因素手理智因素的作用和宣传对象的特点有关。有的人喜爱听情绪色彩
                      强烈的报告,有的人喜爱听充满理性的演说。(体会:原讲课风格较为生动活泼,很受民办教师学生的欢迎。后招收了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兴趣下降了,他们似乎更喜欢听充满理性和智慧的讲课。)
                              3)文化程度高-----一般喜欢充分说理的宣传。文化程度低------一般喜欢富有情绪色彩的宣传。[/SIZE]      
                      [ 此贴最后由王教刚在2012-2-20 11:01:58编辑过 ]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下面引用由一路追梦发表的内容:


                        2001年11 月26日讲座稿奇妙的社会心理效应蒋玉燕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很多,其中一个不甚全面的说法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很多,空城计、十八相送、孔雀东南飞等故事...
                         


                        蒋老师的讲座稿真是精彩至极!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有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还有翔实细腻的理论分析,读这样的贴真得让人受益匪浅!谢谢蒋老师的精彩奉献。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9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SIZE]
                          [ 此贴最后由王教刚在2012-2-20 11:02:56编辑过 ]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91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