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
    • 经验1501
    • 文章53
    • 注册2012-02-24
    再回首,泪眼朦胧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P][ALIGN=center][SIZE=12pt]再回首,[/SIZE][BGCOLOR=white][SIZE=12pt]泪眼朦胧[/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ALIGN][/P][P][ALIGN=center][BGCOLOR=white][SIZE=12pt]——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ALIGN][/P][P][BGCOLOR=white][SIZE=12pt]当我读完后合上书,放到书案上时心情特别沮丧。我对自己的十年教学一片茫然。我落寞的坐在旁边,对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造成对孩子们的伤害深感懊悔。[/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P][P][BGCOLOR=white][SIZE=12pt]刚刚入学的女儿,放学回来,从我旁边经过,看到我书案的书,用并不太通顺的语句读出林格老师的著作:“教[/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BGCOLOR=white][SIZE=12pt]育是没——有用的,爸,教育是没有用的,那我还上什么学呀?你还教什么书啊?”我不知道如何应答,只是将她紧紧抱到我的怀里,不禁泪眼朦胧。是啊,我,或者说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不明白教育的真谛和目标的情况下,为了我们的权宜之计,而对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横加指责和干涉,使得我们的教育远离教育的本质,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真实的本我,而逐渐成为机械教育下的木偶,身负桎梏,身陷厌学的漩涡之中。[/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P][P][SIZE=12pt]“厌学是当今教育的癌症。”林格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在林格老师的书中,教师和我们现行的体制就是这个癌症的最大诱因,通过不断的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断的打击孩子们的乐观精神,不断的悲观批评和填鸭式教育,使得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儿时本来的乐观、天真和好奇,直到他们丧失一切童真的笑颜,变成我们教鞭下的表面一个个言听计从的、木讷的“计算机”和“考试机”。或许他们也疲惫,想偷偷停下不自主的脚步,或许他们也想嬉戏,但是在我们的呵斥声中,他们一次次的被迫前行。从他们看见我们如同见到猫的反映和眼神,其实我们也明白他们是在伪装,但其实他们早已被我们摧残的病入膏肓——彻彻底底的厌学。我现在终于可以体会为什么他们沉迷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他们才可以自己做主。[/SIZE][/P][P][SIZE=12pt]我应该如何去做?我问自己。[/SIZE][/P][P][SIZE=12pt]我想,教育不应该是仅仅我们教师作为主体,如果仅仅是我们教师作为主体的话,我们就会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孩子们的问题,不顾及他们的体会和想法,武断的替他们拿出我们认为合适的方法,[/SIZE][SIZE=12pt]不问丁卯,强行灌输[/SIZE][SIZE=12pt]。久而久之,只能是出力不落好,使得孩子们沦落为教学的旁观者,甚至于让他们远离我们而去。故而,“我们要依靠孩子,全面依靠孩子。”林格老师说。[/SIZE][/P][P][SIZE=12pt]“全面依靠孩子”,如何依靠,怎么依靠。我想,依靠不等同于放纵。如果,将依靠做成听之任之,那只会使得孩子失去上进的目标,一如无头的苍蝇四处碰壁,久而久之,会丧失上进的动力,失去自信,更加远离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制定出教育的目标——焕发人性。在目标的指导下,遵从心理学发展的阶段的客观规律,制定出详细的人生规划,促使孩子们螺旋上升式的健康蓬勃成长。[/SIZE][/P][P][SIZE=12pt]林格老师,将孩子们推在了中心,一切以孩子为主。我认为,如果简单这样,教师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沦落为教学过程中的旁观者,在教学中迷茫甚至被淹没。有没有一种能够双赢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使得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我们可以不可以,不仅仅全面依靠学生,而是全面依靠所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人和物(知识);不仅仅是焕发学生的人性,而是焕发所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人的人性和知识的灵性。从而不是仅仅将学生或者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将学生——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教师和他们——学生,都围绕知识这个伟大的客体为中心而坐,凝视、思考、冥想,疑问、探索、争论,都作为对知识客体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让坐在中心知识说话。通过我们,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的仔细观察,悉心思考,激烈争论,最终形成共识。如此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客体只有主体,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这里没有先知,只有对自然的位于的中心知识尊重和敬畏,我们共同的、不停脚步的探索,使得我们每个人在这其中共同成长。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而且学生也在静静的影响着教师,从而促使学生和教师相互雕琢,共同成长。[/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9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