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945
  • 经验3752937
  • 文章7103
  • 注册2006-02-23
[SIZE=4][b][BGCOLOR=rgb(255, 255, 102)]对联构思十二法[/SIZE][/b](上)[/BGCOLOR][P][FACE=&][SIZE=4][/SIZE][/FACE][/P][P][FACE=&][SIZE=4][/FACE][/SIZE][/P][P][/P][P][/P][P][/P][P][/P][P][/P][P][/P][P][FACE=&][SIZE=4][/FACE][/SIZE][/P][P][/P][P][b][LINE-HEIGHT=1.5][SIZE=4]构思,是成联创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SIZE][/LINE-HEIGHT][/b][/P][P][SIZE=4] [/SIZE][/P][P][SIZE=4]《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SIZE][/P][P][SIZE=4] [/SIZE][/P][P][SIZE=4]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在四海飘游,而心却系于庙堂。虽远,而思能达。文章的构思就要做到如此“神远”。[/SIZE][/P][P][SIZE=4] [/SIZE][/P][P][SIZE=4]又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SIZE][/P][P][SIZE=4] [/SIZE][/P][P][SIZE=4]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文章在起初构思的时候可以神游万里,登山观海皆激发人情意无穷,欲驾风云,指点江山。但是,[b]如果将之付诸笔下,则觉得并非易事,“半折心始”,能表达出你心里想的一半也就差不多了。[/b]一言以蔽之,文章构思,“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SIZE][/P][P][SIZE=4] [/SIZE][/P][P][SIZE=4]因此,我们写联,看到题目的时候,大可以神游万里,充分发挥想象去考虑如何“切题”。但是如何构思,把你的想法付诸笔下,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本文就来谈谈对联构思都有些什么方法。[/SIZE][/P][P][SIZE=4] [/SIZE][/P][P][SIZE=4][b]说到对联构思,离不开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两个层面。[/b]而这两个层面,往往是相互交融在一起去运作的。结构和表达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形成构思的“套路”。因此,本文谈构思方法,基本是把这两种层面揉在一起讲的。[/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一:白描手法[/SIZE][/b][/P][P][SIZE=4] [/SIZE][/P][P][SIZE=4]说起白描手法,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那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前三句全是景物的白描,没有一个动词连接,却让人读出了画面感。这就是白描的力量。[/SIZE][/P][P][SIZE=4] [/SIZE][/P][P][SIZE=4]我们在写一些联题的时候,也可以用白描手法。[b]这一手法在写题署联的时候可以运用较多。[/b]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颐和园清华轩[/SIZE][/P][P][SIZE=4]金阙美蓉,玉楼杨柳;[/SIZE][/P][P][SIZE=4]丹庭凤跱,碧渚螭蟠。[/SIZE][/P][P][SIZE=4] [/SIZE][/P][P][SIZE=4]无题(燕七)[/SIZE][/P][P][SIZE=4]人事长街花影;[/SIZE][/P][P][SIZE=4]心牢夜雨秋灯。[/SIZE][/P][P][SIZE=4] [/SIZE][/P][P][SIZE=4]上述两联基本都是白描手法。作者根据所题内容,精心选取一些意象,自然组合到一起,不加修饰而成联。当然,不要以为这种手法很简单。既然是不加修饰,不用动词连接,那么表意完全要靠意象的选取和组合,这一点就考验作者的功力了。[b]一定要选取最能够恰当表达立意的意象,而看似不经意的组合,其实张力早已经蕴含在其中了。[/b][/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二:情景交融[/SIZE][/b][/P][P][SIZE=4] [/SIZE][/P][P][SIZE=4]这种手法,我们在写诗、写散文的时候,也经常用到。而通常的组织方式有先情后景、先景后情、情景交融等。那么在写联的时候,这种方法也是经常用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b]我们在选取景物的时候,基本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而适当的抒情,也有助于我们联意的丰满。[/b][/SIZE][/P][P][SIZE=4]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鸡鹿塞(破茧成蝶)[/SIZE][/P][P][SIZE=4]二千年汉地胡天,剩故垒依然,闻说有美来时,琵琶声冷关山月;[/SIZE][/P][P][SIZE=4]一万里疾风怒马,自将军去后,可怜小楼吹彻,春雨人悲塞草烟。[/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上下联中基本都是以情起,以景收。借情感生发,而表达思想,最后归结到景物,使情感的抒发有落脚之地。[/SIZE][/P][P][SIZE=4] [/SIZE][/P][P][SIZE=4]浙江望海楼(一散人)[/SIZE][/P][P][SIZE=4]劫后重来,倚楼头十二栏杆,遥看海上生明月;[/SIZE][/P][P][SIZE=4]客中小醉,忘眼下三千烦恼,笑向天涯觅古人。[/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上联写景,下联写情。因看到景物而生出相应的情感,所谓见景而生情是也。[/SIZE][/P][P][SIZE=4] [/SIZE][/P][P][SIZE=4]日月潭(无字)[/SIZE][/P][P][SIZE=4]因湖为镜,四面环山,当呼来槛外神仙,浮舟唱晚;[/SIZE][/P][P][SIZE=4]与子同袍,一衣带水,且唤起潭中日月,照我还乡。[/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上联以景起,以情收,而下联以情起以景收。景生情,情依景,互相交融,共同完成立意的表达。[/SIZE][/P][P][SIZE=4] [/SIZE][/P][P][SIZE=4]由上可见,[b]在对联的构思中,情与景的安排基本是灵活多变的。[/b]只需要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适当选取有助于表达情感的景物,然后适当生发,做到剪裁合适,感情饱满,韵味悠长。[/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三:铺排议论[/SIZE][/b][/P][P][SIZE=4] [/SIZE][/P][P][SIZE=4]在我们写一些特殊的名胜,写人物、事件等题目时,往往要明确表达我们的观点。而这个时候,在构思上,就要把铺排和议论作为主要的手法了。[b]铺排是为了蓄力为议论服务。[/b]有时候也可以不用铺排,直接用议论,干脆利落表达观点。[/SIZE][/P][P][SIZE=4]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九成宫澧泉三绝碑(陆天泓)[/SIZE][/P][P][SIZE=4]不二文,不二书,不二事;[/SIZE][/P][P][SIZE=4]第一谏,第一楷,第一君。[/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干脆利索,完全是议论行联。把与此碑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做了精到的议论,并且还形成一种铺排风格。[/SIZE][/P][P][SIZE=4] [/SIZE][/P][P][SIZE=4]漂母(老雨)[/SIZE][/P][P][SIZE=4]赠以财不如赠以言,藉当时语重心长,终砺乞儿成国士;   [/SIZE][/P][P][SIZE=4]瞻其庙勿忘瞻其德,嘱此后扶危济困,休图一饭易千金。[/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也是以议论起,以议论收,中间穿插了一些陈述,基本也都是为立论服务。[/SIZE][/P][P][SIZE=4] [/SIZE][/P][P][SIZE=4]陶然亭(金锐)[/SIZE][/P][P][SIZE=4]由岳麓枫林爱晚,至琅琊泉酿贪欢,原无论江北江南,雅趣陶然同白傅;[/SIZE][/P][P][SIZE=4]饮酒篇适意青山,漱玉集销魂佳节,正可谓唐前唐后,幽怀各自托黄花。[/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别开生面,用议论的手法写名胜联。前面两句先是铺排,然后承接一句,最后议论结尾。[/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四:比喻拟人[/SIZE][/b][/P][P][SIZE=4] [/SIZE][/P][P][SIZE=4]比拟手法,从诗经中就大量运用,到后来的诗歌中也是多多使用。那么在写联的时候,我们也是大量地运用这种手法,不管是写景、抒情、议论等,都可以用到。[/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比拟手法的优点就在于化无形为有形,化物事为人情,能够更形象和生动地去表达主题,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SIZE][/b][/P][P][SIZE=4]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头发(莫非)[/SIZE][/P][P][SIZE=4]若春云来马嵬坡前,隐隐何堪柔绕指;[/SIZE][/P][P][SIZE=4]拟秋草立岳家坟上,苍苍犹作怒冲冠。[/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咏头发,上下联皆运用比喻手法,把头发形象地比喻为春云和秋草两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意象,从而化无形为有形,顺利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SIZE][/P][P][SIZE=4] [/SIZE][/P][P][SIZE=4]风(细雨沾衣)[/SIZE][/P][P][SIZE=4]天地是吾辈行藏,翻覆何如,往来间渺无痕迹;[/SIZE][/P][P][SIZE=4]炎凉系此生际遇,沧桑莫问,春秋外别有心肠。[/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咏物,作者则完全运用拟人手法,把风比喻为一位飘游于红尘的人士,从而在它身上寄托一些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SIZE][/P][P][SIZE=4] [/SIZE][/P][P][SIZE=4]湘妃祠(一脉花香)[/SIZE][/P][P][SIZE=4]所化者心魂,洞庭百里多情水;[/SIZE][/P][P][SIZE=4]犹沾其血泪,斑竹千年不忍花。[/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景物,上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洞庭湖的水比喻成湘妃的心魂,从而把周围的景色跟所写题目联系起来,并赋予感情色彩。下联又运用拟人手法,把斑竹拟人化,仿佛受湘妃故事的感染,而千年不开花,也是助表达感情之用。[/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五:拉人做衬[/SIZE][/b][/P][P][SIZE=4] [/SIZE][/P][P][SIZE=4]拉人(物)做衬,是对联创作的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法。[b]当一个题目本身难以下笔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这个题目周边的东西去表达主题。[/b]比如写一个景物,我们可以拉来景物周边的景物来烘托它或者对比它;写一个人物,我们可以拉与之有关的人物来类比他或者抬高、贬低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表达的思路就多了起来。有点像“曲线救国”的意思。[/SIZE][/P][P][SIZE=4]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杜甫草堂(怀抱昆仑)[/SIZE][/P][P][SIZE=4]与蜀国宰里闾守望,两朝学士名臣,浣花溪前,添作巴中胜迹;[/SIZE][/P][P][SIZE=4]共李谪仙肺腑相知,同是流寓客子,洛京别后,来听剑外秋风。[/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杜甫草堂,分别拉来了诸葛亮和李白做衬,诸葛亮是因为武侯祠离杜甫草堂很近,李白是因为二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身世的关系。通过拉这两个人来做衬,使表达上更可以游刃有余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了草堂的历史和风景。[/SIZE][/P][P][SIZE=4] [/SIZE][/P][P][SIZE=4]二十四桥(不是很帅)[/SIZE][/P][P][SIZE=4]不远乃竹西旧处,有歌吹长闻,好同这一缕箫声,平分皓月;[/SIZE][/P][P][SIZE=4]相望为江左名山,惜僧尼尽占,幸得此多情烟水,留与诗人。[/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景物,也不是直接写,而是抓取了跟二十四桥有位置相关的两个地点,一个是“竹西旧处”,这个“竹西”经常在诗词里出现来代替扬州。一个是“江左名山”,“江左”同样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通过拉来这两个地点的位置来写二十四桥,使人能够联想到二十四桥所处的地点是那么有文化底蕴和诗意的所在,从而更加地想象其美了。[/SIZE][/P][P][SIZE=4] [/SIZE][/P][P][SIZE=4]纳兰(林南)[/SIZE][/P][P][SIZE=4]天公到底厚苏辛,拘先生五百年,才教入世;[/SIZE][/P][P][SIZE=4]妙手顿时翻格调,使我辈千秋后,不敢言词。[/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纳兰容若,起句便拉来苏东坡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大词人为其“背书”,凸显了纳兰在词史上的地位,使人一目了然地明白。而下联又拉来“我辈”与其比较,不言而明。[/SIZE][/P][P][SIZE=4] [/SIZE][/P][P][SIZE=4]从上面几联的分析可以看出,不是简单地拉来一个人或者物放在联中,就叫做“拉人做衬”。我们所要拉的人或者物,一定是跟所题对象有着某方面密切的联系,而正是通过对这种联系的阐述和引申,将所题之对象表现地更加丰满和厚重,这才是拉人做衬的目的所在。[/SIZE][/P][P][SIZE=4] [/SIZE][/P][P][b][SIZE=4]手法六:今古贯通[/SIZE][/b][/P][P][SIZE=4] [/SIZE][/P][P][SIZE=4]这种方法在写一些怀古或者现实题材的时候经常要用到。[b]写怀古联,通过怀古,一般要表达一些“讽今”或者“扬今”的内容。而写一些现实题材的联作,往往又要穿越到古代去寻找“依据”,从而使联作饱满起来。[/b]当然有时候也是为了“委婉”。[/SIZE][/P][P][SIZE=4]举几个例子:[/SIZE][/P][P][SIZE=4] [/SIZE][/P][P][SIZE=4]张良(怀抱昆仑)[/SIZE][/P][P][SIZE=4]真英雄必应命方生,故可以博浪金锥,授书黄石;[/SIZE][/P][P][SIZE=4]今世道尤沉疴不振,问如何荐吾赤子,翼彼青云。[/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古代人物,上联抓住张良的重要事迹来“论证”首句的论点“真英雄必应命方生”。而下联则转到写今,意思是自己也是准备“应命方生”,奈有点“无用武之地”。是一种对当今世道的委婉讽喻。[/SIZE][/P][P][SIZE=4] [/SIZE][/P][P][SIZE=4]挽黄万里先生(无字)[/SIZE][/P][P][SIZE=4]从孔子涕麟至屈子涕江,儒道穷,天道更穷,允嘱片言,保汉口万全为要,近盼固埽堤,远盼固邦国;[/SIZE][/P][P][SIZE=4]以一人之祸博亿人之福,马公在,黄公尤在,试倾杯酒,敬赤心百折不挠,生无愧父老,死无愧儿孙。[/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挽一个现代人物,采用的是先从“古人”入手,从而引出作者要表达的“现实观点”。下联则完全转入对黄万里的“挽”上。[/SIZE][/P][P][SIZE=4] [/SIZE][/P][P][SIZE=4]伯牙台(袁少枚)[/SIZE][/P][P][SIZE=4]遗迹此台,想当年掩抑七弦,定弹个吾道南来,大江东去;[/SIZE][/P][P][SIZE=4]知音何处,到今日苍茫四顾,只剩得汉阳流水,黄鹄高山。[/SIZE][/P][P][SIZE=4] [/SIZE][/P][P][SIZE=4]此联写名胜古迹,兼有怀古色彩。上联“怀古”,下联“叹今”,以苍茫的景物结尾,表达一种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知音难遇的无奈。[/SIZE][/P][P][FACE=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20, 188, 143)][SIZE=9pt][TABLE=transparent,0,0,1510px,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P][P][TABLE=transparent,0,0,1309px,left,transparent,0,none][tr][TD][SIZE=4]手法七:开门见山
这种手法也叫压顶之法,或者叫单刀直入,就是起句即表明观点,
然后在后面进行论证或者陈述。这种手法在各种题材的对联构思中
都可以运用。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起句便是论点,所以要求后面的
铺叙或者论证需要紧扣起句,而对结句要求也更高,必须能托得住起句,
不然就有虎头蛇尾之感了。

举几个例子:

二十四桥(琴瑟静好)

湖山是埋愁旧地,当白苹秋老,红药春生,小调重翻商女怨;

风景犹买醉昔年,又月影浮空,箫声浸夜,扁舟能放故人来?



此联写二十四桥,起句就为全联奠定了基调,此处是“埋愁旧地”。
那么后面紧接着跟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此基调服务,到结句则用“商女怨”
之重翻,来为第一句下很好的注脚。下联也是这个思路。



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一散人)

骨以人而立,人以骨而撑,物权即是人权,三载艰辛惊万众;

家为国之基,国为家之本,命运岂非国运?满城风雨涌孤楼。



此联写一件事情,起首两句则把观点标明出来,后面继续补充,
而第四句则回到事情本身,用事实说话,表达作者的“震惊”。
下联依然是,起二句为观点,第三句承接一问,而第四句不作回答,
用景物的“苍茫”来引起读者的深思。

岳麓书院(易行舟)

道统为两宋正宗,孔孟以来,渐向斯门兴大雅;

人才达中华绝顶,蔡毛之后,都从此麓仰高峰。

此联的上下联起句也都是作者的论点,而后面两句都是对论点的阐
述和解释。而“斯门”和“此麓”都回扣到题目所写的“岳麓书院”。

手法八:层进转折
与手法七的开门见山不同,此种手法起句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
娓娓道来”,逐渐推入,最后亮出作者的观点。那么层进跟转折,就
是后面“推入”的两种形式。层进就是层层铺叙、论证,联意层层递进
,最后得出结论。转折则是,前面说一观点,后面不递进,而话锋一转,
通过这种前后的比较,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举几个例子:
琵琶亭(金锐)

亭外待何年,烟水无情,尚与风来听太息;

天涯拨此曲,琵琶有泪,是如人去不重逢。

此联是写景联,三分句,是“娓娓道来”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是
我们行文构思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最寻常的“思考路径”。
望去亭外,烟水在年年岁岁的变迁中无情来去,从风中仿佛听到了
叹息的声音。人在天涯,弹一曲琵琶,诉说着往日的离别。就是这样
,一句接一句,一句感情浓过一句,到结尾处则到达最浓处,从而
将读者感染。



西湖俞楼(试剑)

风雨满书楼,合泉声,弦诵声,南屏钟声,孤山玄鹤声,并作招凉新唱本;

帙笺消永日,并梅色,烟花色,苏小柳色,秋月平湖色,来酬选胜老神仙。

此联也是,起句稍稍切入,然后则进行铺排表达,承接着起句,铺叙完成以后
,引出结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层进的过程中,不慌不忙,让表达顺
势而出,水到渠成。

莫愁湖

英雄虽不以成败论,但是英雄,总忧成败;

儿女故未关湖山事,如非儿女,空老湖山。

此联则是运用了转折的手法,很明白,用“虽”“但”,“故”“非”
这样的词来形成转折的意思。一起一转,干脆利落,观点自明。

手法九:流水之势

说的是上下联的联意一气呵成,势成流水。这种手法比较考验作者
的语言驾驭功底,因为安排不好,就很容易让联的气脉变得很熟滑。
所以上下联要成流水,必须要气贯到底,而如果不能一贯到底,则很
容易越来越弱,不好看。

举几个例子:

雪(怀抱昆仑)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此联短而有味。上联一“始”,下联一“终”,上下成流水之
势,描写了雪来天地间的过程。而已“纷乱”跟“清白”的前
后对比,让人有所思。

镇江甘露寺(鄂容安)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此联是最典型的流水对,完全是从联意上的流水承接,让人读
完以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游永安桃源洞

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

我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

此联上下联也基本是流水之势。上联起句写景,然后描绘景物
吸引游人来寻胜。下联紧接着引出“我”,我也是寻胜客之一,
但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单纯游玩,而我面对沧桑城郭,却思绪万千。
从上面的几联可以看出,流水对可以是非常“湍急”的水,这种一般
在比较短的联中可用。也可以是比较“悠远”的水,上下承接不疾不
徐,从联意上顺势而为,自然过渡,而意思是一脉相承,这种适用于
一些长一点的联作。

手法十:正对反对

所谓正对反对,也是指上下联的联意,或正或反。正对则上下同心,
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对联意的表达。反对则上下对比,相辅相成,从
比较中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举几个例子:

华山(金锐)

吕仙人负剑西游,削莲花成五百奇峰,玉阙瑶台记歌舞;

李学士携壶更醉,沐云气发三千佳咏,鸾车鹤驾与逢迎。

此联上联从吕仙人生发,下联从李学士生发,同样都是描述华
山的美与奇,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共同为主题服务。

太白楼(不是很帅)

风应从天宝吹来,到此楼头,尚带凤歌狂未减;

江合自长毫泻出,响于云上,每惊神鬼泣犹多。

此联也是正对。上联写风,从历史的纵深写;下联写江,从空间的广
阔写。平行发力,展现在太白楼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龟(怀抱昆仑)

四海亦何遥,若坚忍堪能量以;

万年则太古,非泰然不足处之。

此联上联写四海也不算远,下联写万年则有点太古,分别从
一正一反去立意和表达,赋予了龟坚忍和泰然的形象。

西樵山钟楼(联系人)

朝夕叩而鸣,七二峰峦皆有答;

清疏闻则悟,万千尘梦了无痕。

上联写钟鸣山有答,下联写尘梦了无痕。一有一无,
一实一虚,一正一反。



手法十一:设问反问
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运用设问句或者反问句来增加情感的表
达力度。而在对联构思中,也可以运用。运用设问句,一般是
自问自答,能够做到起承或者承转的效果。运用反问则一般用在
结尾,增加表达的力度。当然,也有的联中抛出一个问句,并不
回答,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悟。这种一般也是用在结尾。

举几个例子:

剑门关(老雨)

雄关扼秦蜀之冲,岭峻崖危,岂碍河山归一统?

故国当承平未久,官贪吏败,频经治乱要三思!

此联的问句就是反问,作者用之的目的就是加强语气。

烟寺晚钟(儒夫子)

湘流短泊舟,想行程归路不知,寂寞烟迷半勾月;

衡岳晚凝露,问羁旅客愁何寄?清凉雨送数声钟。

此联就是设问,作者在下联先是一起,而后紧接着一个问句,
目的是承上启下,引出最后的结句来。结句就是对问句的回答,
同时也是联的落脚点所在。

西安阅江楼(一散人)

把盏趁春风,第一楼前,有客泛舟游上苑;

凭栏思往事,初三月下,何人纵马看长安?

此联的问句既不反问也不设问,而是安排在最后一问,
作者没有想给出答案。至于是何人,诸位大可自己想象。
可能是作者自己,也可能是当年的某个状元,又可能是
某一位游人,一切皆有可能。

手法十二:有我无我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我们在写联中,也可以有两种写法,有我和无我。有我,
简单地说就是把作者自身也代入联中,用自己的视角和情感等去
立意和表达。无我,则是取第三方视角,把“我”作为一个客观
的第三方主体,去审视、观察、评论等。



举几个例子:



南湖烟雨楼(怀抱昆仑)

楼阁乃出世孤存,云树风烟,莽莽携从天外雨;

湖山其问谁再造,雄豪枭杰,苍苍汇入此中流。



此联在描写烟雨楼以及其周边的景物时,完全是以景带情,
以景生议,而这些都是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
写的。这就是“无我”之构思。

黄鹤楼(金锐)

骑鹤作辽东想,其乐哉春树梅花,壁上诗成三醉酒;

吹笛生江浦愁,吾乡也秋风鲈脍,云边客有一归帆。

此联写黄鹤楼,不仅仅是写黄鹤楼本身,而是夹杂了作者自己
的足迹、思念等因素,从而不把自己从联意中抽离出来,而是
融合在里面,形成“有我”之感。

岳麓山(易行舟)

两宋以来,千秋红叶题湘学;

一山之上,数枕青峰葬国魂。

此联也是“无我”之构思。仅是从客观旁观之层面
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到岳麓山本身。

所以说,我们在此提到的有我和无我,跟王国维提的有
我和无我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对联的表达毕竟和诗词还
是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联中,我们从视角的选取之不同
上去区分有我和无我,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通过对上述十二种构思手法的分析,我相信大家对于写联如何
入手和行文应该有了一些了解。其实这十二种手法并不是割裂开
来的,好多手法都可以结合在一起去用。不同的手法用在同一
联中,目的就是为了立意表达服务。只要把这些手法都熟练
掌握,我相信写联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更加得心应手。
[/SIZE]
[/td][/tr][/TABLE][/SIZE][/BGCOLOR][/COLOR][/FACE][/P][/P][/P][/td][/tr][/TABLE][/P][P][SIZE=9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4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