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8
    • 经验25716
    • 文章740
    • 注册2019-03-03
    [FACE=黑体][SIZE=4][B]【育儿经2】】大格局的教育,其实就在生活里[/B][/SIZE][/FACE][P][SIZE=4]      [/SIZE][SIZE=3]每年高考后,状元和高分刷屏不断、热度不减。 可见人们评价教育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分数。

            走进名校,就完成了终极目标吗?走出名校,教育的影响又还剩多少?

            在崇拜强者的世界,每双眼都盯着高高在上的财富、学历、地位、资源。
     
            [b]而愿意环视四周、回头望向弱者的人,恰恰是世界迫切需要的精英。[/b]

             2010年,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888万美元,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人斥责张磊忘本:“中国白白培养了你十几年!”而张磊说,是耶鲁真正改变他的一生:“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耶鲁老校长Kingman BrewsterJR.总结过世界顶级名校的五大录取标准,涉及社会责任感的就占了两条:领袖力和道德感。而[b]出身名校的杰出人物几乎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回馈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好。[/b]

            [b]真正的“精英教育”,从不是靠金钱人脉堆砌出来的,它存在于对普通人的关照中。只有释放价值、尽力利他的人,才称得上是“精英”。[/b]

    [b][COLOR=rgb(0, 102, 255)]01.唯能力论,把人逼上狭隘的道路[/SIZE][/b]

            以知识能力为最高评判标准,意味着只看自己不顾他人,擅长竞争不懂合作,甚至可能为了登高望远,不择手段把别人踩在脚下。[/COLOR][/P][P][SIZE=3]        [b]狭隘的教育观,会把人引向两个结局:[/b]

           [b]一是在社会上路越走越窄。[/b]

           郑渊洁某次作为公共外交代表团成员,与一群80后90后前往以色列参加外事活动。他们都是名校精英,学历、能力、知名度样样出挑。第一场活动在以色列外交部举行。按照国际惯例,代表祖国在正式场合发言必须使用母语,通过翻译传达给对方,即使对方会用这门语言也必须如此。轮到中国学生发言时,他们扬起下巴侃侃而谈,却一个个操着流利的英语,越过翻译直接交流。仅有两人使用中文,接下来的十几场活动都是如此。

           郑渊洁说:且不说他们置国际惯例于不顾,只想着炫技,单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身边有不懂英语的人,比如我,就让人很不舒服。能力再强,我也不愿意跟这种人打交道。这些学生确实能力出众,却在全世界面前给中国“丢人现眼”。他们被傲慢蒙住眼睛,浑身上下透着令人不快的优越感。在学校拼的是“能为自己考多少分”,在社会拼的是“能为别人做什么”。目中无人,只会令人生厌,在社会上路越走越窄。
    [/SIZE][/P][P][SIZE=3]        [b]二是在人生中路越走越窄。[/b]

          常春藤大学招生不问贫富背景,但学生的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前些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来中国为国际特训班招生,一名奥数尖子生却在面试中败北。他们经历了这样的对话。

           面试官: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挣钱。

           面试官:挣钱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环游世界。

           面试官:除了环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学生:还可以买房子。

           面试官: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学生:和父母住在一起。

           这个尖子生的人生观是模糊的、狭隘的,是被高分挤压到角落不暇思考的。考入名校于他只是致富的本领,人生目标被偷换为享乐,以至除了谋得一点私利外,头脑一片空白。面试官一眼就看出,这孩子禁锢在小家利益和自我满足里,与常春藤推崇的回报社会的情怀大义格格不入,淘汰是必然。
    [/SIZE][/P][P][SIZE=3][b][COLOR=rgb(0, 102, 255)]02.家庭教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高度[/SIZE][/b]

            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进常青藤,但理解常青藤的价值观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b]许多父母或许从未想过,到底是在为谁教育孩子?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为自己教育?那么孩子将来拥有的只有你。为孩子的未来教育?那么孩子看到的只是自己。为世界教育?那么孩子将与世界相连,从世界看自己,从自己看世界。[/b]

            2015年,人大学生康瑜取得了保研资格和港大录取通知。可她却背上行囊前往云南山区支教,一呆就是两年。

            没人明白为什么一个学经济的女生,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光明前途,去大山里教孩子写诗。康瑜说一件往事深深地影响了她。小时候的夏夜,奶奶带她乘凉,看星空,看蚂蚁。奶奶看着树下来来往往的蚂蚁说:“生而为人,不是蝼蚁。我们有很大的力量,不仅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每个字都说得很轻,却沉沉地嵌在康瑜脑海里。

            临近毕业,康瑜无数次自问:研究生毕业,然后呢?找到好工作,然后呢?努力生活,然后呢?没有答案。

            焦灼之中,奶奶的话开始回响,于是她走进大山,点亮孩子们的生活。

            她创办了公益机构“是光”,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举起火把。
    带领云南、山东、河南等地区几百所中小学的孩子,春天找花,夏天听雨,从诗歌里找到自己。2017年,这场“四季诗歌行动”获得了首届哈佛SEED社会创新挑战赛银奖。此时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康瑜骄傲地抬起头看着星星说,我终于做到了你教我的那件事。

            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里说: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那个平凡的夏夜,奶奶只用一句话就给了康瑜最好的精英教育。

            她变成孩子们天空中指路的明星,变成引燃更多人内心善意的火种。
           如果有人再用放弃、牺牲、耽误这样的字眼形容康瑜,就是对教育本质最大的曲解和不敬。她恰恰是为“好的教育是什么”提供了最闪亮的注脚。

    [/COLOR][/P][P][SIZE=3][b][COLOR=rgb(0, 102, 255)]03.大格局的教育,就在生活里[/SIZE][/b]

           大格局的教育并非虚无缥缈,相反只有扎根于脚下的土壤,才可能孕育参天巨木。

    [b]1、关注孩子的“底层设计”[/b]

           上海有个叫吴承昊的学生,高中学习最紧张的时期。他决定为上海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学生乐队,要“把音乐送进学生每一天的生活”吴同学带领小团队,亲自作曲、指挥、组织、宣传,把募集的10万元全数用于为子弟学校购买乐器。而父母始终默默地支持他,做台下最忠实的听众。

           这个16岁的少年从书本探出脑袋,选择做不一样的人。

           他不仅没有耽误学业,而且申请的常青藤大学几乎全部向他伸来橄榄枝,最终他走进了哈佛。

           一个有责任心、善良、热情、心中怀有世界的孩子,成绩怎么会差呢?他反而会有强大的内驱力敦促自己优秀,以便完成更大的目标。

           [b]父母如果培养好孩子的“软实力”,就等于做好了“底层设计”。[/b]这样的孩子有强劲的“小马达”,无需控制和管束,出众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b]2、父母要有关怀普通人的情怀[/b]

            前几天河南汝州,一名六旬环卫工劝阻父母让孩子在地上随地大小便。

           不料孩子爸说,你就一个扫地的,你说啥说?嘴里不停冒着不堪入耳的脏话。

            环卫工还了几句嘴,夫妻俩就扑上来打人,孩子妈还朝环卫工脸上吐口水,往头上打用力敲打。

            越来越多辱骂外卖小哥、欺侮服务员、毒打环卫工的案件,正说明了关照弱者教育的缺失。一想到这样的父母会把遗毒传给下一代,就瑟瑟发抖。很多父母都说过这句话:“如果不好好念书,就会像他一样去扫大街。”
            [b]只知仰慕强者、鄙视弱者的人,不会有深远的目光和广阔的格局。即使拥有财富学历,也只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生层次到此为止。[/b]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每当你想要苛责、嘲笑什么人,记着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你这样优越的条件。

            [b]父母要具备关怀普通人的情怀,从尊重和帮助弱者做起,树立榜样。[/b]

    [b]3、从生活找到教育的格局[/b]

            作曲家谭盾的儿子Ian热衷于参与各种兴趣活动,一到周末和暑假就忙得不亦乐乎,一年的课余活动达到200小时,远超学校要求的30小时。

            他最大的收获不止于表演、足球或绘画,而是在团队中学了更重要的东西:责任感。

            Ian是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人,上学时经常迟到、丢三落四、忘带作业。可是他从没忘记去乐队排练,准时参加足球训练,坚持周六上午去绘画工作室做助教。

            在集体活动中他最不愿意自己成为麻烦,对一个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同龄人的评价更重要的事了。

           多找机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甚至是成人。孩子在家长面前难以克制自我中心倾向,但是和家长以外的人接触,更能反省自我行为,引发对他人的关怀和共情。

            5岁的侄子很爱看一本叫《拯救地球》的书。他吃饭总爱剩饭剩菜,妈妈问:“你还想不想拯救地球了?”

             小男孩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想!”

             妈妈说:“那怎么做?”

             他想了想,说:“不能浪费粮食!”
     
    [b]         将生活小事与关心人类联系在一起,孩子会形成“地球观”。[/b]

            [b]明白未来是由每个人的行为汇聚而成,一举一动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与世界相连,不要囿于私利中。[/b]

            此外,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甚至是成人。

            在家长面前收不住的自私和脾气,在外人面前反而能克制,有利于反省自我,引发关怀和共情。[b]名校不是成功人生的保障,它的意义在于引导人通过实践滋养自身,继续发现目标和梦想。[/b]

    [/COLOR][b][SIZE=3]         放低姿态、亲吻大地、回馈他人,才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方式。[/SIZE]
    [/b]

    (作者简介:顾葱白,富书专栏作者,教育心理专业研习者,用有爱的内心和理性的大脑感受生活。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P][P][COLOR=rgb(247, 9, 9)]后记:我们到底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现在流行说格局,孩子的格局是怎样培养的?靠父母空洞的说,孩子的内心仍是茫然的,此文所列举的案例无疑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作为父母,既要有教育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更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意识上,我还是有的,方式上,则有些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常感谢该文作者的分享。[/COLOR][/P][P]
    [/P][P]
    [/P][P][/P][P][/P]
    [ 此贴最后由 白露为霜 在2019/7/17 5:51:06编辑过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