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对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 杨君毅 邮编 315430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陈 锋 邮编 315400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倍受世人的推崇,虽然该书关于三国人物的许多故事情节有着虚构和艺术夸张的成分,我们并不能把它们当作真实的历史记录来对待,但是书中所蕴涵思想价值的丰富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中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政治家从中读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军事家读出的是运筹帷幄的军事策略;而企业家则品味出的是为商之道;即使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是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有益于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来,尤其是该书对孙、曹、刘三人的组织管理和人事任用艺术的相关描写,对我们今天开展实施班主任工作极具指导意义,虽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物的评论从来都是褒贬不一、各执一词的,而该书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写作思路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能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三人作为当时各霸一方的枭雄,他们在组织管理和人事任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为班级不是一个“空间”或“场所”(教室)的概念,而是一个组织和单位的概念,所以开展班主任工作也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组织和管理艺术。笔者以为,解读《三国演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诚信化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
孔子曰:“信者,德之厚也”。诚信乃经营之道、做人之本,更是刘备的立国之本,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是以诚信天下、宽仁爱民的明君形象出现的,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纵观刘备的一生,论实力,刘备不如曹操;论才干,刘备更是不能跟孙权相提并论,早期他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需要依附于其他军阀才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唯一可以借助的优势就是他拥有“皇叔”这一特殊的身份,但是他最终却还是造就三足鼎立之势,不能不说是他有着高超的领导和管理艺术, 他以其自身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而且都对刘备死心塌地、终身不渝。虽然曹操、孙权与刘备一样十分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但不同的是: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在对待手下人的时候,刘备宽仁有度,以信诚待人,在君臣关系方面,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无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处事公正。比如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匡扶汉室是一种诚信,后刘备看出幼主刘禅无能,所以当其兵败彝陵白帝城托孤时,告之孔明:“如幼主无能,你可取而代之。”这又是一种诚信,而正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这种“诚”,请来的是三国鼎立的事业,换回的是诸葛孔明忠心不二地跟随刘备征战南北,甚至在刘备过世后还要捍卫昏庸的刘后主,呕心沥血,文功武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效命。可以说“仁”字和“义”字就是众多人才归顺刘备并为他效忠不渝的主要原因。此外,刘备体恤下属,更体恤天下的百姓。在三国时代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百姓和下属的体恤和关爱,无疑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有识之士感到了温暖。在曹操大军紧追其后的紧急情况下,他更是坚决不放弃跟随他们大军的十万余民众,即使是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还在履行着他对百姓的诚信。相比之下,东汉末年早期权霸一方的大军阀袁术,在对待下属方面就明显缺乏诚信,当初小霸王孙策寄居在袁术手下时,屡有战功,袁术曾几次许诺要让他当他打下地方的太守,却都先后食言,所以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之后,干脆脱离袁氏集团回江东恢复祖业单干了,不但使自己实力受损,而且实际上等于为自己又培养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而曹操虽然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但是他残忍冷酷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孙权则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戮了不少无辜臣下,使得朝臣人人自危。所以团队领导人的诚信使得刘备集团虽然力量上要较其他集团弱小却也能偏安于一方。其实,这一点对所有的团队管理来讲都是必须的,班主任工作也需要加强管理艺术,而诚信化恰恰正是我们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讲诚信,不应开空头支票,随便对学生作出自己其实无法兑现的承诺,他需要时刻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来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和鼓舞人。实际上班主任之所以在学生中有着高尚的形象,就在于他们能够注重言传身教,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启示二:人性化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
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认为:为将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才能,强调将帅不仅要拥有威武之仪,还需要怀揣仁爱之心。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说过:“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与现代管理学中所倡导的人性化管理是不谋而合的。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合理化管理,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对人性的充分了解与尊重,管事理人,最终达到成事安人的目的。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富感情的群体,而“情感投资”则是管理者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项重要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泽认为“爱与被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对它的充分满足会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其工作、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冷漠、争斗和尔虞我诈的气氛中,情绪就会低落、郁闷,那他工作、学习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明的团队领导人在实施“情感投资”时,往往会抓住一个“心”字,与其下属互相交心、互相关心、以心换心,从而达到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共同一心干事业。刘备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当阳长坂一役中刘备怒摔刘阿斗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最为出彩的表演之一。当时赵云为了保护被曹军围困的刘备家小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摔阿斗,其实是刘备内部御人术的一次表演,其精彩处是:既收买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和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在这一点上曹操和孙权也显得毫不逊色,如曹操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相当尊重,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而为了留住关羽,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即使是在关羽决意弃他而去的情况下,曹操不仅没有丝毫为难关羽的意思,反而还要对关羽来去明白和对旧主的忠诚大加赞赏,并阻止自己的手下对关羽采取行动。而孙权据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如凌统早死,其子尚幼,孙权便将其幼子领入宫中抚养,爱如己子。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以求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孙权对属下的这种恩宠让他们深深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爱护的,从而也极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报恩意图。所以无论我们是作为任课教师还是作为班主任都应该端正自己的学生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把这种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均匀地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在工作中尤其要发扬民主作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老是习惯于扮演权威和执法者的角色,拘学生于千里之外。而相关的调查也表明那些平时只懂得颐指气使地漫骂和训斥学生的老师属于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列,这样的老师往往具备传统的家长作风,信奉“师道尊严”的古训,却忽视了现代教育的规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不愿承认师生人格的平等,平时又缺乏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所以其教育也难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认同,最终将导致师生关系走向对立。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在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作好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就在于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他们动之以情,从而使学生情亲师表,理追师表,然后能行效师表。
启示三:理性化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支撑点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主要的而且也是第一线的教育者。他作为是一个团队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团队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必须对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胸有全局、统筹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稳妥地处理好班集体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也应不耽于困惑,能够端正心态,积极寻找破解方法,而不是遇到事情,自己就先乱了方寸,其结果只能是使事情变得更加槽糕,因为这个时候组织领导者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情绪上的某种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其他成员。三国时的曹操在处理事务上,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美德,往往义气用事,不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草率行事,在自己的英名上涂上一个又一个污点儿,成为后人的骂柄。如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潜逃,途中被捉,幸亏陈宫义释,曹陈双双而逃,路过曹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家,借宿一宿,得吕家款待,吕去买酒,其间曹“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便起了疑心,潜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曹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一连杀死八口”。可恨的是,曹操不管是非曲直,不做调查研究,枉杀无辜已十分可恶,后来曹操在途中又遇见吕伯奢买酒归来,虽然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错杀了好人,但为了不使事情败露,却还是又杀了吕伯奢,所以,以后陈宫弃之而去,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帐下幕宾蒋干,自告奋勇地请命到东吴说降周瑜,没有机会说降周瑜却盗来假情报,即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蒋干如获至宝,急献曹操。可悲的是,曹操不分青红皂白,错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内行将领,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此真可谓亲痛仇快之事啊。诛杀才子杨修,处死神医华佗,槊杀功臣刘馥等均为曹操枉杀无辜,事后后悔莫及。曹操的卤莽事,不知为当时后世造成多大的损失。而刘备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而且其因此而付出的代价甚至比曹操还要大,当其结义兄弟关羽败走麦城,死于东吴的刀下之后,刘备为了替他报仇,不顾诸葛亮等众大臣的劝阻,既没有考虑到自己实力不如东吴的实际,也全然不顾诸葛亮先前为他图谋霸业而制定的联吴抗魏的既定方针,一意孤行,仓促起兵讨伐东吴。结果不仅他的另一个结拜兄弟、伐吴先锋---张飞命丧叛将范疆、张达之手,而且自己也在彝陵一带被东吴大将陆逊用计火烧了七百里军营,数十万大军或死或伤,最终只能退守到白帝城,而刘备本人也在白帝城抑郁而死。这都是因为其办事不够理性惹得祸。所以我们为班主任者尤其要克服意气用事的冲动,凡事都应学会理性思考,对学生间的争执不应偏听偏信,更不应预先就带有某种成见。
启示四:智囊化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至高点
虽然班主任作为整个团队的组织者和管理,对全局和团队的长远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但是班集体建设光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所起的作用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并非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他完全可以放手发动他的下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外脑”或叫智囊人物(或机构)的作用,而他自己只要躺着干就行了。当然前提是他必须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因为所谓“外脑”,就是决策者本人之外的,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他们通过主动建议或接受咨询,将其知识、智慧和经验应用于决策过程之中,用输出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服务,帮助决策者做好决策工作。 决策者利用“外脑”,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神经,扩大了自己的头脑。所以团队领导人不但要懂得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更应注意人才的培育工程,建设培养人力资本梯队,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是导致蜀国最终灭亡的根源所在,刘备虽然具备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也懂得仁爱和体恤下属,给诸葛亮以绝对的信任,但他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最大败笔,而且这其实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缺少对接班人大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诸葛亮一生事无巨细,都是自己亲自抓,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击力不足,诸葛亮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最后累死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就造成一个弊端,接班人在正式上岗前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从而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所以我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应该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干,要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其成就动机和团队归属感,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同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协同配合,群策群力,借力打力,共同来搞好班集体的团队建设。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吧。
联系电话:1386789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