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1
    • 经验39
    • 文章24
    • 注册2012-10-18
    我的班级管理三部曲(二)
    [P][FACE=宋体][SIZE=12pt]第一、培养班干部,发挥带动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进入新学期,我需要重新选择一位常务班长。这个职务很重要,所以要选择自身条件不错,在同学们中间有很有权威的人来担任,经过上个学期的仔细观察,私下里和她聊天交流,我认为徐玉婷同学很不错,所以开学之初,我先让她担任一个时期的值日班长,适时予以指导鼓励,并及时班会上对她的工作进行表扬,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她的威信大大提高,班长选举她全票当选。接下来,我请七(1[/SIZE][/FACE])班的项凯琳同学过来做《怎样当好班干部》的讲座,在讲座之前,我要求她原生态呈现,一起分享她的经验和困惑。讲座之后,我布置了周记《我要当好班干部》和《我心目中的班干部》,借此要求同学们端正认识,双向选择。在此基础上召开班会选举班干部,同时在上学期探索的基础上,将班级管理事物进行分割、整和,并建议徐玉婷同学组阁;最后全体班干部讨论形成《班干部公约》,要求每个班干部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要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要想到、说到、做到;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些正逐渐成为班干部的行为准则,这样产生的班干部已经成为我的左膀右臂。[/P][P][FACE=宋体][SIZE=12pt]第二、设置光荣榜,发挥激励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进入新学期,我们七年级的各个班都采用了《量化考评》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各班都选择了在学生中有威信,老师信得过的同学专门负责。通过具体细致的考评,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学生评价,激励学生进步。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班级都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措施的变通,要让后进生也在考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举个例子:七(5[/SIZE][/FACE])班规定做好事是可以加分的,有好几次我都听到七(5)的两个同学小声嘀咕:“怎么水还没喝完啦”;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我们七(3)班一直坚持发喜报,坚持喜报上光荣榜。开学初我曾碰到一个问题:有好几个同学抱怨怎么还没开始发喜报,都等不及了,我也很想,但后面的位置有限,全部贴上喜报也不现实、不好看,可撕掉去年的喜报,我又担心学生有想法,他们会认为,“这些都是会撕掉的,有什么用?”后来我就和几个班干部商量,决定用双面胶帖一半,这样还可以将学生所得的喜报全部累计,作为评比评先的依据。[/P][P][FACE=宋体][SIZE=12pt]第三、用好宣传栏,发挥反思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这里所说的宣传栏可以广泛理解,现在我主要使用的“课室标语”、“黑板报”、“宣传板”。先说“课室标语”,课室布置集中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在我们七(3[/SIZE][/FACE])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勤学努力,而条件较好的同学依赖父母,虚度光阴。所以我选择了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现在决定未来”并和他们分别讨论两句话的寓意;在考察“和谐”内部关系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六个字:“安[U]静[/U]”、“干[U]净[/U]”、“[U]竞[/U]争”、“[U]进[/U]步”、“尊[U]敬[/U]”、“亲[U]近[/U]”,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逐一明确它们的意思;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的首创,我是在学习其他班主任的经验,郭琼老师针对七(1)班训练队的同学较多、较浮躁的个性特点,特别选取了“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七(2)班侧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学生教在心灵”,七(6)班利用班主任学科优势布置了英语标语。针对年级学生破坏公物比较严重、文明习惯有待培养的现状,我们年级组在课室的走廊张贴了有针对性地宣传标语:“与陋习告别,同文明握手”;“完好并非必然,爱护依赖自觉”;“沉没在这里升华为一种品德;”“静以修身,学以育德”等,以期时时提醒、告诫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P][P][FACE=宋体][SIZE=12pt]黑板报也是我们发挥舆论作用的重要阵地。每当重要的日子或者学校重要活动到来之前,例如开学、月考、期中、和谐班级建设等,我们都会利用这个舞台进行鼓励、指导和反思。基本上我们是超额完成德育处布置的任务。事实上,七年级各班黑板报的作用发挥得都很充分,都成立了专门的板报组,七(4[/SIZE][/FACE])班还形成了两周换一次黑板报的制度。[/P][P][FACE=宋体][SIZE=12pt]今年开学的时候,我从总务初领取了一块三合板,当时主要想做一些展览,例如手抄报、优秀作文等。后来我从学生周记中得到创意,可以作为一个交流学习方法、反思学习得失和畅谈阅读感受的一个平台,这个活动基本上都是全员参与。现在已经进行了四期,每一次展览都有一个主题。它们分别是:《班干部专刊》“我是班干部向我看齐,我是班干部请您监督”;《学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月考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的目标我要实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在酝酿《书香伴我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栏目;上学期运动会学校发给班级500[/SIZE][/FACE]元奖金,我们购置了一批书籍,并请每个同学交流两本,现在“图书角”藏书还是较丰富的,以此为基础举行这样一个阅读交流活动是可行的。[/P][P][FACE=宋体][SIZE=12pt]第四、举行小讲座,发挥引导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为什么要举行学生之间的小讲座呢?我是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生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同学初一、初二可能比较糊涂,乱七八糟的事情也挺多,但到了初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多了,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以前的基础太差。所以要认识到这个规律,要使学生在没有幡然醒悟之前,学习上尽量跟得上,不要拉下太多;第二,青春期学生叛逆的特点。有时候我们对学生苦口婆心,我们觉得给学生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但多数时候学生却相当抗拒,可以这样说,有些时候学生不是抗拒的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给他的方式。基于这两点考虑,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让同学们的同龄人用身边事说话。[/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这样的讲座现在已经进行了6[/SIZE][/FACE]场,成为一个系列:项凯琳的讲座着眼于班干部的培养;邹文晓同学的讲座着眼于高年级同学经验的回顾;洪小霞同学的讲座着眼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应试策略;张艳同学的讲座着眼于英语学习的经验介绍;唐宋、薛舒墅同学的讲座着眼于如何既合作又竞争小组学习;陈嘉怡、陈淮安同学的讲座着眼于如何保持成绩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在进行讲座之前,我对讲座的主题还是进行了一个设计和规划的。我希望通过这些小讲座较为广泛地对同学们进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引导。[/P][P][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第五、惩戒违纪生,发挥震慑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2pt]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决不是不要批评处罚。咱不能跪着当老师呀!关键要罚之有度、有情、让学生心服口服。在这一点我借用了魏书生老师的方法: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做好事!现在我们班经常有犯错误的同学,过来主动请罪:“游老师,我做了一件错事,你罚我吧”;我的说明书是命题作文《听游老师讲道理》“要求谈经过、谈心理、谈错误、谈改正;要求写整齐、无错字、讲技巧;要求使用插叙、倒叙,引用”,一举两得,但不常用![/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云云的“发喜报”、“小讲座”、“听游老师讲道理”,太实用了,越看越有劲头,期待之三、之四。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7
        • 经验2620
        • 文章62
        • 注册2012-12-28
         游老师真是一个肯钻研的老师,这些方法新颖而实用,碰到合适的我就仿效之。赞一个!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15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