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六编  要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第六编  要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一、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二、应该培养珍惜生活幸福的能力                                   



    三、学习、掌握知识、埋头读书是人的最大的幸福                      



    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                               



    五、要培养青少年对物质福利的严肃的态度                            



    六、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                                  






    一、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并不是万能,它不能使一个人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种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一旦孩子的心灵遭到了不幸,我们就应当记住: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应让他平静、安宁,帮他解除痛苦、不安和忧虑,然后给孩子带来生活的欢乐,这就是说,孩子没有生活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

    (第二卷18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



    年复一年,我越来越确信,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能力――接受教师教育影响的能力。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根本不可能有教育。

    (第五卷665~666页《人是最巨大的财富》)

    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幸福



    我们正在培养一代新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幸福。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就是不再存在任何一个不幸的人。

    (第五卷143页《怎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学校要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予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没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

    (第四卷12~13页《帕夫雷什中学》)

    学校要有陶醉人和鼓舞人的力量



    哪里没有陶醉人和鼓舞人的力量,哪里也就不可能有对科学和知识、对书本和学校、对教师的劳动的挚爱。

    (第五卷756页《遵循列宁思想办学》)

    学校要教会青少年生活



    在学校里,不仅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思考、认识周围世界和科学与艺术的财富。在学校,还要教孩子们生活。学生们要在学校里学会生活。

    (第二卷31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孩子应该生活在欢快的世界里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今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当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请您仔细观察一下学校生活,您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正是在识字教学阶段失去信心的。敬爱的同行们,这一级阶梯我们要上得使孩子不感到疲劳,要使得通向知识的每一步都走得像鸟儿在高傲地直冲云霄,而不像筋疲力尽地挑着力不胜任的重担的人在迈艰难的步子。

    (第三卷10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感受幸福和快乐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话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第一卷94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要让少年今天就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小学学习的那几年是道德、智力、情感、体力和美感等方面的一个发展时期,只有做到儿童不只是在为明日掌握知识作准备,而是今天就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时,这些方面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而不是空谈。

    (第三卷13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育学上的人道主义在于珍惜孩子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去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第二卷185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使每一个青少年度过充满激情和欢乐的生活



    我们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才是完成了自己的崇高使命,就是真正地使每一个少年、青年都在书籍和思想的世界里过着他个人的充满激情和欢乐的丰富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而劳动教育的最深的根源也正在于此。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34页)

    要使孩子集体中充满一种幸福、欢乐的和谐气氛



    我们极力去做到,使孩子集体中充满一种幸福、欢乐的和谐气氛。一个孩子的幸福不应当去损伤别的孩子的幸福。孩子不应当使自己局限于自己幸福的小圈子里。我们认为理想的东西就在于:一个幸福的人要能为自己的同龄人失去幸福而感到良心责备。这种感受,是儿童心灵中最敏锐的一角,它隐藏着细微的尊严感。真正的尊严,不可能对他人心上所发生的事而去洋洋得意、安然自在、漠不关心。

    (第二卷43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人间崇高的快乐



    教育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当一个人无法做到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时,我们要使他并不感到自己是低人一等,而要使他感受到人间崇高的快乐――掌握知识的快乐、脑力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第四卷73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发展儿童笑的能力



    发展儿童笑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幽默感,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导他们敏捷地思索和明智地观察世界。

    (第一卷75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欢乐和幸福



    正是关于孩提时代的欢乐和幸福的话题,应当成为教师和家长唯一共同关注的对象。说教育者父母般的智慧,首先表现在我们怎样看待儿童的幸福,这不算夸大。依我之见,对幸福的态度,对儿童欢乐和幸福的理解,是教育智慧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第五卷702页《义务感的培养》)

    教育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



    教育并不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似乎它可以不以人们所处的环境为转移而使他们成为非常幸福的人。可是,教育有责任保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这种巨大的精神财富――欢乐与幸福。假如不幸一旦闯入幼童的心田,我们应该记住:我们面前是年幼无知的小孩,我们必须首先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不幸和忧伤,给他们以平静和安宁,尔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2页)



    要培养孩子靠个人的道德尝试来领会最大幸福的能力



    为他人的幸福而贡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的道德上的尝试,特别能使孩子们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观察自己,按照周围人们的观点坦率地体验自己的心灵、行为、品格。谁从小就靠个人的道德尝试来领会最大的幸福――也就是把自己心灵中的点点滴滴都献给别人,哪怕他孤身独处,他也会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而这也许正是使人能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品质。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3页)

    不能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中感到孤独



    假如儿童在大庭广众之中感到非常孤独,那就是学校生活中最可怕的灾难,你应当像担心火灾一样去防止它发生。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4页)

    不能让孩子孤独地忍受自己的不幸



    如果孩子孤独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没有同情和怜悯,那他的心灵就会长期被一层冷漠的冰壳所覆盖。

    (第二卷18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不能让青少年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把想像、幻想和创作的翅膀给束缚了起来。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第三卷89~90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二、应该培养珍惜生活幸福的能力



    应该培养珍惜生活幸福的能力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把人从所有的经济奴役桎梏中解脱出来后的社会里,培养珍惜生活的幸福的能力,才会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道德问题。形象地说这宛如扬起自我教育风帆的风;没有这股风,人就会看不到生活目标,停止自己的发展。

    (第二卷201~20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让孩子理解并感受到生活的美、幸福和欢乐



    要教会孩子们去观察和理解生活,首要的条件就是让孩子理解并感受到生活的美、幸福和欢乐,使普希金”的我想活着,就是为了去思索和受苦“这一明哲思想能在每个幼小心灵之中展示出隐秘的高尚品格的一角。

    (第二卷203~20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孩子们珍惜长辈们所创造的一切是十分重要的



    十分重要的是,要孩子们珍惜长辈们在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为劳动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创造、获得和争取到的一切。

    (第三卷306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不能让孩子不珍惜长辈创造的财富



    我们时刻注视着这样一种危险倾向:对长辈们所创造的财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者不假思索地任意挥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懒汉和寄生虫。要防止这种危险是不容易的,因为乍一看来,小孩子不做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危险的开端。如果家长(有时是教师)希望儿童或少年的生活过得舒服些,把他们庇护起来,不让他们去克服困难,这就隐伏着很大的危险。

    (第三卷632~633页《公民的诞生》)




    三、学习、掌握知识、埋头读书是人的最大的幸福



    学习、掌握知识、埋头读书是人的最大的幸福



    学习、掌握知识、埋头读书是人的最大的幸福。

    (第二卷30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欢乐



    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上学、读书、写字、认识)他感到是一种欢乐,得到是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

    (第二卷30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学习应当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的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的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第三卷170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让青少年感到生活最大的欢乐是智力生活的欢乐



    我力求让学生们感到,他们的生活价值中最首要的并不是物质福利,不是对衣服、住宅、美味佳肴的关心,而应当是智力生活的欢乐。就这个概念而言,人在青春时期就应当成为理想主义者。……人应当住在漂亮而舒适的住宅里,穿戴也应美丽而舒适,但是,如果这一点超出人的精神和理想,那他就会变成一个庸人。

    (第二卷340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



    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其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和谐的地方才得以涌现。

    (第一卷98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困难、障碍和挫折是信念的试金石



    人们每天用犁耕地,犁铧上的铁锈就被磨掉,变得像镜子般光亮洁净。同样,人在劳动中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谦虚地看待成绩,始终不渝地追求尚未达到的目的,他的心灵就会锻炼得光彩夺目。困难、障碍和挫折——这些都是信念的试金石。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166~167页)

    奋发努力克服困难是一笔精神财富



    多年的经验使我懂得一个真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教育规律之一:要这样教育小小年纪的人,让他拥有他付出昂贵代价得来的精神财富。这代价就是奋发努力,就是克服困难。

    (第五卷704页《认识自己》)

    要做战胜困难的勇士



    没有战胜过困难,没有负过重荷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在通往实现目的的道路上,青春应当战胜各种困难。

    (第三卷879页《给儿子的信》)

    不经历艰难困苦就不可能懂得幸福



    没有艰难困苦,没有乏其肌肤的紧张,就不可能懂得幸福。

    (第五卷704页《义务感的培养》)




    五、要培养青少年对物质福利的严肃的态度



    要培养青少年对物质福利的严肃的态度



    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源源不断地拥进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了关于这些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得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教育学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和青年身上培养一种对物质福利的严肃的态度。

    (第一卷97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六、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



    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



    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一个人面前的道路总是顺当、平坦,就不能把他培养成真正的人。人珍重的只能是他注入自己心血的东西。……制造艰苦倒用不着。只需善于看到它们,不绕道而过,并能坚忍承受罢了。人应当生活得艰苦一些,再艰苦一些,随之而来的便是迎向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欢乐。

    (第五卷195页《别让心灵锈斑斑》)

    决不允许年轻一代向挥霍浪费妥协



    决不允许年轻一代哪怕有一点这样的思想苗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轻轻松松,无忧无虑;共产主义是没有尽头的“采蜜期”。我们的财富逾丰盈,我们就逾应当把更多的蜂蜜注入自己的全民蜂房,更关心提供蜂蜜的鲜花,更不与挥霍浪费妥协。

    (第五卷199页《别让心灵锈斑斑》)

    不要让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



    生活证明,如果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第三卷31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七编  做一位怎样的老师
      第七编  做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世界上没有一种精神劳动能与教师的劳动相比                      
      二、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在于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程度                
      三、教师要善于打开每一个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域                       
      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五、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六、爱学生是教育修养和思想感情的顶峰                            
      七、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                                   
      八、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                                           
      九、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十、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                               
      十一、教师应该珍惜孩子们的信任和热爱                             
      十二、教育者必须有科学的预见                                     
      十三、教育者需要具有教育素养                                     
      十四、教师要有幽默感                                              
      十五、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联系                                  
      一六、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热情                       
      十七、和孩子们在一起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十八、要善于看到儿童身上的长处                                   
      十九、教育者的技能在于使青少年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十、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二十一、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二十二、教师应该再现儿童的本色                                   
      二十三、教龄的长短不一定能决定经验的多少                         
      二十四,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十五、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十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习教育理论                         
      二十七、教师要开展创造性研究                                     
      二十八、不善于教育自己就不可能教育别人                            
      二十九、教师需要有空余时间                                        
      三十、教师需要有专门教育子女的时间                               

      一、世界上没有一种精神劳动能与教师的劳动相比
      世界上没有一种精神劳动能与教师的劳动相比
      要记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极为艰巨、极为繁重的精神劳动能与教师的劳动相比。
      (第二卷32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
      教师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也是任何劳动不能相提并论的。纺织工人干上一个小时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炼钢工人干上几个小时后,就能高兴地看到火焰般的钢水,这是炼钢工人理想的顶峰。……可教师需要年复一年的劳动才能看到自己造就的对象;有时,要经过十几年你的意图才能勉强地显现出来;任何人也没有像教师那样经常地碰到一些不满的情绪;任何一种劳动也不会像教师的劳动那样一有错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师必须对社会负责任,对你的父母负责任,只要求他们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做得好。在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美,这都是他用不眠之一头白发、个人幸福换来的。是啊,教师往往有时想不到自己,因为他必须去想着别人。这对教师而言,并非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真正幸福。
      (第二卷325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耕耘者和播种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耕耘者和播种者,如果作为教师不能播种人道的真正幸福的种子,即共产主义幸福的种子,而让别的什么“至尊至圣”的东西得以确立,那么,“损公肥私图安乐”的幸福,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和上帝。
      (第五卷575页《我的教育信念》)
      教师在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人
      教师是受人民委托每天都有可能接触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灵、智慧、思想和感情的人。在教师的面前,一边是人类经过几个世纪创造和付出千辛万苦而得来的精神珍品;另一边是人民的财富、未来和希望――年轻一代。教师在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人。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善于寻找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精神珍品,并把它贮入青少年的心灵。
      (第一卷556~557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青少年的幸福取决于教师
      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取决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第二卷53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的职责就是善于帮助学生
      我们的职责就是善于待人,善于助人;善于搬掉压在他心头的石块,善于消灾免难;善于当学生的心正在呼号、在请求帮助的那一刹那就成为他的朋友,但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听到这种呼号和请求。
      (第五卷595《寄语后来人》)
      用不朽思想、崇高理想、求知欲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自己
      亲爱的朋友,要用共产主义的不朽思想,用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用智慧、知识和永不止息的求知欲,在学生身上延续自己吧。这就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第五卷597页《寄语后来人》)

      教师是年轻人的引路人
      教师是年轻人的引路人,他的使命是在学校里充分发掘人在智能、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精神财富。
      (第五卷687人是最巨大的财富))
      每一位教师的手里都掌握着众多青少年的生活命运
      每一位教师的手里都掌握着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生活命运。用你那充满关爱的手去触摸学生们的心,去触摸他们的灵魂吧!
      (第五卷125页《开发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
      教师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
      你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社会把你看成雕塑巧匠,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雕塑巧匠。要记住,你的每个错误,有可能变为个人的畸形和精神痛苦、烦恼。人的创造者,应以自己的水平、能力、艺术为其他雕塑家作出榜样。
      (第二卷68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者应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
      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于那些不信赖别人的人,那些失去了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的人来说,教育者本人就是精神支柱,就是指路明灯。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5页)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工作才能的基础。
      (第二卷53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的职业需要极大的热忱
      除了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外,未必有其他的职业需要如此多的热忱。你的学生可能不止40个。如果你在高年级教课,那你将会有100个、150个学生。应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应有每个人的欢乐和苦恼。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连的。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的人。如果只抱冷漠无情的理性态度,对发生的一切都进行非常仔细的斟酌,惟恐各种可能的规定遵守得欠准确,就会引起儿童对教师的戒备和不信任态度。过于重理性,而轻情感的教师,儿童不仅不喜欢,而且在他面前绝不会吐露自己的心思。
      (第二卷53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全面地(尔后是抽象地)体现出一切优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一方面的优点,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活力,都能在精神生活的某个方面比别人更鲜明、更充分地表现自己。每个教师正是在发挥个人擅长这个方面对教育少年这一复杂过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同时,每个教师都应当是统一整体的一分子。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智力素养、道德素养、美育素养、体育素养、心理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源泉。
      (第三卷542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播下的火种应当是长久燃烧着的
      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
      (第五卷436页《怎样爱学生》)
      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
      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第三卷531~532页《公民的诞生》)
      要使学生变成一个易于接受教师感染的人
      一个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教师的话语和教师的意志面前敞开心扉,使他变成一个对语言、教导、规劝和范例易受感染的人。
      (第五卷701《是最巨大的财富》)
      教师要用思维之火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教师必须动脑。好奇、探索和求知的火种就在每个少年的心中,只待教师用思维之火去点燃。
      (第五卷829页《“应该劳动”、“劳动艰苦”和“劳动美好”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教师的劳动具有前瞻性和期望值
      教师的劳动有着任何劳动无可比拟的前瞻性和期望值。
      (第五卷357页《人民教师》)
      教师是为未来而工作的
      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我们的教师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第四卷5页《帕夫雷什中学》)
      是社会把孩子们的命运托付给教师的
      社会把孩子们的命运托付给我们教师了。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他们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新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而且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正直、高尚、勇敢无畏的人。无论在为祖国服务方面,还是同其他人的交往方面,我们都应当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人。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4页)
      教师是对青少年的命运负有责任的人
      我们所有这些参与教育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是对他们的命运,因而也是对人民的未来负有责任的人。
      (第五卷703页《义务感的培养》)
      教师是集体智力生活的源泉、引路人和第一个动因
      智力生活能不能存在,这件事本身就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想、志趣的丰富程度和博学多才。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教师是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开拓者,而对于少年期的孩子来说,教师是思想世界的开拓者。而青年精神意向的纯洁、高尚和无私,在自我肯定期所表现的刻苦钻研的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和富有人情的关系都取决于集体的智力生活的丰富程度。
      (第三卷544~545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第一盏指路灯
      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第四卷63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优秀培育者
      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做发展认识和创造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第四卷329页《帕夫雷什中学》)
      世界上医生和教师的职业更富有人道性
      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医生为拯救人的生命总要奋战到最后一分钟,从不让病人感到他的病情严重,乃至无可救药。这是医疗道德的起码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在自己的集体里发扬我们的教育道德,应当把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人道主义原则视为每个教师教育素养的最重要的品质。
      (第四卷65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就是要号召学生
      做一个教师-----这就是要号召学生,学生对这种号召感受得愈强烈,集体的追求就表现得愈鲜明。从本质上说,集体的形成就是从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开始的。只有教育者号召和带领学生前进,希望他们成为精神丰富的、各方面发展的人,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是深切地关心他们的命运的。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71页)
      教师的投入是集体成为重要教育力量的重要因素
      不要忘记在培养集体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教师对集体所做的教育工作越多,对集体越敏感、越温情、越和善,这个集体就越是能够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教育力量。
      (第一卷707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面的
      培养一个孩子,形象地说,好像那演奏优美动听曲调的乐队一样。老师的语言和观点应当成为美妙而令人迷醉的音乐。您们不要这样理解我的意思,仿佛在这乐曲声中,只有特别甜美的乐音。不,一个真正的音乐大师的感情和感受的音域是很宽的,其中还有指责、责备、委屈、愤怒、斥责和毫不妥协,但所有这些感情都渗透着真实和理解。
      (第二卷24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引导学生到书的世界中去有赖于教师
      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
      (第二卷624~62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教会青少年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教会孩子们、青少年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去逼迫自己思想好、做好事,对自己心灵上的消极和懒惰要有不满感。我们应当启迪自己的学生们有一股精神力量,使他们想成为好人,而且使这种愿望能成为他们自愿的劳动。凡是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在相当艰难的教育事业中,学生本人会成为教师的第一助手,他会分担您在教育上的负担和困难,他会同情您、怜悯您、帮助您。
      (第二卷427~42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必须使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有力的影响
      亲爱的同行们,学校的使命,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为人而斗争,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使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
      (第二卷53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关注孩子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我不怕一再重复: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第三卷13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人才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的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学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矿藏勘探者、建筑工作者、冶金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
      (第四卷518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要充当善于从学生身上开发出独特的人格之美的珠宝匠
      一块宝石,它的表面本来是灰暗的,毫无诱人之处,经过珠宝匠的手,它就会变得闪闪发光。学生也是这样,一旦他们的创造力被开发出来,就会放射出各具特色的奇光异彩。为了社会和道义的进步,为了每个人的幸福,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要充当一名灵巧的珠宝匠,要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开发出独特的人格之美。
      (第五卷125~126页《开发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
      教师与学生是否志趣相投决定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知识向信念的转化,首先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性质,取决于教师本身把教书者与育人者两种职责有机结合到何种程度。
      (第二卷115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教师要向学生表明自己对待真理的态度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告诉学生真理,而且向学生表明他对待真理的态度,以此来影响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赞美善良和憎恨邪恶的情感。传授对待知识的态度,要比讲解知识和使学生识记、保存知识困难得多。
      (第四卷764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人民教师的第一项职责就是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人民教师的第一项职责就是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得他们从小就感到自己不仅是老一代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继承者和主人,而且还是创造者、建设者和为他们继承的一切而负责的继往开来者。
      (第五卷351页《人民教师》)
      教师的言谈举止应当是其个性等的反映
      教师的每句话,每个举动,都应当是他的个性、道德、仁爱、善良、诚挚等的反映。
      (第五卷476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正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医生、工程师、花匠和农人一样。各行各业都需要天赋,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都要有活跃着的灵感的火花,而在所有劳动活动的种类中,教育工作绝无仅有的突出特点是:这一工作的客体和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理智、情感、意志、性格、观点、信念尚处在形成时期的童稚个体。
      (第五卷283页《教师与孩子们》)
      教师的权威是双刃剑
      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学生的权威是最要紧、最普通、包罗一切,同时又是最锐利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把伤口刺痛。这是一把不安全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刀子。这是考验教师的意志与克制精神、确立勇气与智慧的工具,但同时它也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总之,一切取决于如何使用这一工具,以及怀着怎样的内心动机对待人。随着岁月的推移,我越来越相信,对学生的权威是对老师的一个最困难的考验,是他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和标志。
      (第二卷82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可以把儿童变成花朵,也可以变成树皮
      使儿童变成娇嫩的花朵,还是变成干硬的树皮――这取决于教师。
      (第一卷83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育者的说与做不能背道而驰
      没有教会孩子善与真的道德权力,一个人就不能成为教育者,因为他说出的善与真的语言跟他的行为背道而驰,孩子们听起来就像是对善与真的嘲弄。这样的“教育者”只会摧残儿童。
      (第五卷289页《教师与孩子们》)


      二、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在于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程度
      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在于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程度
      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就在于他身上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
      (第二卷71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加强道德修养两者应当相辅相成
      我们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两者相辅相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同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向他们传授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道德经验。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42页)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二卷64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任何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42页)
      忽视在人文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机会是不可饶恕的
      更加不可饶恕的是忽视人文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机会。这种忽视最经常的表现是,知识对于学生的个性似乎成了一种中性的东西。教师在讲课时,面对的是抽象的人类智慧,而不是坐在他面前的具体人。他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去教他们思考重要问题,比如集体与个人、自由与义务、爱情与友谊等,而这些问题的确非常有益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第二卷112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三、教师要善于打开每一个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域
      教师要善于打开每一个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
      (第一卷94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教师不能不关心少年的精神世界
      教师对少年内在精神世界的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怕和最危险的。
      (第五卷368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不要蒙上孩子的眼睛
      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第二卷20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生活在充满道德财富的世界里
      我认为有一条特别重要的教育准则,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世界里,即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历史和人民的世界里充满精神生活。小公民精神生活的本质,应当包含对人的美和思想美的惊讶、赞美和充满崇高精神,追求和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战士。
      (第二卷19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青少年时代体验到的东西会留下终身痕迹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体验到的东西,会在心灵中留下终身痕迹。通过情绪记忆所保存下来的道德情感,会给成年期的思想和行为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卷150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精神领域的东西只能用精神领域中同样的东西施加影响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以及创造最能鲜明地表达感情的环境,也就是人际关系上的全部情绪领域。
      (第二卷53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少年教育工作中的最大危险是感情上的沉睡状态
      少年教育工作中的最大危险是感情上的沉睡状态。如果一个少年的心处于沉睡状态,任何崇高美丽的话语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空话。而如果一个人的心处于睡眠状态,则真理可以为其理解,然而却不能成为他的信念。
      (第三卷454页《公民的诞生》)
      重要的是要使少年的思想、感情和感受的领域逐渐扩大
      要使少年的思想、感情和感受的领域逐渐扩大――把眼光从自己所在的村庄、城市和州扩大到自己的祖国,扩大到当代的现实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卷715页《公民的诞生》)
      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把儿童引入思想源泉
      教育工作的特殊任务就是鼓励每个受教育者乐于思考并去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把每个儿童引入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在他成为少年、青年、成年人,当了孩子的爸爸以后,他还要终身从这个思想源泉中吸取养分。
      (第一卷622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认识人的世界是从教师开始的,显而易见,这就意味着教师是榜样。
        (第五卷476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教师要成为少年心中的榜样
        少年把我们看做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少年来说,我们应当是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榜样,只有具备这一条件,我们才能在道德上有权教育学生。世界上唯一能吸引少年,使他们感到钦佩,有力地启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是那些智慧过人、智力丰富而又慷慨大度的人。
        (第三卷542~543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应该成为榜样、典范
        在真正的教育者身上能体现出在教育新一代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全部精华。教师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满腔热情地劳动和献身崇高理想的榜样,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典范。
        (第四卷134页《帕夫雷什中学》)
        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的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第四卷76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应当是社会的楷模
        教师――这不仅是一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人,而且是一个兴趣和活动远远超出学校范围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在一位人民教师身上,人民想看到的是一位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楷模。
        (第五卷54页《共产主义思想是德育的基础》)
        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质
        为了教会孩子生活,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质。教育者的道德纯洁和道德完美,在塑造人这种称之为教育的最微妙的范围内,实质上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唯一前提。
        (第五卷286页《教师与孩子们》)
        能力、志向、才干培养能力、志向、才干
        你的学生愈是深深地爱上你所教的科目,你这个教师也就愈优秀,在你身上育人者和教书者也就愈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
        (第二卷71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对知识的迷恋会令孩子们折服
        教师在道德上“自我”的中心,就是看他对知识、脑力劳动、科学、文明、阅读、图书的态度。孩子们应当从自己教师的身上看到对智力生活、科学的无限忠诚。教师对知识的迷恋会令孩子们折服。如果您想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的话,那您就去做使孩子们在真理面前惊奇、惊讶的小路上的领路人,您要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
        (第二卷329~330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学生的求知欲越强
        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又巧妙地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越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他们的问题和质疑之处就越多,提问题就提得越有头脑、越有趣、难度也越大。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促进我们教师去思索,去读书。
        (第四卷71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必须成为不断增长和丰富知识方面的典范
        教师必须在不断增长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方面成为青年一代的典范。
        (第五卷166页《社会与教师》)

        学生智力活动的状况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学生智力活动的状况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爱好、学识和视野,取决于教师带给学生些什么,传授些什么,学生接受了些什么。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脑壳掏空,精神财富耗尽而无以补充。
        (第五卷480页《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正确地看待善与恶是公正的基础
        一个教育者,只有当他正确地看待善与恶,正确地评价心灵、思想、意图、志向的最细微的激情的时候,才会成为一个有理智的、善良的、永久的传播者。正确地看待善与恶是公正的基础。当孩子感到对他不公正的时候,教育也就不再成其为教育了。不公正会产生侮辱、愤怒、卑鄙和虚伪。
        (第二卷35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五、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教育者应当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正确地去生活、热爱人们、高度保持自己的爱国者、公民、劳动者的品质。如果你的那些道德训诫的话语,是发自你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充满你的信念的崇高精神,那么,这些话语就会像磁石一样,对于那些不信赖人的人产生吸引力,而你也就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灯。
        (第二卷19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第三卷1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育者首先要有崇高品德
        一个教育工作者关于道德教育的金玉良言,只有当他有权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才具有力量。不应当做什么天使,好像生下来就有在道德上培养真正的人的权力;而应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有正确的生活准则,热爱他人,保持作为一个爱国者、公民、劳动者、儿子或女儿、母亲或父亲所具有的崇高品德。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5页)


        六、爱学生是教育修养和思想感情的顶峰
        爱学生是教育修养和思想感情的顶峰
        对儿童的睿智的爱――是我们的教育修养和思想感情的顶峰。
        (第五卷434页《怎样爱学生》)
        好教师首先是个热爱孩子的人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第四卷58页《帕夫雷什中学》)
        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
        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在遵守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方面,它会使人变得更纯洁、更诚实、更坦率、更严于律己。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40页)
        爱孩子是最重要的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第三卷4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强烈的愿望
        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不是献给某个人,而是献给集体)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
        (第一卷780~781《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育者能施影响于他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体现于爱
        在我们教师这一行业里,教育者是能施影响于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具体体现于对学生的爱。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
        (第五卷423页《怎样爱学生》)
        教育学素养最主要的表现是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教育学素养最主要的表现应当是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能给每个孩子以必要的关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没有忘记他,并能分担他的伤心、委屈和痛苦。
        (第三卷22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要对孩子的命运负责
        教师应当意识到和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由他负责,学校正在培养的人的理智、健康和幸福,都取决于他的教师素养和他思想的完美性。
        (第三卷22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爱学生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的力量的源泉
        对学生的这种爱在鼓舞着教师,是教师不断地从中汲取新的力量的源泉。
        (第五卷425页《怎样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要经过磨难
        教师对学生的爱产生于为塑造新人而进行的火热斗争中,往往要经过磨难。来上学的儿童都是美丽的玫瑰,教师什么也不用干,只等着欣赏罢了――如果把事情设想成这样,那是很天真的。玫瑰是有的,可也有莠草。儿童随身带来多少毛病,就有多少棵这样的莠草――这是长在孩子心灵里的脓疮和溃疡,其病源可追溯到通往世界的窗口向儿童打开的遥远时日。有时,注视你的不是纯净、诚挚、坦荡的目光,而是伪善、蛮横的眼神。对这一切难道也可以爱吗?不,我爱的不是他现在这副模样,而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模样。儿童心灵里的脓疮和溃疡总有一天会被根治,儿童眼里也总有一天会荡涤那伪善的讪笑,闪耀出高尚的精神美的光辉,我爱的是这时候的这种真正的人,因为他身上包含着我心灵的一部分。
        (第五卷426~427页《怎样爱学生》)
        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
        教师要爱学生,爱自己崇高的事业。而为了热爱,就得了解。了解青年人心房的每一次博动,了解每一颗心的心扉能被什么样的影响推开。
        (第五卷571页《关于学校教育的思考》)
        教育工作者要争取学生的爱戴
        我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受学生爱戴,怎么能指望学生对他信任、坦白和诚实——那是奇怪和不可思议的。
        (第二卷77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不爱儿童,就不可能了解儿童
        不爱儿童,就不可能了解儿童。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的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文明和人道主义的灯塔,首先正是因为他们热爱儿童。
        (第五卷423~424页《怎样爱学生》)
        教师的劳动没有爱就会变为苦难
        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平凡的真理:教师应当拥有巨大的热爱人和无限热爱自己的劳动的才能,首先是热爱孩子们的才能,以便能长年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印象清鲜、感情敏锐。没有这些品格,教师的劳动就会变为苦难。
        (第二卷326~32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丧失信心
        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绝对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一年,两年,三年,他可能一无结果,但到了时候,就有结果了。思想――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索,给他指出思想的源泉――周围世界。赋予他人类最大的快乐――认识的快乐。
        (第三卷234~23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七、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
        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
        教师怎样表现自己,以及在哪方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点学生就可以作出结论:人一般是些什么的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理想。因此,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以其思想和生活观点、信念、道德伦理原则、智力的丰富性和热爱劳动的品质的完美性来鼓舞学生。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70页)
        教师教养性的表现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恶毫不妥协的人。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71页)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社会上各种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真理和观点,都会在教师身上反映出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将通过教师个人世界反映在学生身上,并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
        (第四卷767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青少年喜爱师德高尚的教师
        学生服从教师的权威,这就是承认您的鲜明性、完整性,而且是不愿与你分开。这里,我是指您的形象既是教师,又是朋友和同志。您既是聪明的父亲、母亲,又像是知晓一切秘密、一切把戏的同龄人;既严格要求他们,又为他们奉献,对他们负责;一方面您既是孩子们许多未知事物的聪明的百事通,另一方面无限展现在您面前的世界,也跟展现在您的学生们面前的世界一样,永远使您去认识,永远使您惊讶。一位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的,是两面派,这不仅会丧失他的权威,而且会使孩子变成不可教养的人,这就是不幸之所在。
        (第二卷32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孩子们对爱劳动的教师是尊重的
        孩子们对爱劳动的教师是尊重的。充满热爱劳动的高尚精神,满怀热爱事业激情的教师的才能――这是一团火,它能吸引孩子们,使他们感到惊异,在他们身上唤醒对于劳动者的庄严的态度。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2页)

        教育者的人格奏出和谐的旋律
        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上的我的完美性。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69页)
        教师的思想道德是吸引学生的根本
        那么,在教师的人格中,什么东西能吸引儿童和青年,什么东西能使他们变成我们的学生,什么东西能在精神上把学生联合起来,从而造就一个在思想上、道德上、精神和心理上保持一致的学生集体呢?这首先就是教师在生活、工作、行为中体现的理想、原则、信念、观点、道德和伦理立场的和谐的统一体。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70页)
        教师要让自己塑造的鲜明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
        每一位教师的理想――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与成人的工作中都力求做到:当您在自己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面前塑造出道德美好、品质高尚的鲜明形象时,他的眼睛在迸发出兴奋激动的火花,他的心儿在急剧地跳动,他的思想在向往未来。惟有在这样的时刻,学生才开始像珍爱自己个人的精神财富那样珍爱道德真理。
        (第五卷698页《义务感的培养》)
        教师要把义务感同个人的劳动融和起来
        如果在一个教师的精神生活中能把义务感同个人的劳动融和起来,那么这个教师就拥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272页)
        不能做败坏教育事业的教师
        一个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富足的物质生活摆在首位,而且那富足的观念透着庸俗的市侩气息,这样的人能把学生引向何方,又能进行什么教育呢!很清楚,此类教师只会败坏教育事业。
        (第五卷53页《共产主义思想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强调孩子的无知
        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或者在他们身上显示自己的优势,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有害的了。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
        (第二卷330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八、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
        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
        如果没有强烈的激情,如果不对邪恶、虚伪、侮辱人格、不讲原则等现象怀着毫不妥协和不可容忍的感情,那么要想在青少年的心灵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第一卷787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真正的教育者要具有丰富的情感
        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请您首先要在年轻的心灵面前表现为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指的不单是要体现教师以身作则这一巨大的教育力量,还要使儿童和少年懂得并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细腻的情感和情感素养的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个情感领域宽广的人,他能深刻地感受欢乐和忧愁、悲伤和惊恐、愤慨和恼怒。
        (第三卷771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有敏感坦率的心
        集体生活――这是人对人,即心灵对心灵、思想对思想、欢乐对痛苦、欢乐对欢乐、幸福对惊慌和失望等千万次最偶然、最微妙的接触……学生们时刻相互接触的心将变成什么样子,是变得温柔、敏感,还是冷酷无情,最终将取决于把他们领上道德完善和自我完善的道路的人。教师要想看到、感觉到、理解到学生彼此间千万次最温情的接触,要想使这种接触给人创造美,而不是给人带来痛苦,那他就必须具有一颗十分敏感和坦率的心。
        (第一卷606~607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是热心而专注的研究者
        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是,学生不要把教师看做一个性情冷漠、只照本宣科的人,而是一个热心而专注的研究者,总能够有明确的思想观点。这样的教师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和事实,并思考其实质,集中力量克服种种困难,享受胜利的喜悦。我们常说的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就在于此。
        (第二卷115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要敏感地感受孩子心头的痛苦
        当孩子心头有痛苦的时候,就特别需要理解和关心。我们专门告诫父母们、爷爷奶奶们,要会识别孩子的种种痛苦。形象地说,要能看透孩子常常企图掩盖自己痛苦的那种伪装。让父母身上具有那种教育上的敏感,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
        (第二卷24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取决于教师
        一个少年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什么事情会使他激动、惊奇、关切、感动,引起他的同情或鄙视,激发他的爱和憎,――这一切完完全全都取决于教育者。
        (第三卷617页《公民的诞生》)
        不能容忍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可容忍的。精神上的贫乏会导致道德上的空虚和堕落。最严重的损失是人的损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要把这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至减少到零,我们首先就应当关心人的心灵的培养。
        (第四卷75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要杜绝精神上的贫乏
        教师在精神上的贫乏会使他无法去实现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这就是:尽量鼓励学生多参加积极的活动。
        (第四卷769~77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
        个性的精神美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教会自己的学生用心灵去感觉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应当从能思维和感受,然而尚未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孩子身上来造就这种个性的精神美。通过培养崇高的感情和感受使儿童和少年变得高尚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引起共同感受的艺术。
        (第三卷755页《公民的诞生》)

        九、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是使集体树立尊重自己的理想、原则和信念的能力。
        (第一卷77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言行一致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
        在教师的个性中是什么东西吸引着儿童、少年和青年呢?是什么东西使他们成为你的名副其实的学生呢?什么东西使你的学生从精神上联合起来,并使集体成为思想上、道德上和精神心理上的统一体呢?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这火花正在变成青少年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同时,非常重要的是要使这种一致成为教师本性上的的需求,成为他的生活准则。
        (第一卷777~778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在孩子面前做个诚实的人
        在孩子面前做个诚实的人,这是最有力的、最令人信服的一条道德教诲。
        (第二卷25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应当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
        为使教师个人日常生活的自我表现成为影响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教师应当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不管教师说出多少动听的语句,如果学生在教导者自身的生活里看不到所有这些言词和号召的体现,它们对学生来说都将成为空话。
        (第五卷476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教师要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竭的知识源泉
        我们教师用知识哺育自己,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从集人类斗争和智慧之大成的书籍中读到火热的词句时,能够理解它们不朽的思想,而且是为了我们教师本人成为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成为学生走向可以满足认识、发现和学海揽胜这种高尚渴望的溪流。只有当这股溪流永不干涸时,才有可能用知识进行教育。
        (第五卷596页《寄语后来人》)
        儿童想要的是一位不寻常的朋友
        你在集体面前越是表现得聪明、有才智、感情丰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感,儿童也就会因你是他的朋友而感到格外高兴。既敬重你的才智,又把你当作朋友一样来爱戴,――这就是你的学生们对你表现的感情上的和谐。由于有了这种和谐,班集体才会信任你。
        (第一卷811~812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十、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
        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
        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
        (第四卷63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要不断充实科学知识
        教师科学知识的不断充实,是丰富学生集体智力生活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是科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前提。
        (第四卷344页《帕夫雷什中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十一、教师应该珍惜孩子们的信任和热爱
          教师应该珍惜孩子们的信任和热爱
          一刻也不能忘记:只有当孩子热爱你时,他才愿意成为你的学生;而只有当他信任你时,他才会热爱你。在这种信任和热爱的感情基础上,儿童产生要在成人那里寻求保护的愿望。当孩子们满怀希望注视着你、十分信任你的时候,你就是他们真正的教师、教导者和生活的导师,你就是权威、真理的化身、朋友和同志。朋友们,请记住,孩子们的这种感情基础十分脆弱,极易遭受破坏。如果你破坏了这种基础,你也就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资格。你将成为学生的监视人,而不是教育者。
          (第一卷813~814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信任的微风会把学生心中行将熄灭的火苗吹旺
          信任的表示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会把学生良心里微弱甚或行将熄灭的火苗吹旺。假使教师能正确选择和确定表示信任的情境,学生将把目光投向自己,发现和认清存在于自身的善与恶,激起在自身确立向善的追求,在人们面前表现得更好,而这种追求便成为一往无前的道德力量。
          (第五卷473~474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要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
          要当做最可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第五卷592~593页《寄语后来人》)

          十二、教育者必须有科学的预见
          教育必须有科学的预见
          如果缺乏科学远见,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少年的心中撒下数十年后会发芽成长的种子,教育变成一种最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学就会成为一种巫医术。必须有科学的预见,教育过程的技能主要实质就在于此。细致的、深思熟虑的预见愈多,则意想不到的不幸就会愈少。
          (第三卷459页《公民的诞生》)

          十三、教育者需要具有教育素养
          教育者需要具有教育素养
          教育者只有思想的和公民的坚定信念,只有共产党员的党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教育素养,具有社会规律的知识,打动受教育者心弦的语言,还要有观察人、以全身心去感觉人的灵魂中最细致活动的高明本领。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8页)
          教育者要理智地牵着孩子的手
          父亲和母亲,教育者和作家――一切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人,应当明智地牵着孩子的手,领他走进人类世界,别蒙着他的双眼,使他看不见欢乐与痛苦。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94页)

          十四、教师要有幽默感
          教师要有幽默感
          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
          (第二卷54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十五、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联系
          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联系
          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沟通,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像会有情感素养这个教育素养的血肉了。培养教师情感的最主要的源泉是,教师不仅作为一个老师,而且也作为一个朋友和同志,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同孩子们结下了多方面的情感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跟学生见面,学生也只是在班里才感受到老师的影响的话,就不能想像有情感联系。
          (第三卷14~1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育者要和学生多交谈
          真正的教育者跟学生有许多东西可谈,这样学生才会珍惜跟老师的友谊。
          (第四卷76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和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
          跟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这是思想、教育上的发现、欢乐、忧虑和失望的来源。我们的劳动中缺少了这些,就不能想像有什么创造。
          (第三卷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一六、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热情
          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热情
          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就像一把火,它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无比的热情。
          (第五卷154页《社会与教师》)
          教师要做能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小学阶段,都能遇到一个能够激发他对这件事或那件事产生浓厚兴趣的人。有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人才能把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理智地、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充分表现出来。一个孩子,不管他的天赋多么好,如果他身边没有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的这种天赋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来。
          (第五卷119页《开发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

          十七、和孩子们在一起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和孩子们在一起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如果一个人想当教师,那么你就应该感觉到,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够让你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第五卷246页《劳动·志向·幸福》)
          在儿童的世界里找到创造的喜悦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示在你面前,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为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因为我们工作中的创造性,首先是认识人、了解人,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尽性感到惊奇。
          (第二卷53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学生的进步是教师劳动乐趣的火花
          尊敬的同行们,请记住,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的自尊心,是你创造性劳动乐趣的火花。只要这火花在发光,你就会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创造活动的乐趣。
          (第二卷554~55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重要的是喜欢为之倾注自己精力的工作
          确立志向,这就意味着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不要背诵现成的公式、定理,不要费尽心思去考虑我是否喜欢这一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喜欢他为之倾注自己精力的工作。
          (第三卷871页《给儿子的信》)
          老教师应该依然是精力充沛、不觉疲倦
          一个具有25年到30年教龄的教师,应当仍然是精力充沛、不觉疲倦的人。对他来说,带孩子们一起去行军,在散发着清香气息的干草垛旁露营,不应当感到是一种负担,而应当感到是一种乐趣。
          (第四卷681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育工作会成为刻骨铭心永恒的记忆
          我们工作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与学生的交往也稍纵即逝,但并非无影无踪:它们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镌刻在我们追忆往事的激动的心坎里。它们越是鲜明,越是更深更多地铭记在心,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强烈,与他们新的交往带来的快乐就越深沉,在新一届学生身上发现的特点就越多。
          (第五卷434页《怎样爱学生》)
          教师要永远生活在丰富的精神世界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第四卷64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触动心灵的高尚行为是十分微妙的事情
          触动心灵的高尚行为,是十分微妙的事情。这里具体体现着心灵的动态,体现着意向。
          (第四卷319页《帕夫雷什中学》)
          不能做不了解与学生交往是一种快乐的教师
          一位不了解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快乐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举动是不会理解的。儿童感知世界的乐观情绪,在他看来是存心胡闹,于是他竭力扑灭儿童的欢乐。
          (第五卷434页《怎样爱学生》)

          十八、要善于看到儿童身上的长处
          要善于看到儿童身上的长处
          儿童的才能和爱好是多方面的,问题只在于要去了解他们,善于看到他们身上的长处。
          (第四卷63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耐心地等待儿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要求于教师的最重要的一点,乍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事实上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技巧,这就是:要加强儿童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儿童智力活动中哪怕只是微小进步的时刻的到来。这种进步,这种豁然开朗的局面,并不意味着这个儿童今后在学习上将会一帆风顺,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第四卷727—72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独特的天才人物
          我们深信,任何一个人,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过适宜的教育,都能显露出自己出类拔萃的独特才华来。对待我们为他们塑造心灵的500名受教育者,就是500名独特的天才人物。
          (第五卷115页《开发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
          要保护学生想当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
          学习成绩,形象地说,如同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要保护这小路和这火花。
          (第二卷55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耐心地等待儿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要求于教师的最重要的一点,乍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事实上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技巧,这就是:要加强儿童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儿童智力活动中哪怕只是微小进步的时刻的到来。这种进步,这种豁然开朗的局面,并不意味着这个儿童今后在学习上将会一帆风顺,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第四卷727~72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十九、教育者的技能在于使青少年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教育者的技能在于使青少年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先天禀赋,但是,个人的能力不是什么命中注定的,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不只是由“天赋”所决定的。教育者的技能正是在于要使儿童和少年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使他们对更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的需求不断得到扩大。换句话说,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应该随着能力的发展而同时得到提高。其提高的趋势越明显,个人能力的发展也就越快。
          (第一卷724~725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才能和智力
          从你走上教师道路的那一天起,你就应该在内心里暗暗地发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与智力。而为此就必须了解你所培养的人,了解孩子们的健康状况,了解他们思维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智力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第五卷303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要把孩子们的天赋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天赋和能力,首先在于顽强地去取得成绩,克服困难。在勤奋的劳动中,在取得新成绩的过程中,就能从更多的新的方面把孩子们的天赋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扩展孩子们兴趣的范围。
          (第五卷184页《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爱好》)
          要关心培养孩子的接受教育的能力
          我始终关心的,首先是培养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教育者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具有感情上的敏锐性、注意力和感觉上的精细。
          (第二卷188~18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培养青少年从理性上和感情上了解人的能力
          需要教育孩子们了解人。对于人们心里想的一切,不仅要从理性上了解,而且还要从感情上了解。没有这种能力,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丰富多彩的相互关系上的集体主义精神,谈不上什么集体的精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力求使一个孩子的欢乐和痛苦都装进别的孩子们的心中。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53页)

          二十、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教师在教育上英明就是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教师在教育上英明就是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
          (第三卷103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信心对低年级学生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认识到高兴和苦恼、满意和不满意、有信心和没有信心在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第一卷317~318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能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念头
          问题在于,使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当感到和意识到:我是个学习不好的人,我将一事无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如果这些念头只要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出来,那他就不再是你的受教育者了,而他的家庭——父母也会从你的教育影响范围中消逝。而且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让学习最差的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快乐。
          (第二卷29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二十一、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生活使人们信服,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育的艺术和水平在于,要善于通过受教育者的形象看到自己,通过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有思想、有感觉、有体验的人看到自己。
          (第二卷714~71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二十二、教师应该再现儿童的本色
          教师应该再现儿童的本色
          为了取得进入名为童年的这座奇异宫殿的通行证,我们应该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儿童,再现儿童的本色。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享有对儿童的合理权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才不会把我们看做为偶然进入他们宫殿的生物,不会把我们看做为只看守儿童世界的大门,而对奇异的儿童宫殿中发生的一切却漠不关心的守门人。
          (第一卷815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要变成孩子
          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学生拥有明智的权威。
          (第二卷82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二十三、教龄的长短不一定能决定经验的多少
          教龄的长短不一定能决定经验的多少
          教龄的长短不必一定能决定经验的多少,遗憾的是,有些具有多年教龄的教师,说得形象些,就像干枯了的花朵:仅仅在外形上像朵花,实际上早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和芳香,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这种现象虽然令人不愉快,却实际存在着。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第四卷81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最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应当停步不前
          最有经验的教师也绝不应当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停步不前,因为不继续前进,就必然要落后。
          (第四卷133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防止教师思想“僵化”
          由于教师缺乏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会使教学失去光彩和热情,而且变为他的苦差和重负,这就会使学生的求知乐趣丧失殆尽,智力上的禀赋和才华遭到扼杀。学识的增长、更新、补充、加深和完善,这对一般教师,特别是那些已有10年、20年、30年教龄的教师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思想“僵化”对这类教师的威胁不下于、甚至有时更甚于年轻教师,防止这种现象是一个事关集体的重大问题。
          (第四卷63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要惧怕精神上的僵化
          面对勤学好问、满腔热情的青少年,教师只有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受到他们的爱戴。如果你想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如果你过了几年还是依然故我,如果逝去的一天没有给你增加任何新的财富,那你就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生厌甚至憎恨的人。你要像怕火一样地惧怕精神上的僵化。
          (第四卷769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又来这里学习,好感动!张老师您要注意休息,明天天津有雨,但愿雨后天津天气别太热了。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二十四,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是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第五卷222页《谈语言的教育作用》)
              善于运用语言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善于运用语言,这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语言能够塑造一个人美丽的心灵,同样,语言也能够摧毁它。为了让我们手中放出去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地掌握语言这把刻刀吧!
              (第五卷233页《谈语言的教育作用》)
              教师应该掌握好语言
              教师应该掌握一种隐藏着同情心和对少年短处的宽容态度的最巧妙的工具――语言。要小心谨慎,别使你的话成为一种触摸娇嫩的身体、灼伤它并使它永远留下难看的伤疤的鞭子。正是由于这样的触摸使少年时代显得毫无生气。富有哲理和同情心的话语,就像是一种活命的水,它能使人得到安慰,对一切都表现乐观并激发起正义必胜的信念。
              (第三卷527――528页《公民的诞生》)
              用语言进行教育是个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我认为,用语言进行教育这个课题,是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首先加以研究的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之一。不掌握语言教育的高度素养,就无法培养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关系。多年的经验证明,教师的话会在幼儿、少年和男女青年身上激发起人的感情。这就是说,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身边的人都有自己的欢乐和悲伤,有自己的志趣和需求。
              (第三卷442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磨砺自己的语言
              我想建议我们的老师们: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艺术,磨砺自己的语言吧!在我们民族语言那取之不尽的宝库中寻找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闪出兴奋之光的瑰宝。要善于在充分表现人民智慧的那五颜六色的调色板上辨别出各种颜色的细微差别,要用美丽的语言给孩子们讲美丽的周围世界。
              (第五卷233页《谈语言的教育作用》)
              教师们应当善于利用话语启迪学生们的心扉
              我相信教育者的话语有着强大无比的力量。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
              (第二卷18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者要善于说让青少年能够正确领会的尖锐而又中肯的话
              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者并不善于说那些能使孩子们正确领会的尖锐而又中肯的话。一个最大的简直难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教师在与同学谈话时常常带有情绪。
              (第二卷39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挑选美好的语言歌颂人的忠诚
              在我们极为丰富的语汇中挑选如露水般清澈纯洁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像淙淙有声的清泉,像童话中的活水,用这样的语言歌颂人的忠诚这一永恒的美德——母亲、亲爱的母亲。让每个青年把这一美德带到自己的家园里,把自己心灵的力量奉献给亲生的母亲。
              (第二卷74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充满激情
              应该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激情,这些话能让学生们欢喜雀跃、激动不已,或心旷神怡、义愤填膺。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重要啊!如果你的语言不能闪现出情感和火花,不能让人热血沸腾,不管你的话有多么意义深远,在学生听来,它也是毫无生气的。
              (第五卷225~226页《谈语言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证实,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未能用儿童可以接受的、鲜明的语言表达清楚事物的现象和概念,因而不得不多次重复讲解,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啊!
              (第四卷661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活艺术。我确信,学校里许多结果很糟的冲突,往往是由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说活引起的。
              (第五卷465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诚挚决定教师语言的效果
              决定教师语言效果的真谛是诚挚。学生对诚挚的话语具有最敏锐的感觉,并能敏感地作出反应。他们对不真诚和虚伪的感觉尤为敏锐。
              (第五卷465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环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
              在学校里创设有助于热爱知识、迷恋阅读和陶醉于艺术和音乐等的环境,归根到底都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诚然,这里还有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但第一位的是教师的语言――反应教师真实的精神向往和精神需要的语言。
              (第五卷474~475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二十五、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建议每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在形式上有某种要求的正式文件,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和札记。这种记载对日常工作颇有用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记了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日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二卷672~67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二十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习教育理论
              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习教育理论
              一个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他总是不断地处理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面在总结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一面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第四卷81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育理论是照耀教育实践的光亮
              教育理论应当是照耀教育实践的光亮,应当是灵敏度很高的指南针,指示人们怎样和向什么方向去引导儿童。
              (第四卷70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不能缺乏教育科学知识
              一个好教师要是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
              (第四卷59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中有人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在学校中不能实际应用。我们则注意让心理学成为全体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
              (第四卷64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对儿童的个性进行科学研究
              对儿童的个性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对学校和教师集体进行科学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每个教师、校长和教导主任精心地作出儿童的教育鉴定,是教育素养的基本功。
              (第四卷629-63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要掌握道德科学、伦理学
              为了使道德理想变为现实,应当教会人正确地生活,正确地言行举止,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教师只有在他手里掌握了最精细的教育工具――道德科学、伦理学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者。
              (第二卷18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二十七、教师要开展创造性研究
              教师要开展创造性研究
              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做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做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巩固等等,而是看做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第四卷67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是热心而专注的研究者
              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是,学生不要把教师看做一个性情冷漠、只照本宣科的人,而是一个热心而专注的研究者,总能够有明确的思想观点。这样的教师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和事实,并思考其实质,集中力量克服种种困难,享受胜利的喜悦。我们常说的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就在于此。
              (第二卷115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二十八、不善于教育自己就不可能教育别人
              不善于教育自己就不可能教育别人
              所谓自我修养,它不是教育的某种辅助成分,而是教育的坚实基础。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他不善于教育自己,他就不可能教育别人。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6页)
              教师应当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顺利实现青年的思想教育,我们的教师应当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卷53页《共产主义思想是德育的基础》)

              二十九、教师需要有空余时间
              教师需要有空余时间
              教师需要有空余时间去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已有的经验。
              (第四卷132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让教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要把看书学习变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应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和便于衡量的前提和条件。这首先就是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陷在写各种各样的计划、汇报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会来得越快。
              (第四卷64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自由支配的时间对教师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如何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它对于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像空气对健康一样必不可少。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第四卷664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三十、教师需要有专门教育子女的时间
              教师需要有专门教育子女的时间
              尽管我们一辈子时时处处都在教育别人,但仍然需要有专门教育子女的时间。你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同他一起读读书,到大自然去散散步。这对做父亲的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卷67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第八编  为什么说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第八编  为什么说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一、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二、不要让孩子们想到教师是来教育他们的                            
              三、要创造充实的育人环境                                         
              四、必须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                                     
              五、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                      
              六、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                                     
              七、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                                     
              八、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                             
              九、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                                         
              十、教师在特殊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采用强制的手段                   
              十一、教师要十分谨慎地掌握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十二、要科学地使用评价这一教育工具                               

              一、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
              (第五卷388页《幸福·理想·宗教》)
              进行德育需要技巧艺术
              进行道德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把道德财富揭示给年轻的心灵,要运用鲜明的形象,激起真情实感,唤起对理想的追求。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160页)
              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需要技巧和艺术
              对学生施加真正的教育影响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接触学生,分析学生;谈某个学生的缺点时,不要指名道姓,不要对他的举止评头品足,不要把他的错误行为交给集体评判。
              (第一卷55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深入到教育技巧的领域之中去
              深入到教育技巧的这些微妙的领域之中去,会使我们享受到创造的幸福。没有比教师和学生的脑力劳动更为生动、更为千变万化和更为活跃的事物了。
              (第四卷60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善于让美德教育具有吸引力
              既然17岁的学会向往光明的事物,那么,就要使我们的伦理和道德的最崇高原则变得光彩夺目。有的教师认为,我们的道德原则本身就是美好的,因此,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传授形式,不需要什么“装饰”。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则愈高尚,揭示这一原则的活动就应愈光彩照人,愈有表现力。如果我们只是没完没了地重复说,要正直、诚实,以毫不容忍、毫不调和的态度对待虚伪,那么,这些话就会变成使学生讨厌的说教,学生对之就会像对于很有益于健康,但又令人作呕的鱼肝油一样。
              (第二卷81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靠自修
              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靠自修,靠你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素养,而且首先是提高思维素养。没有个人思考,不对自己的劳动采取钻研态度,则任何教育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卷66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总能找出时间来积累教育智慧
              不管青年时期的工作多么紧张不懈,总能找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
              (第二卷645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要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第二卷53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
              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第三卷531~532页《公民的诞生》)
              鲜明生动的形象展示道德财富的魅力
              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向年轻的心灵展示出来的道德财富,能打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唤起他们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包含着一条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个人成长的道路。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164页)
              善于掌握学生的自我要求标准并使之不断提高是一种教育技能
              善于掌握学生的自我要求标准并使之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一种教育技能,它使教学同培养集体两者结合起来,使集体的智力生活成为一种可以制约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
              (第一卷72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向班集体讲述一个学生道德上的缺点时要讲求艺术性
              向班集体讲一个学生道德上的缺点应当慎重,注意分寸。向班集体讲某些个别学生的生活、苦恼和欢乐时,要讲究艺术。这种艺术在于不要用手指点,也不要用谴责的目光看着有过失的儿童。谈话时应该做到,使每个人想的不是某个同学的某一错误行为,而是自己与同学们交往的性质、对同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品行等。让每个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他们在听到教师的号召后,都努力表现得好一些。
              (第一卷783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如何驾驭孩子是教育技艺高低的标志之一
              在教师所拥有的全部教育手段中,支配孩子的权力是最普遍、最包罗万象,同时又是最敏锐、最讲究,但又很不可靠、十分危险的手段。这种权力犹如一种器具,可以用它来对儿童进行无痛而又不被觉察的手术,但又可以用来切开儿童心房中的软组织,并使儿童感到疼痛难忍。这种器具十分必要,同时又不无危险。一切取决于教师如何使用这种器具,以及他对学生使用这种器具的动机是什么。如何驾驭孩子,这是教师最大的难题之一,也是教育技艺高低的标志之一。
              (第一卷808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育智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控制自己的感情
              朋友们,当我们跨进学校大门,决心献身于塑造真正的人这一崇高的事业时,让我们记住我们面前潜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这就是容易冲动,容易受突然爆发的任性情绪所控制。要想成为一条使热烈的心和冷静的理智汇合在一起的河流,那就不能仓促地、不假思索地作出对学生的处理决定――这是教育技能中一条川流不息的支流。如果这条支流一旦干涸,书本中的所有教育理论知识将化为乌有。
              (第一卷80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善于把不懂事的小孩子当做明天的父母来看待
              可以大胆地说,高明的教育之道,就是善于把不懂事的小孩子当做明天的父母来看待。
              (第二卷47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善于激起和青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
              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形成这种能力,使它完善、“精练”,变得更加敏锐、有效。
              (第二卷53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善于细致、聪明、有分寸地诱导学生向教师吐露心声
              一个学生如果遭到了不幸、痛苦、伤心事,受到了委屈、不公平,或者心里惶惑、不知所措,是很愿意向他所尊敬、爱戴和信赖的人倾吐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的。……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出其内心世界的细微活动,设法单独和他在一起,从无数的词汇中找到唯一合适的说法,做到细致、聪明、有分寸地诱导他向你吐露心声。
              (第二卷77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
              为了要在少年身上产生强烈感受而特意去挑一些尖刻的字眼,这是一种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标志。如果少年处在心情紧张和异常激动的状态中,当他的大脑与心脏之间的感受之弦拉得很紧的时候,他是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有过错的。只有在平静下来之后,少年才会体会到自己的过错。因此,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
              (第三卷528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谈话时点燃的火焰在少年独处时会燃烧得更旺
              教育少年的艺术恰恰在于:教师在集体谈话时点燃的火焰不仅不会在只身独处时熄灭,而且会燃烧得更旺。
              (第五卷376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责备的艺术在于严厉和善意的机智结合
              责备的艺术在于严厉和善意的机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责备中感觉到的不仅是公正的严厉,而且是仁爱的关怀。
              (第五卷470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表示不信任也是一种相当激烈的手段
              表示不信任也是一种相当激烈的手段。教师的教育修养将在运用这一手段时首当其冲地受到考验。只有严格遵守仅在个别场合才采用,不信任才会产生应有的教育感化作用。切不可向一些学生表示对某个学生的不信任,更不用说面对整个集体了。
              (第五卷470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爱情教育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
              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抱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如果说在情感教育中要求特别细心,善于掌握分寸,那么在爱情教育中就需要加倍如此。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4~15页)
              要给孩子展示世界和个人生活的前景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当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如果教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的学生就会关注那些左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对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充满激情、极端敏锐,这正是一个人道德高度发展的明证。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22页)
              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桀骜不驯的学生吧
              要影响学生的头脑,再没有什么比左右学生的思想更为有力的手段来左右学生的意志了。然而,只有当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时,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的、个性最独特的、固执任性的、“好造反的”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能变成读书迷,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他们吧!
              (第二卷83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把学生的缺点公诸于众要慎重
              把一个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公诸于众,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讲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
              (第一卷555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委婉地细致地启发孩子
              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善于委婉地、细致地、非强加地去启发孩子,使他懂得在生活中应当做些什么,联系到精神生活方面哪种劳动、哪种义务能塑造他的个性,使他不愧为公民、劳动者、思想家、父亲、丈夫的名字。这里尤为重要的一点,正是细致的提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老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提示都会唤起儿童意识中丰富的思想。
              (第二卷20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要善于表达对学生坏毛病的态度,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采用几十种、几百种不同的方式,以便适当表达自己对学生坏毛病的批评和责备的态度,而且应当做到使学生在您面前能敞开心扉,而不是默不作声、大发脾气,也不是把您们那尖锐而中肯的话语看做是因怀有成见而发泄怒气的现象。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复杂的教育职业中最隐秘的东西是什么,我会回答:善于培养自己的学生能以明晰的态度对待我的批评和责备……
              (第二卷39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要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
              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
              (第二卷39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靠善良驱走儿童心灵中出现的毛病
              儿童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如果儿童心灵中出现了毛病,那首先要靠善良来驱走它。这不是提倡不对抗邪恶,而是对儿童世界的现实看法。我痛恨对儿童抱嘀嘀咕咕的疑心态度,痛恨形式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不是在宣传马虎对待和“自由教育”,而是坚信,对儿童和善、亲切、热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性的、现实的。充满了对人信任的和善、亲切和热爱——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我不相信,一个受到正确教育的儿童会成为流氓、寄生虫、厚颜无耻的人、好说谎和腐化的人。
              (第二卷54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二、不要让孩子们想到教师是来教育他们的
                不要让孩子们想到教师是来教育他们的
                不一定要对少年们讲这样的话:你们也应该成为这样坚定不屈、英勇顽强、道德完美的人。要让少年们忘掉现在是在上课或者是在听教育讲座;不要使他们想到,教师是来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因为少年们不爱听训话,他们总是非常警惕地并且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比较:英雄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活动的,而你们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第三卷656页《公民的诞生》)
                接触少年心灵时不要让其感觉到打算教育他
                如果一个少年感觉到您谈话的用意,知道您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就会扣上全部纽扣,而您的话语,他听起来就会起疑心,就会有戒备(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一种灾难,引用古代神话的形象来说,这便是“教育意图的驴耳朵”,不管人们怎样用“教育手段”的漂亮发型来加以掩盖,这双驴耳朵总是高高地支棱着)。……为了找到通往少年心灵的路径,就应当找到兴趣的共同点,就应当在接触少年的心灵时不让他感觉到您打算教育他。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要首先在共同活动中成为少年的朋友和同志,然后才开始跟他谈论道德美。
                (第五卷382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中
                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中。为什么学生不应知道或感觉到别人正在对他进行教育呢?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这样一种交往关系:教师针对青少年的理智与心灵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激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产生内在的活动,从而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应成为怎样的人,应做些什么事,成年人是会替我考虑的,我只需要等待建议和指示就行了。……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卷84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淡化教育痕迹
                教育的职能和艺术在于使少年不感到教育者的关心和爱护是强加在他身上的东西,与此同时,对少年应当给予尽量多的,而且要比儿童时期更加严格的管教。
                (第一卷377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淡化谈话的教育痕迹
                如果孩子们没有觉察到你决定给他们讲的事情是专门为了教育他们,那么,你的谈话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卷56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减少教育者的意图
                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是能够那样去接近他,以至于达到使吸引他投入其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对于他都成为需求和迷恋向往之事,而教师则成为他的同事、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这种境地的基础。
                (第四卷19~20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行动不能以赤裸裸的形式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
                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第四卷10页《帕夫雷什中学》)
                青少年不喜欢当被教育者
                如果少年觉察到你是故意找他谈话,是特意在教育他,他对你说的话就会抱以不信任和戒备的态度。
                (第四卷78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少年不喜欢耳提面命的教诲
                就让一个真正的人的道德美去征服少年的心灵吧,就让他自己用一个真正的人的目光去认识和审视他本人吧,就让他忘记这是教育谈话吧,就让他在这种谈话的过程中不去思考谁应当成为楷模,不去琢磨教师的教育目的吧――少年不喜欢耳提面命的教诲,他富有批判精神,对待对比教育十分警觉:英雄是在什么环境中活动,而你们又是在什么环境中生活啦,等等。
                (第五卷773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三、要创造充实的育人环境
                要创造充实的育人环境
                只有创造并且经常得到充实的教育人的环境,才能使教育手段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卷77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外部环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彩,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
                (第一卷315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学校最明显的地方写上马克思的名言
                我建议每个学校能在最明显的地方写上马克思的“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那句话。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培养思想家的勇敢精神。
                (第二卷33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农村教师首先应考虑学生学习的氛围问题
                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同志,首先用考虑学生学习的氛围问题。要力争做到使家庭和学校充满书籍,要使农村形成一个善思考、勤读书,崇尚知识、科学和文化的氛围。
                (第五卷612页《特殊的使命》)


                四、必须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
                必须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
                少年时期多方面的精神生活,要求大自然不再成为培养智力兴趣的某种附属品和设置的环境,而是成为生命的媒介。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
                (第三卷781页《公民的诞生》)
                直接接触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直接接触大自然对发展儿童的智力、激发其求知欲和钻研精神至关重要。
                (第五卷783页《学校与大自然》)
                要使学生在童年时期深刻认识大自然的美
                我认为我的教育任务在于:使学生在童年时期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美感财富,到少年时期作为人最深刻的一种需求进入少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能比童年时期更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美。这能帮助少年认识自己身上美的和崇高的东西,有助于确立人的自尊感。
                (第三卷775页《公民的诞生》)
                带孩子们到树林、到河边、到草地去吧
                带着你的孩子们到树林、到河边、到草地去吧!把这个生活的源泉展现在他们面前吧!没有这个源泉,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们会变得多么聪明、多么敏锐、多么机灵。
                (第五卷313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请带学生去游览
                请您带学生去游览吧――在田野和牧场,在城镇的郊野,在无名小溪的岸畔。在这里,在大地的每一块石头上和每一捧泥土里,在流水的潺潺和树叶的沙沙声中,都有着我们理想的细小须根。要用它们来培育自己的心灵,使心灵变得高尚起来。
                (第五卷587页《寄语后来人》)
                大自然是思维的摇篮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得越多,他们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大,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提出越多的问题:这是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就越执著地专注于求知和解疑。对大自然进行思考的水滴就可以汇成浩瀚的思维之河。
                (第五卷789页《学校与大自然》)
                感受和领略大自然的美是提高素质的前提
                美的第一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绝伦,这种至美能征服一切。爱默生说,大自然总是衣冠楚楚、仪态万方,总是那么妩媚。我们认为,感受和领略大自然的美,是全面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高尚情操的活动的前提。
                (第五卷792页《学校与大自然》)
                要引导孩子们从源泉中汲取思想
                要到田野、到公园去,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这种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好学好问的人,成为诗人。我千百次地证实: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第三卷62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五、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
                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
                我们应当经常关心,别让儿童的思想从入学伊始就塞进教学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别让教室的四壁把他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因为大千世界的奥秘是思想和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五卷624页《教会学生学习》)
                要为孩子们逐渐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
                我建议老师们:要逐渐影响孩子的情感、想像和幻想,逐渐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不要一下就完全敞开,不要把它变成一个宽敞的大门,致使那些被您叙述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孩子们不顾您的希望而像圆珠一般冲撒出去……起初,他们会面对那浩如烟海的事物而不知所措,尔后,这些实际上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又会令人腻烦,变得空空洞洞。
                (第三卷52~53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要把学生的思想同世界的大海洋连接到一起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有什么东西学生弄不明白,如果他的思想犹如笼中的鸟一样徒劳地在挣扎,那就仔细审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您这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否已成为同永恒的、兴趣盎然的思想源头――大自然中物体和现象的世界――隔绝的干涸的小湖?请您把这一小湖同大自然、物体和周围世界的大海洋连接到一起,那您就能看到,生动活泼的思想如何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第三卷231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首先要教小学儿童观察、发现世界
                36年的学校工作使我得出这样的信念:教小学儿童,首先就是教他们观察,教他们发现世界。
                (第四卷73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六、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
                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
                按其本性来说,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由于感情的积极流露――这样表达如果是可以的话――学生的感情或激情得到了满足,从而形成了信念;思想和观点也逐渐变成他们心灵中能激励他们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41页)
                激情世界不能得到开发危害大
                智力较差,有惰性和落后,往往与激情的贫乏、精神的疲沓,或者说激情世界未得到开发有关。(第五卷791页《学校与大自然》)


                七、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
                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
                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
                (第一卷302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
                如何才能使少年对积极活动的自然追求服从于道德的发展?这种积极活动应当包含什么?那些决定以后(青年和成年时期)人的独特个性和决定人的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第一卷378~379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形成思想和道德情感
                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感的积极表现,是在各种活动的结合中实现的。
                (第一卷312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的性质决定思想教育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首先取决于学生所积极参加的活动的性质:这种活动是否能在学生思想中根植高尚的情操,它将鼓励学生从事何种更为重要的新的活动。不论现在从事何种活动,学生应从中取得信念:他们能够承担更大的任务,他们有力量和可能克服更大的困难和障碍。
                (第一卷298~299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善于通过高尚的活动联络男女青年的思想感情
                要善于通过使人变得高尚的具体活动,以联络男女青年的思想感情。让每个男女青年在同学身上看到真正的人性美德时,都要扪心自问:我达到这种美的境界了吗?我能得到这种美吗?我明天能比今天好吗?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取决于能否严格要求自己。青年的心灵通向公民应有的豪迈与美德的神圣境地的道路,也决定于此。
                (第二卷74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钟情的工作
                我们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和使他们激动的工作;要他们把在这项工作中产生的感情转到学习中去,转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道德态度上去。
                (第三卷742页《公民的诞生》)
                要教孩子敢于去做聪慧的冒险
                如果我的每个学生在童年时期不敢爬上树顶,不敢游泳过河,不敢深更半夜到森林中去找回需要的一根木棒或者在行军时某位同学丢了的指南针,不敢从屋顶上把过早爬出鸟窝的并卡在瓦缝中的雏鸟捉回来,不敢在暴风雪中护送很小的、无自卫能力的孩子回家,那我就把这种教育说成是温室里的培育。只有学生敢于去做那些事,才能教育出英勇果敢的学生。在那些勇敢行为中永远会有冒险,但是,没有聪慧的父亲般的冒险,谈及教育一般是不可能的。
                (第二卷43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不要把教育强加于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道德教育中要立这样一条原则:使你的教育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活动来实现。我们绝不主张把教育意图掩盖起来,对学生“保密”。我们的目标是伟大而崇高的,我们应当跟我们的学生一起,为我们的理想、为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而感到自豪。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把教育强加于学生的精神生活,而要使教育的理想自然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本质。
                (第四卷789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八、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
                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
                艺术对于塑造少年时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气勃勃的心灵劳动――接触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教育任务。
                (第三卷783~784页《公民的诞生》)
                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表现在审美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都艺术地融为一体。
                (第三卷586页《公民的诞生》)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艺术作品
                一个班主任,无论他教的是什么学科,都应当善于通过论述文艺作品的机智的、有趣的谈话,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当代青年的理想来吸引自己的学生。
                (第四卷68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音乐和歌咏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
                音乐和歌咏在学校里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应该在情感和美感上美化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不会理解和感受音乐,没有把听音乐和从中享受乐趣作为高度的精神需求,就不可能认识感情世界。没有音乐,就难以使一个正在进入世界的人相信人是美好的。而从本质上说,这个信念是情感素养、美感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基础。我认为,务必使这种感情的语言能够为年轻的心灵所接受。教会他们掌握这种语言、听懂这种语言并利用它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这是一项重大的教育任务。
                (第三卷797~798页《公民的诞生》)
                音乐美是思维的丰富源泉
                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的丰富源泉。在音乐旋律的影响下,产生在儿童想像中的鲜明形象能活跃思维,如同把思维中无数的溪流汇集成一条河道。孩子们极力要把他们想像出来的和感受到的都用语言描述出来。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听音乐确实是思维的丰富源泉。我尽量做到让孩子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能无拘无束地谈一谈自己的印象。
                (第三卷263~264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培养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之美、道德关系之美、劳动之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对周围世界,也可以对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获得认识。
                (第三卷82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要使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对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
                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森林的飒飒作响、晴空百灵鸟的鸣唱、成熟麦穗的低声私语、蜜蜂和飞虫的嗡嗡之声等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第三卷83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没有音乐,儿童就得不到长足的智力发展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形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从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世间为新的想像和思考摄取素材,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第三卷8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和学生由于音乐而亲近
                实验证明,音乐――这是教育者同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础。音乐好像能打开人们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由于听乐曲,感受和赞赏它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
                (第三卷96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音乐具有巨大的魅力
                音乐在年轻的心灵中唤起亲切的温存和细腻的柔情,因为音乐能揭示细腻的大自然的美、爱情的美、赞叹的美、惊奇的美、爱慕女人的美。每当音乐的旋律中表现出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有魔力的和神奇迷人的美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孩子们的心灵毫不掩饰地敞开了,于是他们的心灵对言语、眼神、召唤、请求这些表示显得更为敏感,而这些表示反映人们最细腻的接触中的互相关心和互相体贴的关系。
                (第三卷802页《公民的诞生》)
                音乐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
                音乐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音乐形象能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进行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第四卷694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识字教学要同绘画紧密结合
                读写教学在下面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容易进行,这就是使识字对于孩子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要使孩子必须记住的,首先应当是有趣的。识字教学要同绘画紧密结合。
                (第三卷106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九、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
                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
                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这条教育的和做人的哲理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关于奉献这一点应当经常讲,这里老师的话是必不可少的。使孩子们养成奉献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去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那些事物,理解你周围的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有关的一切,而且不仅仅去理解这一点,还要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能容忍冷漠的人,才能去鄙视麻木不仁,去痛恨无礼行为。
                (第二卷21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让孩子把奉献作为一种隐秘藏在心间
                一旦孩子做好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帮助同学先考虑的是炫耀自己和得到夸奖,这是很危险的。------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孩子们去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奉献作为一种隐秘的、不可侵犯的东西藏在心间。
                (第二卷19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人应当奉献。不然就不可能活下去
                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全都应当尽义务,应当奉献。不然就不可能活下去。
                (第二卷21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重要的是让孩子从童年和少年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
                正确处理亲人、朋友和同志这一小范围之内的纯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孩子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课,让孩子从童年和少年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是十分重要的。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56~57页)


                十、教师在特殊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采用强制的手段
                教师在特殊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采用强制的手段
                教师不仅应当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应当严格,与懒惰、谎言、伪善和残忍势不两立。假如不得不跟道德败坏、无法无天,不愿履行基本行为规范的个人打交道,那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拿起教育中不怎么常用的手段――强制。
                (第五卷468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十一、教师要十分谨慎地掌握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教师要十分谨慎地掌握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在学生那里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本当完成的一般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
                (第五卷30页《行为训练是自觉纪律教育的一种方法》)
                “矬子里拔将军”式的表扬是万万使不得的
                “矬子里拔将军”式地去表扬某些学生或某些集体,是万万使不得的。
                (第五卷468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的同时要提出十条鼓励
                一个人能理解“应当”、“不许”和“可以”这些道德准则的含义并能身体力行,这就说明他有了高度的道德修养。要使自己的学生提高到道德发展的这个高度,教师就应当懂得和实施教育上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
                (第四卷77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不要因为一个学生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
                我们成年人应当懂得,当儿童和少年对自己所为的意义还不甚了解,可又期望着迈出善心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表扬的时候,他反而可能成长为一个斤斤计较和爱戴高帽子的伪君子。所以,不要因为一个学生为他人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对一个正在成长着的人说来,为他人做好事的最高奖赏应当是良心的召唤,是内心里的欢悦和满足。
                (第五卷418页《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


                十二、要科学地使用评价这一教育工具
                要科学地使用评价这一教育工具
                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儿童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一小小的缺点,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第一卷108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要正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
                我们认为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正确评价每个学生努力劳动的程度,就是说,这种评价也应涉及知识的掌握过程。当然,并不是只凭学生付出多大努力来评价实际已掌握的知识,评价首先应当反映知识的实际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
                (第二卷142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要恰当地使用知识评价
                要恰当地使用知识评价,这是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极端敏感的工具。如果一个学生未能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他还无力胜任这一工作,那就不要给他打2分。这个2分会被感到是一种不幸,孩子会想:“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要帮助他获得成功,只有到那时才对他的知识作出评价。
                (第二卷143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对青少年的智能劳动进行评价要非常注意分寸
                我们注意保护少年们的自尊心,总是避免作这样的对比:您学得好,而您学得不好。人们的才能各有不同,由此,在对他们的智能劳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非常注意分寸。
                (第三卷642页《公民的诞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九编 怎样走进青少年的心灵
                  第九编 怎样走进青少年的心灵
                  一、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二、最重要的是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                               
                  三、全体教师都要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                          
                  四、教师要关怀学生的人格尊严                                     
                  五、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              
                  六、教师和学生应肝胆相照                                        

                  一、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第五卷294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不了解儿童,就不能成为教育者
                  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对这样的人就会秘而不宣。教师的一张讲桌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向他的“敌人”――学生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桌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动手足无措。
                  (第三卷9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不能分辨儿童的个性就不适宜当老师
                  如果这40个学生使你感到一模一样、单调乏味,如果你要很费力才能记住他们的面貌和名字,如果儿童的每一双小眼睛对你不意味着某种深具个性的东西,如果从花园深处某个地方传来儿童响亮的声音,你不知道是谁在喊叫,喊声说明什么(而且过一星期,一个月你也不知道),那么,俗话说,“三思而行”,你得再三考虑,然后再决定是否当一名教师。
                  (第二卷53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了解儿童是极其重要的
                  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接合点,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全体教师在领导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行动上的一致,使教师形成一个统一体的那些教育信念――所有这一切,只有当全体教师都努力去了解儿童时,才可能实现。
                  (第四卷63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第三卷10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要善于观察孩子们的两个世界
                  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孩子的两个世界――即外在的周围世界,含自然、劳动、社会关系等,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观察孩子们对外在世界是如何思考和感知的,观察他们为了打开自己头脑中的思路,经历了多么复杂乃至曲折的道路。要善于从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中,特别是从他们的眼睛中,读懂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思想活动、情绪和感受。
                  (第五卷309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教师终身受用的真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句话,在某些人听来可能是老生常谈,可是对我们教师来讲,这一真理却是终身受用的。正是我们应该学会通过这扇窗口看到孩子们的心灵。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侵犯。
                  (第五卷309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用创造者的目光看待学生是教育的睿智
                  教育的睿智就在于用创造者的目光看待学生。
                  (第五卷622页《要慎待儿童》)
                  教育者认识儿童的条件
                  教育者如果不能乐观愉快地认识世界,如果对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快感,那么就不可能认识儿童,就像在非常美好的世界里闭上眼睛看不到儿童一样。
                  (第一卷681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必须建立在道德财富的基础上
                  对待一个对善良、温情、公正、好意都十分敏感的儿童,不仅不必大声呵斥,而且也不必提高嗓门。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善意、热忱、友爱――这就是必须加以珍惜的道德财富,我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这些道德财富的基础上。
                  (第一卷838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各自才能和今后智力的发展
                  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规律。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会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当前在哪方面有才能,今后他的智力怎样发展,是教育才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第二卷555~55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和学生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
                  教师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长时间做孩子们的朋友,做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
                  (第三卷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把孩子总看做是小孩子是一种不幸
                  多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深信,把孩子总看做是小孩子,这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不幸。正是由于把“今天是孩子明天就会成为大人”这一点给忘记了,常常带来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培养孩子成熟,这是道德素养的整个一系列问题。
                  (第二卷315~31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二、最重要的是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
                  最重要的是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
                  生活使我相信,在这十分敏感的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地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感触儿童时代的特征。我们应该像航海家依据指南针那样,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儿童这个客观事实作为一切工作的依据。儿童时代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幼稚的善恶观、好坏观,有自己幼稚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衡量时间的尺度。
                  (第一卷814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应该懂得孩子们的内心活动
                  首先应该懂得孩子们的内心活动。这是不可能通过什么特殊方法学到的。只有依赖于教育家高度的道德情感和修养才有可能做到。不管孩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在忧郁、悲哀的眼里令人惊讶地流露出不是孩子应有的沉思、冷漠、苦闷和孤独。正经受不幸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同伴的娱乐和消遣,没有什么能诱使他摆脱痛苦的思想。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粗暴的干预会引起怨恨,而劝其不要灰心、不要绝望、要克制自己这一类的话,如果缺乏真正的感情,就会使孩子觉得是不切实际的废话……
                  (第三卷320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任何痕迹是令人痛心的
                  教育工作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个教师工作了几年离开学校以后,没有一个人怀着感激的心情追忆他,他也没有在人们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第四卷76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用慈爱和善良去接触儿童的心灵
                  要用慈爱和善良去接触世界上最温柔、最敏感的物质――儿童的心灵。要保护人的人格,要使人确立对自己的尊重,要培养儿童的心灵对善与恶的细腻和敏锐的反应。就像绿叶向着太阳那样,让您的学生的心灵向着慈爱和善良吧。
                  (第五卷521页《休怕成为慈爱的人》)
                  直接与人的心灵对话是人文学科教育艺术的内核
                  直接与人的心灵对话,与其意识和良心对话,这是学校里一切课程,尤其是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教育艺术的内核。
                  (第五卷566页《关于学校教育的思考》)
                  要保护好童年的心灵
                  从童年起保护好敏锐的感觉、良心和心灵的纯洁,不使心灵迟钝、凶狠、残忍,不让它变得干涩、生硬、呆滞、麻木――这是我的教育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
                  (第五卷582页《休怕成为慈爱的人》)
                  要深入了解少年的精神世界
                  要做少年的朋友,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真心诚意地体会他们的最细微的思想、愿望和忧虑,并对之作出反应。
                  (第三卷685页《公民的诞生》)
                  应把儿童的心灵培养得能接受用爱抚、善良和热忱进行的教育
                  能用心灵感觉出别人情绪的儿童,就会变得以善待人。不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教师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觉出来,并以好心还好心。这种情况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应把儿童的心灵培养得能接受用爱抚、善良和热忱进行的教育。
                  (第二卷553~55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使学生乐意向你说出心里话
                  一般来说,善于听学生们说话,是一件了不起的教育艺术。没有这种艺术,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你要使学生乐意接近你,并向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保守别人信任你而向你透露的秘密,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规则,它关系到教育和自我教育两个方面。要懂得,别人在向你敞开心扉时,可能说出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你可能得知不体面的行为,听到关于学生之间看来立即需要成年人加以干预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有耐心,要善于用理智克制一时的情绪冲动,同时又要使自己的明智思想充满火热的感情。
                  (第二卷775~77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如果学生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
                  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受教育者向他爱戴的教育者敞开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彼此促使思想和感情高尚起来的过程。
                  (第二卷77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要妥善对待孩子内心的惊慌、忧愁、焦虑和痛苦
                  当一位敏感的教师了解到一个学生有些不顺心的时候,他并不立即去仔细探询或者去安慰他。他要使这个孩子感觉到,教师已经了解他内心的惊恐、忧愁、焦虑和痛苦。当教师确信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和他进行个别谈话。善于进行这种谈话,是情感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三卷773页《公民的诞生》)
                  要培养用心灵来感觉的能力
                  培养用心灵来感觉的能力,是完善教师教育技巧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第三卷773页《公民的诞生》)
                  要善于发现孩子心中能响应召唤的那一隅
                  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
                  (第四卷47页《帕夫雷什中学》)
                  不要与学生心灵振荡失之交臂
                  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第五卷596页《寄语后来人》)
                  教育被伤害了心灵的儿童需要巨大的坚韧精神
                  教育被殴打、狂叫、咒骂伤害了心灵的儿童,不仅需要审慎和同情心,而且需要巨大的坚韧精神。教育的使命首先是保护儿童的身心不受暴力的摧残。
                  (第五卷443页《怎样爱学生》)
                  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心思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经受这类热忱的锻炼,也就是说,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
                  (第二卷53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每次接触都应成为对学生心灵的一种推动力
                  我是这样理解教育的艺术的:教师对学生的每次接触,归根结底都是对心灵劳动的一种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越是温柔和微妙,发自心灵深处的力量就越巨大,小小年纪的人就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第五卷874页《心灵的劳动》)
                  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
                  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这种教育智慧应该贯穿于我们全部工作之中。哪里的教师不懂得儿童的内心世界,竭力把儿童不加防备的心变为关闭小鸟的樊笼,并把自己认为有益的和必要的东西强加给儿童,哪里就会出现教师缺乏修养和愚昧无知的现象。不懂得儿童的心对任何人都是敞开的,不善于将心比心,――这是造成教师的不幸处境,使其终于丧失支配儿童的权力的一个原因。
                  (第一卷81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全体教师都要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
                  全体教师都要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
                  我校集体认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第四卷72页《帕夫雷什中学》)
                  理解一个的行为的动机是感知他的前提
                  感知一个人,首先要理解他的行为的动机。许多孩子的行为,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应受斥责的,但往往能唤起他们心灵的高尚激情。如果你们没有理解、没有发现这些激情,你们就可能熄灭人类高尚行为的微弱而又刚露端倪的星星之火。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9页)
                  不仅要理解,而且要培养加强儿童的感情
                  我认为,所谓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是要理解他们每一个行动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原因和动力。而这些东西有时是潜在的,乍看起来几乎是不可捉摸的。更重要的是,不仅要理解、考虑儿童的感情,还要培养它,加强它,使其达到对善和恶的敏感性都情不自禁地要作出反响的水平。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39页)

                  四、教师要关怀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师要关怀学生的人格尊严
                  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
                  (第五卷593页《寄语后来人》)
                  人要有自尊
                  人要有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善于珍惜个人的荣誉,自己的名声,关心集体与同志们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品评,经常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感受理想、高尚道德情操的魅力、吸引力,要有今天比昨天更好的愿望。
                  (第二卷181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尊重少年的自尊感
                  如果有人对少年的自尊感不够尊重,少年就会用执拗甚至粗暴来回答他。没有比企图摧折少年的执拗态度和强令他服从更坏的了。少年由于受到侮辱变得暴躁起来,他好像故意违反纪律规定的合理要求。当少年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而且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时,如果父母和教师还总一味强调这些缺点,这会使少年非常难过。故意指责少年的缺点,甚至抱着一种讽刺的态度,会刺伤少年的心,有时甚至会使他陷入悲观失望。
                  (第一卷425~426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样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摘掉一朵玫瑰花时,不可抖掉那颤动欲坠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容许采用粗鲁的、“强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第二卷77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之不受侵犯
                  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它不受侵犯,是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把少年内心深处最敏感的东西公开出来,用冷漠无情的双手去干涉他想自己决定的事,企图用形形色色强加于人的做法去“触及”少年的“痛处”,使之“激动不已”、“十分震惊”――这是教育上无知的基本表现。
                  (第三卷435页《公民的诞生》)
                  要激起失去双亲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和自尊感
                  从幼年就失去父母的关怀和爱抚的不幸孩子,是需要怜悯的。而善于怜悯则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特征。这种怜悯应当是去激起年幼心灵的内在力量和自尊感,从而激起孩子自己去对丑恶的东西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第四卷78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任何人无权闯入个人小天地
                  一个集体,不管它在目的和意向上多么齐心、多么团结、多么一致,在每个人那里仍有一个十分独特的个人小天地。无论是谁,即便是集体,都不应也无权闯入这个小天地,因为闯了进去,抖露他的内心,触犯他不可侵犯的东西,只会引起他的痛苦……
                  (第五卷387~388页《幸福·理想·宗教》)

                  五、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
                  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
                  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快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但不能滥用分数。
                  (第三卷239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应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比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成了推动他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时,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也成为教育者。我力图做到,在我上课时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翻耕得很好的土壤中以后,便开始丰富的智力生活。我的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从江河驶向知识海洋。如果把学习局限于课堂、课本、从某页到某页的家庭作业等,那我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知识也不会起到教育作用。只有课后学生身上燃起无数求知思想的火花时。知识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发出茁壮的思想幼芽来。
                  (第二卷716~71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使青少年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求
                  当代科学的发展如此迅猛,知识运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的速度如此之快,无论学校多么有远见,它也不可能授予学生足够积极生活三四十年的知识。科学、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是,如果一个人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那么,他在学校毕业五六年之后就会见绌。……其主要的目标是,使完成中学学业者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求,视读书为其重要的精神需要之一。
                  (第五卷362~363页《人民教师》)
                  要满足男女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的教师必须想出办法来满足男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第三卷604页《公民的诞生》)
                  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对知识、教育、科学、书本和文化的热爱
                  如果一个学校不去培养学生对知识、教育、科学、书本和文化的热爱,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学校。
                  (第三卷605页《公民的诞生》)
                  要科学地对待求知欲
                  求知欲、认识事物的热情――是人类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社会劳动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所形成的需要。但是,如果把满足这些需要变成仅仅是尽到责任和义务,那么求知的热情就会熄灭而代之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知识。智力上的冷漠态度、缺乏热情和精神贫乏――这一切都会使人们对智慧、新事物、知识财富和知识美的反应迟钝。这对于少年的脑力活动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教师讲解之后,学生提不出任何问题,一切都懂,那就不好了。这是第一个征兆,说明满足智力需要已成为使人讨厌的苦差。
                  (第三卷448~449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在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生的能力和爱好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出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天才的数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学生的兴趣、能力、爱好乃至整个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能在青少年时期就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他们的智力施加影响的人们。
                  (第五卷162页《社会与教师》)
                  今天更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愿望
                  今天,求知的愿望、认识世界的追求比昨天更为强烈。这正是学校和教师应在学生身上培养的精神品质。
                  (第五卷483页《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要把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望作为每堂课的教育目的之一
                  课堂――第一堆篝火,年轻人在篝火旁感到暖烘烘时,会力争成为思想者。每堂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望。
                  (第五卷766页《遵循列宁思想办学》)
                  年轻人没有求知的意愿是最可怕的不幸
                  对家庭、学校和社会而言,最可怕的不幸是年轻人没有求知的意愿。
                  (第五卷818页《清泉》)
                  培养学生要用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一切的热切愿望
                  如果把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与一条水量丰富的河流相比,那么,每个学生思想上的积极性就是这条河流的主航道,是一股强大有力、势不可挡的洪流。一个教师应当在这条主航道中看到学生个性的尊严,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善意爱护,逐渐培植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一切的热切愿望,感受一个航海者穿过知识的激流、绕过知识的险滩以后的自豪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60页)
                  求知欲是科学世界观形成过程的本质
                  只有当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多方面的智力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他的智力和意志力已开始“表演”,当学习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而且世界向他展现出许多有趣的和诱人的东西,当他通过书籍、自然界和周围世界寻找他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时,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才能成为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因素。求知欲,不只是教学得法的结果,而且是科学世界观形成过程的本质。
                  (第四卷336—337页《帕夫雷什中学》)

                  六、教师和学生应肝胆相照
                  教师和学生应肝胆相照
                  为了使这种内容十分高尚的谈话能打动孩子们的心,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如下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精神交往、相互信任、开诚布公和与人为善等等。换言之,你这位教师和你的学生此时此刻彼此肝胆相照。
                  (第一卷568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师生友谊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与学生建立友谊――是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感修养,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得高尚起来。为缔造师生友谊,需要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这种财富,友谊将会变成庸俗的亲昵。
                  (第五卷594寄语后来人))
                  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师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善良愿望、真诚的同情、相互信任和细腻体贴的关系――这一切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它使孩子们能很好地领会教师说的话,更好地接受有关道德的指导、劝告和要求。
                  (第三卷642页《公民的诞生》)
                  要建立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
                  我们社会的性质和基础提出的要求是,把这种真诚的愿望(受教育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者则希望看到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成为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要桥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是集体和教师对人们提出严格要求时最主要的前提,是实行真正的共产主义纪律的前提。
                  (第三卷434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以朋友和参谋的身份加入学生集体
                  我向所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建议:如果你们想通过集体来影响个人,要使集体成为这种影响的灵巧而又得心应手的工具,那就请你们作为一个朋友和好的参谋加入这个集体。这是教育过程的话一条规律。
                  (第一卷56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和孩子交往的守则
                  在我和孩子们的相互关系中(那时我在小学任教),不受拘束、热忱、坦率地表述自己满意和不满意,感谢和委屈、愤怒和惊讶等思想感情已成为一条守则。
                  (第一卷60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和儿童的相互关怀是联结心灵的红线
                  我无数次说过,并且到死也要说,教师和儿童的相互关怀,是联结心灵的极细的红线,依靠它们(请注意,这在我们教育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细微的活动。……我亲爱的同行,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是使你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卷54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应当和学生感受同样的思想和感情
                  教师应当是一个能够懂得和觉察少年思想和情感脉搏的人。当然,如果教师走到少年身边询问:“喂,你在想些什么,请谈谈吧?”――这样做是会把学生给推开的。只有那种能与学生思想情感一致,共同关心社会利益并与其休戚相关、苦乐与共的人才能成为少年的导师。
                  (第三卷465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不仅仅应当是老师,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第四卷9页《帕夫雷什中学》)
                  做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做学生的朋友和同志,这意味着能和自己的学生共享为崇高目的而斗争的欢乐,共同去克服困难,感受思想上的鼓舞。
                  (第四卷76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应当忘记自己是教师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
                  (第四卷41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应当和他的学生抱有共同的志趣
                  把道德信念和思想观点传授给人,教会他怎样在社会上生活,确立他的道德审美原则,所有这些都要求师生在精神上的一致达到双方都感到志同道合的那种程度。那么,仅仅在课堂上能否达到这种程度的精神一致呢?不能。作为教育的实质的这种精神生活的一致,只有当每个教师不仅是授课人,而且也成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时才能达到。教师应当迷恋于这个集体的工作,和他的学生抱有共同的志趣。
                  (第四卷62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的情感要接触学生的情感
                  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得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这就是在教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的情感的时候。
                  (第四卷76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传授真理时要和学生想到一起
                  给学生传授真理,首先就要跟学生想到一起。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信任你,才能从你的话里听出隐藏的含义来,而这种“潜台词”在道德信念的培养中,有时比“台词”的作用还大得多。
                  (第四卷76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师生之间的交往应当是自愿的、同志式的、友好的
                  在这里应该记住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规律,如果你忘记它,不管你多么热爱儿童,儿童也不会热爱你。这条规律可以表述如下:如果把教师跟自己学生相处在一起的全部时间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的2∕3应当是自愿的、同志式的、友好的交往。在这时,儿童会忘记自己是学生,教师会忘记自己是教育者。
                  (第五卷430页《怎样爱学生》)
                  要珍视学生对你的无限信任
                  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正是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而这一点则是教师对学生所拥有的明智的权威的核心。正是这种信任,支持着孩子想要从老师那里寻找并得到保护的愿望。要像爱护无价之宝那样爱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只有孩子对你怀着希望并且相信你,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导者,你就是生活的导师,你就是权威,是生活智慧的生动化身,是朋友和同志。要记住,这一切是很脆弱的,是容易打碎的。一旦把这一切打碎了,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就呜呼哀哉了。
                  (第二卷822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者要成为青少年同心同德的朋友
                  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不仅意味着跟青少年在课堂上打交道,而且意味着成为他们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能在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中求得巨大的幸福。
                  (第五卷818~819页《清泉》)
                  要和孩子们息息相通
                  孩子们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衡量善恶的尺度。我们不仅应该俯就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一切事情,而且应该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所焦虑的事情而焦虑。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37页)

                  和孩子们不能有隔阂
                  在你和孩子们之间还隔着一个讲桌的时候,你就无法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观察他们。
                  (第五卷298页《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十编  要培育青少年具有怎样的心灵
                    第十编  要培育青少年具有怎样的心灵
                    一、教师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                
                    二、要牢固地树立一种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想望                    
                    三、应当在孩子的心灵中培养真正的人道的爱                         
                    四、使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                       
                    五、要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                             
                    六、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心灵           
                    七、要让伟人的形象铭刻在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                      
                    八、要使儿童产生为社会造福的自豪感                             
                    九、要教育学生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                               
                    十、心灵上的缺点更可怕                                         
                    十一、真正的教育就要鼓舞孩子与可耻行为进行斗争                 

                    一、教师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
                    教师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
                    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情感,触动和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方面。
                    (第二卷116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要培养孩子想成为好人的志向
                    教育上的明智和技巧,在于精心保护和珍惜孩子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他们要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如果儿童还没有这种向往和志向,那就要去培养。
                    (第四卷781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关心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都懂得,不使孩子心中的激情冷却,不伤害孩子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角落,不让他们成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37页)
                    道德教育的实质在于唤起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东西
                    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的实质,则在于教育者经常去唤起自己的学生们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即是应该奉献的思想。美的感受、理想的诱惑力,则是作为伦理学集中点的道德上和情感上奉献的核心。
                    (第二卷18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年轻人应当登上精神发展的更高台阶
                    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每一代年轻人,不仅应当从思想上吸取前辈获得的一切精华,而且应当登上精神发展的更高台阶。
                    (第五卷40页《共产主义思想是德育的基础》)
                    要创立生活的高尚道德
                    劳动乐趣的源泉和劳动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在于,年轻的劳动者之间要有深厚的人道关系,要把为他人、为人民创造幸福快乐当做劳动创造的首要原则。这也就是生活的高尚道德。
                    (第四卷6~7页《帕夫雷什中学》)
                    道德真理要成为青少年心灵的财富
                    道德真理只有在它们被少年开采、获取、体验到的情况下,只有在它们被少年独立转化为个人信念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心灵的财富。
                    (第五卷332页《教育与自我教育》)
                    每个学生都需要精神支柱
                    每个人都需要精神支柱,特别是由于极不相同的环境而感到自己平庸的人。如果教师的智慧在每个学生身上“发掘”到“创造秉性”;如果他善于说出的每句话都能激发出对富有创造才能的生活的向往,在学校里将不会出现任何平庸的人。这意味着,在生活里将不会出现任何不幸的人。
                    (第五卷476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不能缺乏内心美
                    缺乏内心美的人,通常总是极力显示外表美,想方设法讨得别人喜欢。这种人都是精神空虚、贫乏、智力和审美能力十分低下的人。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58页)
                    用精神美使人变得精神高尚
                    我认为学校,只有从认识人的心灵开始去认识世界,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信念,而最主要的是培养爱与恨的才能。只有在那时,才能算是学校。实际上,培养真正的人,就是用人的精神美使人变得精神高尚。正是那种思想高尚的精神,才会促使儿童去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活在世上是为什么?要善于对自己幼小的学生讲这番话,接着对青少年讲人的精神美。这是伟大的艺术,伟大的教育才干。
                    (第二卷195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培养青少年对神圣精神的信仰
                    作为一种道德上的高尚的精神力量,则始于对神圣的东西的一种信仰。我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孩子在其童年时代的思想意识之中,都能确立对我们的祖国、人民那种道德上神圣的东西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是牢不可破的、毫不动摇的、坚定不移的。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
                    (第二卷19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召唤青少年具有高尚的欲望
                    教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召唤孩子具有高尚的欲望、充满崇高精神的行为,这大概是教育中一个最复杂的问题。这也就是真正去爱人的一种道德素养,即一种对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培养敏感性的素养,为了亲人的美好而准备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的素养。
                    (第二卷46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培养细腻和富有感情的天性
                    有这样一种人的品质――细腻和富有感情的天性。这种天性表现在环境能使他的感受能力更加敏锐。天性细腻和富有感情的人不会忘记别人的悲伤、痛苦和不幸,良知要求他去给予援助。
                    (第三卷259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要培养四种崇拜
                    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心理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第三卷27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青少年要拥有道德财富
                    道德财富具体化的意思是:学生跨出的每一步、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用来满足他需求的全部行动,都在别人身上得到反映――他给别人带来好处,减轻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丰满而有意义。
                    (第三卷427页《公民的诞生》)
                    要善于调整好少年发自心灵的乐音
                    懂得少年的志趣,善于调整好他发自心灵的乐音――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艺术。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心去感觉另一个人的心脏的跳动,那么你是能够掌握这门教育艺术的。
                    (第三卷659页《公民的诞生》)
                    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
                    个性的精神美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教会自己的学生用心灵去感觉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应当从能思维和感受,然而尚未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孩子身上来造就这种个性的精神美。通过培养崇高的感情和感受使儿童和少年变得高尚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引起共同感受的艺术。
                    (第三卷755页《公民的诞生》)
                    要创造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三卷865页《给儿子的信》)
                    要培养对细微的内心活动能够产生共鸣的心灵
                    惟有对十分细微的内心活动能够产生共鸣的心灵,才能被崇高的思想打开,也惟有这样的心灵,才会产生对一切形式的善和美的挚爱,才会对恶毫不妥协。
                    (第五卷580页《我的教育信念》)
                    要让儿童的精神生活充满焦虑和不安、伤心和挫折
                    要让儿童的精神生活充满焦虑和不安、伤心和挫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信念才会是坚定的。
                    (第五卷752页《认知与信念》)
                    互爱是巨大的个人幸福
                    互爱,这是巨大的个人幸福。它不仅表现在一个人从生活中获得欢乐,而首先表现在愿把欢乐献给心爱的人。这种非凡情感的纯真与高尚,取决于在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中把欢乐献给别人的愿望究竟有多么强烈。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2页)
                    教师要注意别让坏种子落进儿童的心灵里
                    教师应当以敏锐的目光去注意,别让心地不善的种子落进儿童的心灵里。假如发生此事,不幸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卷38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为少年的心灵之火未能迸发而感到不安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要有一颗燃烧着高尚火焰的火热的心,而且还要有智慧和能力。要指导青年生活,这就是说,首先要教育他们永远不要做一个“心安理得”的人。这就是要教导他们在地球上,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一块土地。年轻人在开垦与耕耘这块土地的同时,树立起一种真正的善,即共产主义思想。您要为少年的心灵之火未能迸发而感到不安。只有受教育者在您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条确认自己是个公民的正确的斗争道路时,他才会倾听您的有益的劝告。
                    (第三卷455页《公民的诞生》)
                    对消极情绪要毫不留情
                    对满腹牢骚、灰心丧气、软弱无能、缺乏信心的现象毫不留情、决不容忍、决不吝惜。请记住,一个人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他已经丧失体力的时候,他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他产生新的体力,而且作为一个战士仍能继续活下去。
                    (第二卷213~21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利己主义者是不会幸福的
                    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自私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他们自己不幸,也使别人不幸。利己主义者不会给别人以幸福,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幸福不过是占有什么珍品,不过是“主宰”别人的精神世界。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66页)
                    自私自利的根源在于没有培养起应有的道德观念
                    自私自利的根源在于没有培养起应有的道德观念。儿童的自私是很可怕的,这种自私往往是从父母对孩子在小事上的迁就开始的。哪里的孩子惯于损害长辈,首先是损害父母的利益而自己得到满足,哪里就会成为培养自私自利的温床。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57页)
                    人性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
                    不讲人性的教育就会失去教育的精髓和根本。
                    (第五卷461页《心灵的教育学》)
                    要教会爱和感知与保护情操
                    真正的爱是无须表白的,要教会爱,而不是教会谈论爱;要教会感知和保护情操,而不是教会寻找说出不存在的感情的言词。
                    (第五卷822页《清泉》)
                    教育者首先要珍惜孩子们痛苦的感情
                    教师如何对待孩子的痛苦,他理解和感受儿童心理的能力如何,这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不能叫正处于痛苦中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不能要求他专心学习和刻苦学习。不能去问他发生的事情,因为要孩子们讲出这些事是很痛苦的。……为了使孩子们学会体察感情,学会看到他亲近的人的精神世界,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第三卷320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教师要学会用欢乐和忧愁哺育儿童
                    养育一个孩子,不仅用母乳和糊口之粮,而且要有精神的东西。您要学会用欢乐和忧愁去哺育他,教育的艺术也就在这里。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在童年时代有多少喜悦和忧愁。
                    (第二卷404~405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应当教孩子们去爱,而不是教他们谈爱
                    学校里严禁说空话,无聊乱侃。“珍惜你的话语吧!”这里想对教师们提的一个建议。你们在启迪孩子们讲出自己的想法时,一定要非常谨慎小心。不要借孩子之口说出孩子还不能理解其意的话。决不允许将崇高的、神圣的话语,特别是热爱祖国的话语变成辅币。真正的爱是不用语言来表示的。可是有人竟发起征写关于祖国、关于自己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作品竞赛,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决不能这样做,同志们……让儿童和少年们对另一种竞赛所吸引:那就是看谁培育出最好的橡树,看谁把不毛的荒地变成肥沃的良田。
                    (第二卷52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的善意会创造奇迹
                    如果你把学生教得会用心灵了解人,那你的善意就能创造奇迹。……你的善意,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手段,会一直起作用,直到你的学生想成为一个好人,直到他个人产生自尊心并不断发展。
                    (第二卷55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者必须有非常细致的美感
                    教育者必须有非常细致的美感。你应当热爱美。创造并保护自然界和学生心灵中的美。要知道,如果你喜欢种植树木,高兴到蜂房一带听听你亲手培育的鲜花盛开的树上蜜蜂嗡嗡的鸣叫声,你就会找到通往人的心灵的捷径——在创造美的劳动中跟人的精神交往。
                    (第二卷649~666页之间《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保护青少年心中的理智感之火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感之火,不使它熄灭,因为,一旦熄灭后再点燃是很困难的。
                    (第二卷77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使儿童有一颗精细的心
                    要使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使他的良心警惕地为他的行为站岗放哨,就必须使他有一颗精细的心。
                    (第二卷78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教育孩子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善于摆正自己的欲望和别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他就永远不会是个好公民。应当使一个人从小就意识到并懂得必须在某些方面克制自己的激情和欲望。譬如说,你想在这块绿草坪上玩一会儿球,可是不行:草地应当保持常绿,因为它能净化空气。如果不是从小就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不守纪律和任性的习惯,他们以为:我什么事都可以做,我什么都不怕。
                    (第三卷630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打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良知
                    一个教师要成为教育者,就应当向学生打开通向知识世界的窗口,同时又能触及他的个性,打动他的思想、情感和良知。
                    (第四卷76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培养儿童做一个好人的志向
                    培养儿童对卑劣行为的强烈鄙视和不能容忍的情感,养成他们要做一个好人的志向——这正是通向儿童心灵的一条最微妙的途径。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173页)

                    二、要牢固地树立一种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想望
                    要牢固地树立一种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想望
                    教育者的任务是要牢固地树立一种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想望。不要贬低这种想望,不要使年轻人的心中对有可能接近理想这一点产生怀疑。……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热望是人的一种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对它应十分珍惜,十分爱护。
                    (第三卷468页《公民的诞生》)
                    少年强烈追求道德美和壮丽的事业
                    一般而言,人都具有对道德美、对英勇豪迈和光辉壮丽的事业的追求,少年的这种追求尤为强烈。当少年的心灵在道德美面前充满着惊叹之情时,他会开始去思考:“我是怎样一个人?”激发出这种思考,是少年时代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五卷373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崇高的愿望能激发行动和热情
                    一个人,只有当崇高的愿望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并巩固起来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这种崇高的愿望又能激发他的行动和热情。在这种行动和热情中,人又得到巩固,又会产生新的愿望。这种复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称之为个人思想的过程。由个人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崇高愿望所激发起来的高尚行为愈多逾好――这是我们教育青少年最宝贵的原则之一。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1页)
                    崇高的生活目的是医治低级物欲的抗毒剂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房、高质量的衣物、丰盛的食品更为珍贵的东西,而崇高的生活目的正是医治低级的购物狂和拜物症的抗毒剂。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14页)
                    目的越明确,行动越自觉
                    青年学生对他们为之奋斗的目的越明确,领会得越深,他们对自己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富有自尊感。
                    (第一卷300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
                    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和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并能珍惜和爱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
                    (第一卷92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三、应当在孩子的心灵中培养真正的人道的爱
                    应当在孩子的心灵中培养真正的人道的爱
                    当孩子在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和精神安宁有所作为的时候,他才能体察到别人最细致的情绪。幼儿对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爱,若不饱含为善的崇高情谊,就会变为利己性情感:孩子所以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是他的喜悦之源,喜悦所需。然而,应当在孩子心灵中培养的,则是真正的人道的爱,即能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同他人休戚与共。只有在那种能够体察和关注别人命运的心灵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
                    (第三卷121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态度是首位任务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占首位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的人道主义的态度。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主要看他对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刻程度。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感,是造就人的人格和尊严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第一卷298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施行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
                    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如经验所表明,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细心琢磨的这个领域里主要的是,要让孩子会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帮助的人共忧患。年幼时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最为有利,小孩子对别人的痛苦反应特别敏锐。因为生活中经常有不幸、忧伤和苦难,一个善于思考和感觉敏锐的教师,就要把这一切讲给孩子们听,在他们的想像中勾画出鲜明的情景,以影响他们的情感。
                    (第四卷302~303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培养青少年对人态度的人道化
                    教孩子用心灵观察、理解、感觉周围人们——这看来是花园中最为幽香的一朵花,它的名字就叫情感教育。我们对儿童的爱,应能唤起他敏感的心灵去关怀周围世界,关怀人所创造的一切,服务于人的一切。当然,这首先是关怀人本身。我坚信,在儿童的心灵中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应这样着手:使他对别人的态度人道化,使这种态度充满一种纯洁、高尚、尊重人、首先是尊重父母的情感。
                    (第二卷69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如果一个人不教育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人,不保护也不爱护任何人,不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那么,他本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可能成为一个难以教育的人。
                    (第一卷708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让孩子体会到做好事带来的快乐心情
                    儿童体会到做好事带来的大公无私的心情快乐,就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就会感到,在一起生活的同学、朋友或亲爱的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需要进行帮助。儿童感到需要做好事,感到需要别人,他就会成为对周围世界、对人们、对各种行为、事件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非常敏感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二卷699~70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为别人的命运而忧虑的高尚情感是抵制冷漠情绪的有效手段
                    人的冷漠是危险可憎的,而孩子们的冷漠则是可怕的。我极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童年就深切地亲身体验为别人的命运而忧虑的高尚情感,即使那些人可能离他很遥远,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地方,或生活在100年以前。这种情感是抵制冷漠情绪的有效手段,是医治冰霜之心这个苟且偷安心理的危险种子的良药。
                    (第三卷30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最大的快乐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
                    孩子们的善良、为别人做好事的意愿,来自对那些内心痛苦和不幸的人的同情。人类最大的快乐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
                    (第三卷31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应该触动孩子去考虑如何帮助别人
                    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之间的精神交流,对人道主义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爱人类比帮助邻居容易。要了解人,必须了解人的具体个性。如果孩子们不能从朋友悲哀、恳求、痛苦的眼里看到他内心深处的苦闷,他的心就不可能被别人的痛苦所触动。一个未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幸福和痛苦都了解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三卷31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要教育孩子学会怜悯
                    培养和发展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的东西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发展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热忱的关切态度。归根结底,也就是培养对人的怜悯心。我们牢记高尔基的话:“怜悯损害人的尊严。”但是,在我们这个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出现社会祸害和与之相联系的痛苦和灾难的社会里,怜悯是需要的,它恰恰能使人品德高尚,在道德上支持人。只有那种瞧不起人的怜悯才损害人的尊严。而当一个学生出于怜悯而渴望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样的怜悯会使他变得高尚,所以必须学会怜悯人。
                    (第三卷410~411页《公民的诞生》)
                    要培养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怜悯心
                    兽性就是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缺乏怜悯,对别人的精神世界根本漠不关心,这是所有杀人犯、暴行者的心理基础。要培养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怜悯心。
                    (第三卷891页《给儿子的信》)
                    孩子们应该向他人的欢乐和痛苦敞开心扉
                    当我的孩子们开始在集体中生活的时候,我首先关心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把他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的最大不幸,把他给别人带来的欢乐看做是自己最大的欢乐和慰藉。
                    (第二卷18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带领学生做体察人的旅游
                    要带领学生做体察人的旅游。这是路途最近的旅游――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就在你们的街道、你们的家里、你们的村边。可同时这也是路途很远的旅游,因为它囊括着一个完整的世界――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在这种旅游中,你的学生将获得无价的精神财富。
                    (第五卷591页《寄语后来人》)
                    要让孩子们同情学习落后的同学
                    非常重要的是,要使孩子们在同学学习落后和在学习成绩差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不幸并同情他们,而不是对班里的这些同学采取冷漠的态度。
                    (第二卷438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对青年人进行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
                    现在,我们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考虑用什么灌注人的心灵。一个问题使我非常忧虑:很多大学生从中学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人文科学了,而在中学里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大都很差。我想说的,是对青年人进行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问题――培养审美情操,培养细微的和美好的感情,培养热情的、对人体贴入微的心肠。
                    (第三卷881页《给儿子的信》)
                    应当使孩子把接触的物品看成有“灵性”的东西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使他通过对待物品来学习如何正确地、有人情味地去对待人。应当使孩子把生活中接触的物品都看成是有“灵性”的东西,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
                    (第四卷770~771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培养对人对物的依恋之情是培养人道精神的有力手段
                    每个孩子都应当努力追求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感到没有它就无法生活。起初这是对某些物品或植物的依恋,随后则是对动物、对人怀着一种依恋心情。这是培养人道精神的有力手段。
                    (第四卷77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的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愁。……如果孩子的快乐纯粹是无所用心,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成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第三卷123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不能珍爱他人者是不能珍爱真理的
                    一个不善于珍爱他人的人,是不能珍爱某种观念、某种道德真理、某种政治真理的,因为只有在精神力量、兄弟情谊、互帮互助、交相奉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观念才能产生。
                    (第五卷700页《义务感的培养》)
                    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
                    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
                    (第四卷309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让孩子以心灵去感受其他人
                    要让孩子以心灵去感受其他人――这就是我给自己提出的重大的教育任务。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8页)
                    关心他人的孩子能够感受教育
                    在生活中关心他人的人,才是一个敏感的人,这样的人能够精细地感受到号召追求道德理想、培养自身的美的话语。凡是在孩子为他人创造欢乐的地方,老师的话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3页)
                    要培养孩子为别人创造欢乐的情感
                    孩子越小,成年人给他们的欢乐越多,让孩子们把为别人、为自己的同志、为父母、为老一辈人创造欢乐当作个人与集体主要的欢乐就显得越重要。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3页)
                    孩子的心扉应该向着别人大大敞开
                    没有细致和易于动情,心灵上真正的坚毅、勇敢和对原则的忠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孩子的心扉应该向着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大大敞开。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32~33页)
                    要教育青少年同情别人的不幸
                    让同学处于灾难和危险之中而不加救助,见到别人痛苦和忧愁便绕道而行,这是可耻的精神上的闭目塞听,心灵上的麻木不仁――它是一种最为卑劣的毛病。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到对这种不幸袖手旁观是卑鄙可耻的――这是贯穿于全部教育工作的红线之一。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58页)
                    要让学生理解和感觉痛苦和不幸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觉到,痛苦和不幸是多种多样的。一种痛苦提高和锻炼人,另一种痛苦则使人卑躬屈节、忍辱含垢;对前一种痛苦人们昂首挺胸地承受,而后一种痛苦则为人们所不齿。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77页)
                    不能把心灵的温暖献给他人的人不会成为爱国者
                    不能把自己心灵的温暖献给他人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爱国者,不可能成为为全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战士。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89页)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四、使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
                      使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
                      我总是力图使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人们从母亲那儿获得一切最美好、最纯洁的品德;母亲的精神财富对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儿女所起的影响特别巨大。我竭力使我的每一个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学生为母亲的幸福和欢乐而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卷437页《公民的诞生》)
                      爱国主义情感来自母亲
                      我的青年朋友!你要善于使学生从心灵和理智上接受一个真理: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
                      (第二卷712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青少年要从爱母亲做起培养爱自己身边人的情感
                      一颗对生母冷酷的心,断然是谈不上任何美德的。在杂芜的飞廉草丛中不会有玫瑰花盛开。我的青少年朋友们,请理解教育学中一条最简单的真理:人应当爱自己身边的人,和他们休戚与共。就从对母亲的态度做起吧。
                      (第五卷460页《心灵的教育学》)


                      五、要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
                      要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
                      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让他感受到失去这个人就是一种不可弥补的个人痛苦。这种达到顶点的痛苦,也会在儿童面前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幸福。这种痛苦不会使人不幸,它会使人聪明,学会真正地珍惜幸福。
                      (第二卷20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保护儿童力图通过好好学习而给父母带去快乐的心愿
                      我坚信,儿童脑力劳动的人道化,使这种劳动由于想给亲爱的妈妈和爸爸带来快乐而高尚起来。这是推动儿童自觉而勤奋地从事脑力劳动最有力和最强大的刺激力量。
                      (第二卷70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孩子怜爱母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教育儿子善于怜爱母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因为,母亲的心是无穷无尽的爱的源泉。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70页)


                      六、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心灵
                      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心灵
                      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成为他们的习惯,使说实话的习惯成为性格、成为天性。要教育学生对多嘴饶舌、哗众取宠、夸夸其谈、好吹牛皮采取毫不容忍的态度。
                      (第二卷76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教育孩子单独一人时也要诚实
                      不得不感到忧虑,有的学校对儿童的一些理应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的行动过分夸奖(例如,捡到了一个卢布,把它放在教师休息室的桌子上――墙报上就表扬他的行为)。这是以人情为儿戏。这种儿戏会使人养成道德上的不求整洁:他洗手是因为人们看得见他的手,可他的脚仍然是脏的,因为反正穿着鞋,人们看不见……在人们面前,他竭力表现得循规蹈矩,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却不守规矩。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诚实,是对人们、对社会尽责的表现,这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必须培养的重要的道德特征。
                      (第三卷424页《公民的诞生》)
                      要切忌心灵的“双重化”和卑劣品行
                      我们告诫教育工作者:要切忌虚伪造作、心灵的“双重化”、两种“真理”(一种用于日常生活,另一种则用于会议发言)的同时奉行;切忌用某些虚假高尚目的掩盖起来的欺蒙哄骗、冷漠寡情等卑劣品行。
                      (第四卷310页《帕夫雷什中学》)
                      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是极大的耻辱
                      我们从幼年就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打小抄、搞抄袭)是极大的耻辱。这方面的任何毛病,都不予宽恕:你现在是一个学生,那就已经是一个劳动者,你要为自己的劳动对你的家庭、班集体和社会负责。
                      (第四卷314~315页《帕夫雷什中学》)
                      不要让孩子口是心非
                      不能让孩子在跟好友谈心和在自己家里讲的是一套,而在会上和公开场合讲的却是另外一套。不能让孩子去做违背良心和口是心非的事。
                      (第四卷310页《帕夫雷什中学》)
                      不要逼迫孩子乱发诺言
                      无耻行为是从不履行诺言中产生的。不要逼迫孩子乱发诺言,因为孩子对这种诺言,在精神上是没有准备的,心灵上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刚毅精神。
                      (第二卷52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七、要让伟人的形象铭刻在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
                      要让伟人的形象铭刻在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
                      少年期是树立理想的时期。应当让那些伟人的形象铭刻在每个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那些人所经历的生活是少年效法的榜样。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卷587页《公民的诞生》)
                      用榜样进行教育是重要的手段
                      用体现道德理想、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榜样来鼓舞人,是形成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第二卷162页《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榜样可以使人奋发向上
                      没有足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感动、钦佩、赞美、受鼓舞的榜样和理想,就不能想像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受榜样的鼓舞、对榜样的钦佩,可以使人奋发向上,唤起对自身的思考,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学生便会开始自觉地考验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犹如在检验自己。
                      (第四卷20页《帕夫雷什中学》)
                      伟大而高尚的榜样使青少年精神振奋
                      是什么东西使儿童和少年处于这样一种能产生道德追求的精神振奋的状态呢?是伟大而高尚的榜样,这些榜样使受教育者认识到,道德美不是为了履行崇高的公民义务,要他们放弃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他们获得个人幸福打下基础。具有道德美的人之所以幸福,正是因为他能献身于为人民谋求共同福利和幸福的斗争事业。这就是为使儿童渴望成为道德美的人而要向他们灌输的思想。
                      (第一卷70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青少年应当去仰望人的高峰
                      一个孩子只有在他对攀登上道德品格高峰的人深表敬意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受到教益。孩子应当去仰望人的高峰,而不应当低着头去凝视坑洼和沼泽。让少年公民的头永远仰望着闪着崇高思想的高峰,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会体验到对祖国的高尚情感,在祖国面前的责任感。善于向少年公民指出人的高峰,是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一个细微的方面。要对孩子们讲英雄业绩美,使他们的眼界永远向着高峰。
                      (第二卷506~50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每个学生应该崇拜一个足以体现心灵美的人
                      我们时刻都在关心,要让心灵美的榜样――人的高尚行为、为社会福利而劳动的榜样――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成为珍贵的、神圣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心灵美的人物能激发年轻人的思想,促使他们考虑自己的前程。每个学生在少年早期就应崇拜一个足以体现心灵美的人。
                      (第四卷546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在人类道德财富中找到自己的榜样
                      谁在人类的道德财富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谁希望为自己的心灵获取道德财富中最宝贵的东西,这样的人才能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高级阶段。
                      (第三卷593页《公民的诞生》)
                      不要急于寻找少年和理想人物之间进行比较对照的东西
                      不要急于寻找在少年的举止行为和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举止行为之间可供比较对照的东西。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与预期的完全相反的效果。
                      (第三卷657页《公民的诞生》)
                      要激发学生学习伟大思想提高人品的激情
                      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提高人品,但如果不以人们鲜明激情把它昭示于理智和心灵之前,不能在我们所教育的人那里激发出同样鲜明的深刻激情,伟大的思想就依旧是徒有其表的空洞词句。
                      (第五卷680页《人是最巨大的财富》)

                      八、要使儿童产生为社会造福的自豪感
                      要使儿童产生为社会造福的自豪感
                      人民教师的特殊职责,就是使儿童在步入少年和青年前就打下其个性的坚实基础,使其产生了已为他人做了些什么的自豪感。如果有了这种为社会造福的自豪感,那么,造福于人的创造性劳动便会成为他们极其重要的精神需求。
                      (第五卷355页《人民教师》)
                      逐步引导儿童树立为社会做好事的信念
                      我们逐步引导儿童树立这样的信念:为社会做好事,做社会所需要、对社会有益的事,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光荣,而只考虑自己、只考虑个人利益是可耻的。
                      (第一卷《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166~167页)
                      年轻人做好事越多,心灵越纯洁、高尚
                      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别人做的好事越多,他的心灵就会变得越纯洁、越高尚。他就会同别人休憩与共,为社会上的灾难和麻烦感到担忧。这个青年公民就会以求知的、寻根究底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他的性格就会充满勤奋的活力而不满足现状。
                      (第二卷75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教育儿童行善
                      要教育儿童行善,为我们父母、教育工作者和一切长辈人行善。儿童理应以善报善。
                      (第五卷317页《善的萌生》)
                      做好事要受高尚的动机支配
                      如果一个人把做好事与熟读功课、完成作业同样对待,如果他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凭着良心去做好事,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观念不健全的人。
                      (第三卷653页《公民的诞生》)
                      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体验良好行为的快乐
                      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体验良好行为的快乐,要让那种由这些行为而产生的道德和审美的满足之情去充实他的精神生活,这是学生集体生活的主要原则之一。
                      (第四卷25页《帕夫雷什中学》)
                      难的是给人来去欢乐和安慰
                      给残疾人劈劈柴,给老年人挑水,这都不难。难得多的是给人带来欢乐和安慰,是熔化他心灵里的坚冰,成为他多年的朋友。
                      (第五卷591页《寄语后来人》)
                      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
                      教育中最细致的方法是表扬好的行为,赞扬好人好事,鼓励人们作出从本质上表现人类高尚情操的行动。形象地说,表扬就像教会儿童去读那些叙述人类基本素养的书籍。家庭和集体的赞扬在儿童心目中提高他自己的地位,确立他的自傲感。但是,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
                      (第三卷424页《公民的诞生》)
                      务必使公民性的根深深地植到童年期去
                      我努力使每个人在为别人创造快乐、福利、美、幸福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创造这一切的时候,都能深刻体验到创造者个人的欢乐感,并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灵感。劳动中和集体成员相互关系中所表现的高尚风格和道德美的具体化,是我们称作公民性的这棵大树的最重要的根基之一。务必使这个根深深地植到童年期去,这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卷428页《公民的诞生》)

                      应当让青少年认识到肩负着重大的公民职责
                      一个人应当认识到,他是一个公民,因而肩负着重大的职责,而在没有深刻理解这一真理的全部含义之前,他就应当知道以德报德,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良心不应当允许他仅仅成为幸福和欢乐的享受者。
                      (第三卷631页《公民的诞生》)


                      九、要教育学生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
                      要教育学生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
                      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
                      (单行本《爱情的教育》39页)
                      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教师若能使学生在少年早期就乐于与同龄人不仅交换有关游戏、娱乐的想法,还乐于就有趣的书籍和生活中碰到的现象交换想法,他就可以把这一点视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巨大成绩。
                      (第五卷475页《德育中的教师语言》)
                      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亲近的知心朋友
                      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亲近的知心朋友,一个能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全部告诉他的知心朋友,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朋友一定要是孩子的长辈。如果孩子从小不能以关心他人为乐,如果孩子从小不懂得因自己年长的朋友遭受不幸而感到痛心,那么,这个儿童长大成人后一定是一个不懂感情。处处为自己打算的利己主义者。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87页)
                      必须使男女孩子带着深刻的责任感来对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认为,必须使男女孩子带着深刻的责任感来对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恋爱的自由需要有最严厉的、对轻率行为最不可调和的纪律和自制精神为前提。只有那些有自制力、能用理智来控制本能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人的这种巨大的幸福。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恋爱的自由。
                      (第三卷686~687页《公民的诞生》)
                      让学生充分享受人与人交往中的乐趣
                      我们认为,让学生去充分享受人与人交往中的乐趣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其意义在于这样做可使学生在少年时代,特别是在青年早期,就要把自己的各种思想带进集体,同时自己也要到集体中去寻求各种思想。每个教育者要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高尚情操,就应成为名曰“集体思想”乐队的高明指挥。这是何等重要阿!每个学生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早期都应使人与人的交往成为自己思想和信念的摇篮。这是何等必要啊!所有这一切均有赖于教育者把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观念注入儿童和少年的意识,有赖于教育者是否善于激发学生去阅读那些必读书籍的愿望。
                      (第一卷593~594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教育孩子们关心同学家里所发生的一切
                      一个孩子的爱抚、亲切、温柔等情感表现得越深刻,他对和自己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人就越敏感,集体中的关系就越融洽。……要教育孩子们关心自己的同学家里所发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
                      (第一卷701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应教导孩子们与他人共享苦乐
                      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尊敬来源于他们的共同感受和对“别人”即“陌生人”的关怀和同情。要想使你的学生敏锐地、合乎人道地感到你首先是个人,是个有神经而又不知疲劳的、会生气而又能操心许多事的人;要想使你的学生把你看成一个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只会说“必须”、“应当”这类话的发号施令者……你就应教导他们与“别人”、与“志趣不同的”人共享苦乐。
                      (第一卷706~707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和人们息息相通是幸福的
                      在精神上与人们息息相通,在事业和患难中与人们同舟共济,人们在欢乐时他自己也感到鼓舞,远近同袍遭难时他自己也感到痛苦――这就是幸福。这种幸福好比新鲜空气,人一旦失去它,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它。在这方面,教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使人珍惜这种幸福大大超过他享有这种幸福的程度。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77页)


                      十、心灵上的缺点更可怕
                      心灵上的缺点更可怕
                      心灵上的缺点要比心房间隔缺损可怕百倍。
                      (单行本《给女儿的信》185页)
                      灵魂空虚、卑鄙的人令人厌恶
                      一个人即使有迷人的外貌,可是一旦暴露了在美丽外貌的后面是一个空虚、卑鄙的灵魂的时候,他也会令人厌恶。(单行本《爱情的教育》60页)
                      休叫少年的心灵空荡荡
                      休叫心灵空荡荡――这才应当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教师和家长关怀少年的当务之急。要在少年的心灵里确立起对某种神圣的和不可违背的原则的深刻信念,对某种唯一正确并与真理相符的原则的深刻信念。要让这些唯一正确的道德真理成为少年明亮的路灯,成为向他指引正确道路的星辰。
                      (第五卷367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不要让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成为精神贫乏者
                      我亲身体会到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应确信这一点:如果他只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需要者,那他很快会成为一个精神上贫乏者。
                      (第二卷22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谨防青少年的空虚、轻浮
                      要谨防少年心灵上的空虚、思想上的轻浮和无味的消遣。凡是只图付出最小的努力而想获得最大的满足的一切都要蔑视。轻易得来的满足,到头来必然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贫乏。
                      (第二卷33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少年内心空虚是很大的不幸
                      少年的内心空虚,这是很大的不幸。
                      (第三卷546页《公民的诞生》)
                      青少年精神生话匮乏是可怕的
                      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话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说明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彩而充实的精神生话。懒惰、散漫,希望尽快地摆脱学习负担,――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其根源在于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时代精神生话匮乏所致。
                      (第一卷101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要引导学生尽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学生越早参加为崇高目标而进行的引人入胜的、火热的自觉斗争,并在斗争中收获越大、信心越足,那么我们所希望学生在道德上的成熟就来得越早。经验表明,只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拥有丰富的、有目的性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少年时期就能自觉地驾驭自己的愿望以达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目标,并因战胜困难而感到高兴。
                      (第一卷304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要防止青少年精神空虚、轻率
                      教育工作特别重要的一面,就是防止孩子们、青少年们精神空虚、轻率,因为这是最大的不幸之一种。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饶、生活充实、真正幸福最细最深的根源之一。(第二卷24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青少年不能只想着个人的幸福
                      年轻的公民们,请那么记住,一心只想着幸福、吮吸着幸福,就像干涸的土地总是贪婪地吮吸着水滴那样,而且也不为他人的欢乐放射出一点光来,这样的心就会变成自私的、利己主义的,与那种崇高的激情和志向截然不同。……凡是不知为他人创造幸福的人,就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祖国,也体验不到个人与人民神圣的东西息息相关和美好之感。
                      (第二卷375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防止学生滋生薄情
                      为了防止薄情的滋生,我们培养孩子们要学会真诚地关怀、惦念、怜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
                      (第四卷248页《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要防止青少年走上错误的道路
                      教师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现在善于不让该学生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像父母一样地愿学生好,就要阻止邪恶进入他们的心灵,把邪恶关在他们的心灵外。如果你心里对每个学生都抱有这种焦虑不安的关切,如果每个学生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那你就可以相信,要是学生遇上了糟糕的事,你内心会提醒你该怎么办。这种内心的命令就是见诸行动的善意待人。
                      (第二卷55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要把学生吸引到思想充实的劳动中去
                      我向老师们建议:如果你们希望学生成为善于思索的人,希望严整的、明确的、逻辑性强的思想能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你们就要把学生吸引到思想充实的劳动中去,要通过劳动把知识体系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体现出来。你们要记住,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技能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第二卷600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拯救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漠不关心的学生
                      要唤醒漠不关心者的意识。不可能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克服智力冷淡的最正确途径就是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唤起思维。每个教师对漠不关心知识和脑力劳动的学生,应当试用自己的一切智力手段。这里指的已不是竞争,而是把人从智力惰性着拯救出来。
                      (第二卷61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竭力防止青少年心灵的冷漠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童年的时候,就应该在每个人的心里燃起公民激情的火花,点燃起对邪恶和对纵容邪恶的毫不妥协精神的火花。
                      (第三卷308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青年人要防止空虚贫乏
                      防止内心空虚,防止精神兴趣贫乏,这不是别人的事,而是你们每个青年自己的事。
                      (第三卷881页《给儿子的信》)
                      引导青少年避免情感和美感生活的庸俗不堪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和美感生活的庸俗不堪,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贫乏。……我认为,情感素养的这些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品德高尚的起码标准。没有高尚的品德,就不可能有人们之间真正兄弟般的团结,也不可能对邪恶势不两立,不可能有友谊、幸福和对崇高理想的忠诚。
                      (第三卷440页《公民的诞生》)
                      青年人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填补思想上的空虚
                      每个青年人最主要的是要记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凶狠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在人的心理深处,在潜意识里隐藏着一种本能――动物的恐惧心理、凶恶和残忍。一个人越是缺少文化修养,缺乏智力和美感,那么,这些本能就会表现得越频繁,令人感到粗暴无礼。
                      (第三卷890页《给儿子的信》)
                      不要让孩子的灵魂渗透小市民习气
                      教育经验使我们确信,一个人在童年如果体验不到集体无偿劳动的欢乐,而习惯于只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做事,他的灵魂就会渗透小市民习气,每一次劳动都会斤斤计较赚多少卢布和戈比。
                      (第五卷37页《关于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看法》)
                      儿童的虚伪是可怕的
                      成年人的虚伪是危险的,而儿童的虚伪则是可怕的,因为儿童是我们培育的花朵,我们却摧残了他们的心灵,教唆他们哗众取宠。
                      (第五卷361页《人民教师》)
                      心灵的懒惰会产生思维的惰性
                      如果少年的欢乐就是坐享其成,就必然养成心灵的懒惰。一个人不想学习任何技能的最可怕的毛病, 就由此而来。心灵的懒惰产生着思维的惰性。
                      (第五卷704页《认识自己》)
                      不能让欺骗和伪善的习气横行无阻
                      在一所学校里,交给少先队员念的,是只有付出巨大而坚忍的劳动才能履行的有关义务的崇高词句。这些义务也似乎已被认同,而且被漂漂亮亮地写出来挂在走廊里……然而在学校门口却有几棵义务劳动栽种的苹果树已经枯黄,却根本无人过问,也没有任何人良心发现“得给这些树浇水啦……就这样,欺骗和伪善的习气便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播下的道理的种子,是不会生根发芽的。
                      (第五卷748页《认知与信念》)
                      要防止孩子成为随心所欲的人
                      轻率地对待自由,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欲望,会使儿童成为随心所欲的人。而随心所欲是十分危险的,它包含着无法消除、难以遏制的消极因素,这种因素会“意想不到”地把人推向犯罪的道路。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28页)

                      要彻底摒弃道德情操上的肮脏
                      一个人如果在道德情操方面是肮脏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卑鄙讨厌的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忠诚的劳动者和正派的人。(第三卷89页《给儿子的信》)


                      十一、真正的教育就要鼓舞孩子与可耻行为进行斗争
                      真正的教育就要鼓舞孩子与可耻行为进行斗争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揭示各种各样的可耻行为,使孩子厌恶它们,并且鼓舞他们与之进行斗争,这种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义务感。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28页)
                      要教育青少年防止邪恶的侵袭
                      真正的教育大师只会为走向战斗的学生祝福,而不会害怕他的学生会干出什么不体面的勾当和越轨的行为。不道德的和卑鄙的东西是永远无法进入一颗受到高尚激情鼓舞的年轻人的心中去的。应该在年轻人的心中激发起为别人做好事的愿望,以此来防止邪恶的侵袭。
                      (第三卷462页《公民的诞生》)
                      不能让消遣吞噬了全部精力
                      当代青少年的周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充满诱惑的世界,踢踢足球,打打篮球,听听收音机,看看电视,确是很惬意的。适当的消遣还是需要的。然而让这种消遣吞噬了全部精力,就会堕落成精神空虚的人。丰富消遣的内容,这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问题,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它。
                      (第五卷740页《今日的小学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十一编  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第十一编  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一、教师应当对难教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                      121
                        二、钉子学生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122

                        一、教师应当对难教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
                        教师应当对难教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
                        教师应当对难教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教师不要用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手势,让这些儿童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在每一节课上,都应当使难教儿童在认识的道路上前进那么一步――哪怕是十分微小的一步,获得某些成功――哪怕是一点点成功。……只要你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耐心、细致,那么,难教儿童的头脑就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这将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动力。真诚的同情,对儿童心理的了解,耐心和坚持,――这一切都有助于使儿童的智力发展逐渐赶上来,使他们不再是难教的儿童。
                        (第四卷74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学校的废品会危害社会
                        一个人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进入生活后仍然是个道德粗野的人,他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四卷75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高度重视最棘手的孩子
                        那种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显示个性、什么都不感兴趣、谁都不惊扰,既不让人操心、也不惹人不愉快的孩子,是最棘手的孩子
                        (第四卷73页《帕夫雷什中学》)
                        决不允许学校存在丧失学习自信心的难教学生
                        决不能允许在学校里存在一批感到自己学不下去、什么也学不成的儿童。存在这样的儿童,不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伤,而且直接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在一些地方,有一定数量的少年脱离学校集体,后来又脱离生产单位,他们游荡街头,使社会不安宁。……我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教师必须使难教儿童首先成为我们所教育的人,使学习成为他确立高度自尊感的领域。
                        (第四卷73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对后进生要发扬同情、关怀和互助的精神
                        对待后进生的无知,如同对待不幸一样,态度上越细致、体贴,精神上越同情、关怀,落后者争当先进的愿望也就逾强烈,其懒散、怠惰的习气就会受到更加尖锐的自责。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59页)
                        要关注在施虐于肉体和精神的气氛中教育出来的儿童
                        童年早期在施虐于肉体和精神的气氛中教育出来的儿童,往往冷酷无情,毫无恻隐之心,无论什么教育都概不接受。对这些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实质上是对教育修养的考验,即对教师爱人之心的考验。
                        (第五卷439页《怎样爱学生》)
                        教育被娇宠坏了的儿童要十分谨慎
                        保护由于家长的放纵被娇宠得毫无拘束、为所欲为的儿童,要十分谨慎并具有教育分寸感,因为只有放纵才能使儿童的任性得到满足,才可能按“我行我素”的原则生活。
                        (第五卷444页《怎样爱学生》)
                        难教儿童源于他们早期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对儿童的智力活动和精神生活的调查研究――所有这一切使我得到了如下的认识:儿童变得难教,学习跟不上,功课不及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原因都在于他们在童年早期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第四卷73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用公民道德引导学业已荒废的难教儿童
                        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难教儿童,不管他的学业已荒废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把他引上一个公民应有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道德上去。
                        (第四卷73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使书籍成为难教儿童的欢乐的源泉
                        不管一个孩子难教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使他学会思考。书籍应当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书里的话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
                        (第四卷734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要抓住难教儿童智力发展上的症结
                        难教儿童在智力发展上的特点,表现为求知欲减退,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淡薄。有经验的教师正是从这个特点入手,抓住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那些促进难教儿童智力发展的手段。
                        (第四卷734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把学习困难的学生引导到丰富的集体智力生活中
                        对于课堂上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学起来也非常困难的人,就更不能把他的智力生活只局限于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当他知道了比要求他知道的东西多得多的时候,他才感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要防止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掉队、对知识、科学、书本、学校都表现冷漠),不能是无止境地督促和挽救成绩不佳的学生,而是要把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引导到丰富的集体智力生活中来。
                        (第三卷545页《公民的诞生》)
                        191、教育者应该成为失去了生活方向的人的支柱和指路灯
                        真正教育的哲理在于,对于那些不懂得信任人、失去了生活方向的人来说,教育者应该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灯。
                        (第二卷19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238、不能对后进生避而远之
                        假若教师对难以调教的、固执的、有时因其复杂性而不可理解的学生避而远之,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使他折服,对学习劳动的兴趣也将落空……
                        (第五卷819页《清泉》)


                        二、钉子学生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钉子学生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第五卷514页《休怕成为慈爱的人》)
                        要让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
                        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
                        (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72页)





                        第十二编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第十二编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                                123
                        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科的出色专家                                  123
                        三,课堂要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124
                        四、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                                          126
                        五、有必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126

                        一、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
                        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
                        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第四卷66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科的出色专家
                        教师应当成为学科的出色专家
                        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他应密切注视所授学科的科学“前沿”。
                        (第一卷802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首先就是教师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认为务必使教师清楚地了解他在学校里讲授其基础知识的那门科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了解这门科学的学术思想前沿的问题。
                        (第四卷64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好教师应当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
                        一个好教师应是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足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要条件。
                        (第四卷58-59页《帕夫雷什中学》)
                        课堂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课堂是反映教师的一般修养和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多少智力和财富,他的见识和他的博学程度。
                        (第四卷818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的学识要超过教学大纲的范畴
                        要让通晓学校教学大纲成为教师学识中最起码的东西,而只有当教师的学识比教学大纲的范围广泛得多时,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真正的巧匠、艺术家和诗人。
                        (第四卷64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请把学生领进您的智力生活世界中去
                        如果您想使您的学生看到、理解到并感受到他一生中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精神财富的话,那您就把他领进您自己的智力生活世界中去吧。让他把您看做是一位面对浩瀚的大海在思索、勇于探索的航海家吧;让他把您看做是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也研究不完那未知领域的一部分,但仍大无畏地踏上征途去求知的博学家吧!
                        (第二卷211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用教学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你要把这件事看作自己的光荣。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要跟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展开竞赛。
                        (第二卷613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要培育自己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
                        我的青年朋友!我想向你建议: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你自己要善于看待这个源泉,并引导学生走近这个源泉。
                        (第二卷71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不能只抱住教案
                        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教案,“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他将使学生变得无知。
                        (第四卷86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应该让科学知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应该永远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不仅从理智上,而且从感情上接受知识的人。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渴求知识、坚信自己的力量、能顽强克服困难的人――这就是现实生活给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
                        (第五卷147页《社会与教师》)
                        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所学科目
                        优秀教师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科目,他们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或者对某一命题正确性的现成证明。
                        (第五卷72页《脑力劳动及学校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巧妙而正确地解决学习问题
                        教师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让那些好理解的问题和不好理解的问题的本质在学生面前变得清楚明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感到不安,使回答问题的机会成为令人向往的、充满情趣的劳动的机会。
                        (第五卷74页《脑力劳动及学校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要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课堂要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第二卷335~33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课堂教学是点燃的第一朵火花
                        课堂教学是点燃少年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炬的第一朵火花。
                        (第三卷542页《公民的诞生》)
                        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应该成为知识和智慧的火花
                        只有当课堂教学和教科书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想深入到大自然、人类灵魂、社会生活、道德美的奥秘中去的不可遏制的愿望时,只有当教科书在学生看来仅仅是知识这本巨著的第一页时,课堂教学和教科书才可能成为知识和智慧的火花。
                        (第一卷619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课堂是人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
                        课堂是人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我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带着思维授课是什么意思呢?形象地说,那就是带给他们惊喜。我的学生应该感受到这种惊喜。我的学生应该感受到这种惊喜。我的课堂教学应鼓起他们的勇气。
                        (第五卷739页《今日的小学生》)

                        课堂教学要机动灵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作出变化。一个好的教师,尽管他不知道他的课将怎样展开个各个细节,但他却善于按照最必要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这个方法就是从这堂课本身的逻辑和思维规律出发。这种方法对教育少年有着很大的意义。少年正向着复杂的思维过程过渡(由接受信息到整理信息的瞬间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对此高度重视,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校里不允许存在刻板的公式和旧框框,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卷565~566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到学生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他注意的范围应当不仅仅考虑所教的课程,而且还要注意到学生:学生的知觉、思维、注意力和对待智能劳动的积极性。
                        (第三卷564页《公民的诞生》)
                        课堂上不能一味借助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经验证明,过分借助于吸引人的、鲜明的和形象的东西会导致过分地激起少年的兴奋情绪(引起喧嚷和骚动),于是教师不得不提高嗓门去压喧嚷声,而这样更加促使少年情绪激奋。用足力气提高嗓门说话使脑半球的大脑皮层处于某种麻痹状态:少年什么话也没有听见,教师不得不大声喊叫,而且还要敲敲桌子。一课堂上“装好的火药”可能使几堂课无法正常进行。如果连续有几堂这样的课,少年处于极其兴奋的状态,他们就可能对教师说出无礼的话。他们回到家里就会头痛脑胀,火气很大或者愁眉苦脸。
                        (第三卷574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要善于由课堂教学引到课外兴趣爱好和需求上去
                        如果你们希望少年具有丰富的、充满意义的精神生活,希望他们不白白浪费时间和不去寻求某种可耻的强烈刺激的话,请你们把这些看不见的线由课堂教学引到课外兴趣爱好和需求上去。
                        (第三卷585页《公民的诞生》)
                        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意义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巩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第五卷10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一节课应当激发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
                        除开种种教学法要求之外,对一节课还得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节课应当激发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亦即对学习的满足感,因掌握新内容紧张思考的疲乏感。
                        (第五卷10-11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要启发学生跳出课堂去阅读、研究、思考
                        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个少年在课外读得愈多,与课外无关的东西知道得愈多(当然这个无关是相对的,因为渴求知识的火花是在课上点燃的,能不能用这朵火花点燃起少年心中的火苗,这取决于教师的本领),他就逾是重视一切知识,尊重智力劳动,尊重教师,尊重课堂教学,也尊重他自己。
                        (第三卷584页《公民的诞生》)
                        学生能否振奋学习精神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组织学习活动
                        每个学生都应当振奋精神,孜孜以求,争取学习的优异成绩。学生能否振奋学习精神,不取决于谈话、开会之类的某种特别措施,而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五卷6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四、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
                        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
                        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掌握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使我深信,要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方法:首先形成、确立并保持住儿童一种内心状态,即能使儿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而这是与真理驾御感和智力自豪感相连的。
                        (第二卷638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注意力
                        应该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并非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上,有经验的教师恰恰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第五卷80页《脑力劳动及学校与生活的联系》)


                        五、有必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有必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有必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他们对学习胜任愉快,不至于觉得脑力负担无法承受。但是,教师必须始终看到减轻负担的限度。
                        (第四卷664~665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是令人痛心的
                        在我任校长期间,我痛心地看到,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看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不仅在上课时而且也在长日班里遭受破坏,不能不令人感到极大的内心痛苦。遗憾的是,有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上过5~6节课之后还要留在学校4~5小时。留校不是让他们作游戏、休息和在大自然中活动,而是又坐下来念书。孩子在校的时间变为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第三卷16~1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第十三编  怎样认识班集体建设
                        第十三编  怎样认识班集体建设
                        一、人的道德精神上的成长首先是在集体中实现的                   
                        二、在集体中形成舆论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                    

                        一、人的道德精神上的成长首先是在集体中实现的
                        人的道德精神上的成长首先是在集体中实现的
                        人的道德精神上的成长,首先是在集体中实现的。先进的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是集体对个人有效教育的极重要的结果。个人和集体的精神上的一致及其思想的相近关系,是强有力的道义上的力量,它能激励个人为崇高目标战胜困难、建立功勋。
                        (第一卷308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集体的标志
                        如果你有幸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与集体的交往是一种乐趣和高度的满足;如果青少年能把自己的沉思、疑惑和不安带进集体;如果学生只是为了想谈谈一些令人激动的问题而希望聚集在一起――那么你就已经培养出了一个由青少年公民组成的真正的集体。
                        (第一卷602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培养集体的必然规律
                        以赞扬善良、鄙视邪恶为主题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逐渐形成道德观、道德信念和道德思想。如果在集体中没有爱憎分明的情感生活,就根本谈不上信念和思想。因此,培养从情感火苗炽成思想火炬的行为,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记住的培养集体的必然规律。
                        (第一卷605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使集体树立起善恶分明的强烈感情
                        教师最复杂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建立集体的头几天起,就要关心集体是否怀着非常细腻而敏锐的情感去认识世界,以使集体能够树立起善恶分明的强烈感情。
                        (第一卷605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儿童的感情应该在集体中得到积极的陶冶
                        如果儿童的感情不能够经常得到朝气蓬勃的、充满相互关怀和善意待人的气氛的集体生活的陶冶,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例如,在集体中就会出现感情麻木、“铁石心肠”的现象,集体成员就会日益养成一种无情而又恶意地嘲笑别人的坏习惯。一个集体,如果不懂得微笑,却懂得嘲笑,――这简直可怕!这种冷酷无情的集体会使集体成员的感情变得粗鲁。
                        (第一卷761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集体能激发每个人健康的精神力量
                        对孩子的精神力量有着真正魔术作用的是集体中的相互关系。集体则是个性修养的强大推动力。集体对衰弱、意志薄弱、软弱、好哭的鄙视,则激发每个人健康的精神力量。
                        (第二卷22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集体要在精神上提高每个人
                        只有当儿童集体能在精神上提高每个人,使每个人都确立自尊感并能自重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第三卷12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二、在集体中形成舆论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
                        在集体中形成舆论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
                        在集体中形成舆论,是教育工作中一项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
                        (第五卷21页《行为训练是自觉纪律教育的一种方法》)

                        要建立正确对待惩罚的舆论
                        任何惩罚不仅应当与破坏纪律者的行为相符,不仅应当得到全班和学生舆论的认同,而且要使受惩罚者把每一种惩罚视为正确行为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特点应当是:在加之于个别学生的惩罚与整个集体的品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便表现在集体舆论中。培养这种舆论或集体观念,是建立儿童集体道路上的第一步。
                        (第五卷21页《行为训练是自觉纪律教育的一种方法》)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第十四编  怎样认识阅读的意义
                          第十四编  怎样认识阅读的意义
                          一、有书籍是一所学校的第一件事                                  
                          二、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无价的、永久的财富              
                          三、要教会少年阅读                                              
                          四、要引导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
                          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                                     
                          五、教师若没有读书的需求,这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一、有书籍是一所学校的第一件事
                          有书籍是一所学校的第一件事
                          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有书籍。
                          (第五卷580页《我的教育信念》)
                          只要有书,学校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第四卷67页《帕夫雷什中学》)
                          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
                          学校的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书籍没有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的精神需要。图书馆的书架上书籍可能不少,可它们却在那里沉睡。
                          (第五卷363页《人民教师》)
                          要划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与书本打交道
                          我向从事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建议,要划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来从事人的最美好的活动――与书本打交道。让书本像人们喜爱的旋律、优美的舞蹈那样令人心醉。如果少年一直把书本看做是新鲜的、不能得到解释的奇妙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努力去独自探索这种奇事的奥秘;如果在青年人中间出现许多迷恋书本的怪人,他们把书本看做是高于一切的东西,那么,用任何强硬的手段都无济于事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第三卷600页《公民的诞生》)
                          要使阅读永远是教育的主导力量
                          使阅读成为、并永远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成为人的主要精神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一条,学校才能成为思想活跃而不是读死书的地方。
                          (第五卷739页《今日的小学生》)


                          二、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无价的、永久的财富
                          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无价的、永久的财富
                          我极力使我的孩子们觉得,不去阅读和反复阅读那些令人喜爱的图书,不静下心来去攻读那些图书,生活就会像是阴暗的牢狱。要使人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无价的、永久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第二卷313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任何其他的满意都不能与图书世界里思想的美好、生活的欢乐相比拟
                          在当今,青少年周围有着一个丰富的满意世界。他们很乐意去踢踢足球或打打篮球,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特别爱看体育比赛,真是大饱眼福,痛快。如果让这些快乐耗费了人的全部精神力量,那他就会成为一个知识贫乏、精神空虚的人。……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早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就应当对最大的满足的吸引——对阅读和读好书、读有趣的书和需要的书的吸引,树立牢固地感受和体会。
                          (第二卷33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是当今学校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发现学校里的图书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智力生活的欢乐的话,那么,学校也不会给他什么,他只能怀着空虚的心灵走进生活中去。
                          (第二卷31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必须教会少年读书
                          必须教会少年读书,并且使他们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教会他们用书来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生活在书的海洋中。
                          (第三卷589页《公民的诞生》)
                          让少年迷恋上承载德育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我们认为,让少年迷恋上体现着道德美、伟大胸怀和和高尚情操的杰出人物生平和斗争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这种阅读成为具有个体特色的阅读,要使少年感到这种阅读是在吸取道德美的营养,是一种巨大的享受,是一种妙趣无穷的乐事。
                          (第五卷377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不能体验到手不释卷的欢乐就不是完满的教育
                          假若一个人在童年未能通过亲身体验到手不释卷的扣人心弦的欢乐,那就根本谈不上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学生为道德的美深深吸引并力求仿效时开始思考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举动,而用一定的道德尺度衡量自己。
                          (第五卷631页《教会学生学习》)
                          阅读会唤醒思想
                          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读死书是一件大坏事,能使智慧愚钝。学生思考得愈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
                          (第二卷57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在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第二卷604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书籍会缩小差距
                          读书应成为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学校应成为书籍世界。你可能是在我国遥远的角落里工作,你所在的乡村可能远离文化中心数千公里,你学校里可能缺少很多东西,但如果你那里有充足的书籍,你的工作就能达到与文化中心同样的教育水平,取得同样的成果。
                          (第二卷631~632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什么书,书在他的生活中占什么地位――由此决定他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他的觉悟程度以及他对生活目的的感受,他的观点和感情的培养,年轻人对自己应尽义务的态度也与此有关。生活在书的世界――这不仅仅是细心地努力做好功课。……生活在书的世界――这是进入文化的最细腻的领域,体验人的伟大,认识精神财富的真正价值。
                          (第三卷599页《公民的诞生》)
                          书籍会在青年面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当一个青年一旦和一本有益的书教上了朋友的时候,他便会越读越认识到自己知道的太少,但这种认识不会使他感到失望,而是在他面前展开一个无止境的认识的世界。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第四卷68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
                          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读书不会使人精神空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
                          (第三卷588页《公民的诞生》)
                          愉快地同书本交往所引起的情绪高涨是一个强大的牵引力
                          愉快地同书本交往所引起的情绪高涨是一个强大的牵引力,借助这个牵引力能举起重量很大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似乎打开了并涌出一股强大的智能劳动的源泉――本能注意与无意识记忆。精神上的兴奋和灵感越强烈,进入意识的知识越多。
                          (第三卷598页《公民的诞生》)
                          青少年能够从书籍中找到测定自我的尺度
                          读完一本有关真正的人的书籍,年轻学生就能掌握一种尺度去测定自我。从遇到切合自己的书籍的那一瞬间开始,这个青年便在接近思想和信念的成熟,他的视野也开阔起来,会把自己看做祖国的公民和人民的儿子。
                          (第五卷582页《我的教育信念》)
                          要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的欢悦
                          课外阅读――是思想之船的船帆和鼓满船帆的劲风,有了它才能破浪前进。没有阅读,也就没有船帆和劲风。阅读是在知识海洋里独自游泳,让学生品尝到这种游泳的欢悦,感觉到自己是只身畅游于人类智慧浩淼大海的勇士,乃是我们的任务。
                          (第五卷630页《教会学生学习》)
                          要使孩子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向往默想与沉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单独与书相处并不意味着孤僻。这是思维、情感、信念和观点的自我教育的开始。只有当书作为精神上的需要进入幼小者的生活时,这样一个开始才有可能。
                          (第三卷275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三、要教会少年阅读
                          要教会少年阅读
                          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童年期思想灵敏、接收力强、好钻研,到了少年期都变得智能平平,对知识冷漠、怠惰呢?因为他不会阅读。
                          (第三卷613页《公民的诞生》)
                          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
                          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吧。
                          (第二卷33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的手中
                          我打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操心这样一件事: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的手中,使孩子生活在已经成为本民族文化瑰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一个人一生中阅读的书超不过2000本。在儿童年代和少年的早期,必须细心选择读物。哪怕孩子读得不多,可是要让每一本书在孩子的心灵和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多次反复阅读,不断从中发现新的精神财富。
                          (第三卷268~269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要使少年捧着一本智慧之作从深夜读到黎明
                          使少年的内在精神活动开展起来,使他屏息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籍,使他的心跳得更欢跃,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使他爱不释卷地捧着一本令人信服的智慧之作从深夜读到黎明。很难找到另一种更有力的或意义相等的方法,在施影响于少年的精神世界方面胜过一本好书。
                          (第五卷381页《休叫心灵空荡荡》)
                          要让能力差的学生常年不辍地阅读
                          对能力差的学生,要坚持让他们阅读,做到常年不辍。
                          (第五卷851页《我们在儿童身上延续自己》)


                          四、要引导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
                          要引导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
                          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了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耐心地期待着少年同他的书本相遇。这种相遇将出现在您给少年揭示出真正的人的美的时候,而且,这种相遇还要求教育者具有高度的素养。
                          (第三卷593页《公民的诞生》)
                          应该培养儿童爱好能把整个生活同人道紧密结合起来的书籍
                          首先应该培养儿童爱好那些能把整个生活同人道紧密结合起来的书籍,这是儿童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核心。
                          (第一卷720~721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缺乏深层次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
                          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
                          (第五卷338~339页《教育与自我教育》)
                          阅读科学读物是青少年通往心灵的门径
                          在向少年建议读什么样的科普读物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最主要的是要使这种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激发出认知的欢悦情感。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科学读物还没有入迷,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心灵的门径。
                          (第五卷332页《教育与自我教育》)
                          青少年不能除了教科书外什么也不读
                          假如青少年除了教科书外什么也不读,那么,他最终会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学生多读书,不仅能学好功课,而且也能发展其他爱好,如,智力创作、体育、手工、美学等方面的爱好。
                          (第五卷479页《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五、教师若没有读书的需求,这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教师若没有读书的需求,这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第五卷364页《人民教师》)
                          教师不读书危害无穷
                          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
                          (第四卷133页《帕夫雷什中学》)
                          缺少阅读是很大的不幸
                          一个人如果缺少真正的阅读,缺少那种震撼他的心智和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前途的阅读,那将是很大的不幸。
                          (第四卷682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书的海洋
                          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的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一卷78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教师要终生以书籍为友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第二卷561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要如饥似渴地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
                          (第四卷646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要想触及青年人的心灵,就应多读书和多思考
                          应记住,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为掌握这一门艺术,应多读书和多思考。
                          (第二卷649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青年教师都应购买的三种书
                          青年朋友们!我建议你们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⑴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科学书籍;⑵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⑶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心理学的书籍)。希望你们的个人藏书有这三类书籍。你的科学知识每年都应加以充实。
                          (第二卷647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关注教师读书
                          我要再三忠告: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些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第四卷134页《帕夫雷什中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