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28、万玮:《向美国学教育》读书笔记(28)
    [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万玮:《向美国学教育》读书笔记([/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28[/COLOR][/FACE][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FACE][/COLOR][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SIZE=3][FACE=Calibri]                            [/COLOR][/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王晓春[/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       [/SIZE] [/COLOR][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探究式教学的位置[/FACE][/COLOR][COLOR=rgb(0, 112, 192)][/COLOR][/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作为一名坚定的经验主义者,利维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教师要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结。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他们才会对一个概念真正理解。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他的许多教学案例别具一格。[/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路易十六[/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次上课讲到君主专制,利维便举了路易十六的例子。路易十六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被要求一遍一遍地抄写下面这个段落:国王代表尊贵,国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不会犯错,国王可做一切。利维要求学生理解,在这样的绝对权力的君主体制下,法国老百姓的生活会是怎样。[/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法国老百姓的这种体验呢?利维想到了一种叫做“四方方”的游戏。他让学生玩这个游戏,最后的胜利者就是国王,他来制定规则,他的意愿就是法律,他不会有错,他想怎样就怎样,班级里所有人都必须服从。这样学生就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当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时生活会是怎样。[/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公有制与私有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学生在教室里需求最多的是铅笔。铅笔乱放是一个问题,利维Levy[/FACE]征求学生意见,该如何存放铅笔。“我们是把所有的铅笔都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个人想要用的时候去拿,还是每个人各自管好自己的铅笔呢?”Levy利维问。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决定集体所有。对他们来说,集体所有听上去道德境界比较高一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于是所有的铅笔被放在一个盒子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取用,但是规定用完之后要放回原位。没用多长时间,学生发现盒子里已经没有铅笔了。大家又开始讨论,觉得还是每个人各自保管自己的铅笔比较好。[/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公有制有问题,私有制也不完美。一天下午,两名学生争吵起来,“这是我的铅笔,”一名学生说,“绝对是我的。”另一名学生回答。私有制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城市温度[/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有一天,利维从波士顿出发去他家乡莱克星顿,一座位于波士顿西北角大约十英里之外的小镇,他出发时,波士顿的温度是华氏40[/FACE]度,到达莱克星顿,发现那里的温度只有华氏30度。在课上,他举了这个例子,问学生为什么。[/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名女生回答,那是因为波士顿距离赤道更近。[/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真是一个伟大的猜想!利维心想,但是他永远不会直接对一个错误的答案说不。他让全班同学查看地图,波士顿还真的比莱克星顿略微靠近一点赤道。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么点距离不足以产生这么大的温差。利维找了一名学生志愿者和那名女生一起站到教室后面,然后请那名女生跨前一步。跨前一步的学生会先听到教师的讲话吗?他们做了好几次实验,证实并非如此。所以,波士顿为什么比莱克星顿暖和,还得另找答案。[/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作为参与者进行思考,从观察到质疑、猜想、分析、验证,直到自己得出结论。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且不知不觉养成了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些体验过的知识也长久留在头脑中,不会被遗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向美国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FACE]2013年4月第一版 185—187页)[/SIZE][/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这里又是三个探究式教学的例子,说明探究式教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和艰难,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这个思路,是否朝这方面想。当然这几个案例的具体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用铅笔的公有私有来说明两种所有制的差别就很不全面,要知道铅笔属于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其性质完全是另一样的。但这并不妨碍这种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毕竟它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思考一件事情,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抛给学生,让他们去理解和记忆(所谓掌握)。探究式教学最大优点是,它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个优点是通常的灌输式、传递式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有些人问:“课能都这样上吗?什么知识都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探究吗?”对这种提问,我觉得应该反问他:“您上过这样的课吗?”如果一位教师根本就没有上过探究式的课,那他发出这样的疑问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以说,他还不具备提这个问题的资格(当然,他有这样问的权利)。反之,如果他上过探究式的课,他反而不会问这种傻问题了,因为很显然,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这样,用某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上课,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是合理的。[/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我们来打一个比方。比如我说,恋爱是人生的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来了一位质疑者,问我:“人能天天恋爱吗?还干点别的事不干?”遇到这种人(如果他是成年人),我就会问他:“请问您恋爱过吗?”如果他没有恋爱过,我就什么也不跟他说了,如果他已经恋爱过,也无须我跟他说什么了。我们可以把教师经常用的灌输式、传递式的教学方法看成日常生活,或者包办婚姻,而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比喻成自由恋爱。探究式教学相当于智力方面的恋爱,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动情的,是主动的,他的智力处于空前活跃的积极状态,他不是“接受”了教师或书本给他的知识,而是自己探究和发现了某种知识,虽然这知识可能是别人早已发现过的,但自己发现与被动接受他人的发现感觉完全不同,就好像吃自己亲手做的菜和吃别人做的菜感觉不同一样。你当然不可能独立发现人类所有的知识(疯子才会有这种念头),但是你起码应该独立发现过一点东西,拥有过这种感觉,否则你的智力历史就太可怜了,你的大脑就永远只是他人的停车位。就好像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的人,他的感情世界是令人同情的。[/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据网友方老师说:在[/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2006[/COLOR][/FACE][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年,三位教授在《教育心理学家》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是:曾经非常流行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远远不如全面灌输式教学。他们证明了,假如老师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话,学生的学习成效最好。“发现式”和“探究式”[/FACE][/COLOR][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的教学法,只适用于在那个领域的“专家式”人物。([/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URL=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610499-1-1.html][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610499-1-1.html[/COLOR][/COLOR][/URL][/COLOR][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FACE][/COLOR][COLOR=rgb(0, 112, 192)][/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如果教学“只”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灌输式可能是最合适的,同样道理,教学若只以应试为目的,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题海战术”也可能是最佳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不能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教学也不应以应试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比“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事情是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本领,比应试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无能为力,探究式教学恰好能弥补之。[/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于是你就能明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位置了:并不是要让它一统天下,它只是应该提倡的和不可或缺的,至于这种方式在个人教学中占多大比例,那就看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水平了。总的说来,探究式占的比例越大,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越高。[/SIZE][/FACE][COLOR=rgb(0, 112, 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SIZE=3][FACE=Calibri]                       [/COLOR]      2013,11,26[/SIZE][/FACE][/P][SIZE=3][/SIZE]
    [ 此贴最后由Judy Lee在2013-11-27 9:37:28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学习王老师的帖子,心里有种亮堂堂的感觉!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2895:[/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也试过,作为传授高密度基础知识且面向较多的接受者而言时,传授法有探究学习所不及的优势,对于获取深入的知识,探究式有传授式教学法所不及的优势。从实践来看,中考高考的探究很多是伪探究,在平常教学中,许多探究题,比如政治历史的探究,探究式学习法有优势,但很遗憾的,深入探究之后,目前的条件是不允许对此有质疑的,造成平常学习和考试是两张皮,同时答卷基本不会很多用到这些探究技能,甚至这些思维,诚如王老师所言的“‘题海战术’也可能是最佳选择。”。这就是探究学习在我们制度之下的瓶颈,我曾写一篇《讨论式教学法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行》曾获奖。[/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更不用说探究式教学突破常规的教学法,对于结果甚至是走向都是无法控制,就像k12[/FACE]论坛讨论问题,几乎是没太大办法掌握论题的走向,对老师要求是比较高,甚至都没办法像传统那样写教案。 [/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990:[/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能不能把你的《讨论式教学法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行》发上来看一下。以我的理解,探究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可能还不太适应现在的考试制度,但从长远看,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还是必要的。现在中国教育的应试水平太高,什么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应试问题,经过强化训练,针对性很强,最终也考出不错的成绩,反过来说,目前的考试方式就考不出探究能力的高下。所以不管你探究不探究,只要你应试能力强,总能应付面临的各种问题。研究应试的人比研究出题的人多,力量大,重视成绩但不太重视命题,不重视考查方式,都是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探究教育可有可无,且它还比较难做。应试能力还是现在的王道。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990:[/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看利维老师教学的三个案例,都是探究式的,但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慢,太慢了,他似乎从来就不着急,反过来看我们,急,太着急了。教育是慢功还是快功?好象应该是慢功。王老师曾说过,教师更象木匠还是更象园丁,看似无所谓,其实对问题的本质理解就在这里,教育者的本质是园丁。那么,现在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着急呢?全社会都比较急功近利,教师也不例外。再说深点,教师太过于心浮气燥,太过于短视。那我自己怎么样呢?这让也是让人为难问题,自己也是这种情况。因我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例外。好在王老师提醒了我们,所以还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一下探究实践,这肯定是可以的。只是我不能象利维老师那样做,现实也不允许,至少我可以这样试一下。这也是在这里讨论的意义之所在。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2895:[/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yanghaijian [/FACE][FACE=楷体]发表于 2013-11-27 16:4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老师:《讨论式教学法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行》能否贴出来[/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底稿没有了,似乎是在2001[/FACE]年还是2003年时候写的。主要根据是因为讨论式教学法看起来是教学法,但实际上是植根于民主观念。一方面我们老师缺乏这些必要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思想和讨论式教学法的民主思想也有差异,百家争鸣只能出现在政府控制力下降或者受到制约的时代,我儿子政治考试成绩还可以,他说他有一个诀窍,哪个答案看起来是虚伪的,就选哪个,一般不会有大问题的。这些讨论出来的结果和教科书不同的,中考高考能得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也不大会支持这样的教学方式。[/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探究性学习在“点”上有优势,但在“面”上没什么优势的。至少说在以接受为主的中小学阶段,它确实是缺乏足够的优势的,但从国家和个人来看,要培养创新人才却又必须有探究能力,很遗憾的有创新潜力的人可能因知识面不广而上不了大学,如果你不适应以快多为特点的传授法的话,你就没有太多可以继续探究的机会了。我一个表弟,如果考上大学,他很有可能成为工程师,但是在家养猪,,因为能研究,他养猪的技术比一般人要高许多,如果是工程师,那么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了。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2895[/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990 [/FACE]发表于2013-11-27 17:24 [/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看利维老师教学的三个案例,都是探究式的,但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慢,太慢了,他似乎从来就不着急,反过来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对,不可行并非啥时候都不行,比如我儿子养了几只蚁狮,放学回家他就开始喂养、观察,上网查资料和别人交流养蚁狮的心得,比如他在有星星的晚上就常常开始拿出望远镜看星座,查资料,他说希望大学能读天文系,这些探究行为对考试没多大的帮助——不过,一旦遇到这些问题,老师几次都输给我儿子,但我们至少不扼杀,不让孩子的好奇心完全丧失在应试教育中,这倒是我们能做的,当然,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尽可能如此。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你看看为什么教师培训,他们不采取讨论式教学法,甚至说都不给大家提问的机会,恐怕有一个难言之隐,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要求高。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115
          • 文章6
          • 注册2009-11-11
          分析深入,表述犀利!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