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思维迷宫》读书笔记(19)
    [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思维迷宫》读书笔记(19[/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SIZE=4][COLOR=rgb(0, 112, 192)]          [/COLOR][COLOR=rgb(0, 112, 192)]两种清醒[/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FACE=楷体][SIZE=4]在哲学上,怀疑一件事情并不等于否定或者反对这件事情,而只是表示没有理由去相信也没有理由不信,不知道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因此存而不论。……人类天性特别爱发表意见,随便一件事情,人们总能说出一大堆看法和意见,意见虽多,值得相信的却很少。哲学家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宁可采取不置可否的怀疑态度,这是思想的谨慎。[/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赵汀阳:《思维迷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FACE]年10月第一版  12年5月第二次印刷   41—42页)[/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人们通常所谓的清醒,指的是看法特别清楚明白,这当然是对的,但大家常常忽视了另一种更重要的清醒,那就是怀疑。怀疑其实也是一种清醒,怀疑是承认个人或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不随便跟风、不轻易下结论的一种科学态度。这两种清醒都是实事求是。不过一般说来,第二种清醒比第一种清醒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因为第一种清醒完全可以通过人云亦云的办法获得。比如当年大家都说太阳围着地球转,人们深信不疑,显得很清醒,倒是那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比较难得。这第二种清醒,这种怀疑的态度,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哲学的态度,没有这种怀疑,就没有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什么都明白了,意味着可以止步了,不用探究了,封闭了,只有处于怀疑状态,才需要进一步找出充足的理由肯定或否定某个结论。这不就是探究吗?探究源于模糊和混沌,什么事太清晰(自以为清晰)了,就无须再研究了。把本来人们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弄成问题,把本来你认为确定无疑的事情弄得你糊涂起来了,这是哲学的基本功,也是哲学前进的动力。[/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从教育角度看,你会发现,应试教育正是第一种清醒的卫士,第二种清醒(怀疑)的死敌。这道理很简单:凡是考试,都要考确定无疑的题目,都要有标准答案,否则无法判分,判了分也做不到公正。就是说,考试的本性是讨厌怀疑、讨厌探究、讨厌质疑、讨厌探究的,考试无论怎么改革,也改不掉这个本性,顶多能缓和一点。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一位教师越是狂热于应试,越不喜欢学生质疑,尤其不喜欢学生讨论与考试无关的题目了,因为这些东西是干扰学生记住标准答案的。有些教师甚至到了这种程度——答案是否真有道理都无所谓,你给我记住,到时候写在考卷上,拿来分数,就OK[/COLOR]了。于是你也就明白为什么中小学教师普遍对哲学冷淡了,哲学提倡的就是怀疑,而应试教育烦就是怀疑,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确有矛盾。要把这两个心态(两种清醒)协调起来,也不是不可能,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很高了,目前能做到的人,委实不多。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鉴别一个教育者离应素质教育有多远,可以说有个“指示剂”,那就是看他在保证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和倡导哲学式的怀疑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和提倡模糊的东西。据说陈景润听说哥德巴赫猜想这回事,就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这位数学老师肯定知道此事与考试无关,换不来考试分数,但他还是讲了这个尚无答案的东西,模糊的东西。这就是教师的素质,一种哲学的心态,属于第二种清醒。你看今日的很多老师,只会逼着孩子做题,他们离素质教育就很远了。[/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有些人说,学生考试成绩高了,素质自然高,这话似是而非。从整体上看,应试教育会造成多数学生的“内伤”,他们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训练,思维方式很容易应试化,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完全失去了怀疑的习惯和能力,长大了只有第一种清醒,没有第二种清醒。这种人只会处理确定性强的信息(照搬和模仿),信息只要一模糊,就傻了,不知如何是好了。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工作当成上学时答题那个模式来处理。其中的高分生,做白领没问题,甚至做个“成功人士”也是可能的,但是你无法指望他们有多大创造性,这对整个民族是个损失。如果教育环境好一些,离素质教育更近一些,这些好学生的第二种清醒(怀疑意识)得到保护和发展,局面就是另一样了。考试并不可怕,高分也未必是坏事,关键是整个的学习过程不要误导了、毁坏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近上海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夺魁,业界看法不一,我对此就采取“不置可否的怀疑态度”。真想知道答案,那就要调查,看看整个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看看这些孩子保持着两种清醒,还是只剩下了一种清醒。[/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1[/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SIZE=5]每次阅读王老师的文字,都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一种提升。[/SIZ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5
        • 经验3028
        • 文章84
        • 注册2013-09-02
        王老师的观点如春风拂面。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P][FACE=楷体][SIZE=4]一阵风990:[/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有感[/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人类天性特别爱发表意见,随便一件事情,人们总能说出一大堆看法和意见,意见虽多……..[/SIZE]”我想这是人的天生优势,看法越多给行为带来的选择越多,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但绝不比动物做出的单一选择更差。人能对一件事发表一大堆看法真是了不起,因为我实在不能理想一群狮子对猎捕斑马的行为也能像人一样产生一大堆方案然后选择,甚至投票表决。[/FACE][/P][P][FACE=楷体][SIZE=4]“把本来人们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弄成问题,把本来你认为确定无疑的事情弄得你糊涂起来了。”我听见有人常说这是些文化人在胡言乱语,或者说文人能侃。我对这种说法不能苟同,用的是你能听懂的语言,讲话又符合逻辑,把你认定的事实说的让你都开始怀疑了,这一定不是能侃的造成结果,只是他可能把你认定的事实向某个方向推远了,而使事实不成立了,或者你的认定方式本来就有问题,或者事实成立的条件并不明确,当把条件变了时事实就不是事实了,等等吧,总之只要你是个喜欢思考的人一定能从这些说法中使认识更进一步。康德说:哲学的事业正在于追求所谓自明的东西。[/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肯定知道此事与考试无关,换不来考试分数,但他还是讲了这个尚无答案的东西,模糊的东西。”这是值得我敬佩的教师。特别理性的教师目光总是用在最现实的地方,现实需要分数,他们的目光就盯着能产生分数的地方,其它一概不考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这样。但也有些像这位教师一样不太现实的教师,他们的目光稍远一些,会对考试以外的相关知识甚至课本以外相关科学知识给学生以介绍,这么做很明显不能产生分数的效果,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好处。这么做也会无疑被别的教师笑话,甚至认为多事,但这些不太规矩的教师恰恰具有素质教育的意识,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我们的学生中有谁可能会将来向这些方向发展,既然不确定,做为教师就不该太局限。[/SIZE][/FACE][/P][P][SIZE=9pt][FACE=楷体] [/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