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无用功的文化背景
    [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今天你做无用功了吗?(41)[/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无用功的文化背景[/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做无用功这件事,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人人都会做无用功,各行各业都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与无用功虽然不完全一样,但血缘关系很近)。做无用功也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哪国人都做这种事,不过要说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可能属实。这和我们的认知方式有关,也与我们的人生态度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做无用功,其来有自,是有基因支持的,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无用功问题有技术问题,但本质上是个理念问题,看起来是个战术问题,其实有战略方面的原因,分析到这个层面,才算找到了根源。[/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一阵风990[/COLOR][/FACE](k12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海蓝蓝老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把并无因果关系的事情拉到一起分析,这却是中国人的认知特点。对某种现象从政治的,道德的角度去解读,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源于道德,上纲上线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下面是我假期写的一篇读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读后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       [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和中国文化[/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泛道德主义论。这种泛道德主义监督覆盖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国家统治也受道德监督。[/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作为一个二千多年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有一套独特思想文化理论,几千年的统治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工具,这就是道德理论。中国人对统治者有文化监督和道德监督而没有权力制衡,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无道统治可以被推翻,无道昏君,人人得而诛之。替天行道,反对君王统治的农民起义也首先是从道德说事,中国人认可的统治合法性恰恰来自于道德。中国人的道德有以这样一些概念:仁义道德,忠孝节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普遍的道德监督和对道德要求的人为拔高造就的道德楷模就是圣人,比如尧舜就道德最高尚的代表。而绝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人永远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可又不能承认道德低下,所以造成中国人非常虚伪的一面,没人敢坦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中国人的道德根据是什么呢?是天地。天地是道德的标准的根据。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庄子说天地有大为而不言,人的道德要像天地一样有博大深厚。皇帝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也是从这个思路来的。效法天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思考方向。在天地间生活的人要顺应天地的运行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根源。在西文文化中,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世袭,来自法理,极少数也来自个人魅力。中国人也讲继承,世袭,但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就不全是继承了。道德就是一个广泛认可的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历来的统治者都以品德高尚的君子自居。[/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保留了原始人最初的感应认知方式,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凡事都是普遍联系的。天地人鬼神都有相互联系,天地的运行和人类社会是相关的,人的道德标准就是天地,和这种认知方式一脉相承。比如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就自然把这些灾害和统治的德性联系起来,认为是上苍对统治者的警示。[/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时到今日,中国人喜欢把问题综合起来考虑,从各种联系中考虑。这样的习惯造就中国人很难就事论事,分割而深入的研究某些问题,也就是不能孤立的从小处研究问题,总要想方设法从与之相关的联系中寻找答案,这从西医和中医对待同一症状的诊断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比如口腔溃疡,西医思考的是溃疡处口腔组织结构生长,血管神经和细菌繁殖等方面的问题,而中医思考的是做为整体的人由于其它哪些结构运行不畅造成该组织溃烂,也就是说中医把口腔溃疡的问题联系到了整个消化系统,整个脉络系统,最后上升到阴阳五行的高处来看,于是处理方式也不同,西医在创口处用消炎粘贴的方法来处理,中医从整个消化系统的代谢顺畅运行来调理。西医是向下越看越小,越看越深,最后到了细胞结构。中医是向上越看越大,越看越高,最后到阴阳五行的概念中来。[/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这样考虑的。从广泛联系的角度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使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而不清晰,笼统而不具体。和西文人对这些问题的简单认识相比,中国人认为他们太单纯,太傻。而实际上西文对人性研究的深度是中国人所不及的。[/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中国人追求无所不包的概念,道、仁、义-[/COLOR][/FACE]这就是中国人的终极追求。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泛概念论。万事定于一,天得一清,地得一宁。所谓万事万物道理相通,这和中国人把所有事物一锅烩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人相信它们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放在一起思考,而且这种追求总是有求大,求全,求统一的无所不包无所不灵的倾向。所以中国人说话总喜欢从最大的处最高处开始,一开口就高屋建瓴,然后才能慢慢进入正题。这就是中国人的泛哲学论和泛理论论。[/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中国人最缺乏对细枝的针对性问题的研究,喜欢把具体的问题扣在一个大的道理中去,并相信大的哲学层面的学问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为中国人相信一通百通。比如相信通过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可以做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可以打好乒乓球。相信大的矛盾一旦解决,小的矛盾就迎刃而解。而实际上从大处开始来解决细节上的问题是很难的,也就是主要矛盾的解决并不能带小的矛盾的解决,这类成功例子并不多,概率很低。西方观念中提出的细节决定成败恰好是从小处开始来解决大处的矛盾,这种理念和中国人常思考的方式是相反的。[/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我国教育有“形式主义”的文化基因[/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我正在读加德纳的著作《多元智能》。我看到了这样的话:[/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有时将“表现”与“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这两个概念加以对比,是方便的。我在1989[/COLOR][/FACE]年出版的《开放心理》一书中就是用了这种两分法。有些教育体制非常强调“表现”,即首先由教师讲解一系列程式化、记忆类型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越来越精确地模仿。很多地方的教育传统,如中国,常常被当作强调“表现能力”的例子。相反地,西方教育被认为较重视“理解能力”——即通过表面进一步深入地挖掘深层原因的能力、分析解剖艺术作品或教科书并说明其创作原则的能力。人们可以将孔子看成是注重表现的典型,而苏格拉底则是注重“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代表。( 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98页),[/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我赞成加德纳的这种看法。从孔子开始(其实比孔子更早)我们教育就有一种“[/FACE]表现主义”的基因,后来逐渐“发扬光大”,成了今日教育的流行病——形式主义。08年张艺谋执导的奥运会开幕式中有一个众儒生齐诵经典的场面,很说明这个问题。教育本不是用来表演的,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二者很容易相通。你会发现奥运会这个场面这实际上是“张艺谋老师”给全世界上的一堂“公开课”,其作风与今日学校里搞的公开课何其相似乃尔,都是要把教育“演给人看”。(其实当年孔子上课时并不张扬)[/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我们的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把老师所说的话记在脑子里,以便到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上“[/FACE]表演给老师看”,谁演得越像,谁得的分就越高。至于这些孩子有没有真才实学,实际上学校并不关心。分数代替了能力,形式压倒了内容。[/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大声疾呼学校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FACE]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毛泽东是教师出身,他把智育看透了。毛泽东的智育思想,更倾向于苏格拉底,而不是孔子。毛泽东一直很反对孔子,这绝不是偶然的。抛开政治因素不说,即使单从教育本行来说,二者的思路也是大相径庭。在智育的总体思路上,我赞成毛泽东,不赞成孔子,当然我不否认孔子一些具体的教育思想的价值。在这个总体思路上,毛泽东、鲁迅、陶行知思路是共同的,他们都继承了五四的启蒙传统。[/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种思想如果成了一种文化的基因,则它必有极强的生命力,找机会就会复制自我,传宗接代。文化基因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愚以为教育的“[/FACE]形式主义”基因是很消极的东西,而现在它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在复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以抵制,否则(因为它阻碍民族智力的提升)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不得不用“革命”的方式加以爆破,那会付出更沉重的社会代价。(2011,1,19)[/COLOR][/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这里面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认知问题,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一阵风老师着重谈的是认知方式问题。要避免无用功,前提是把要做的事情至少分成有用功和无用功两类,你得先分析。然而如一阵风老师所说,我国传统文化不作兴分析,喜欢笼而统之地地思考问题,那就没有办法把无用功拎出来,剃出去了。我之所以提出“无用功剃刀”的概念,就是抵抗传统文化缺乏分析的毛病的习惯。你会发现广大教师普遍缺的的就是分析的习惯,什么事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片,一堆,一笼统,分不开,就没法区别对待。这是认知问题。人生态度问题更有趣了。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会发现大家都是“活给别人看”的,成人是如此,孩子则是“学给别人看”,所谓“面子”,就是这种东西。那就是说,只要在别人看起来是有面子的事情,不管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屁颠屁颠去做,或者拼了小命去做,我们甚至宁可招实祸也要务虚名。这种人生态度当然就不在乎做无用功,因为只要眼前“好看”就算有用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你可想而知,我们这两个深入骨髓的习惯,要想改变,困难天大。更麻烦的是,我们的这种认知习惯和人生态度自有其好处和优势,在某种情况下上还比西方的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要高明,这就更增加了处理的困难。盲目坚守之和盲目批判之都不行。真理是具体的。我想比较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具体分析”,避免过多务虚。[/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FACE]2014,3,15[/COLOR][/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QUOTE][B]下面引用由[@王晓春][URL=a.asp?b=914&id=535703]发表的内容[/URL]:[/B]

      今天你做无用功了吗?(41)                         王晓春                                      无用功的文化背景  做无用功这件事,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人人都会做无用功,各行各业都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与无用功虽然不完...[/QUOTE]
      [SIZE=5]王老师分析的很有深度很在理,看后感触挺深的。[/SIZ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