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框架构建、整体推进”教学法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框架构建、整体推进”教学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夸克[/FACE][SIZE=3]7292[/SIZ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看了关注老师和海蓝蓝老师的对话,有感而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1.[/FACE][SIZE=3]请问关注老师什么位置?校长还是学校教务主任?[/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FACE][SIZE=3]海蓝蓝老师说:老师的无为是听课效率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差生不学习是自我保护,教师无为有没有这个因素?可能以前和学生计较交锋,失败过,所以对这个学生无为;可能觉得这个学生确实学不了;可能认为把精力放在那些更有希望的学生更好。研究问题学生,先问[/SIZE][SIZE=3]”[/SIZE][SIZE=3]为什么[/SIZE][SIZE=3]“[/SIZE][SIZE=3],研究问题课堂,也可以参考一下。[/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3.[/FACE][SIZE=3]两位均把焦点放在[/SIZE][SIZE=3]”[/SIZE][SIZE=3]课堂[/SIZE][SIZE=3]“[/SIZE][SIZE=3],我最近在思考[/SIZE][SIZE=3]”[/SIZE][SIZE=3]课程[/SIZE][SIZE=3]“[/SIZE][SIZE=3],请看以下案例:[/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用事半功倍的方法学数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三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方法,二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思路,一流的老师讲解思路产生的过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刘建宇所教的班级,学生初一入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初中[/FACE][SIZE=3]3[/SIZE][SIZE=3]年的数学教材全部借来。从此,在随后的[/SIZE][SIZE=3]3[/SIZE][SIZE=3]年里,这些教材就成了学生手边的教材。[/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刘建宇的这个做法有些特殊。然而,更特殊的做法,甚至是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的做法是,他用[/SIZE][SIZE=3]80[/SIZE][SIZE=3]课时,基本讲完了[/SIZE][SIZE=3]3[/SIZE][SIZE=3]年的课程。[/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是他的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有些“出格”的教学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通过带领学生在大约[/FACE][SIZE=3]80[/SIZE][SIZE=3]课时的时间内,学习完初中[/SIZE][SIZE=3]3[/SIZE][SIZE=3]年的全部教材,他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SIZE][SIZE=3]3[/SIZE][SIZE=3]年里数学要学习哪些知识,并且知道每一部分知识在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价值;知道各大部分之间的关系,譬如,有理数的加减为整式的加减服务,而整式的加减为方程服务,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他的这种方法:相当于盖楼前,先把框架搭起来了。[/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他将这种方法称作“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就是整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寻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他先依据知识框架,让学生从整体上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研,更不追求“堂堂清,单元清”,而是重在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教材中有关方程的内容很多,分散在不同年级教材的不同部分,像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方程的应用等。在开始学习有关“方程”的内容时,刘建宇不是从方程的概念讲起,而是让学生首先自学相关内容,明确“方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各自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整体上建立对“方程”的认识。学生对具体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通过合作学习、问题展示等方式提出来,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与教师交流,也可以在教师进行专题讲解时加以解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对教材内容的逻辑归类与梳理,重心是让学生寻得知识间联系的必要条件,而在寻求知识间联系的过程中,又使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思维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认知水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这是刘建宇“框架构建、整体推进”方法的一个特点。他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整合教材内容,使教材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设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至今,仍有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这种做法,总是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讲,为知识而知识。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知识就被肢解了,学生难以对初中[/FACE][SIZE=3]3[/SIZE][SIZE=3]年的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对不同数学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认知不够。[/SIZE][SIZE=3]”[/SIZE][SIZE=3]他说,[/SIZE][SIZE=3]“[/SIZE][SIZE=3]因此,重视[/SIZE][SIZE=3]‘[/SIZE][SIZE=3]学科块[/SIZE][SIZE=3]’[/SIZE][SIZE=3]教学,重视[/SIZE][SIZE=3]‘[/SIZE][SIZE=3]知识块[/SIZE][SIZE=3]’[/SIZE][SIZE=3]教学,重视由一个问题引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先跳过去,等回过头来再去理解,也是一条又好又快学好数学的路子。[/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教数学,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数学,这是刘建宇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他的数学教学的突出特色。[/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他主张,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就是把钥匙交给学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他说,老师该做的事情就是“遥指”,告诉学生方向在哪里,应该怎么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方法,运用正确的方法——他着力地在教学中体现这种理念,并且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引领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全局把握”,这是他要求学生们熟练掌握的一种方法。他将这种方法形象地比作“画地图”,就是在学习某一章节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章节的内容,了解这一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在心中“画地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比如,让你画一张本村的地图草图,虽然在这里已经住过十几年了,还真不一定能画出来。但是,如果让你坐在热气球上,对着你的村庄看一天,然后一闭眼就能想出村庄的样子,再去画村庄的地图就简单了。这就如同学习,也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看。”[/FACE][SIZE=3]  [/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不管学习哪一板块的内容,他都遵循“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思路,就是从上一个阶段学生的自学情况出发,师生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学生自学了所有关于方程的内容后,教师就把学生仍然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加以梳理,设计出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专题进行讲解。专题讲解时,仍然是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解决问题,来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是否正确。其间,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形成各自的见解,通过观点的碰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法、规律的感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无论是“框架构建、整体推进”,还是“全局着眼,局部完善”,都是强调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数学,让学生们明白应该怎样学数学,怎样才能够学好数学。一名初一年级的学生深有感触地写道:“现在我已经自学完了初一到初三的课程。可我觉得一点也不稀奇。九九归一。如果看透了,用全局的眼光对待那就太容易了。如果非要死盯住一个知识点不放,即使有了好的成绩,但数学思维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见解、总结、归一、反复,这些都是不能少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有的教师习惯责问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已经讲明白了,你们为什么还不会呢?”在刘建宇看来,教师不应该责问学生,而是应该问一下自己:“学生问什么不会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教是为了不教。”问题是,怎样才能够实现“不教”呢?刘建宇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不教”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总结,他为学生们梳理出了一套系统的学好数学的具体方法,这就是:学习问题科研化,科研问题合作化,公式法则推导化,技能问题规律化,疑难问题集合化,章节问题全局化,方法问题原理化。[/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学习问题科研化,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当作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有自己的见解;科研问题合作化,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公式法则推导化,就是如果公式法则记不起来了,自己还能够推导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明白公式法则是怎么来的,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技能问题规律化,强调做题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规律。要善于找规律。做题目的时候一定想着找规律——不找规律不做题。例如,学习“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式中各项都乘到,分子整体加括号,括号外面带符号,步步小心错不了。移项要变号,最后一步不颠倒,保证做题做对了。”疑难问题集合化,就是当一道题目做错的时候,用心弄清楚出错的原因,然后再找三四道同样的题目去做,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做这类题目共同的规律和方法。章节问题全局化,则是将某一章节的内容放到整个数学内容体系中去,看看这一章节在全局中的位置,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方法问题原理化,就是通过对方法的思考,找出学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数学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做“减法”,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刘建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方法。“仗打得再多,根据地不稳定,怎么能站住脚?数学题做得再多,但是做得不透,没有真正理解,又有什么用?”他告诉学生,做题要做到以一当十,而不是题海战术,只要做题目,就要做得“透透的”,以后如果再做类似的题目,能够归异,举一反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三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方法,二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思路,一流的老师讲解思路产生的过程。”因为找到了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所以刘建宇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轻松。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其中“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是我很羡慕的。王老师在《[/FACE][SIZE=3]12[/SIZE][SIZE=3]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中提到:[/SIZE][SIZE=3]9.[/SIZE][SIZE=3]以为知识必须一小块一小块分割开来学,将来再拼装;不知道学习知识也可以用整体带动部分的方法。[/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先学部分,后综合成整体,这种学法是可以的,但不是惟一的,对此法不可迷信。还有相反的办法,从整体出发,带动局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就想:物理科目如何搭框架呢?语文科目可以这样做吗?([/FACE][SIZE=3]14,4[/SIZE][SIZE=3],[/SIZE][SIZE=3]18[/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我不知道这位刘建宇老师是哪里的,但他的这篇文章很有见地。这种“框架构建、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是很先进的,不过此法对教师的学养和能力要求很高,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达到的,对学生素质也有一定要求。我听过孙维刚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胸有全局”,他基本上不按课本顺序讲,连年级的界限都没有,我看他也没有教案,他真是“烂熟于胸”,怎么讲都行。所以他可以用一年时间讲完好几年的课程。这就像旅游一样,你一个生人来到旅游景点,两眼一抹黑,只好亦步亦趋地跟着导游,若是本地人,走哪条路都行,怎么走怎么顺当。所以说,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是教师对本学科知识要有深度了解,简单变换课堂花样,或者把学生座位挪个方向,都是皮毛。“三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方法,二流的老师讲解题的思路,一流的老师讲解思路产生的过程。”这话说得很好,其实一流教师也讲思路和方法,只是二三流教师难以讲解思路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说,深者包含浅者,而浅者[/SIZE][/COLOR][/FACE][/ALIGN][/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包含不了深者。夸克老师提到了“[/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2[/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我把它找了出来,附在后面,供老师们参考。[/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4,19[/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purple][SIZE=3] [/SIZE][/COLOR][/FACE][/ALIGN][/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附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2[/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SIZE][/COLOR][/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ALIGN][/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最近,为了到某中学去讲教学改革问题,我把目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综合了一下,大概至少有以下[/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2[/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种。本文是一个提纲,对这些观念细致的解析,有的我在其他文章中做过了,有的则有待以后来做。[/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素质教育和非素质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分歧,表面上只是方法的不同,但往深处挖下去,就会发现是理念不同,也就是说,方法不同是因为教师一开始想法就不同。用走路做比方,他们出发点就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目的地其实也不同,当然要分道扬镳。但是许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这需要理论思维。教育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洞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教学行为中的不同教学理念,加以分析,供老师们参考。本文即反映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我们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呢?[/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1[/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倾向就很明显。学生会按字典解释某个词不等于他真正会用这个词,记住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不等于他能说出一个新颖的比喻。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这些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实际反而妨碍了真实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目前学生语文考试,阅读部分成绩远不如基础知识部分,正是能力与知识本末倒置的后果。[/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能力是基础知识垫起来的,而不懂得基础知识是被能力的需要带动起来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种理念的通俗说法是“万丈高楼从地起”。这也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万丈高楼其实不是“从地起”,而是“从愿望起”的,人们总是先有一种盖楼的需求和愿望,才会去备料施工。我们现在的教学,不着力刺激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却拼命让他备料,其结果是孩子毫无动力,脑子里装了一大堆砖瓦沙石,不知何用,到考试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展示给老师看,老师就以为孩子是有学问了。其实最后的结果,孩子的头脑往往成为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根本没有施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3[/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想把能力技能化,以为技能就是能力,以为技术工人就是工程师。[/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技能的概念比能力要窄,技能只是能力的一部分。技能的突出特点是可复制性、可操作性,所谓“熟能生巧”指的多是技能。比如数学,计算能力就是一种技能,而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建模能力),就不属于技能了,这是更高级的能力。计算是可以由电脑进行的,而建模一般就不能由电脑进行。所以,技能属于思维含量比较低的能力,是执行能力而不是策划能力,是拷贝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是技术工人的能力而不是工程师的能力。我们现在的教学,从教材到教法,都有“技能崇拜”的倾向,这是农业时代的手工业者和工业时代工人的思维方式,早就已经落后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4[/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把知识和技能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不知道自动化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精力做更高级的事情。[/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并不是说技能完全不重要,问题是要找到技能的准确定位。比如把字写好,横平竖直,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种技能,没有这种技能,这种技能不熟练,你写文章很困难,你一边脑子里构思,一边遣词造句,一边还得注意写字的笔划是否横平竖直,这太累了,会顾此失彼。所以技能必须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是说,当我写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只管考虑构思和表达,写字根本不必费心,这样才行。可见,技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教育者弄错了技能的定位,把手段当成目的,过分在技能上下工夫,就会使学生成为写字的技工,阻碍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5[/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人可以不动感情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愿望,忽视了动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就是所谓“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目前极为流行,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不可能像录音机那样记住老师说的话,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情绪,而且每个学生的情绪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心理学家,一个活人,首先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到知识的交流。没有情感交流作背景的知识传授学生是很难忍受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6[/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知识可以按学科装入头脑,不承认每个人有自己的知识结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知识可以按学科来讲授,却不会按学科形成能力,能力是综合的东西。至于怎样综合,那可就复杂了。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人人而殊,分科学到的东西在那里早已面目全非。考试以后,扔的扔,忘的忘,剩下的才是真能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总要死按学科讲授知识呢?这样的讲法,会把最听话的孩子变成临时书架的。考试也是如此。例如语文,考试题目把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分成三大块,这种思路恐怕也有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活人的头脑中,都没有办法分出这三大块来。[/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知识本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千万不要搞“学科专政”,把人搞成学科的奴隶。[/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7[/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知识仅是靠传授被学生掌握的,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甚至以为创造性也是可以教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种思路的最精练表述是:教导致学。那么,如果不教,学生就不学了?恐怕不是如此。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人的本性中有认知的冲动,说“学导致教”可能比“教导致学”理由更充分一些。是需求导致生产,而不是生产导致需求,至少大致如此。“教导致学”是教师中心论的理论基础。“教”也是一种可以相信而不可迷信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教”的,例如性格,例如情感,例如创造,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学”。“学”比“教”宽阔得多,伟大得多。[/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8[/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没学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种思路的经典表达是:“我怎么教,他怎么学。”一切教师作主。现在许多老师几乎完全失去了从学习者角度看教学的能力,他们不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把一切都统死了。教法吞没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立足之地。[/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9[/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知识必须一小块一小块分割开来学,将来再拼装;不知道学习知识也可以用整体带动部分的方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先学部分,后综合成整体,这种学法是可以的,但不是惟一的,对此法不可迷信。还有相反的办法,从整体出发,带动局部。比如让小学生写论文,他查资料,可能有许多字还都不认识,但是他仍然能搞出一篇有模有样的东西。至于其中他不会的东西,以后再说。我们读小说,谁没遇到过不认识的字?只要大体能看懂,就可以读下去,读多了,那些不懂得地方似乎也就明白了。这种学习方法,也是科学的,而且效果更好,不应否定。[/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10[/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学习只能从简单到复杂,不知道学习也可以从复杂的任务切入,以带动简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种思路的经典表达方式是“循序渐进”,其通俗说法是:“不会走,哪能跑?”[/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于是小学生只能算数认字,到大学才能写论文。这也是一种迷信。有时候,从复杂的任务入手,从困难的地方入手,效果反而更好,只要这种做法适应学生的需求。不可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11[/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只注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注重其过程;或者注重别人研究的过程,而不注重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使用洗衣机几乎不需要什么智慧,了解洗衣机的原理就需要一些智慧了,然而最需要智慧的是发明洗衣机。如果我们把“使用”称为“初级智能”,“了解”称为“中级智能”,“发明”称为“高级智能”,则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教学,现在基本上是在培养学生的“中级智能”甚至“初级智能”方面大做文章。孩子们只是在接受别人的现成研究成果,而自己没有体验过研究的感觉。一个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事物是有颜色的,而它们的影子却没有颜色,这对人类科学的进步并没有什么推进作用,但是对于这个孩子自己的智力发展,却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这是他的科研成果。如果老师觉得这样太麻烦,不如让他直接记住现成的结论,那么这位老师是好心做了错事,他硬把“高级智能”降低成了“初级智能”。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因为这样对眼前的考试有利。[/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12[/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以为什么都可以量化、科学化、模式化,不承认非量化、非科学化(如情感、艺术)、非模式化的价值,导致人文精神的流失。[/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就是所谓“科学主义”。我们国家现在科学精神还比较稀缺,然而“科学主义”却货源充足。否定科学的道德主义和窒息科学的“科学主义”在我们这里相映成趣。“科学主义”表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迷信死板的模式,迷信标准答案,迷信标准化试题,把学习机械化,把课堂车间化。在“科学主义者”的眼里,科学就是死板,“丁是丁,卯是卯”。[/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总之,上述[/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2[/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种教学理念虽然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但是毛病很大,其基本问题是违反人的认知规律。孩子本不是这样学习的,我们是在把人为设计的教学方式强加给孩子。这是学习的片面化,表面化,零碎化,机械化,形式化,是学习的短视行为,是学习的异化。[/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00[/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17[/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摘自王晓春著:《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长春出版社[/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2001[/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年[/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9[/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月第一版)[/SIZE][/COLOR][/FACE][/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FACE=楷体][SIZE=3] [/SIZE][/FACE][/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课堂的教法,其实就是课外的实力。一堂课,看似四十几分钟,实则,每一分钟,都有一个形式问题。倘若是高明的老师,课堂就是有意义的交换过程,学生自学也是一种交换(自己的过去认识与眼下的进步思维的交流),老师的问题更需要在课堂具体舒展,绽放的是具有智慧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交流态度。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体验([/FAC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答夸克老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昨天白天忙于其他事情,很晚才回家,未上网;今天白天忙了一整天的学校的宣传片,刚回来。现在,习惯性的上网后才发现你们的讨论已经深入到了课程把握这么深的程度了。真是一日不上网,就有点赶不上。[/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首先,我在学校是副书记,抓教学。说白了,就是给老师们教学帮忙的,我的期望值是不帮倒忙,就满足了。现在,我们这里到处实施学衡水活动,到处是恨不得想将学校内部的一切工作都车间化和流水线化以及标准件化,以求好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规范了一下应予规范却不很规范的环节,但是,另一方面,我努力地主要方向和主观目的是,竭尽全力地想办法,以减小那种盲目的外在管理压倒内在教育的危害,让老师们不至于焦虑得太狠,少做点无用功。当然,一些应景性的场面话还是要说,比如,前文中,我把王老师说的影响课堂效率的三个因素给增加了个考试因素,一带而过,就是实证,否则,我猜想,届时的氛围很可能不允许,甚至认为我不识号。[/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其次,在我校,聚焦课程,是对的;而聚焦重建课堂秩序和补救短缺知识和技能,更是对的;因为后者更为急需,因为后者更是前者顺利实现的前提性条件。借用一下海蓝蓝老师的词语来说,就是,因为任谁都无法在[/FACE][SIZE=3]“[/SIZE][SIZE=3]兵荒马乱的课堂[/SIZE][SIZE=3]”[/SIZE][SIZE=3]里去谈什么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效率。相反地,从你现在聚焦课程角度来看,你那里的学生素养水平可能是高于我这里。否则,研究课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王老师判断的对:[/FACE][SIZE=3]“[/SIZE][SIZE=3]这种[/SIZE][SIZE=3]“[/SIZE][SIZE=3]框架构建、整体推进[/SIZE][SIZE=3]”[/SIZE][SIZE=3]的教学方法是很先进的,不过此法对教师的学养和能力要求很高,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达到的,对学生素质也有一定要求。[/SIZE][SIZE=3]”[/SIZE][SIZE=3]而我这里的孩子恰恰不具备适应这种教法的素质要求,还有,我这里的老师现在也没有那样高的水平。这也恰恰提醒我,虽然现在还不能做到,但是,后续工作中,要引导老师们在完成第三类课堂教学方式的使命之后,逐步再次向第二类和第一类过渡。所以,谢谢王老师和夸克老师。[/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我心目中的第一类课堂教学形式[/FACE][SIZE=3]——[/SIZE][SIZE=3]教师高水平的讲授,就是那种非纯知识技能的讲授,含方法点拨、思路拓展与来源的追问。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本学科领域里必须能够做到回环往复、出入自如程度。就如同我们去教小学加减乘除,任他学生学科问题千奇百变,我想,现在教初中和高中的理科教师应该都能够做到应付自如的吧。就是说,优化学科教学方法的根据,就在于教师足够的学科素养水平和探本溯源的学科思维能力。借此机会,再次谢谢夸克老师提供的刘建宇老师非常富有参考价值的学科教法智慧。([/SIZE][SIZE=3]4,20[/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P]“框架建构,整体推进”很先进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谢谢![/P]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FACE][SIZE=3]990[/SIZ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体验老师对自己做为管理者的定位是符合一般教师的期望的。抓教学当然要对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且有较深的认识,能在教师需要帮助的地方,迷惑的地方给于帮助或指导。前提如果没有了,估计帮助作用也不大,于是还剩下的就是只管理,只施压,而不能给予实际帮助或指导,更糟糕的情况就是只要开会就批评,用的最多的论调就是教师无能,对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作用是零,而破坏性很大。这一切我都经历过,我认为他们通过开会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清晰的,对开会的作用也不大清楚,对会后教师的反映也不了解,从功效来看完全是无用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体验老师做为管理者在这里发言,也可以使参与讨论的教师多一个从侧重于管理的视角看待问题的参考,因为我注意到你总在想办法解决我们常常提出的问题,而一般教师的发言并不关注这一点,只摆问题,不找解决方法。所以我准备把你的有些关于管理的议论转发到校[/FACE][SIZE=3]QQ[/SIZE][SIZE=3]群里去,但我所在学校管理者没人能达到你的水平,我甚至担心他们连看都懒得看。[/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教政治的,但从你所发的文章中反复辨析概念,划分层次,归纳条理的发言特点来看,具有相当的政治高度,而且我感觉你把看到的文章好像都做了分类,所以能对一类问题做分析,相比之下,我的发言更多是随意的就事论事,因为我几乎不保存别的文章,记忆又不好,引用时也只是用个大意而已。这是应该向你学习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最后,我认为你的发言有很大的价值,对你的发言我也常看的很仔细。从这里我看到了我理想中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学习者,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对被管理的教师施加好的积极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否则,如果只会指责教师,而提不出任何建设性建议,除了那点权力,恐怕没人会正眼瞧你,而这种情况很普遍。([/FACE][SIZE=3]4,20[/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