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贪官们当年是不是问题生?(续[/SIZE][/COLOR][COLOR=#0070c0][SIZE=3]2[/SIZE][/COLOR][COLOR=#0070c0][SIZE=3])[/SIZ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海蓝蓝[/SIZE][SIZE=3]2895:[/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一些学生,老师在学校里面道理讲了一千遍,他就是不听,到社会上一碰壁马上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只是这个”碰壁“带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夸克[/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比较赞扬赵汀阳先生关于道德的说法:道德可以解决一些小的事情,对于重大的事情道德是无能为力,道德的推行靠自律,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状态,也只是少数人能够实施,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道德没有“力”作为可信的威胁,人们对道德恐怕就要缺乏认识,什么样的道德能得到普遍的推行呢?赵汀阳认为:道德榜样必须与利益上的成功的榜样的一致的。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在德和利之间求得一致,失败是必然的。儒家的道德失败不在于现代化的挑战,而是儒家道德自身存在缺陷,儒家的道德经常让有德之士无所得有时还让有德之士有所损,这样的道德不仅不能使人仁,而且还推爱不远。所以道德榜样应该同时具备成功榜样。所以现有的道德教育失败是可以理解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一种意识形态或主流话语高扬什么价值,这不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实际生效的社会奖励。学校教育就是‘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但是它所宣扬的价值和社会实际生效的奖励一致吗?很显然是不一致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昨天看了一则视频《多名穿着暴露女孩闹市举牌求包养》,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些闹市上求包养的女孩被派出所带走,原来是一个传销组织以此来突破心理底线,看来学校以及社会的正能量的教育还妨碍了这些人发财,一个人要适应社会难道都得像于连那样先泯灭自己的良心?本市附近的一个县前几年几个初中生刚毕业想闯社会,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竟然杀死一个陌生人来练胆,也许在这些学生眼里,社会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要想保命就得剥夺别人的生命。他们这些人恐怕就是觉得社会的奖励和学校的道德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全抛弃以往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心理上的定势。[/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如果说道德真正的推行在于社会的奖励,那么,学校老师有办法确定社会奖励是什么,数量多少吗?没办法,所以,道德的教育不是可以规划的。在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一书重点批判的就是人类这种自负[/SIZE][SIZE=3]:[/SIZE][/COLOR][/FACE][SIZE=3]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高尚的动机,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知识自负上(理性的幻觉)。调整人际关系的规则,它很大程度上不是人类特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在无人能预知其后果的情况下,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进化而形成的。哈耶克的看法和赵汀阳先生看法是一致的,他认为这种秩序的形成,不是理性的结果,也不是本能的结果,而是“本能和理性之间”能力的结果,大家之所以愿意遵守这种规则,是因为遵守这种规则能让遵守者彼此获益,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像《一张尴尬的奖状》中因为班上学生别人替她参赛而觉得无资格接受奖状,有一个学生为她辩解说:“老师其实你不知道,有很多班都有人代人参赛的现象,比如[/SIZE][SIZE=3]xx[/SIZE][/COLOR][/FACE][SIZE=3]班的[/SIZE][SIZE=3]xx[/SIZE][SIZE=3]同学,所以不要责怪她们了。[/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虽然说老师做了很精彩的辩解,效果也不错,但我担心的这种效果恐怕只能在有限的学校这个范围,甚至只是在本班的范围内是有效的,越出了班级、学校,这个让好人受损的规则恐怕不会继续有效,当然,可能对一小部分人依然有效,但道德如果只能有那么几个人有效的话,这如果说是“有效果”,我觉得这个结论很是可疑的。[/SIZE][SIZE=3](14,7,21)[/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海蓝蓝老师上文至少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可能许多教育者、甚至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并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带有根本性,不容忽视。[/SIZE][/COLOR][/FACE][/P][SIZE=3][/SIZE][ol][li][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FACE=宋体]道德对于社会究竟有多大作用?[/FAC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 [/FACE]2[FACE=宋体]、学校德育是否可以规划?[/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愚以为赵汀阳先生对道德的作用估计偏低了。儒学盛行两千年,期间隋唐以后干脆以儒学取仕,至少保证了中华民族大致的统一、安定和发展。儒学的核心是讲道德,其实就是安排和调节人际关系,这种办法化解了大量的人际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所以古代一个县无须法官检察官律师之类,只要一个县官审案就够了,人们以对簿公堂为耻,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击鼓鸣冤,大量的矛盾都在家族内部解决了,或者靠乡村士绅给调解了,而家族和士绅处理矛盾的标准,正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道德。当然,这个道德是双刃剑,它一方面稳定了社会,另一方面也会“吃人”。鲁迅先生当年用那么大的力量批判旧道德,从反面证明了道德巨大作用,如果像赵汀阳先生所说的那样,道德只能解决小事情,就犯不上用这么大的力量来批判了。毛泽东时代其实是高举道德旗帜的时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响彻云霄,毛泽东大力提倡人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不就是要培养圣人吗?所以毛泽东在高扬道德方面完全继承了儒家的传统,甚至比儒家更激进。或者可以说,毛泽东是动用了法家的某些手段来强力推行儒家的道德思路。当然,毛泽东所说的道德,内容与儒家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阶级性,为多数人(工农兵)服务,这是孔子所没有的道德观念。我感觉,文革中所谓的“批孔”,主要批的是其内容,并非反对孔子高扬道德的思路。[/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毛时代对道德的期望值过高了,道德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强力推进,就会造成很多虚伪,犯了与古代儒家同样的错误。毛泽东的这个思路,滥觞于青年时代,从他当年获105[/FACE]分的作文《心之力》(即精神的力量)中即可看出端倪。我觉得大跃进也与这个思路有关,毛主席对精神力量的作用,心中一直估计偏高。但是你得承认,毛泽东在道德培养方面的努力是很有成绩的,当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的信任度也是很高的。有论者揭露那时夫妻反目,儿子揭发母亲等事情,这种事当然有的,但一般都是在政治斗争中,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民内部”,人与人关系远比现在要真诚友善。其实现在夫妻反目、父亲杀儿子,儿子杀父亲更多,只不过原因并非政治立场的差异了。事实证明道德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爱国主义,在民族危亡之时,那简直就是擎天柱。抗日战争最伟大的作用,就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感,使一盘散沙凝聚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人慨叹“道德滑坡”,这种说法有些笼统,但反映人们对道德一事还是很重视的。[/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总之我认为,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道德都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道德是一个标志物。同时道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失去基本道德会导致一个民族的灭亡,历史上有这种例子。当然,道德只能解决道德问题,道德不能当饭吃,但道德有助于人们协调关系,更好地种庄稼,也就有利于吃饭了。(未完)[/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 [/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 [/FACE]2014,7,21[/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0][FACE=宋体] [/FACE][/SIZE][/COLOR][/FACE][/P][/COLOR][/FACE][/li][/ol][SIZE=3][/SIZE] |